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何特色風俗?作為古代羌族的後裔,其習俗獨具歷史韻味

2020-12-28 葉三說

源於古代羌族的哈尼族,有哪些獨特食俗?為何愛吃「團圓飯」?

相信大家都曾聽過一首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這首歌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我國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具有兼容並蓄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擁有令世界矚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在我國境內眾多少數民族中,有一個與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於古羌族的民族它就是哈尼族。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民族都沒有印象,這主要是因為哈尼族的人口僅有160多萬。相比較於其壯族、彝族等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來說很容易被大家忽視。

哈尼族也是一個起源於河流的古老民族,目前,我國境內的哈尼族主要分布於,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山脈與丘陵。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是雲南。遍布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與玉溪市。

翻開中國古代歷史長卷一股獨具古代,歷史韻味的民族發展史就會展現在大家面前。可以說從上古時期開始我國境內,就已經出現了多民族聚居的歷史現象。但是在歲月流逝和朝代更迭過程中,很多少數民族要麼不斷融合,要麼遷出境外或徹底消失。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大浪淘沙之後,能夠依然存在並綿延幾千年的少數民族,一定就有情人過的發展理念與民族文化。哈尼族作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雖然人口僅有160多萬但卻創造出了,獨具韻味的民風民俗與民族精神。

古代羌族後裔哈尼族的起源與發展

一、沿襲了幾千年歷史的哈尼族

1.哈尼族源於「古羌」

哈尼族的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這個民族的祖先一般認為是「古羌」。據《說文·羊部》記載:「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古羌」族,生活在古代中國西部地區的戎族,用現代漢語講就是少數民族。

事實上在古代人的意識範疇中,「羌」一般都指代中原人對西戎的統稱。簡而言之就是生活在當時社會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羌」 泛指不同族群組。這些民族的共同點都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雖然他們都是少數戎族但卻擁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雖然他們的生活方式都是遊牧,但卻擁有不同民族屬性與文化特徵。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都屬於古羌族的一支,雖然他們屬於同宗但民族思想,亦或是其他方面卻迥然不同。

關於「羌」字最早的記錄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但是在殷商時期「羌」並不是指代民族,翻譯成現代漢語其實是奴隸的意思。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可以發,在當時社會背景之下所有西戎民族,在商代中央王朝的眼中其實都是「奴隸」。

即使是在普通的商代人眼中,也將生活在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的,西方眾多部落統稱為「羌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哈尼族,其實,就是殷商時期的西戎或「古羌」後裔。但是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哈尼族先民,在不同王朝統治下的族名和文化也都有所差異。

2.哈尼族名號演變

筆者認為源於「古羌」族的哈尼族,其實也僅是古羌族的一個分支而已。因為據史料記載古羌在歷史中的名稱,根據種姓不同數量高達大約100個。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如此複雜的民族歷史變更中,能夠知道是源於「古羌」都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深挖哈尼族的歷史起源不難發現,雖然現代哈尼族聚居於元江和瀾滄江之間,並且世代在紅河、江城、墨江,以及新平、鎮沅等縣繁衍生息。但是最開始卻遊牧於青藏高原,這一點其實與古羌族的發源地十分吻合。

1.哈尼族先民幾易族名

實際上哈尼族在隨著時代演變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民族變遷與時代影響。在先秦時期哈尼族先民一直都隸屬於古羌,但是秦朝建立之後開始迅速擴張。這次擴張也波及到了原來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遊牧群體,很顯然哈尼族祖先也同樣受到波及。

在這種歷史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古羌人開始不斷流散遷徙,並再次演變出若干羌人族群。哈尼族先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得不幾易族名,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是當時社會中哈尼族先民的主要自稱。

實際上如果從哈尼族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發現出了這六個比較常見的自稱之外。在歷史不斷變遷與朝代更迭頻繁的影響之下,哈尼族先民在後期也出現了改易族名的現象。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都是哈尼族在不同時代的名號。

