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原來染指甲在唐宋兩代就十分流行

2020-12-23 芷天說

指尖上的風情:「美甲」起源於何時?原來唐宋兩代就已經十分流行

「習俗」簡言之就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言:「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由於居住地域、飲食習慣、文化形式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習俗」在形成過程中也會有很大差異。

如果用現代觀點去看待古代風俗習慣,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地域文化差異性。由於古代社會地廣人稀交通和文化都比較閉塞,所以就很容易在一個限定區域內,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風俗、習慣亦或文化。這其實就是古代習俗文化產生的原始契機。

筆者認為如果將這種極具地域限特色的習俗文化,推廣至古代社會中的「天下九州」。那麼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與文化習俗就會相互融合,進而變成古代中國習俗文化的基本雛形。可以說歷朝歷代的文化習俗,都有相互繼承、發展或顛覆等特性。

當不同朝代、地區、價值觀、生活習慣水乳交融之後,極具古代中國特色的文化習俗應運而生。並且經過歷朝歷代不斷完善與發展,最終被印刻上了中華民族的標籤。筆者認為古代文化習俗的形成、發展與成熟,離不開廣大民眾與文化學者的共同努力。

實際上如果從古代文化習俗的形成與發展角度來分析,不難發現大多數習俗其實都源於生活。而且也都離不開吃、穿、住、行,以及婚、喪、嫁、娶等各個層面。當然其中還有一項比較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包括祭天以及祭祀各路神仙與祖先。

除了一些比較莊重的祭祀習俗之外,其他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文化習俗,不僅可以體現出古代先民的生產與生活場景,而且還是一幅充滿古代社會人文氣息的畫卷。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古代先民在生活中形成的習俗,其實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歷史縮影。

古代社會女性妝飾習俗之「美甲」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懷有敬畏之心。無論是秋去春來的似錦繁花,還是顧盼生情的窈窕淑女,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事實上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雖然在封建制度的約束之下個人地位並不高。

但是她們在世人心目中卻是世間美好事物的化身,唐宋兩朝詩人也曾不遺餘力的用詩詞去讚嘆她們的美貌。《孟子告子上》中曾有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的女子,怎麼可能不讓人心動呢!

1.古代女性妝飾習俗之「略施粉黛」

為了展現個人氣質與風情萬種的女性姿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幾乎,都會千方百計的綻放別具一格的迷人魅力。她們的愛美之心一點都不遜色於現代女性,雖然古代社會「美容」尚未形成產業鏈。但是為了滿足女性對美的追求,也依然發明出了很多具有妝飾女性美的護膚品。

螺子黛、畫眉墨、口脂、妝粉、胭脂可謂應有盡有。古代女性使用這些獨具古風韻味的護膚品,不僅可以讓妝容看起來更具古典之美,而且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時,也會讓擁有愛美之心的君子為之傾心。

2.獨具古風韻味的「美甲」

(1)唐代女性用水仙花」染甲」

相信很多現代女性對「美甲」都了如指掌,所謂「美甲」其實就是指甲美容。比如,通過修理讓指甲變得更加光滑有型,同時也會在指甲上描繪或粘貼圖案。作為一種時下最受歡迎的指甲美容美容形式,其實早在大約1400年前就已經流行於唐宋時代。

被譽為「詩鬼」的晚唐詩人李賀曾創作過一首《宮娃歌》,這首詩歌描寫的就是唐代女子用鳳仙花「美甲」的經歷。他在這首詩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李賀不經意間看見鄰家女子對燭染指於是信筆成詩。

《宮娃歌》中所描寫的唐代女子在燭光下」染甲」經歷,可能是古代女性用鳳仙花「美甲」的最早記錄。李賀作為一位悲情詩人能夠以如此輕便的詩風,去描寫唐代女性」染甲」的經歷實屬不易

實際上除了李賀之外唐代詩人張祜,也曾在《聽箏》一詩中寫道「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雲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雲寒一夜風」。這首詩歌中的「玉筍紅」其實說的就是,唐代女子用水仙花」染甲」之後的指甲形態。

