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和描繪星空的?

2021-02-28 行星事務所

點擊上方藍字「行星事務所

關注蒙醬,

了解關於行星科學的一切

視頻版:

圖文版:

這四顆星屬於西方的飛馬座,代表半神珀耳修斯的羽翼飛馬。而在中國古代則分別稱之為營室和東壁,可能是覺得四四方方像一處院落。

飛馬座四顆星 | 拍攝:尞祡

這是織女星和牛郎星,銀河橫貫二者之間。在中國,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而西方則把他倆分別劃分到天琴座和天鷹座。

拍攝:尞祡

面對這星辰浩瀚,西方有西方的諸神星空,中國則有我們的華夏蒼穹。二者都源遠流長,各擅勝場。可惜現代天文學主要使用西方的星座,中國的星空、星官則少人問津。

 

中國古人是如何探索和描繪屬於我們的「華夏蒼穹」的?

自古以來,「天」在中國思想文化體系中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華民族也從未停止對宇宙、蒼穹的探索。仰望星空,既是來自人類探索未知的本能;亦是因為星空本身燦爛瑰麗,引發了無數浪漫詩意的想像。

北鬥七星 | 拍攝:尞祡

這是北方夜空中七顆顯眼的星星,形似一柄勺子,我們稱之為 「北鬥七星」。兩千多年前的《史記·天官書》裡描繪了古人用北鬥七星定位其他星星位置的方法:

杓(biāo)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shēn)首。

什麼意思呢?

右起四顆星星構成了勺口,被稱作「魁」,中間三顆連線比較平直的星星,構成勺子較長的直柄,也就是「衡」,最左邊兩顆的連線角度偏折,構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杓」。

「杓攜龍角」,意思是兩顆星(杓)的連線出來,直指一顆很亮的恆星大角星,古人認為它是天上東方青龍的龍角。

「杓攜龍角」 | 拍攝:尞祡

「衡殷南鬥」是說「衡」所代表的長柄部分的連線,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鬥星宿。

「衡殷南鬥」 | 軟體模擬:Stellarium;標註:尞祡

最後的「魁枕參首」則是說,代表勺口的「魁」,正對著二十八宿中的觜(zī)宿。漢代的人啊把觜宿和參宿加在一起,看成一隻老虎,觜宿代表虎頭,所以「參首」就是「觜宿」了。

「魁枕參首」 | 軟體模擬:Stellarium;標註:尞祡

這種通過已知星星的連線來定位其他星星的方法叫做「星橋法」,直到今天也是天文愛好者們夜觀星空辨識星星的重要手段。

星星位置和星座形態不僅在史書典籍中會用到,更是深深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之中。

例如,《詩經·大東》裡說:

意思是說天上代表簸箕的箕宿和代表勺子的鬥宿都不能真的使用。

這裡說的鬥宿,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前面提到的南鬥星宿——二十八宿中的鬥宿。《三國演義》中說「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就是分別指它們倆。箕宿和鬥宿一南一北,比鄰而居,所以詩中才說維南有箕、維北有鬥。

後世蘇軾《赤壁賦》裡「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這個鬥也是指鬥宿。在夜空中,牛宿也是鬥宿的鄰居,是箕宿的鄰居的鄰居。蘇軾這句是說月亮當時位於鬥宿和牛宿之間,這是用星宿來記錄月亮的位置。

箕宿-鬥宿-牛宿 | 拍攝:尞祡

又例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裡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參就是指參宿,也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那隻老虎,而商則是指心宿二,參星和商星在空中相距約180度角,一個升起另一個則會落下,難以同時出現在夜空中。正因如此,杜甫說人與人之間不得相見,好像天上的參、商星一樣。

參商永隔 | 軟體模擬:Stellarium;標註:尞祡

對了,這個商星,也叫大火星。注意了,大火星,不是火星啊。《詩經·七月》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個「火」說的也是大火星。在當時的七月傍晚,大火星逐漸西落,代表天氣將逐漸轉寒,這是古人從天象中總結的物候規律,用以判斷時令,指導農耕和生活。