2.「和夷」南遷

古羌人受到秦朝攻擊之後不得不四處逃難,而其中有一支名為「和夷」的部族,其實就是古代哈尼族先民的核心族民。「和夷」經過不斷南遷定居於大渡河畔,為了能夠讓民族得到延續和傳承,他們不得不由原來的遊牧改為農耕。

簡而言之這支古羌人構成的「和夷」部族,其實就是現代哈尼族人的祖先。他們在大渡河畔過上農耕生活之後,在戰爭、災荒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又不得不繼續南遷並最終到達,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

筆者認為這其實就是現代哈尼族祖先,由古代中國西部地區遷入雲南的歷史過程。實際上哈尼族先民是在公元4-8世紀,或者說是在唐朝初年才真正遷徙到到元江瀾滄江地區。這一點可以從唐代文獻中,對哈尼族先民的稱呼「和蠻」得到證實。

哈尼族祖先在唐朝時期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地方政權。這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南詔」、「大理」, 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哈尼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而且一直都參與到了中原政權的改革之中。

一個認為哈尼族先民在歷史中的發展,或者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的民族歷程。其實都在充分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古代社會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受到中原大國的影響甚至掣肘。哈尼族的形成與發展就遵守了這個歷史規律。

獨具歷史韻味的哈尼族文化習俗

哈尼族先民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一直居住於中國西部地區,並且被中原王朝稱為西戎。所以起民風民俗也獨具戎族特色,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服飾形制,乃至飲食習俗與文化藝術,其實都深深的刻上了少數民族烙印。

一、建築習俗

從整體印象上來看哈尼族的居住習俗,不僅具有非常獨特的習俗理念,同時也完全符合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格。哈尼族人一般都會將房子建築在半山腰,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時期主要建築特色。

幾乎每一戶哈尼族人家在蓋房子的時候,都會單獨蓋一座面積較小的「耳房」。 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在主體住房的兩側,搭建兩個「耳房」不僅特別對稱,而且這種房子的樣式還有一點類似「四合院」。

哈尼族人之所以會建築這種樣式的房子,其實主要與其生活、生產有很大關係。一般情況下「耳房」多為平頂,建築材料為圓木、細木和稻草,然後在房頂上覆蓋泥土作為曬臺。所謂曬臺其實就是為了晾曬糧食、衣服等。

當然面積比較大的「耳房」其曬臺也會比較寬闊,人們可以在上面納涼或小孩子在房頂玩耍。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哈尼族「耳房」曬臺的作用其實非常豐富。這種具有一房多用的建築風格,其實也與人們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深挖哈尼族「耳房」用途不難發現,這種坐落於正房兩側的獨體房子,一般都是給未婚兒女準備的住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哈尼小孩,相比較於漢族人來說更加獨立自主。當然,大多數情況下「耳房」主要是為了主要是為了堆放農具等雜物。

二、服飾習俗

1.哈尼族男性服飾

相比較於其他民族而言哈尼族人更加心靈手巧,因為哈尼族的獨特民族服飾用布,基本上都是其民族婦女自紡自織自染。雖然這種「土布」相對來說質地較硬,而且顏色方面也多以藏青色為主,但是卻可以剪裁出符合哈尼族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

哈尼族男子一般都喜歡用青布裹頭,然後上身穿對襟上衣下身配大褲襠褲子。這種服飾形制其實與壯族、彝族,以及苗族的民族服飾都差不多。只不過在佩飾或紋繡上有所差異,還有就是布料或顏色上也會有一定差距。

2.哈尼族女性服飾

哈尼族女性服飾比較而言比男性服飾更豐富,「豪尼」、「碧約」、「西摩洛」等,都是哈尼族女性比較傳統的服飾。事實上這些名字不同、形制各異的服飾,不僅完全符合哈尼族的服飾文化和民族習俗,同時也與當地的天氣情況有很大關係。

