「藏種於民」,在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守護古代農耕文化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抵達牛耕部落時已經傍晚,腳下的梯田和遠方的山巒在暮色中屏住了呼吸。立夏剛過,白天30多度的高溫讓溼潤的空氣夾雜著悶熱。秧苗田裡的小苗還未及筷子長,稻田裡的青蛙、蟾蜍和蟲子們稀稀拉拉地叫著,好像有意要刷點存在感,但似乎又都在這有些凝固的空氣中積攢著情緒。只有梯田上散落的吊腳樓小木屋安靜地矗立著,用幾點微弱的燈火,等待遠方客人的到來。

這是有牛哥剛剛收到的雙胞胎虎斑牛,品種稀有,雙胞胎則更為少見。圖片來源:Davis Xu

從廣西桂林乘坐高鐵到貴州榕江最快約1小時,再從榕江駕車到牛耕部落還須兩小時,路途雖僅有70公裡,但在山中穿行不似平坦的高速公路,可以心無旁騖的飛馳。牛耕部落地處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西北部的洋洞村,這個海拔在400到1200米間的山村面積約25平方公裡,被茂密的森林覆蓋、環抱,世代居住著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1,400多戶、5,000多人。雖面積超出上海黃浦區1/5,人口卻不到1%。

先民開墾的數千畝梯田就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高地遠讓古老的中華農耕方式在這裡保留。「洋洞現有500多頭耕牛,應該是當今中國最密集的現役耕牛地區。」牛耕部落的項目發起人楊正熙說,他稱洋洞是「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給自己取名「有牛哥」。問他為什麼給自己取這麼個名字,他答:因為「有牛」比「有機」牛。

幾年前,有牛哥便在洋洞展開了一項「全域有機」的中華傳統農耕復興計劃。生於1970年的他為侗族,是土生土長的洋洞村人,也是村裡第一個大學本科生,專業林學。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林場工作,做過林場副場長,林業局副局長,當過鎮長、鎮委書記。然而,仕途之路似乎並不是他的追求,行動中他時常把自己定位於在體制內外游離的「叛逆角色」。2012年,他主動辭官,請纓到村裡做駐村特派員,負責物種調研和保育項目。

牛耕部落的緣起就與物種保護有關。天然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遲到的商業開發讓貴州成為中國的種質資源寶庫,這同樣在農業中得以體現,那些有著頑強生命力以及蘊藏著或許人們尚未知曉其特殊功效的古老品種作物在這裡繁衍生息。據調查,1978年貴州地方農業品種有600多種,地方牲禽類130多種,而如今已分別降至不足300種和50種以下。外來高產的優勢品種衝擊是主要原因,而農業耕作中越來越多的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對生態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那些對環境敏感的作物在這樣的環境中難以找到適生的空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有牛哥沒有想過去建一個類似北極圈附近末日種子庫那樣高端的存儲空間去留存這些即將消失的古老品種,他希望「藏種於民」,並藉助商業和市場的力量去激活這些他眼中自然界賜予的珍寶。於是,他把家鄉洋洞變成了一個拯救水稻老品種的保育基地和生產基地,號召全體村民放棄常規化學農業的耕作方法,對除草劑、農藥、化肥說「不」,在梯田上恢復當地傳統的魚、鴨、稻共生的耕作方式,此外,家家戶戶都必須養牛。

在傳統侗族人心目中,牛的地位超出了普通家畜的身份,甚至被視為家庭成員中的一員。類似中國古代,豬是體現家族資產的象徵,在侗族家庭中,牛也是家族財產和實力的表徵。這一點與梯田上的農耕文化休戚相關。要在高高的梯田上耕作,耕牛無疑是農夫最好的夥伴。不僅如此,「成年牛每天食草80斤,可產牛糞50斤,這些牛糞經過腐熟,就是稻田裡天然、優質的有機肥源,足以滿足一家人幾畝地的肥料需求,與此同時,雜草也充分利用了。」自幾年前我與有牛哥相識,幾乎每次見面,他都要和我重複這些關於牛的數字,暗示耕牛在整個農作生態循環系統中被低估的價值。

開始物種保育項目後,有牛哥踏遍周邊村寨,開始尋找、收集那些正在消失的老品種。他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派,而是一位對植物有著深入認知的鑑別高手,對各種林木、草藥、農作品種都有著敏銳的洞察。跟隨他在鄉村探索常常是充滿期待和收穫的旅程,我就有幾次這樣的隨訪經歷。

