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動,穩穩噹噹。因此,有些孩子學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整個世界都晃動起來;之後就默認為,我國的古人一定和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一樣,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
事實上,稍有國學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是清華的校訓。
這兩句話,並非清華1911年建校時期才由當時的人們撰寫的。事實上,這兩句話,出自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為《周易》寫的《象傳》。
其中,「天行健」的意思是,宇宙在不停地運轉,或者說,天地在不停地旋轉。也就是說,至少公元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民早已知道天地在轉動。
倘若,學習《周易》,關於先天八卦圖,還會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說法。「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學習《易經》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按照先天八卦來看,從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謂之左旋,從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謂之右旋。總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懂得天在左旋,地在右旋,也許,至少要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了。
在先秦古籍《黃帝內經》中,岐伯還有「天自東向西運行,地自西向東運行」,以及「大地在虛空之中,大氣舉之」的說法。【見《黃帝內經》第六十七篇,五運行大論】
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呢?
在《易經·說卦》中,有如下的說法: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以立天道曰陰與陽。意思是說,古人對天地的經驗總結,來自上觀天,下察地。
對於天空,我們現代人,仍然有著如古人一般的熱情。白天,我們看到太陽在東升西落,有時候還會有月亮,個別的星星。晚上,我們喜歡仰望璀璨的星空。
也許,上古時代的星空,比現在這個時代更加璀璨耀眼吧。於是,我們的先祖,在茫茫夜空中,北極的附近,發現了一顆穩定不動的星,除此星之外的整個夜空在圍繞這顆星旋轉運行,每天、每年都在呈周期性的旋轉、周而復始。
這顆穩定不動的星,是紫微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北極星。更加確切的說,把這顆不動的星,周邊的一片星空,稱作「紫微垣」,或「紫薇宮」。
圍繞紫微星旋轉的星星,尤其以北鬥七星的旋轉,最為明顯。北鬥七星,以一定的規律,圍繞北極星轉動,類似我們現在用的鐘表,與鐘錶不同的是,當我們仰望北星空,北鬥七星和整個星空都在呈逆時針旋轉。而這,就是所說的「天道左旋」。
在《春秋運鬥樞》中記載:
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
至於「地道右旋」,這就需要站到天空「紫薇宮」的位置,俯瞰大地。這個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大地的旋轉方向與天的方向相反。此即,「地道右旋」。
為何會這麼說,因為在我國道家黃老學說中,經常有上天入地的說法。比如,在《莊子》中,有「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說法,還有「列子御風而行」的說法。
也許,張衡(公元78年—139年)的說法更具說服力些。張衡在「渾天學說」中有如下的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籤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