「豪尼」一般多以粗布為原料,從形制上來看其實就是滿肩長衣服。這種衣服的長度一般都會到達膝蓋左右,前胸鑲彩色滾邊下擺兩邊開叉至腰部。從實際感官上來看就是「筒裙」穿這種衣服的時候還需要裹藍布包頭、

所謂「碧約」就是一種上身為長衣,腰系白色或粉紅色圍裙,下身穿藏青色土布筒裙的服飾,。女性在穿「碧約」時還要戴帽子或包頭布,相對而言包頭布上還會有銀泡珠。這種哈尼族女性服飾不僅可以襯託出民族風採,同時還能讓女性更具民族魅力。

「西摩洛」 實際上就是一種,哈尼族女性穿的黑色衣服。一般情況下這種衣服都沒有紐扣,只是在前胸簡單的點綴一些「銀泡」。下身一般都會配一條白短裙,然後用淺色布裹頭並且使用綁腿。

結 語

哈尼族作為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哈尼族先民在幾千年前實際上,屬於古羌族的一個部族支系。所以,它的民風民俗都與古羌族十分類似。

哈尼族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形成,除了與地域以及其他民族影響有規律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就是,在秦朝時期的由北向南遷徙。也就是說由原來的「逐水草而生」的遊牧民族,最終在地域環境的影響之下變成了一個農耕民族嗯。

筆者認為現代社會中的哈尼族,其實依然保留了幾千年前的傳統習俗。只不過隨著新興思想源源不斷湧入村寨,很多年輕哈尼族人早已經融入了現代社會。這不僅為古老的哈尼族注入了一股新鮮力量,而且也為其民風民俗發展提供了新選擇。