因當地人有著自留種的習慣,我們深入那些少有人行走的村寨,走進農戶家裡,可以看到懸掛在房梁上晾曬的各種水稻和作物種子。有牛哥可能會一邊與農戶交流,一邊取下幾顆形態獨特的種子觀察。對於稻穀的品種,他的辨識才能令自小在城市長大的我驚嘆不已。首先觀察稻穗的形態,是高杆還是矮杆,長芒還是短芒;然後剝開稻殼,觀察米粒的狀態,判定顏色,是粳米、燦米還是糯米;最後直接丟進嘴裡,咀嚼幾下,有牛哥便能對它們煮成米飯後的口味、香氣十拿九穩。這種自帶天賦的辨識技能類似中醫的望聞問切,一番觀察、診斷之後,再與農戶交流,便可以得知這個品種的生長特性以及產量等,不用太多時間,這個品種的基本信息就能收集齊全。

「現在貴州民間還有不少老種子,要抓緊時間,不能讓它們丟了。」有牛哥一邊開著他那有些破舊的皮卡車,一邊和我說。每次出來探訪,或多或少都有些新鮮的收穫。路途當中,他會隨手指指路邊的稻田,告訴我它們是什麼品種,有怎樣的特性。有時只是與秧苗田擦肩而過,他會猛然用夾雜著侗話口音的普通話冒出來一句:「啊呀,這家人厲害了,種了7、8個品種!」而一旁的我還沒有回過神來。

有一年秋天,我們路過一片稻田,開出一、兩百米後,有牛哥突然調頭,他說那可能是他沒有收集過的一種旱禾。找到主人,記錄地點後,繼續前行,與農戶約定等到收割水稻的時間再去採集這些稻種。2018年4月,我們在一位年近九旬的老阿婆的穀倉裡尋到了一種商業前景可期的老品種紅香禾,於我而言,那種興奮的感覺猶如發現美洲新大陸一般。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品種都有幸走入千家萬戶的碗盤。

2018年4月,有牛哥在一位年近九旬的老阿婆的穀倉裡尋到了一種商業前景可期的老品種紅香禾。圖片來源:Ada Qin

幾年來,有牛哥已經收集了幾百個黔東南本地的農業老品種作物,其中水稻多達60多種。我與有牛哥有個共同的夢想:尋找和保留貴州1,000個本地農業品種,並稱之為「千種計劃」。相比高產的雜交稻和抗蟲、抗病的轉基因水稻,乍看起來這些古老品種的商業價值並不高——產量低,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可能更為苛刻,管理成本更高,但從自然生態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每保留這樣一個樣本,就增添了自然進化的一種可能,也為人們未知的未來食物世界的多樣性保留了一份希望。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老品種都有機會成為消費者的盤中餐,但有牛哥希望通過商業運作,把部分老品種從收集、活化、量產、銷售這根完整的鏈條串起來。於是,他遴選出一些頗有特色、商品特性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的品種開始更大規模的種植,胭脂紫米就是其中之一。那是在2013年清明前後,有牛哥在回鄉探訪時偶遇孝子楊秀川。秀川為了一生酷愛紫米的母親堅持幾十年種植低產的紫米,直至她96歲辭世。母親辭世後第二年,秀川就打算放棄這個沒有收益的品種,有牛哥趕到的那天,他正準備把穀倉裡最後的紫米稻穀脫殼,如果有牛哥遲到一、兩個小時,那很可能這一珍稀、可口的胭脂紫米就此絕世。

2015年,貴州有牛復古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有牛哥在洋洞與村民合作,試種了幾個品種,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當年的銷售不錯。這讓有牛哥信心倍增,2016年擴大了種植面積,結果種出來的稻米果真都以遠優於市場價的方式銷售一空。2017年,有牛哥決定把洋洞4,500畝梯田耕地區域打造為他心目中的牛耕部落,進一步規模化地復甦梯田上的中華傳統農耕。

憑藉自己和家族在當地的口碑和威望,有牛哥的牛耕部落計劃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合作社也成了全體村民入股的機構。有牛哥還在村裡制定發布了《守農有牛生產律》,嚴格禁止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化學投入品,如除草劑、農藥和化肥,讓參與到其中的老百姓用傳統的牛耕和稻、鴨、魚共作的方式耕作,如果發現違反條例者,將面臨「三百斤米、三百斤酒、三百斤肉」的處罰,並請當地資深的寨老牽頭監督。「這些對侗寨的村民來說是很重的處罰,如果誰破壞規矩,他們會在村裡名譽掃地。」有牛哥解釋說。

