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看星星,我們都知道有星座一說,星座運勢、星座護身符等延伸更是不勝枚舉,通過星座研究,打造星座大v,星座主題大號成為現今星座知識流通的一種載體,當然星座漫畫、動漫更是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
有學者考證,西方十二星宮自隋朝起就已經傳入我國,但正史天文志中均未見記載,可見古代十二星座並不普及,但是在道教中,卻把十二宮星君和其他各位星君一起供奉。
道教不僅將十二宮列為星君之神,還將之具體運用於預測之中。明朝臞仙所撰《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十二宮分》也是如此觀點,即「寶瓶子、摩羯醜、人馬寅、天蠍卯、天秤辰、雙女巳、獅子午、巨蟹未、陰陽申、金牛酉、白羊戌、雙魚亥。」
(這裡插句嘴,中國古代在悠長的封建統治下,對中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吸取精髓為己所用,承襲更新等方面,是非常具有深度,這就是文化的魅力與魄力吧)
下面講講我們美麗的星宿
嚴謹的學術體系,感情飽滿的宇宙萬象
古人總把世界的一切看作是一個整體,認為星空的變化,關係著地上人們的吉兇禍福,認為人事變遷、災害和天氣,都可從天象得到預兆。所以,不管研究歷史、災害、氣候變化等等,一涉及古代文獻,都會碰到天象記錄。
現在的科學,不僅掌握了古時觀察得到的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還掌握了全部八大行星、成千小行星以及許多慧星的運動軌道,可推算出任何時刻的星空圖象。甚至於不懂天文之人,也可很快地求得,公元前後4000年之內任一時刻的天象,以驗證歷史記錄。
行星的位置總離不開黃道附近,外國用黃道十二宮記錄,中國則用二十八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泛應用於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該壁畫在陝西定邊縣郝灘鄉一處東漢墓群被發現。
考古專家稱,該壁畫保存之完整、顏色之豔麗、繪畫技藝之嫻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的東漢壁畫中所沒有的。
星宿是古代天文學術語,一宿通常包含一顆或者多顆恆星,而古人將滿天星宿劃為四大星野,青龍、白虎等四象即出自於此,而春秋時又將四象細分成了二十八宿。 在東、南、西、北四方都有一位守護神,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三輔黃圖》卷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漆箱所飾圖,是最早的完整記述了二十八宿與四象名稱的記載,將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為四種動物,叫作四象。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蓋上,畫面中央以篆書書寫一個「鬥」字,古樸蒼勁,四周按順時針寫著二十八宿名稱,二十八宿東側繪有一龍,西側繪有一虎,關於「鬥」字與環繞其周圍的二十八宿名稱,有專家指出,畫中的「鬥」字代表著北鬥星,將其畫在中央,表明地位突出,正反映了古人對北鬥星的崇拜。
使得當時已經定稿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相關內容不得不重新修改,這一發現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北方玄武"可以死而復活,變回烏龜跟蛇的模樣.它包括七星士:鬥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璧宿。
"東方青龍"是海神,掌管生命的源泉.它包括七星士:箕宿,尾宿,心宿,房宿,氏宿,亢宿,角宿。
"西方白虎"似乎是神仙信仰的象徵似乎是因為中國的西方,被群山環繞之故.它包括七星士:奎宿,婁宿,胃宿,昴宿,曄宿,參宿,觜宿。
"南方朱雀"對中國歷代皇帝來說,南方具有重大的意義,也就是說,相對於天帝應當統治天界,地上的皇帝,就應座於南方,統治這個世界。它包括七星士:鬼宿,星宿,柳宿,翼宿,井宿,軫宿,張宿。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個方向星座的坐標標記,也成為地上四個方位的象徵,因而也成了人間的神獸,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四神獸紋樣的瓦當,成為當時用在宮殿上的特殊瓦當。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為朱雀門,北門都稱為「玄武門」。
星宿博大精深 傳說更是美麗動人
文人墨客筆下的星宿傳奇與膾炙人口的歌謠,代代相傳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文曲星【主管文運興衰的星官】
