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文化」如何演變「北鬥信仰」?看漢代古人的星空崇拜與發展

2021-02-08 鏘鏘文史局

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

自商周時期,對於天文方面的研究就已經被記載下來。在有關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上記載的一些卜辭中,曾提到日食,月食和若干星辰命名。而在西周期,天文學有了相當的進步。在《詩經》中曾提到了眾多星宿名稱。

而北鬥星的真正命名形成于于漢代的《史記》,《史記》記載:北鬥七星,所謂「旋 、璣 、玉衡以齊七政。」平旦建者魁 ; 魁,海岱以東北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 ,皆繫於鬥。

「北鬥」這一名字已經初步形成。它較為詳細的記載了北鬥這一名字的來歷以及當時人們對它的了解。再往後的引《春秋運鬥樞》更為詳盡的寫出來北鬥七星的來源:第一天樞 ,第二旋 ,第三,第四權 ,第五,第六開陽 ,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 ,第五至第七為標(杓),合而為鬥。自此,北鬥七星的名字完整了。

天空上的北鬥七星

何為北鬥信仰?

1.當「北鬥」成為北鬥信仰

北鬥星具有農業方面的信仰。由於北鬥七星的特殊形狀以及具有高辨識度等特點,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中佔有相當高的文化地位。

在天文曆法發展初期,由於沒有有效的工具或者完備的知識體系進行計時農耕,當時的人們依靠佔卜或觀星象來判斷何時進行播種等農業活動。而北鬥七星的形狀仿佛一個勺子,在夜空上又十分明亮,這給了古代人民啟發,他們決定按照其北鬥的形狀規律來定時進行農業等傳統活動。

同時,北鬥七星的活動也很有規律,它的鬥柄旋轉一圈正好為一年四季,這為古代先民創造曆法奠定了基礎。我國最古老的天文曆法文獻《夏小正》就提到了以北鬥為觀星計時的工具:正月初昏,鬥柄懸在下,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七月,鬥柄懸在下,則旦。

喪葬文化

而到了《冠子·環流》則說:鬥柄所指的方向為四季,往東則春天,往南則是夏天,而往西則是秋天,那麼往北則為冬天。記載的更為詳細清晰。從此以後,人們以鬥柄計時,北鬥七星開始成為了農業和節氣的象徵,同時也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北鬥星具有政治方面的信仰。在古代的政治體制中,皇權至上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為了維護統治,古代的帝王們會採取多方面的手段進行安撫和控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思想文化上的統一以及傳播。北鬥的位置接近北天極,同時又十分明亮好辨認。

這些因素導致它在當時被認為時最特殊的星宿。而且它是被眾星宿所環繞進行旋轉的,在位置上處於中心。張衡在《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一居中央 ,謂之北鬥 ,四布於方各七 ,為二十八舍。這表明了北鬥在二十八星宿中的特殊地位,它是一直位居正宮的。北鬥位於中心星宿為它成為帝星奠定了基礎。

早在殷周時期,人們就將其視為統一其它的星座:據有關考古文獻記載,殷人在進行祭祀是,曾用北鬥星作為帝王的代表,還會有「王之佑」等詞彙的出現。這些都為之後北鬥星的超高地位打下了基礎。所以,自古以來北鬥星就被認為統領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政治信仰。

北鬥星具有一定的神秘文化信仰。這裡的神秘文化是指古代的人死後的傳說與墓葬文化。古代人們認為人去世後靈魂會歸於天地之間,天就是指北鬥星。人們相信北鬥星就是人們死後靈魂的歸宿。故而對於其更加崇拜信仰。

而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終年有福 ,負者終年疾病 ,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那時的人們為了身體健康而祈求甚至崇拜北鬥七星。而在於《三輔黃圖》中也曾說道:取絲縷就北鬥星辰求長命乃免。這些文獻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當時北鬥星與人的生命靈魂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

河坑土樓群「北鬥七星」

漢代「北鬥信仰」的發展

1.漢代天文學的發展與進步

漢代的天文學和曆法的編制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漢時期的《太初曆》以及漢成帝在位時的《三統曆》,還有東漢時期的《四分曆》相對於之前都有了更為精細的描述。同時也對北鬥的相關曆法天文擴展的更為全面。

《史記 ·天官書》雲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這時的二十四節氣,陰陽五行甚至四季輪迴都要歸於北鬥。這樣的文獻記載還有許多,例如:《淮南子.天文訓》就曾說: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 ,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其意思主要說了北鬥對於一年四季的時間變化的影響。那麼從文獻中可看出,北鬥決定著四季於二十四節氣,萬物生長受其制約,農耕勞作根據它的引導進行有序規律的活動。《淮南子 ·本經訓》日:「瑤光者 ,資糧萬物者也。」漢朝天文學的理論擴展使得北鬥在農業星象方面的地位大大提升。

天文曆法

2.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促進

西漢初期為了調養生息,促進社會發展,安撫戰亂後的百姓。西漢的統治者推行「黃老」學說,且主張「天人感應」。這一理論借用大量的陰陽家思想要素,與秦朝嚴苛的法家思想不同,提出者董仲舒將天塑造為一個具有人格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張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人世間的自然現象體現出來。