為了讓村民安心種地,合作社與農戶約定將以常規糧食收購價4倍的合約全部收購指定種植的稻穀,並承諾每年給予股東村民分紅。此外,為傳播牛耕部落的古代農耕,帶動稻米銷售和當地旅遊,牛耕部落推出了「見證人」和「新村民」計劃。有牛哥希望牛耕部落擁有一群長期穩定的會員客戶群,讓他們見證有牛米的種植、生產過程,並親自參與和體驗農耕實踐。

好的設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遠比有牛哥想像的要大。當物種保育和中華古代農耕計劃以小規模的方式穩步推進時,情懷和幸運之神的助力可能讓有牛哥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當構想變成宏偉的藍圖,需要更為密集的人才、資金、管理、營銷、供應鏈等諸多專業體系參與配套運作,以滿足消費者挑剔的需求時,這儼然已經演變為一個高度複雜的商業遊戲——其中的挑戰超出了有牛哥的想像。他更像一個理想主義者、藍圖構築者,但卻未必是很好的企業戰略執行者。

對牛耕部落來說,首先,地處偏遠的貴州鄉村,兼具情懷與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即便時不時有志願者的鬆散加入,但卻不能形成高效穩定的團隊;其次,財務戰略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有牛哥和其年輕的本地創業團隊對財務如何分配和開支缺乏經驗。而更為重要的是,當牛耕部落的名聲越來越大時,各種覬覦其間相關商業利益的機構接踵而來,懷揣夢想的有牛哥在面對全體村民承諾的巨大壓力下,難以擺脫急於求成的心態,一些草率的判斷和決策讓牛耕部落此後的發展挑戰重重。

2017年以後,稻米銷售成了牛耕部落最大的難題,每年數十萬斤的有牛米銷往哪裡,成了有牛哥最為頭疼的事情。由於售價高於常規,當消費者在對商品本身實際成本和價值無法充分認知的情況下,人們對於物流、包裝和售後等外在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牛耕部落並不具備這樣的專業服務團隊。此外,由於牛耕部落對成本核算缺乏準確評估,整個價格體系和銷售網絡時常處於不規範狀態。與此同時,生產、品控等方面的疏於管理又讓一些苛刻的第三方找到了更多指摘的理由,牛耕部落的影響力此刻變成了一把雙刃劍。

稻米銷售問題不解決,就無法面對村民的承諾,有牛哥時常感到一種深深的愧疚和無助,他稱當初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有一次是他親自帶著銷售團隊到上海參加展會,參觀者絡繹不絕,卻連一包米也沒有售出,那一晚的失落給這個理想主義者的打擊前所未有。他站在高高的天橋上往下俯瞰,看著來來往往的車流,設想自己如果掉下去會怎樣。「那一刻,過世的老爸出現在了眼前,他責怪我說,讓你不要做,你不聽!」淚水模糊了有牛哥的眼睛,絕望的情緒奔湧而來,幸而一陣風吹過,他對自己說:「不能!」第二天一早,他對大家說:「走,回牛耕部落!」

2018年4月,作者與有牛哥一起收集當地老稻種。圖片來源:Ada Qin

這個在商業上有些遲鈍的創業者卻如給自己取的名字一般,暗藏著一股牛脾氣。我想起有牛哥的夫人有牛嫂對他的評價:「從不回頭,反對無效!」即便在牛耕部落最困難的時候,有牛哥也沒有忘記兌現自己給村民的承諾——雖然這樣的承諾站在理性的角度有時並不合理。2020年春節前夕,他以個人貸款的方式到銀行借錢,給村民發放「年終分紅」——這已是有牛哥連續3年兌現「分紅」承諾,雖然牛耕部落本來並無盈利,應無紅可分。或許就是這樣執著的精神,讓了解有牛哥的村民和追隨者們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春節過後,牛耕部落終於得到了好消息,有熱心人士將其庫存的稻穀全部收購——壓在有牛哥身上的重擔此刻消解了大半;與此同時,杭州的扶貧幫困項目也有了新進展。