 

看到了吧,天文知識不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是已經滲入先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成為了我們的星空文化。想要了解和傳承這種文化,在星空下觸碰古人的思想,前提條件是你至少要對這片星空有所了解,這也是個有點門檻的技能。

中國古人命名了兩千多顆星星,數據量實在有點大。為了快速成為認星達人,朝廷專司天文的官員之中還流傳一些更方便記憶的韻文歌訣,也就是後世所傳《步天歌》的原型——古代的天文學者推崇在曠野之中,一邊背誦歌訣,一邊對應辨認天上星辰。

河中六個閣道行,附路一星道傍明。五個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策名。

拍攝:尞祡

那麼第二個難題也就來了——現代城市中基本看不到幾個星星。我們往往需要前往人跡少至的山野之中才能追思先賢的天文工作。感謝別克的邀請,他們今年「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的主題就是「華夏蒼穹」,旨在溯源華夏先人宇宙觀的形成與變遷,探訪當代航天科技的前沿成就。

旅程其中一站是位於攀枝花的川南天文臺,我們從而得以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上夜觀星空,在浩渺銀河下體驗一把古人辨識星空的感受。

川南天文臺 | 拍攝:別克

但文字形式畢竟還是不夠直觀,古人也會「太長不看」。相比之下,將滿天星辰繪製成圖對用戶更加友好。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星圖首推蘇州石刻天文圖,這是宋寧宗趙擴在當太子時候,教他天文的老師黃裳繪製的。

這幅星圖以北極為中心,三個同心圈分別代表恆顯圈、赤道圈和恆隱圈。顧名思義,恆顯圈內的星星四時不落;而恆隱圈外則是古人活躍範圍看不到的。這幅星圖後來被刻在一塊高2.16米,寬1.06米的石碑上,流傳至今。

蘇州石刻天文圖中的恆顯圈、赤道圈和恆隱圈 | 標註:尞祡

相比於文字記載,星圖的傳承似乎更加艱難。

早在漢代就有諸如蔡邕等學者繪製過星圖,但大多失傳了。現存最早的星圖可能是敦煌星圖,但可惜的是,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這個星圖現存於英國。比較著名的還有宋代蘇頌帶隊造水運儀象臺時候留下的星圖,記錄在《新儀象法要》之中。

敦煌星圖.甲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中國的星圖曾輸出到諸如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甚至南亞等地區,其中一些因此得以流傳下來,例如唐代朝廷賜予朝鮮的星圖《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舊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但用星圖來描繪星空顯然也是有問題的。

漢代以後,「渾天說」成為主流,這種學說認為天是球面的,像雞蛋殼一樣包裹著大地。於是和地圖一樣,球面的天空自然也無法用平面圖形真實記錄。例如《新儀象法要》中的星圖,赤道附近的星星位置比較準確,而越靠兩極的地方如果不改變投影方式的話,就會被拉伸得越嚴重,星星的位置也就越不準確。

星圖的形變問題其實很早就有古人意識到了,敦煌出土的唐代星圖將整個天空分割在多張圖片裡分別展示,就是為了減少星圖的形變。

另一個避免形變的方式,就是直接做一個立體的球來代表天空,在上面繪製星點、標註星座——這就是渾象,可以簡單理解為類似地球儀那樣的「立體星圖」。

北京古觀象臺的復原渾象 | 拍攝:尞祡

渾象橫腰位置通常需要加裝一個圈環或者平面,以象徵地平線。地平線以上代表我們可以看到的星空,下面則是那些沉入地下或者將要升起的星辰。

歷史記載中第一個製造出渾象的是漢代的張衡,事實上,我們在許多場合看到說「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就是指上面這類球形的星圖。但有些地方把另一種長這樣的儀器當作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就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某機場塑像,其文字介紹稱原型為張衡發明的渾天儀 | 拍攝:尞祡

