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古代羌族的哈尼族,有哪些獨特食俗?為何愛吃「團圓飯」?
相信大家都曾聽過一首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這首歌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我國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具有兼容並蓄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擁有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在我國境內眾多少數民族中,有一個與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於古羌族的民族它就是哈尼族。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民族都沒有印象,這主要是因為哈尼族的人口僅有160多萬。相比較於其壯族、彝族等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來說很容易被大家忽視。
哈尼族也是一個起源於河流的古老民族,目前,我國境內的哈尼族主要分布於,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山脈與丘陵。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是雲南。遍布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與玉溪市。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長卷一股獨具古代,歷史韻味的民族發展史就會展現在大家面前。可以說從上古時期開始我國境內,就已經出現了多民族聚居的歷史現象。但是在歲月流逝和朝代更迭過程中,很多少數民族要麼不斷融合,要麼遷出境外或徹底消失。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大浪淘沙之後,能夠依然存在並綿延幾千年的少數民族,一定就有情人過的發展理念與民族文化。哈尼族作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雖然人口僅有160多萬但卻創造出了,獨具韻味的民風民俗與民族精神。
古代羌族後裔哈尼族的起源與發展
一、沿襲了幾千年歷史的哈尼族
1.哈尼族源於「古羌」
哈尼族的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這個民族的祖先一般認為是「古羌」。據《說文·羊部》記載:「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古羌」族,生活在古代中國西部地區的戎族,用現代漢語講就是少數民族。
事實上在古代人的意識範疇中,「羌」一般都指代中原人對西戎的統稱。簡而言之就是生活在當時社會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羌」 泛指不同族群組。這些民族的共同點都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雖然他們都是少數戎族但卻擁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遊牧,但卻擁有不同民族屬性與文化特徵。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都屬於古羌族的一支,雖然他們屬於同宗但民族思想,亦或是其他方面卻迥然不同。
關於「羌」字最早的記錄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但是在殷商時期「羌」並不是指代民族,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實是奴隸的意思。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可以發,在當時社會背景之下所有西戎民族,在商代中央王朝的眼中其實都是「奴隸」。
即使是在普通的商代人眼中,也將生活在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的,西方眾多部落統稱為「羌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哈尼族,其實,就是殷商時期的西戎或「古羌」後裔。但是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哈尼族先民,在不同王朝統治下的族名和文化也都有所差異。
2.哈尼族名號演變
筆者認為源於「古羌」族的哈尼族,其實也僅是古羌族的一個分支而已。因為據史料記載古羌在歷史中的名稱,根據種姓不同數量高達大約100個。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如此複雜的民族歷史變更中,能夠知道是源於「古羌」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深挖哈尼族的歷史起源不難發現,雖然現代哈尼族聚居於元江和瀾滄江之間,並且世代在紅河、江城、墨江,以及新平、鎮沅等縣繁衍生息。但是最開始卻遊牧於青藏高原,這一點其實與古羌族的發源地十分吻合。
1.哈尼族先民幾易族名
實際上哈尼族在隨著時代演變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民族變遷與時代影響。在先秦時期哈尼族先民一直都隸屬於古羌,但是秦朝建立之後開始迅速擴張。這次擴張也波及到了原來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遊牧群體,很顯然哈尼族祖先也同樣受到波及。
在這種歷史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古羌人開始不斷流散遷徙,並再次演變出若干羌人族群。哈尼族先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得不幾易族名,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是當時社會中哈尼族先民的主要自稱。
實際上如果從哈尼族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出了這六個比較常見的自稱之外。在歷史不斷變遷與朝代更迭頻繁的影響之下,哈尼族先民在後期也出現了改易族名的現象。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都是哈尼族在不同時代的名號。
2.「和夷」南遷
古羌人受到秦朝攻擊之後不得不四處逃難,而其中有一支名為「和夷」的部族,其實就是古代哈尼族先民的核心族民。「和夷」經過不斷南遷定居於大渡河畔,為了能夠讓民族得到延續和傳承,他們不得不由原來的遊牧改為農耕。
