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七星對應星宿名
自商周時期,對於天文方面的研究就已經被記載下來。在有關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上記載的一些卜辭中,曾提到日食,月食和若干星辰命名。而在西周期,天文學有了相當的進步。在《詩經》中曾提到了眾多星宿名稱。
而北鬥星的真正命名形成于于漢代的《史記》,《史記》記載:北鬥七星,所謂「旋 、璣 、玉衡以齊七政。」平旦建者魁 ; 魁,海岱以東北也,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 ,皆繫於鬥。
「北鬥」這一名字已經初步形成。它較為詳細的記載了北鬥這一名字的來歷以及當時人們對它的了解。再往後的引《春秋運鬥樞》更為詳盡的寫出來北鬥七星的來源:第一天樞 ,第二旋 ,第三,第四權 ,第五,第六開陽 ,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 ,第五至第七為標(杓),合而為鬥。自此,北鬥七星的名字完整了。
天空上的北鬥七星
何為北鬥信仰?
1.當「北鬥」成為北鬥信仰
北鬥星具有農業方面的信仰。由於北鬥七星的特殊形狀以及具有高辨識度等特點,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中佔有相當高的文化地位。
在天文曆法發展初期,由於沒有有效的工具或者完備的知識體系進行計時農耕,當時的人們依靠佔卜或觀星象來判斷何時進行播種等農業活動。而北鬥七星的形狀仿佛一個勺子,在夜空上又十分明亮,這給了古代人民啟發,他們決定按照其北鬥的形狀規律來定時進行農業等傳統活動。
同時,北鬥七星的活動也很有規律,它的鬥柄旋轉一圈正好為一年四季,這為古代先民創造曆法奠定了基礎。我國最古老的天文曆法文獻《夏小正》就提到了以北鬥為觀星計時的工具:正月初昏,鬥柄懸在下,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七月,鬥柄懸在下,則旦。
喪葬文化
而到了《冠子·環流》則說:鬥柄所指的方向為四季,往東則春天,往南則是夏天,而往西則是秋天,那麼往北則為冬天。記載的更為詳細清晰。從此以後,人們以鬥柄計時,北鬥七星開始成為了農業和節氣的象徵,同時也贏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北鬥星具有政治方面的信仰。在古代的政治體制中,皇權至上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為了維護統治,古代的帝王們會採取多方面的手段進行安撫和控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思想文化上的統一以及傳播。北鬥的位置接近北天極,同時又十分明亮好辨認。
這些因素導致它在當時被認為時最特殊的星宿。而且它是被眾星宿所環繞進行旋轉的,在位置上處於中心。張衡在《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一居中央 ,謂之北鬥 ,四布於方各七 ,為二十八舍。這表明了北鬥在二十八星宿中的特殊地位,它是一直位居正宮的。北鬥位於中心星宿為它成為帝星奠定了基礎。
早在殷周時期,人們就將其視為統一其它的星座:據有關考古文獻記載,殷人在進行祭祀是,曾用北鬥星作為帝王的代表,還會有「王之佑」等詞彙的出現。這些都為之後北鬥星的超高地位打下了基礎。所以,自古以來北鬥星就被認為統領的代表,具有一定的政治信仰。
北鬥星具有一定的神秘文化信仰。這裡的神秘文化是指古代的人死後的傳說與墓葬文化。古代人們認為人去世後靈魂會歸於天地之間,天就是指北鬥星。人們相信北鬥星就是人們死後靈魂的歸宿。故而對於其更加崇拜信仰。
而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終年有福 ,負者終年疾病 ,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那時的人們為了身體健康而祈求甚至崇拜北鬥七星。而在於《三輔黃圖》中也曾說道:取絲縷就北鬥星辰求長命乃免。這些文獻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當時北鬥星與人的生命靈魂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
河坑土樓群「北鬥七星」
漢代「北鬥信仰」的發展
1.漢代天文學的發展與進步
漢代的天文學和曆法的編制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漢時期的《太初曆》以及漢成帝在位時的《三統曆》,還有東漢時期的《四分曆》相對於之前都有了更為精細的描述。同時也對北鬥的相關曆法天文擴展的更為全面。