君主受命於天,百姓如違抗君主,就是違抗天意。但同時君主也需謹慎,應該順應天意而為,如有違抗,就會有天災警示。這其中包含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而「北鬥」這一被稱為「帝車」的星宿,自然會被具有其天人感應思想的人民所崇拜重視。「帝車」這一稱號來自於出土山東嘉祥武氏祠的「天帝巡行圖」中的天帝坐於車中,有人說其為北鬥巡行圖,天帝坐於車中,將北鬥七星作為其活動場所。

北鬥巡行圖

《史記.天官書》云:「鬥為帝車 ,運於中央 ,臨制四鄉」。漢代人都將北鬥七星視為帝車,到了凡間自然就將帝車映射到皇帝身上,《後漢書 ·劉瑜傳》中劉瑜將帝王喻為「北辰之尊,神器之寶」,而皇帝為了順應天意,統一權利,也將北鬥視為自己的化身。正所謂君權神授,北鬥帝車這一比喻恰好印證於此,漢代的帝王們通過此來增強權利和權威。《詩含神霧》 日 :「聖人受命必順鬥,命圖。」

3.漢代讖緯之學的推動

「讖緯」,「讖」是用詭秘的預言作為神的啟示,預示著吉兇禍福和治亂興衰,而「緯」則指用「神意」來解釋儒家經典的緯書。

讖緯的內容大多含有陰陽五行思想,兩漢時期的統治者們將其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由於與儒家思想有關聯,加之又統治者的推動,造成了讖緯的流行。而北鬥在其中又變為了掌管生殺大權之神,將人的生命與命運全繫於它的身上。

後漢書·文苑列傳·趙壹傳》:「收之於鬥極,還之於司命」。表明了在東漢時期,已經北鬥七星主管生死的觀念。由於北鬥主殺,當時的人們希望通過祈禱北鬥來延長自己的壽命,或者改變命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曾記載了孫權為病重的呂蒙: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綜上所述,漢代的讖緯之學的盛行導致了星宿學說的快速發展,而北鬥信仰也在其中不斷的被完善和擴充。

北鬥星君神像

人們對於北鬥的認識不再是僅限於是年月與帝車的象徵,北鬥的影響已經落於每一個人心中,小到瑣事,大到國事,北鬥信仰被讖緯所推動並發展著。

漢代「北鬥信仰」的地位

除了上述的政治與農業和思想方面的北鬥信仰外,北鬥信仰還有一個顯著的喪葬文化的特點。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大大的篆書鬥字,象徵天極北鬥,而且還有二十八星宿的名稱 。其左右兩邊繪虎和龍的圖形 ,正好是四象中西方白虎,東方青龍的模樣。這會索命從戰國時期就有了墓葬方面的北鬥信仰。

這一信仰到了漢代達到了當時的高峰,無論是喪葬文化,還是軍隊出徵:漢武帝徵伐南越時製作鬥旗。無論是農業活動,還是祭祀活動,都有北鬥的存在。這些組合在一起成為了漢代的「北鬥信仰」。

可以從漢書中看到: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威鬥者 ,以五石銅為之,若北鬥,長二尺五寸 ,欲以厭勝眾兵。既成,令司命負之 ,莽出在前 ,人在御旁。」漢代的人們崇拜北鬥,信仰北鬥。這些都提高了其地位。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北鬥四季變化

結論

綜上所述,漢代的北鬥信仰是由農業,政治地位,神秘思想等共同組成的,它可以分四季,定曆法,還可以決定王朝的興衰,個人的生死,它還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君權體系,在古代備受崇敬。同時,它還影響了古代的儒家等思想文化,最後被道教等教派所吸收。它在古代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與信仰。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