(2)宋代女性染紅指甲已成風潮

宋朝時期由於經濟與文化相對發達,所以生活在宋朝時期的老百姓,相對來說思想與精神層面也比較開放。女性不僅可以進行多種社會交流,同時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妝飾自己。染紅指甲在宋代女性群體中非常流行,甚至一度形成了風靡全國的時尚風潮。

隨著這種風潮不斷被宋代女性推向時尚高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的習俗。「端午階前採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這首詩其實描繪的就是端午節時,宋代女性用鳳仙花染紅指的風俗。

實際上關於宋代女性」染甲」的記載還有很多,據《燕京歲時記》記載:「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這段記載非常直白的描述出了閨閣兒女,將用鳳仙花搗碎染指甲的經過。

鳳仙花就是「指甲草」這一線索,更加明確了古代女性用鳳仙花「以染指甲」的史實。雖然用鳳仙花」染甲」未必會有現代「美甲」圖案豐富,但是「鮮紅透骨,經年乃消」八個字,卻證實了古代女子用鳳仙花染指甲,其實一點也不比現代「美甲」遜色。

清代文學家洪亮吉也曾撰寫《十二月詞之七》一詩,他在詩中寫道:「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君不見東家女兒結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紅。斜簪茉莉作幡勝,鬢影過處繞香風」。這首詩寫出了清代女子在七夕染紅指甲的習俗。

(3)元代女子用「鳳子花」染指甲

而元代文學家陸琇卿 創作的《醉花陰》,則細緻的描繪出了元代女子用「鳳子花」染指甲的具體過程,並且還將其中的美態與神韻描寫得淋漓盡致。

「曲闌鳳子花開後,搗入金盆瘦。銀甲暫教除,染上春纖,一夜深紅透。絳點輕襦籠翠袖,數顆相思豆。曉起試新妝,畫到眉彎,紅雨春心逗。」這首詞的大意為在鳳子花盛開時節,元代年輕女子就會採摘其花瓣,然後放入金盆中將其搗碎取花汁。

當時女子染指甲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先將花瓣搗碎然後取其汁水,並將棉布浸入花汁中染成紅色,然後將染色之後的棉布包裹在指甲上,這樣經過一個晚上的浸染之後,銀色的指甲就會被徹底染成深紅色。而這些被染過色的指甲看起來就像「數顆相思豆」。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古代女性用花汁」染甲」之後,不僅可以讓「柔荑」一樣的纖纖素指更具美感,而且還可以從點到面的提升個人氣質。古代女性」染甲」其實就是現代女性熟知的「美甲」,雖然看起來沒有現代「美甲」方便,但是卻擁有一種獨特的審美韻味。

筆者認為從唐宋時期一直到滿清社會,古代女子雖然社會地位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但是她們卻從未放棄愛美之心。無論是塗脂抹粉、描眉畫鬢還是染紅指甲,她們從來都不會輕易放過能讓自己錦上添花的機會。

這種對美的追求與渴望正如《孔雀東南飛》中所言,「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白皙修長的手指染上了「花色」,嘴唇上塗抹的口脂鮮豔欲滴,搖動著勻稱而又極富曲線美的腰身,這種美仿佛渾然天成一般。

3.蔻丹之美不可方物

「蔻丹」在古代其實就是指染過顏色的指甲,當然也可以用來形容染過指甲的纖纖玉手。古代女子比較常用的」染甲」鮮花為鳳仙花與千層紅,這主要是因為這兩種鮮花染色效果特別好,而且給指甲染色之後顏色也特別美豔動人。

當鳳仙花與千層紅開花之際將其花瓣摘下,放在罐子或瓷碗中反覆研搗成糊狀。然後在花泥中加入適量明礬充分攪拌,並將其放在棉布中並包裹於指甲之上。一般情況下只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就可以達到給指甲染色的效果。