抵達牛耕部落後,碰到了幾個年輕的老朋友和一些新朋友。80後本地合作社社長楊豪正在和從廣州趕來、已經在牛耕部落駐紮兩個月的戶外旅遊專家西米探討如何吸引見證者和新村民來牛耕部落的項目;負責稻米生產、銷售的90後小夥子邦榮在琢磨明年「小滿」時的「千牛同耕「能否讓年輕人加入進來,現在會用牛耕耙田的都已經是50歲以上的人,我們不能讓這個梯田上的絕活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他說;美麗的侗族女子孟丹與我一見面就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新冠疫情在牛耕部落似乎從未有過影響),她特地拿出自己釀製的藥酒請我喝了一杯又一杯,還與我分享了她的手工織布和靛染計劃…….品嘗著自釀的美酒和侗族特色的百草牛癟湯,美好的心情油然升起。

夜晚,沿著梯田田埂,我打著手電,小心翼翼地走向梯田中央的吊腳樓小木屋,這一夜將在稻田裡伴著蛙叫蟲鳴度過。小木屋建在梯田交錯的四荒地上,是典型的侗族風格,全杉木搭建,黑瓦屋頂,桐油防水、防蛀。這是牛耕部落用作給來訪的見證者和新村民提供的居所。室內的布置是少數民族風情的靛染窗簾和床品,簡單樸素的木製家具,以及滿足城市人需求的衛生間整潔、乾淨。

我躺在床上,回想著有牛哥這些年的輾轉曲折,五味雜陳,就這樣伴著田野的氣味和自然的聲音,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感覺還未多久,突然被一聲巨大的雷聲驚醒,隨後窗外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似乎整個小木屋都在風雨中搖晃,那些白天積攢的情緒似乎都在此刻都洶湧而出了。就在有些忐忑之時,收到有牛哥發來的簡訊:鄉村生活,別嚇著;這個不怕,沒事的。我會心一笑,捂上被子,繼續做夢。

清晨5點剛過,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就喚醒了睡夢中的我。風雨已過,拉開窗簾,一幅無比宜人的美景畫卷就在眼前:遠處一團團白色的雲霧包裹著青山,腳下翠綠中的梯田猶如一面面鏡子鑲嵌其間,宛若仙境,不遠處的梯田上已經有人開始割草,準備餵牛,牛棚裡的牛兒們在靜靜等待主人歸來——人與自然和諧共作的極致美景不過如此。

