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農耕文明的國度,在這片生我養我的農耕文明中,誕生了一代又一代頗具智慧和創意的勞動人民,勞苦大眾在勞動生活中結合實踐,根據經驗,總結出許多「看似簡單,實則蘊涵深刻」的民間俗語。只有能夠保存至今的民間俗語,其蘊涵的深刻內涵,才值得後世學習借鑑。就像這句俗語「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耘過的田」,它到底包含了什麼道理,才能流傳千年?
遠古時代的生產活動中,牛確實很累,「誰不說咱苦耕田,吃草幹活還挨鞭子,哪會甘心勞役,緣是鼻子被人牽著」,在牛還沒有發明耕作以前,耕田是農業生產中最累、最麻煩的一環,需要全家齊心協力。西漢武帝時期,有「搜粟都尉」趙過等人在陝甘一帶大規模推廣耕牛技術,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代王景又在廬江郡、九真郡推廣,隨著牛耕的推廣,牛耕與農夫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但如此,在中華名著《山海經·海內經》中,也有「稷之孫曰叔均,始為牛耕」的記載。而社稷指的是后稷,被人類尊為司農之神。而且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的「社稷」一詞,其中社稷就是土地神。因此對於這個句子,可以理解為牛耕是稷子所創,它建立在土地之上。短短的幾句話,就足以說明古人對土地的極大崇拜。
古時候,如果土地荒蕪,百姓的生活就不可能持續下去,如果想要土地肥沃,就必須把它翻耕一遍,以保證土壤鬆軟,種出更多的莊稼。牛群是耕地的好幫手,自然也就沒有時間休息了,如果長時間休息,牛群就沒有辦法鬆土了,牛群經過長時間的勞作,最終會累死。
土地是陰的,牛是陽的,陰陽相交,萬物開始生長。遠古時代的人,也許不像哲學家想的那樣多,而且這句話也只是字面意義而已。但是如果想要追根溯源地去探尋這句話的來因,那畢竟還是受著傳統文化的土地崇拜和陰陽觀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