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俗語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這些俗語文化是千百年來,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總結。俗語比較通俗易懂,是比較「接地氣」的一種民間文化。俗語文化屬於某一階段的產物,也比較適合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需要。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雲「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證明以前的農耕社會,老百姓都會通過牛來耕種土地,耕牛比人的力氣大得多,所以通過牛來拉犁耕地,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減輕工作量。
如今老百姓在春天種田的時候,會使用機器來耕種田地,所以耕牛的使用率越來越低。但是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在民間仍然很受用,因為這句話不僅僅表達出字面上的意思,字裡行間也蘊含著獨特的寓意。
一、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
在古代,老百姓用牛來耕種土地種莊稼,使用耕牛犁地能夠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和鬆軟,更適用於農作物的生長。
土地永遠都會躺在地球上,無論怎麼用耕牛來耕種土地,都不會將土地破壞掉。所以老百姓靠土地來種植莊稼,土地也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本錢。
千百年來人們對土地有一定的崇拜和敬意,擁有了土地才有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擁有了土地才能夠衣食無憂。
土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源,也是一種永恆的存在,但是耕種土地的耕牛就不一樣了,耕牛每天都拉犁耕地,如果每天都讓牛幹活而不讓它休息,久而久之就會被累死。
老祖宗留下了許多俗語,告誡人們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勞逸結合。使用耕牛的時候,也應該注意適當的休息和餵養,否則耕牛就會越來越瘦,最後被活活累死。所以俗語就有「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含義,無論人或者動物在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使用耕牛種田的時候,要好好餵養耕牛,讓它吃好休息好,才能夠有力氣幹活。如果一味的勞動並且長期缺少休息,最後就會將牛累死。
古語有:「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意思就是老牛比較勤勞,而且任勞任怨,明明知道時間已經很晚了仍然不顧辛苦的奮力勞作。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的照顧耕牛,如果牛老了出現了體力不支的狀態,就不要讓他繼續耕田了。
二、俗語蘊含的寓意
民間俗語比較通俗易懂詞句,大多數老百姓只是了解其表面的意思,其實很多俗語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經過不斷的琢磨和推敲,會理解俗語產生的歷史淵源。
民間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不僅僅是要求人們要善待耕牛,更表達出人們對土地的崇拜。
相傳在很久以前,天地還處於混沌的狀態,於是便有了盤古開天闢地。劈開的一部分變成了天劈開的一部分變成了天,另一部分就變成了大地。所以在遠古時期,耕田可以養活自己,土地則是世間萬物發展之源。
天地原本是一體的,人類把天空稱之為陽,天空有日月星辰、太陽東升西落。人類把大地稱作為陰,大地上有各種植物和動物,依賴於土地而生長生活,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對土地有著別樣的情懷,認為土地就是人類生命的根本。
原始人類在生活中學會了如何種植莊稼,如何來開墾土地,那麼牛就成了耕種土地的主要勞動力。
萬物有陰陽之分,陰陽相合才能夠衍生萬物。所以牛耕種土地才有了莊稼的生長,才能夠讓土地更加肥沃。
民間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就是告誡人們,要愛惜所擁有的一切資源,包括幫助人們耕種土地的耕牛。
每年春種秋收,耕牛在勞動的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要讓耕牛吃好,才能更好的工作。人在工作的過程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擁有了好的體魄才能夠有更美好的未來。
結 語
古代俗語文化傳承至今,擁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老百姓把古代流傳的神話故事,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就形成現在俗語文化,這些俗語富有豐富的哲理,同時也告誡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避免在生活中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