文人墨客筆下的北極星和北鬥七星中鬥身中的四顆星又叫魁星, 魁星就是文曲星,也叫文昌星,簡稱文星,因名帶「文」字,古人附會為主管文運興衰的星官。民間信仰、預言書及文學作品中,認為商相伊尹、王子財神比幹、宋朝開封府尹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宋相範仲淹、文天祥和《白蛇傳》男主角許仙的兒子許仕林等等皆為文曲星轉世。
但最廣為人知的文曲星的化身,是梓潼神(文昌帝君),原是晉朝人,姓張名亞子,居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東晉寧康二年起兵反抗前秦苻堅時陣亡,被奉為梓潼神。
南箕北鬥
《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箕與鬥都為星宿名,一個像簸箕,一個像古代盛酒的鬥。當它們同時出現在南方時,箕星在南,鬥星在北。後用「南箕北鬥」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際。
北齊.魏收《魏書.李崇傳》:「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鬥哉!」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就敘述了一個「趙顏借壽」的故事。著紅衣的南鬥星和著白衣的北鬥星在南山下棋,趙顏獻上酒脯求壽,南鬥星就將十九歲改成了九十九歲。
牛郎織女【七夕節的鵲橋相聚】
牛宿和鬥宿因相距較近,常連在一起出現。如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二宿,據《晉書·張華傳》記載,牛、鬥二星之間常現紫氣,張華請能識天象的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說是寶劍的光芒上通於天。後來雷煥果然在豐城地下掘出了雙劍,這就是龍泉劍和太阿劍。王勃《滕王閣序》中「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就是化用這個典故,描述了南昌的寶貴珍奇之物。
位於銀河兩面的牛宿和女宿衍化出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牛宿又叫「牽牛星」、「牛郎星」、「扁擔星」,在銀河東,共有星六顆,其中三顆星好像一個人挑著擔子走路。女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三宿,又叫「織女星」、「天孫星」,在銀河西,共有三顆星,成等邊三角形,好像織布梭子。
《詩經·大東》中早有牛女二星的記載:「陽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翉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三隻角的織女星,一天來回移動七次。雖然移動七次,卻不能織出好花樣的布錦。看牽牛星閃閃發光,卻不能用來駕車。到了漢代,牛女二星完全人格化。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歌寫了織女隔著銀河遙望牽牛的愁苦心情,表現了愛情受折磨時的痛苦。
昴日星官【《西遊記》捉妖】
《西遊記》第五十五回寫了唐僧師徒在毒敵山琵琶洞被蠍子精圍困,多虧「昴日星官」下界捉妖的故事。
「昴日星官」住在上天的光明宮,本相是「六七尺高的大公雞」。它長叫一聲,蠍子精現了原形,再叫一聲,蠍子精渾身酥軟,死在面前。昴日星官也就是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四宿,天文學裡稱「昴星團」,俗名七姐妹星團,中國民間稱「冬瓜子星」。
《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昴宿主胡兵大起,後以「旄頭」指少數民族侵略漢族的戰爭,唐代衛象《古詞》:「鵲血雕弓溼未乾,鸊鵜新淬劍光寒;遼東老將鬢成雪,猶向旄頭夜夜看。」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星宿文化博大精深,可挖掘及普及的亮點不勝枚舉,科學與傳說完美的相遇,流傳下來不少神話故事,到如今仍被津津樂道。
我們在推進文化教育的時候,也需要普及中國的科學知識。通過文化復興的腳步,更多文化產業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傳播和發揚,衍生品更是琳琅滿目,但是還是要從根本上換孩子們一個本真世界,對於傳承,「寓教於樂」不能少了「教」及創新力活躍的思維環境。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致力打造文化產業界「智者」的精品課、新媒體運營人才的峰火文創網際網路(新媒體)文創實訓營(點擊了解詳情)正式啟動了,歡迎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