簡而言之這支古羌人構成的「和夷」部族,其實就是現代哈尼族人的祖先。他們在大渡河畔過上農耕生活之後,在戰爭、災荒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又不得不繼續南遷並最終到達,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
筆者認為這其實就是現代哈尼族祖先,由古代中國西部地區遷入雲南的歷史過程。實際上哈尼族先民是在公元4-8世紀,或者說是在唐朝初年才真正遷徙到到元江瀾滄江地區。這一點可以從唐代文獻中,對哈尼族先民的稱呼「和蠻」得到證實。
哈尼族祖先在唐朝時期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地方政權。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南詔」、「大理」, 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哈尼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而且一直都參與到了中原政權的改革之中。
一個認為哈尼族先民在歷史中的發展,或者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的民族歷程。其實都在充分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古代社會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受到中原大國的影響甚至掣肘。哈尼族的形成與發展就遵守了這個歷史規律。
獨具歷史韻味的哈尼族文化習俗
哈尼族先民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一直居住於中國西部地區,並且被中原王朝稱為西戎。所以起民風民俗也獨具戎族特色,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服飾形制,乃至飲食習俗與文化藝術,其實都深深的刻上了少數民族烙印。
一、建築習俗
從整體印象上來看哈尼族的居住習俗,不僅具有非常獨特的習俗理念,同時也完全符合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格。哈尼族人一般都會將房子建築在半山腰,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時期主要建築特色。
幾乎每一戶哈尼族人家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單獨蓋一座面積較小的「耳房」。 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在主體住房的兩側,搭建兩個「耳房」不僅特別對稱,而且這種房子的樣式還有一點類似「四合院」。
哈尼族人之所以會建築這種樣式的房子,其實主要與其生活、生產有很大關係。一般情況下「耳房」多為平頂,建築材料為圓木、細木和稻草,然後在房頂上覆蓋泥土作為曬臺。所謂曬臺其實就是為了晾曬糧食、衣服等。
當然面積比較大的「耳房」其曬臺也會比較寬闊,人們可以在上面納涼或小孩子在房頂玩耍。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哈尼族「耳房」曬臺的作用其實非常豐富。這種具有一房多用的建築風格,其實也與人們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深挖哈尼族「耳房」用途不難發現,這種坐落於正房兩側的獨體房子,一般都是給未婚兒女準備的住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哈尼小孩,相比較於漢族人來說更加獨立自主。當然,大多數情況下「耳房」主要是為了主要是為了堆放農具等雜物。
二、服飾習俗
1.哈尼族男性服飾
相比較於其他民族而言哈尼族人更加心靈手巧,因為哈尼族的獨特民族服飾用布,基本上都是其民族婦女自紡自織自染。雖然這種「土布」相對來說質地較硬,而且顏色方面也多以藏青色為主,但是卻可以剪裁出符合哈尼族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
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歡用青布裹頭,然後上身穿對襟上衣下身配大褲襠褲子。這種服飾形制其實與壯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飾都差不多。只不過在佩飾或紋繡上有所差異,還有就是布料或顏色上也會有一定差距。
2.哈尼族女性服飾
哈尼族女性服飾比較而言比男性服飾更豐富,「豪尼」、「碧約」、「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較傳統的服飾。事實上這些名字不同、形制各異的服飾,不僅完全符合哈尼族的服飾文化和民族習俗,同時也與當地的天氣情況有很大關係。
「豪尼」一般多以粗布為原料,從形制上來看其實就是滿肩長衣服。這種衣服的長度一般都會到達膝蓋左右,前胸鑲彩色滾邊下擺兩邊開叉至腰部。從實際感官上來看就是「筒裙」穿這種衣服的時候還需要裹藍布包頭、
所謂「碧約」就是一種上身為長衣,腰系白色或粉紅色圍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飾,。女性在穿「碧約」時還要戴帽子或包頭布,相對而言包頭布上還會有銀泡珠。這種哈尼族女性服飾不僅可以襯託出民族風採,同時還能讓女性更具民族魅力。
「西摩洛」 實際上就是一種,哈尼族女性穿的黑色衣服。一般情況下這種衣服都沒有紐扣,只是在前胸簡單的點綴一些「銀泡」。下身一般都會配一條白短裙,然後用淺色布裹頭並且使用綁腿。
結 語
哈尼族作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哈尼族先民在幾千年前實際上,屬於古羌族的一個部族支系。所以,它的民風民俗都與古羌族十分類似。
哈尼族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形成,除了與地域以及其他民族影響有規律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就是,在秦朝時期的由北向南遷徙。也就是說由原來的「逐水草而生」的遊牧民族,最終在地域環境的影響之下變成了一個農耕民族嗯。
筆者認為現代社會中的哈尼族,其實依然保留了幾千年前的傳統習俗。只不過隨著新興思想源源不斷湧入村寨,很多年輕哈尼族人早已經融入了現代社會。這不僅為古老的哈尼族注入了一股新鮮力量,而且也為其民風民俗發展提供了新選擇。
【參考文獻】
1.《淺析哈尼族習俗音樂》
2.《哈尼族風俗歌的傳統分類》
3.《淺述西雙版納哈尼族按摩習俗》
4.《哈尼族傳統習俗中的感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