《史記 ·天官書》雲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這時的二十四節氣,陰陽五行甚至四季輪迴都要歸於北鬥。這樣的文獻記載還有許多,例如:《淮南子.天文訓》就曾說: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 ,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其意思主要說了北鬥對於一年四季的時間變化的影響。那麼從文獻中可看出,北鬥決定著四季於二十四節氣,萬物生長受其制約,農耕勞作根據它的引導進行有序規律的活動。《淮南子 ·本經訓》日:「瑤光者 ,資糧萬物者也。」漢朝天文學的理論擴展使得北鬥在農業星象方面的地位大大提升。
天文曆法
2.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促進
西漢初期為了調養生息,促進社會發展,安撫戰亂後的百姓。西漢的統治者推行「黃老」學說,且主張「天人感應」。這一理論借用大量的陰陽家思想要素,與秦朝嚴苛的法家思想不同,提出者董仲舒將天塑造為一個具有人格色彩的宇宙最高主宰,主張天人合一,天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人世間的自然現象體現出來。
君主受命於天,百姓如違抗君主,就是違抗天意。但同時君主也需謹慎,應該順應天意而為,如有違抗,就會有天災警示。這其中包含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而「北鬥」這一被稱為「帝車」的星宿,自然會被具有其天人感應思想的人民所崇拜重視。「帝車」這一稱號來自於出土山東嘉祥武氏祠的「天帝巡行圖」中的天帝坐於車中,有人說其為北鬥巡行圖,天帝坐於車中,將北鬥七星作為其活動場所。
北鬥巡行圖
《史記.天官書》云:「鬥為帝車 ,運於中央 ,臨制四鄉」。漢代人都將北鬥七星視為帝車,到了凡間自然就將帝車映射到皇帝身上,《後漢書 ·劉瑜傳》中劉瑜將帝王喻為「北辰之尊,神器之寶」,而皇帝為了順應天意,統一權利,也將北鬥視為自己的化身。正所謂君權神授,北鬥帝車這一比喻恰好印證於此,漢代的帝王們通過此來增強權利和權威。《詩含神霧》 日 :「聖人受命必順鬥,命圖。」
3.漢代讖緯之學的推動
「讖緯」,「讖」是用詭秘的預言作為神的啟示,預示著吉兇禍福和治亂興衰,而「緯」則指用「神意」來解釋儒家經典的緯書。
讖緯的內容大多含有陰陽五行思想,兩漢時期的統治者們將其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由於與儒家思想有關聯,加之又統治者的推動,造成了讖緯的流行。而北鬥在其中又變為了掌管生殺大權之神,將人的生命與命運全繫於它的身上。
後漢書·文苑列傳·趙壹傳》:「收之於鬥極,還之於司命」。表明了在東漢時期,已經北鬥七星主管生死的觀念。由於北鬥主殺,當時的人們希望通過祈禱北鬥來延長自己的壽命,或者改變命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曾記載了孫權為病重的呂蒙: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綜上所述,漢代的讖緯之學的盛行導致了星宿學說的快速發展,而北鬥信仰也在其中不斷的被完善和擴充。
北鬥星君神像
人們對於北鬥的認識不再是僅限於是年月與帝車的象徵,北鬥的影響已經落於每一個人心中,小到瑣事,大到國事,北鬥信仰被讖緯所推動並發展著。
漢代「北鬥信仰」的地位
除了上述的政治與農業和思想方面的北鬥信仰外,北鬥信仰還有一個顯著的喪葬文化的特點。曾侯乙墓中有一個大大的篆書鬥字,象徵天極北鬥,而且還有二十八星宿的名稱 。其左右兩邊繪虎和龍的圖形 ,正好是四象中西方白虎,東方青龍的模樣。這會索命從戰國時期就有了墓葬方面的北鬥信仰。
這一信仰到了漢代達到了當時的高峰,無論是喪葬文化,還是軍隊出徵:漢武帝徵伐南越時製作鬥旗。無論是農業活動,還是祭祀活動,都有北鬥的存在。這些組合在一起成為了漢代的「北鬥信仰」。
可以從漢書中看到: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威鬥者 ,以五石銅為之,若北鬥,長二尺五寸 ,欲以厭勝眾兵。既成,令司命負之 ,莽出在前 ,人在御旁。」漢代的人們崇拜北鬥,信仰北鬥。這些都提高了其地位。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北鬥四季變化
結論
綜上所述,漢代的北鬥信仰是由農業,政治地位,神秘思想等共同組成的,它可以分四季,定曆法,還可以決定王朝的興衰,個人的生死,它還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君權體系,在古代備受崇敬。同時,它還影響了古代的儒家等思想文化,最後被道教等教派所吸收。它在古代一直備受人們的重視與信仰。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
2、班 固.漢書【M】
3、漢代北鬥信仰的文化意涵 甄盡忠
4、漢代的北鬥信仰考 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