張衡之後,東吳的陸績、南朝梁的陶弘景、唐代的一行、梁令瓚以及宋代的蘇頌等人都有製作過各自的渾象。

可惜的是,這些渾象大都已湮滅在歷史之中。我國現存的渾象或者類似渾象的儀器,最早只能追溯到清代製品。例如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鑄造的天體儀,或者故宮之中的金嵌珍珠天象儀,本質上就是一架渾象。如今的許多博物館中,也有仿製的渾象展出。

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天體儀 | 拍攝:尞祡

從《詩經》、《史記》到《步天歌》;從星圖到渾象…中國古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和描繪星空,而今人,也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和弘揚這份獨特的星空文化。


別克的寰行中國·文化之旅就一直在做這件事——邀請各種專家學者和人文科普作家,通過駕車親身探訪和體驗中國各地的歷史和文化。


在今年這次「寰行中國」之旅中,除了川南天文臺,我們還受邀參觀了撫仙湖太陽觀測站、雲南氣象臺以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傳統的星空文化,到現代科技對星空的觀測,甚至走出地球,近距離探索地外星球——我們對星空的探索,在以新的形式傳承和延伸。追尋前人求解未知的足跡,同時更將目光投向今日中國的天文與航天,感受從古至今人類理解宇宙的宏大抱負與追求,這正是別克選擇「華夏蒼穹」作為這次活動主題的原因。

「寰行中國」是別克發現和傳承中國文化的項目,自2014年啟動以來,它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精髓,累計行程超過4.7萬公裡,足跡遍布中國120座城市。

從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多元文化的挖掘這樣的宏大敘事,到各地民風民俗的細膩推究,別克「寰行中國」始終在貫徹「心靜思遠智行千裡」的品牌理念。哦還有,在途中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我們乘坐的這臺別克君越艾維亞還真是穩。 

拍攝:別克

如果大家也對星空和星空文化感興趣,歡迎點讚評論關注我們,我們後面會製作更多中國古代天文相關的文章和視頻噠~最後再次感謝「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活動的邀請和支持。也希望咱們的小破號有更多這樣「理論聯繫實際」的機會,我們下期再見~

出品:行星事務所× 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文:尞祡、haibaraemily

編輯:haibaraemily

視頻致謝:Tea-Tia

 拓展閱讀

伽利略之前,有人發現過木星衛星嗎?

見過木土相合,為什麼從沒見過行星凌行星?

元代郭守敬的簡儀到底長什麼樣?我照著《元史》做了一個!

關於作者


尞祡(音liáo chái),古天文曆法愛好者

灰原哀博士(haibaraemily),從事行星科學研究,本公眾號主頁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

知乎、果殼:@haibaraemily,B站、微博:行星事務所、haibaraemily(對,有倆號)