這其實也是古代女子發明的天然「美甲」方法,用花瓣染過的指甲不僅會呈現出誘人的紅色,並且還會讓兩雙手充滿馥鬱芬芳的花香。如果能與這樣的女子執手相伴,相信整個人生也會充滿無限的花香與幸福。

從史料記載中可以得知在周朝時期,其實就已經形成了「美甲」思想。只不過當時的「美甲」多位貴金屬打造,並且還會在這種外置指甲上鑲嵌寶石。但是這種所謂的「美甲」其實是一種身份象徵,只能在王公貴族女性群體中流行。

後來隨著時間發展以及審美觀不斷進步,人們對「美甲」越來越執著。從唐朝開始「染甲」就變成了一種風尚與習俗,在當時社會「染甲」不僅是一種美的象徵,同時也是顯示個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當時官員皆用裝飾性金屬假指甲顯示尊貴地位。

到了明朝之後古代女性「染甲」材料趨於豐富,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鳳仙花、千層紅之外,阿拉伯膠、明膠、蜂蠟等都成為了「染甲」原料。相對來說明朝時期的「染甲」技術,也要比歷史中的其他朝代更為高明。

結 語

隨著歷史不斷發展與進步古代社會中的文化習俗,也在不斷完善並加入了很多符合當時社會,民生、祭祀、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並因此而衍生出了獨具中國古代特色的習俗文化。筆者認為雖然在這些無法計數的習俗中,有很多看起來極為嚴肅的風俗習慣。

但是如果大家用心去探究就會發現,其實也有很多既符合百姓生活有富有樂趣的習俗。比如,古代女性「染甲」就是一項極具趣味性的文化習俗。雖然俗語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筆者卻認為這其實也是「女為悅己者容」的一種表現。