【參考文獻】

1.《淺析哈尼族習俗音樂》

2.《哈尼族風俗歌的傳統分類》

3.《淺述西雙版納哈尼族按摩習俗》

4.《哈尼族傳統習俗中的感恩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原來染指甲在唐宋兩代就十分流行
    如果用現代觀點去看待古代風俗習慣,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地域文化差異性。由於古代社會地廣人稀交通和文化都比較閉塞,所以就很容易在一個限定區域內,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風俗、習慣亦或文化。這其實就是古代習俗文化產生的原始契機。筆者認為如果將這種極具地域限特色的習俗文化,推廣至古代社會中的「天下九州」。
  • 多彩傳統民俗:傈僳族起源於何時,與彝族又有哪些歷史淵源?
    可以說經過不同民族文化洗禮的傈僳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也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文化習俗。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傈僳族,應該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這個民族不僅擁有別具一格的民族習俗,而且傈僳族先民也創造出了新老傈僳文,作為族人日常溝通時的主要語言和文字。傈僳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並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
  • 曾建立清朝的滿族人,有哪些歷史淵源?他們的特色習俗是什麼?
    2.東北古代史重要代表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肅慎卻改族名為挹婁;南北朝與隋唐時期又被稱為勿吉、靺鞨,至此之後經過不斷演化才被叫作女真。形成於先秦時期的肅慎,其實就是東北古代史中的重要代表。肅慎作為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不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並且也形成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
  • 哈尼族民間歌曲,習俗功能為主的分為了哪八大類
    在約公元7世紀時,哈尼人就已居住在今哀牢山和蒙樂山一帶,與彝族同屬於古代氐羌族群的逐漸南遷者。哈尼族在經歷了長久的遷徙之後,積累了很多豐富的哈尼文化。聰明的哈尼人在沒有自己文字的情況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超凡智慧開發、建設了自己美麗的家鄉。
  • 東北人為什麼喜歡睡「火炕」,這種習俗源於何時?有何歷史淵源?
    這種習俗源於何時?冬暖夏涼比床還舒服每個東北人小時候都會扯著嗓子唱幾句童謠,如果不會唱幾句拿手的童謠,就沒辦法與小夥伴一起快樂的玩耍。童謠作為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標籤,就像遺傳基因一樣早已經融入了東北人的血液中。每一首童謠都仿佛都是一個生活場景,在孩子們的傳唱中不斷訴說著,獨具東北韻味的民風民俗以及鄉土人情。
  • 愛好唱山歌的壯族人,都有哪些獨特習俗?習俗背後有什麼文化淵源
    聚居在此的西甌、駱越原住民是壯族始祖,也就是說壯族的發展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沉澱中壯族人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生活習慣的文化習俗。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柳州遊歷時,曾親眼目睹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被這種民風民俗深深感染的柳宗元,寫下一首著名《柳州峒氓》詩歌。
  • 起源於金帳汗國,元朝稱其「月即別」,烏孜別克族有何歷史淵源
    很多歷史學者都認為古代社會,就是一個不斷分裂與融合的過程,正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活在廣闊無垠的東方大地上的民族,會因地域、語言、文化、習俗不同,而形成,獨特的民族發展歷史。 筆者認為每一個民族的誕生與發展,都與客觀規律息息相關。
  • 中秋節歷史以及風俗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曆法融合,使用陰曆(夏曆),所以將"祭月節"由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 古代臺灣人嫁娶時有何風俗禮儀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其婚俗禮儀也承載著中華文化,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裡做了詳述男大當婚,女大當家,自然自理,自古婚姻就是嚴肅的問題,古代的臺灣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要訂婚。訂婚時,媒人送女子的庚貼(古代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的生辰八字貼)給男方家,貼上書寫年月日,並說明三日內家中平安無事。這才能訂婚,如果家中有毀壞的器物等情況,那麼,需要佔卜問日。訂婚的那天,男方家要贈送一枚戒指給女方,並要有帶些糕點之類,男方家的母親和嫂子一同前往。
  • 從繪畫作品中看古代清明節是何景象
    有民俗學者稱,古代的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射柳、鬥雞、放風箏、打鞦韆、蹴鞠(踢球)等種種歡樂,可以說既是斷魂之日,也是快樂嬉戲之日。下面請您跟小編一起從繪畫作品中看看古代清明節是什麼景象。清明之日禁菸火——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清明前後,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這個習俗源於什麼呢?
  • 魅力民俗大賞: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有哪些特色民俗和文化?
    久遠的歷史就像一壺陳年老酒,越是陳釀越有月歲的味道。古老的民族就像一部塵封已久的書籍,每當翻開扉頁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在我國西南邊陲海濱城市,有一個古駱越部落後裔。他們世代居住於「京族三島」,感受著來自大海的饋贈。
  • 感恩節從何而來 背後有什麼故事又有哪些風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感恩節從何而來 背後有什麼故事又有哪些風俗? 感恩節,是美國獨創的古老節日,類似於中國的中秋節或春節,它起源於古代美洲麻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感恩節 一、感恩節的來歷。
  • 「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旺火習俗"是我國北方地區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隨著時代的演變,壘旺火也已經成為中國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最開始的地區流行的地方大多在中古偶讀北方,旺火表達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希望通過旺火開啟一年新的篇章,旺火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傳統。
  • 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時間:2020-06-27 12: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 除夕,作為中國第二大節日,你可知有什麼習俗和禁忌?
    但是真正的除夕實際上有深層的意思,除夕中的「除」是代表去的意思,引申為「易」,其意思為交替的意思;而「夕」字面意思為是「日暮」,但是引申為「夜晚」,其意思就是晚上。將除夕何在一起,便是有除掉舊年的最後一個夜晚,迎接新的一年開始,這就是另換新歲的意思。
  • 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簡單 2020清明節來源故事以及傳統習俗推薦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拜月聽香:「求解」心事祈求好運廈門市作家協會會員、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許曉春說,廈門人歷來十分重視中秋節,而且習俗頗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