相關焦點

  • 古人為月球取名「廣寒宮」,他們怎麼知道月球很冷?
    僅從這一段的描繪就能看出,月亮實乃寒氣之精華所化,絕對非一般人所能夠靠近。不僅如此,在上古神話中,月亮本來就是和太陽相對應而存在。太陽是最溫暖最熱的存在,而月亮則是最寒冷最陰暗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人認知的廣寒宮的形象中,月亮不僅寒冷,而且還有人住,並且上面還有神仙。二、科學發現和對比而根據現代科學研究,月球的確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天體。客觀來說,月球的地表最低溫度可以在零下180度左右,古人描繪的陰森和冷寒其實和現代研究很相似。
  • 小南幫轉 | 古人如何過七夕?
    七夕節的背後,是中國人民充滿智慧與浪漫的體現。一風一俗,一詩一詞,我們的節日背後,是悠悠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傳承。今天,南小青和你一起走進七夕,看看古人在七夕這天如何度過,感受在愛情之外,七夕背後的文化內涵。
  • 看茶畫,懂了古人如何喝茶,真的羨慕啊!
    文人雅士以茶來表明自己淡泊的心志、也以用茶來悟禪得道而茶畫它將水墨與茶情茶意完美結合,再現了歷朝的茶飲風尚,更以此記錄了我國茶文化的歷史變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和發展中,我國擁有起源於中國代表中國風靡世界的三大獨特物產,即:陶瓷、絲綢和茶葉。
  • 中國星空人物:「北落師門」的星空奇緣
    小編按:很久很久以前,小編曾推送過中國星空視覺聯盟(CSVA)星空攝影師朱陽(北落師門)的作品,也曾答應大家接下來將推出他的專訪。
  • 古人是如何通過詩詞描繪春天的?大好河山躍然眼前、美不勝收
    古人是如何通過詩詞描繪春天的?大好河山躍然眼前、美不勝收春天既是四季輪迴中的第一個季節,同時也是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大好時節。古代詩人雖然有「傷春悲秋」的文人情懷。但是在面對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時,也禁不住用富有活力的詩句,去讚嘆紅花柳綠與奼紫嫣紅。
  • 雜談 | 中國古代的星空文化
    我們可以在Stellarium中了解不同地區和時代的星空文化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古代中國文化中的星空體系——三垣二十八宿。我們知道,黃道是太陽周年視運行線路,也就是太陽一年中在天空中「走」的線路,我們的先祖為了分開黃道上的恆星和黃道之外的恆星,便以宿和垣兩種方式分開命名星座。
  • 賞古畫 看古人如何避暑
    賞古畫 看古人如何避暑古人什麼解暑家電都沒有,卻依然熬過了無數個夏日。那麼古人都喜歡在哪裡避暑納涼,看看歷代《納涼圖》就知道了。此圖描繪出唐杜甫五律《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之一的詩意,原詩中有「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兩聯句,圖中景物與詩意相吻合。筆墨工細,人物動態悠閒自在,衣褶用濃墨勾勒,略似折蘆描法,筆勢流暢;布景簡潔,設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鋒楞多姿,墨色富有層次,別具一格。
  • 【攝影】手把手教你如何拍星空
    ,坐在廣袤的星空下仰望天空,你是否也是那繁星中的一顆?綴滿繁星的夜晚總是充滿無限的遐想,如何才能記錄這短暫的美好?前景運用:在拍攝星空作品時,大家切忌在畫面中要找一些前景,一顆樹,一座寺廟,地面的公路等都可以做為很美的前景。單獨拍攝星空是不好看的,哪怕有一點前景,就會使得畫面很完美。
  • 美麗中國什麼樣?看看專家如何描繪藍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題:美麗中國什麼樣?看看專家如何描繪藍圖  新華社記者高敬  18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等單位在京聯合主辦「美麗中國百人論壇2020年會」。
  • 二十八星宿之參商:古人是如何看待星宿的?理清角色與命運的迷思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仰望星空的習慣天文曆法,在古代歷來都是指導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繁榮不僅依靠地大物博的地理優勢。天文在農業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同樣不可小覷,春華秋實,夏醞冬藏。起初在二十八星宿裡面被劃分為參宿一、二、三,後來周邊的星被列為參宿四,五,六,七…這就是參宿,冬夜星空最亮眼的星。商宿夏夜星空繁星點點,銀河像漂紗一樣橫亙天空,在7月至8月之間向南望,天空發出最亮的火紅色光芒的就是商宿,它和旁邊兩顆較微弱的小星組成中國著名的心宿三星:心宿一、二、三。
  • 星星傳說|仰望星空感受中國古老的星宿文化