【參考文獻】

《古代婦女染指甲瑣談》

王義芝《古代敦煌的奇異美甲習俗》

張自中《古代閨中婦女的染指甲》

胡星儒《中國古代美甲漫談》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指甲油,那閨中婦女如何染指甲?背後有何文化寓意?
    因為在元朝建立之後大力摧殘漢族文化,很多極具文化特徵的習俗,幾乎都被元朝統治者給廢棄。而且元朝時期的女性受壓迫的程度更嚴重,在這種前提下女性之美,幾乎被男權主義蒙蔽。但事實上愛美之心又怎麼可能消失呢?雖然元朝時期文化破壞非常大,但是被壓迫的「南人」依然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或發展了漢族習俗。而源於唐宋時期的「蔻丹」,在元朝女性群體中也得到了廣泛歡迎。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作為古代中國風氣較為開放的兩個王朝,詩詞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頂峰,同樣的受到詩詞文化的影響,眾多的古代歌曲也應運而生,而本文所要闡述的則是唐宋時期歌曲文化的體系、制度以及主要內容。做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習慣了現代的喧囂與繁榮,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古代歌曲的停停頓頓。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縱觀日本人的基因組成,就會發現,日本人實際上是蒙古人、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雲南少數民族人、朝鮮人、韓國人,在演變的過程中,遷徒流動,穿過白令海峽,沿著如今的俄羅斯南下,到達日本島,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後,形成的雜交人種,並不是單一的一個人種的後裔。02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古代唐宋的刺青文化甩日本幾條街,只因他的一句話就戛然而止
    中國的傳統唐宋風刺青,其實比歐美的School和日式浮世繪都發展得早多了。特別曬在《水滸傳》裡,可以看到很多梁山好漢人都是花臂和大滿背,那叫一個威武抱起,你瞅啥,我就瞅你咋地?兩個好漢一言不合,就露出了自己的霸氣刺青,欲與天公試比高,不服來戰呀!
  •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6月已經來臨,馬上就到端午節了,那麼,今年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今年的端午節放假一共是三天時間,端午節放假的具體安排如下: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
  • 冬至小習俗有哪些 冬至吃酒糟是哪裡的習俗
    冬至小習俗有哪些1、贈鞋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
  • 染黑齒、抹白粉、拔眉毛,古代日本男子為何鍾情「重口味」妝容?
    日本古代男人日本位於亞洲東部,雖然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關係,且其傳統文化與中國有諸多相似之處,這些在日本和服等傳統中都有體現,但是染黑齒、抹白粉和拔眉毛則是日本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直到1874年,天皇宣布「皇太后、皇后廢御黛、御鐵漿……」日本普通女子不得染黑牙。日本有很多著名的書籍都對這些習俗有記載,比如,《枕草子》、《紫式部日記》等書中都有記載:「著裝(女子成人式)、慶祝日,眾婦人皆染黑齒、紅赤化妝。」
  • 2017年中國情人節七夕是幾號?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2017年中國情人節七夕是幾號?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時間:2017-08-19 11:38   來源:火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年中國情人節七夕是幾號?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2017年中國情人節七夕是幾號?在七夕節裡,男男女女互訴衷腸,紛紛訴說著他們心中最甜蜜的情話。
  • 在古代,富家女子的纖纖玉手,原來是用這種方法這樣保養的
    在古代,女子也很是愛護自己的雙手,尤其是指甲,雖然在當時沒有「指甲油」,但是她們同樣也能將手指甲染上各種顏色。不過染指甲這項活動,僅限於富貴人家或者皇宮貴族,這也體現了一定的身份象徵。她們究竟是如何保養和美化自己的雙手的呢?下面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吧!
  • 「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旺火習俗"是我國北方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演變,壘旺火也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最開始的地區流行的地方大多在中古偶讀北方,旺火表達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過旺火開啟一年新的篇章,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 哈尼族有何特色風俗?作為古代羌族的後裔,其習俗獨具歷史韻味
    源於古代羌族的哈尼族,有哪些獨特食俗?為何愛吃「團圓飯」?相信大家都曾聽過一首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這首歌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我國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具有兼容並蓄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擁有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 中秋節習俗,古今中外有哪些不同?
    吃月餅、賞月、放假……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日習俗主要圍繞月亮形成,較為常見的是賞月、拜月、吃月餅等,那麼古今中外,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不同呢? 古代中秋節 按中國古代曆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馬上到民間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禁忌?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中秋一詞取的是秋季中期的意思,在很久之前也有仲秋節的說法。除此之外,中秋節還有很多雅致的別稱,例如月夕、團圓節、女兒節、八月會等等。
  • 我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是一個遷移變換的過程。由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更是一個漫長的時期。而在父系社會成立之後的是一個以奴隸制度為主的封建王朝。這個封建王朝也統一為特點建立的土地十分廣大,擁有從東海到西海蔥嶺的廣大國境。
  • 有哪些風俗習慣?
    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此外,民間還流傳著「三月三,吃雞蛋」的順口溜。2020年農曆三月三是陽曆3月26日星期四,也就是今天。那麼,三月三是什麼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二、三月三有哪些風俗習慣?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生活在當地的少數民族無論是服飾、語言,還是生活習慣都有很多不同之處。當地人用竹葉裹鹽巴用荷葉包食品,在冬季時他們還會用鵝毛裝填的被褥抵禦冬寒,實際上這應該是古代歷史上最早的「鵝絨被」。壯族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眾多習俗中,有一種習俗時至今日依然長生不衰,這種習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唱山歌」。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
  • 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主要有哪些表現?
    一部中國史,半部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至兩宋時期達到極盛。如果說唐代茶文化是宮廷文化和士人階級的代表,那麼入宋後茶文化才真正意義上在民間普及。宋代茶文化的繁榮,主要都有哪些表現?1.對唐代茶文化的繼承唐宋兩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盛世,宋代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唐代的茶文化,也讓茶文化在平民階層遍地開花,在此期間,宮廷對茶文化的重視功不可沒,更少不了士大夫階層的推動。趙匡胤便是嗜茶之人,他在宮廷裡專設了茶事機關,將宮中用茶分為三六九等。茶儀是宋代的禮制,皇帝常以「賜茶」籠絡大臣、親屬,或賜給外邦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