2、班 固.漢書【M】

3、漢代北鬥信仰的文化意涵 甄盡忠

4、漢代的北鬥信仰考 張黎明

相關焦點

  • 漢代「北鬥七星」:上曜星月、下安物望——談談北鬥對漢代的影響
    漢朝時期,由於古人對星象的崇拜和北鬥變化規律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北鬥信仰在民間和宮廷盛行,尤其最被道教所重視。不過,早在道教興起之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星宿信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北鬥信仰大行其道的時期在漢代。考古學家在長清孝堂山石祠的壁畫上,發現了東漢早期的北鬥七星圖,畫上刻有日、月、北鬥、南鬥,皆是人民對星象的敬畏崇拜。
  • 北鬥九星
    在中國道教文化和古代中國天文書中,北鬥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洞明星、隱元星。源於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 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北鬥
    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
  • 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古代星象的認知,並在營建過程種予以體現,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北鬥七星的鎮物文化。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築位置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圖1)。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由於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鬥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鬥。
  • 人生不可不知道之——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崇拜
    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崇拜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人們一向都有對北極星包括北鬥七星在內的星辰的畏懼、崇敬、信仰風俗由來已久
  • 拜鬥的前世今生:從北鬥星君到九皇大帝
    當時當地的夜空,或確可搜索到九星的布陣, 當二星消逝在後來的星空,便從而遺傳下有關輔弼二星的紛紜解說。中國人自古以未便根據北鬥運轉人間變化,主宰人間命運,從而推演天人相應的知識,並發展出 佔卜、風水、氣功、修道的學說,更進一步鞏固對北鬥及九星的信仰 。北鬥九皇,已成為民族意象的神格化。
  • 玄之又玄的文學:北鬥七星那點事兒
    你可能會否認上帝造人,但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身份卻格外認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各種文化寶藏在歷史的積澱下,顯得越發地神奇。八卦、陰陽、五行、風水,即便我相信科學,我也不會否認這些東西的魅力。它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你不相信它但卻敬畏它。
  • 神秘的北鬥七星
    此北鬥七星巖畫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廟子山中,屬新石器早期。巖畫在巖石面北部,北鬥七星的總長度為119釐米,最大星穴直徑6釐米、深度5釐米,每顆星體形狀似倒放的饅頭,外大、內小,星體表面圓潤、光滑,並有自然色包漿。除此之外,其餘發現的幾處都在連雲港市地區。北鬥七星發展到漢代,在漢畫像石中大量出現,說在漢代民間就已經廣泛流行北鬥七星的崇拜,其時在天文學中已具有重要的價值。
  • 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和描繪星空的?
    星星位置和星座形態不僅在史書典籍中會用到,更是深深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例如,《詩經·大東》裡說:意思是說天上代表簸箕的箕宿和代表勺子的鬥宿都不能真的使用。這裡說的鬥宿,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前面提到的南鬥星宿——二十八宿中的鬥宿。《三國演義》中說「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就是分別指它們倆。
  • 考古發現神話時代的黃帝遺址,居然出現「北鬥九星」
    這次考古發現屬於新世紀2001年就開始的國家重點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起因是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我們,是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但是其他國家對於我們的文明如何起源發展常有質疑,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說法更是長期不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而這次對中國文明的探源考古,將用事實說話,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歷程。
  • 天上星星如此多,古人為何偏愛北鬥七星?
    古人對北鬥七星不僅是偏愛,簡直就是崇拜,這與華夏古老的農耕文明密不可分。以上是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直接原因,同時北鬥七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下為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間接原因:一、北鬥七星與四時節令。古人把北方上空這七顆星聯繫起來想像為鬥(舀酒的器具),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鬥身(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鬥柄(杓),故稱北鬥七星。
  • 北鬥七星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說北鬥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 《大宋北鬥司》中的道教星鬥信仰
    和劇中以人物角色進行對應相似,道教的北鬥信仰也是人格化的。根據《太上玄靈鬥齋本命延生經注》記載,七位星君分別是:北鬥陽明貪狼星君、北鬥陰精巨門星君、北鬥真人祿存星君、北鬥玄冥文曲星君、北鬥丹元廉貞星君、北鬥北極武曲星君、北鬥天關破軍星君。在道教中,祂們被尊為「大聖北鬥七元君」。
  • 「南鬥注生,北鬥注死」——說說北鬥星君與南鬥星君
    據《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卷一、《太上玄靈鬥齋本命延生經注》卷上記載,北鬥真君分別為:北鬥陽明貪狼星君,北鬥陰精巨門星君,北鬥真人祿存星君,北鬥玄冥文曲星君,北鬥丹元廉貞星君,北鬥北極武曲星君,北鬥天關破軍星君。       至於北鬥真君的來歷,據《北鬥本生經》載:古代有一國王名周御王聖德無邊。國王有一愛妃,號紫光夫人,明哲慈慧。
  • 【北鬥七星君】玉雕七枚組合扳指,究竟有何用意?
    當你迷路的時候,可以在夜晚仰望星空,總能看到猶如一根勺子形狀的北鬥星,為你照亮黑暗,給你指引回家的路呢。宇宙空間浩瀚無窮,星體無限。自古以來,我國就對星鬥和佔星術有著研究。古時人們崇拜天象,並且相信不同的星星有著不同的含義,自然對於北鬥七星的信仰更是濃烈。
  • 《大宋北鬥司》中的古代讖緯文化
    本劇之所以有玄幻劇的感覺,這是因為傳統讖緯文化貫穿全劇的關係。《大宋北鬥司》海報我國很早就開始進行觀測天像了。農業生產和物候密切相關,為了了解氣象物候,古人除了觀測植物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觀測日月星辰。北半球滿天繁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北極星和北鬥星。北鬥七星是由大熊座七顆最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極附近組成勺形。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
  • 北鬥七星...(轉載)
    北鬥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鬥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鬥來,由北往西再展開。」
  • 南鬥注生 北鬥注死 解密七星燈續命法
    凡一應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運。」《三國演義》雖然只是小說家之言,但古代的小說家與現代有些區別,小說家大多是根據現實存在的一些東西加以改編,加以藝術渲染,從而變成精彩的故事。道教重視鬥星崇拜,稱「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南鬥星君掌管生存,北鬥星君掌管死亡。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北鬥星君掌管死亡,若能朝拜北鬥,便可得道成仙,從死籍上永遠除名。南鬥專掌生存,民間又稱為「延壽司」。
  • 北鬥七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