    古人總把世界的一切看作是一個整體,認為星空的變化,關係著地上人們的吉兇禍福,認為人事變遷、災害和天氣,都可從天象得到預兆。所以,不管研究歷史、災害、氣候變化等等,一涉及古代文獻,都會碰到天象記錄。現在的科學,不僅掌握了古時觀察得到的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還掌握了全部八大行星、成千小行星以及許多慧星的運動軌道,可推算出任何時刻的星空圖象。甚至於不懂天文之人,也可很快地求得,公元前後4000年之內任一時刻的天象,以驗證歷史記錄。行星的位置總離不開黃道附近,外國用黃道十二宮記錄,中國則用二十八宿。
  • 古人是如何解釋「鬼壓床」現象的?
    當然,如今科技昌明,很好地解釋了「鬼壓床」的現象,那在科技落後,思想迷信的封建時代的古人們,是如何看待「鬼壓床」的呢?古代的「鬼壓床」「鬼壓床」是一種廣泛的生理現象,「風靡全球」。在英文中「mare」『』阿拉伯文中「Jathoom」、日文有「kanashibari」,都是形容一種可怕的夢境,而且往往也描繪了一種被不可知的力量壓制住身體的感覺。在中國,唐朝詩人韓愈在《陪杜侍御遊湘西兩寺獨宿有題一首因獻楊常侍》中寫道「「猶疑在波濤,怵惕夢成魘。」
  • 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動,穩穩噹噹。因此,有些孩子學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整個世界都晃動起來;之後就默認為,我國的古人一定和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一樣,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國民間就開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為彼時十分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日晷僅由金屬制的晷針和石制晷面兩部分組成。其運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陽東升西落,投影晷針的方向也隨之移動,打在晷面上的一條線影落在什麼區域內,就代表著一天的什麼時候。 由於處於中低緯度地區,中國的日晷主要採用赤道式的角度擺放。
  • 中國古人的罵人藝術
    文|許錫良 中國傳統文化據說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修煉出來的迎逢拍馬的高超本領就不用說了。但是我們很少提及的中國古人罵人的藝術,其實也是堪稱一絕的。 我國史料上最早罵人的記載是在《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裡。當時放齊推薦丹朱,堯罵道:「籲,兇頑。」這三字作為中國最早的國罵,光榮的載入了我國的歷史史冊。否則的話,怎麼連魯迅這樣尖刻潑辣的批評家也要特意撰文說「古人並不純厚」,並自嘆不如呢? 那麼古人究竟純厚不純厚呢?
  • 一輪明月,寄託了古人多少情意
    在古代,那個還沒有電燈電視手機的時代,若漫漫長夜一不小心失眠了,恐怕除了躺在床上屬羊,也就只能起來抬頭仰望星空了吧。所以自古詠月詩詞俯拾皆是,其中不乏佳作,大概在寂靜夜空下,天地間只餘月與人,更容易抒發心中所想吧。月亮與星空亙古不變,那麼其中承載的情感是否能像月亮一樣跨越千年,擊中我們的內心呢?
  • 中國古人如何過壽?
    中國古人如何過壽?古代的壽禮和現在有什麼不同?請聽田梅英的講述——我國古代有所謂「五福」,即福、祿、壽、喜、財五種人生理想。《尚書·洪苑》說:「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更是把壽擺在第一位,還闡述了壽與其他幾福的密切聯繫,比如古人解釋考終命為「皆生姣好以至老也」,說明考終命與壽有一定的關係。在人的一生當中,壽是至關重要的,壽誕禮也就極為隆重和繁盛。
  • 「仰望星空」120年,中國境內最早的TA,就在松江這裡
    佘山天文臺,中國境內最早的天文臺,從1900年至今,120年見證中國近現代天文發展史,它不僅是一座天文臺,一座博物館,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中國天文事業的發源地之一。
  • 他畫出了寂靜奇幻的夜晚,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夢幻星空!
    —— 手繪繪畫 SHOU HUI PAINTING —— 他畫出了寂靜奇幻的夜晚, 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夢幻星空,
  • 九華山有獎徵集丨遇見最美夜色,記錄璀璨星空
    每當抬頭仰望夜空,面對點點星光,心中總會產生無限遐想,像是心靈在與自然、與宇宙進行一場深度對話,想必這也是很多人著迷於夜色星空的原因吧!身處都市喧囂中的我們,很難看到寧靜的夜色和澄淨的星空;但是在遠離光汙染的九華山,滿天閃耀的星辰和幽藍的夜空卻是時常可見,美得令人怦然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