關於作者

Abovefarm創始人,福布斯中國前副主編。3年間行走30萬公裡,訪問全球約300個有機農場,她的行程還在繼續。

相關焦點

  •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2020年12月19日上午,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以「播厥百穀,藏種於民」為主題,設置了攝影展覽、報告發布、講座沙龍等一系列活動,同時推出線上直播,通過影像展覽、會議研討、公眾參與全方位展現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領域的成功經驗。
  • 古人講「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到底是什麼意思?
    證明以前的農耕社會,老百姓都會通過牛來耕種土地,耕牛比人的力氣大得多,所以通過牛來拉犁耕地,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減輕工作量。如今老百姓在春天種田的時候,會使用機器來耕種田地,所以耕牛的使用率越來越低。
  • 耕育田園發展模式,助推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一、 耕育田園理念與發展模式1、 耕育田園概念耕育田園是在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精粹的基礎上,融合生態保育、生態旅遊、耕育文化、休閒旅遊,集成農業、生態、教育、飲食、倫理等理念,形成的具有牧歌田園特色的農業教育、體驗、旅遊基地
  • 海南周刊 | 臨高語族群文化: 從農耕手作到人文蔚起
    儘管臨高語族群居住區域的擴大與縮小在各個歷史時期均有變化,但南渡江流域即原瓊山縣區域在古代一直是臨高語族群的「大本營」,而現在的臨高縣則是臨高語族群的最後一個據點。自宋代以降,閩南人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臨高語族群便慢慢被同化了。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除了對古籍考證等研究外,海南地名的研究也是個方面。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
  • 365件「牛文物」盡顯農耕文明,牛氣沖天
    故宮,在中國人心裡是神聖的,它是一座飽經風霜的古老建築,有著600年的歷史厚重感,成為了中國的一個文化流行符號。幾百年前,西方用一本《利瑪竇中國札記》的著作,激發了世界的另一端對於中國、對於故宮的嚮往。而今天,我們也用《故宮日曆》將中國文明的精髓向外傳遞,重拾文化自信!
  •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
  •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到底是啥意思?很多人都想歪了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農耕文明的國度,在這片生我養我的農耕文明中,誕生了一代又一代頗具智慧和創意的勞動人民,勞苦大眾在勞動生活中結合實踐,根據經驗,總結出許多「看似簡單,實則蘊涵深刻」的民間俗語。只有能夠保存至今的民間俗語,其蘊涵的深刻內涵,才值得後世學習借鑑。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1.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黃河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四大文明都是起源於大河,中國作為四大文明之一,也是以黃河流域為文明起源的農耕文明。中國祖先們依託大河生存,人口集聚,共同創造出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
  • HAPPY 牛 YEAR!博物館的牛,到底有多牛?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牛不僅是農事生產的得力助手,更有著吉祥的象徵,寓意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牛,勤勤懇懇,甘於奉獻,踏實穩重的品格,也為世人所推崇。正是出於對牛的喜愛,古人以牛為原型,創作出不勝枚舉、姿態萬千的「牛文物」。牛年話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藏在博物館的「牛」。
  • 【文化之窗】牛年說「牛」
    難道你的貢獻比牛還大嗎!」「人們都認為我比牛大多了。」玉皇大帝沒有辦法,只好讓人們來評判。於是老鼠就來到街上,從大街上跑過去,看見老鼠的人都大叫著:「大(打)老鼠啊,大(打)老鼠啊……」玉皇大帝聽了,就把老鼠放在了第一位。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
  • 楊孝軍|漢畫像石上最牛的牛不是牛,是神獸
    下為牛耕,二牛拉一犁,一農夫扶犁耕地,後面一兒童緊跟其後播種,另一人為家人送飯送水。牛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重要的家畜,我國古代文獻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牛耕的記載。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牛耕畫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
  • 農神后稷祭祀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
    為感恩、銘記感謝后稷為中華農業發展做出的裡程碑式的功績,傳承、學習並發揚后稷乃至祖祖輩輩教我們的農耕法則,同時祈福祝願華夏大地五穀豐登、人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9月23日,由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華商傳媒集團、華商報社、二三裡協辦的己亥年農神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將在楊凌教稼園舉行
  • 黃金盤裡脂如雪:六畜與太牢之首,牛作為農耕文明象徵的地位嬗變
    在生產力低下的遠古社會,牛從飼養宰殺,有一個較長的生長周期,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大多數人的肉食。當人類由氏族公社和部落升級為國家形態後,先進的生產力和充足的勞動力,讓規模化養牛成為可能,在水草豐美、宜於放牧的草原地區,遊牧民族開始出現,這也是封建時代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分野節點。
  • 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炎黃子孫種五穀、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產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的長河將我們帶到21世紀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下,農耕文明依然是社會主導,人永遠離不開土地。
  • 論民本與厚生
    今日扶貧工作也應堅守這個原則,要讓貧困者自己覺悟起來,勤於耕作,勤於置業,並且知道節儉,量入為出,開源節流,以自力更生為主,扶貧只是在啟發引導,解決一些生存與發展瓶頸冋題,培養互助的團結精神,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農戶要充分激發其奮進勤儉的精神,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者則要啟發以家文化為核心的祠堂文化、鄉約文化予以解決,以促使尊老攜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傳統文化的復興。
  • 古諺「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別笑,這是正經的陰陽哲學
    沒有耕壞的田」這句古諺時,很多人都會心一笑。  所謂社稷,一為土神、一為穀神,社為土地,谷即種子,只有將種子埋入田中才能夠生根萌發,也正因為如此,翻土播種這件事就和用牛耕田相聯繫。  所以,《詩經》中也曾經以種麻時的「衡縱其畝」來比喻男女之間的婚嫁之事。相比之下,古埃及也有表達類似意思的俗語,就顯得更為直白了。
  • 老話說「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再有便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句「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俗語,雖然這句話很接地氣,但是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卻很有講究。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雲「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稷是指后稷,被尊為司農之神。
  • 牛狀元府文化是中華建築文化之縮影
    鳳山子牛瑄,字荔庵,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進士,殿試獲二甲 第一,任翰林院編修。牛狀元府,如今是牛姓存留中華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最完整,最具規模,最具有影響力的建築遺產。至今已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滄桑。儘管它的建築經過風駁雨蝕,已經出現頹廢的模樣。但昔日的恢弘仍舊保存,古代的燦熣依舊閃亮。牛狀元府是一顆蒙上了塵垢的明珠。一旦恢復它的原貌,就會散發出熠熠之光。
  • 中華三始祖之一、戰神、兵主——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部落聯盟的酋長,也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祖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也可能是八十一個氏族部落),個個本領高強、英勇善戰。 本來蚩尤和炎帝是同一個部落,後來他離開炎帝自行發展,並且還把炎帝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