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雅士:十二年瘦金體《千字文》,《廣陵散》,煎茶道,隔火薰香研習

2020-12-20 秀秀書院

瘦金體《千字文》,為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三年(1104年)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整卷朱絲界欄,素箋本,縱三十點九釐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釐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卷宋徽宗以其獨創的「瘦金體」書法寫成,總觀勻整峭拔,筋骨挺勁,清爽潤朗,飄逸靈動,頗具「鐵畫銀鉤」之美感。

長安雅士薛山長自小酷好書法,精研各家,然總不免駁雜不純之患,後偶然得見瘦金書,遂有「一見瘦金誤終身」之「病」。

如今自然是天天寫的。

「丶」點如丹鳳側目,其形秀美而炯炯有神也;

「一」橫如疏影橫斜,其狀勁逸而丰神綽約也;

「丨」豎如仙鶴獨立,其韻優雅而卓爾不群也;

「丿」撇如寶劍闢邪,其鋒畢露而所向披靡也;

「ㄟ」捺如清風細柳,其態飄逸而婀娜多姿也;

「乚」鉤如一彎新月,其意瀟灑而鐵劃銀鉤也;

「」挑如銀針飛空,其勢凌厲而破空有聲也;

「乛」折如老竹勁節,其骨瘦硬而斷金切玉也。

如上「瘦金八法」將瘦金書筆畫之美,已描述到極致了罷?在薛山長這裡仍然不夠-

「1、2、3」,「行筆、切筆、頓筆」,雖一筆之間,給薛山長如此配合節奏,再「一波三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法分解,便分外地脈絡宛然,思路清晰起來不是?

「橫畫輕,豎畫重」、「撇輕捺重」、「長輕短重」、「內厭輕,外拓重」、「點畫較重」….對於瘦金書下筆輕重之用,薛山長授課時,亦是時時強調的,諄諄之情,溢於言表。

筆畫有了,接下來要注重的,自然是結構了。薛山長仍以他十二年熟諳瘦金書之經驗口授心傳,孜孜不倦。

由是,書院學子如悅悅、潔潔、菲菲等於瘦金書之習,自然個個進步神速,似有「一日千裡」之功呢。

《廣陵散》此曲於琴中之高度,是不必提的了。凡英雄豪傑,文人雅士,無有不愛此者,總該與整曲「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殺伐之氣有關。琴是講究中正平和的,忽然有此「奇峰突起」,豈不叫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

若論與此曲的淵源至深,恐無人及得上魏晉大名士嵇康罷?

晉代葛洪《嵇中散孤館遇神》:

「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遊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嘗遊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至女巫之墓,墓與屋相連,人與鬼同居,乃嘆曰:「陰陽兩界,實一牆之隔耳」。遂夜宿仙臺,見月光瀉瀉,清風徐徐,碧波蕩蕩,仙島渺渺,天台巍巍,星漢迢迢。贊曰: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忽聞谷中琴聲幽幽,玄樂綿綿。尋聲覓去,至一茅舍。屏息靜聽,恐亂仙音也。曲終,一清麗女子開門曰:「先生光臨寒舍,不勝榮幸。請入內稍坐」。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備茶對坐,方知是谷中女巫。雖人鬼殊途,竟一見如故,徹夜長談。或論天地自然生死輪迴之法,或證詩詞音律琴棋書畫之妙。談至興濃,康曰「敢問神女所彈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彈耳,無名之曲」。康請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館遇神》是也。神巫曰:「見先生愛琴,吾另有《廣陵散》相贈。此乃天籟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輕傳」。康問「何人所為?」對曰:「廣陵子是也。昔與聶政山中習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請神女賜之,習至天明方散。

康畢生獨愛此二曲,必擇雅靜高崗之地,風清月朗之時,深衣鶴氅,盥手焚香,方才彈之。雖有達官貴人求教,概不相傳。及康將刑東市,三千太學生「請以為師」,終不得許。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處風停雲滯,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躍於琴盤,思緒滑動於指尖,情感流淌於五玄,天籟迴蕩於蒼天,仙樂嫋嫋如行雲流水,琴聲錚錚有鐵戈之聲,驚天地,泣鬼神,聽者無不動容。曲畢慨然長嘆:「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竟慷慨赴死。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薛山長彈此「天籟之音」,「曲中丈夫」十二年有餘,峻跡壯行,慷慨豪邁不消說,然總未免「知音難覓」之苦:

「開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裡、申誠、順物、因時、幹時)。

正聲十八段(取韓、呼幽、亡身、作氣、含志、沉思、返魂、狥物、衝冠、長虹、寒風、發怒、烈婦、收義、揚名、含光、沉名、投劍)。

亂聲十段(峻跡、守質、歸政、仇畢、終思、同志、用事、辭卿、氣銜、微行)。

後序八段(會止息意、意絕、悲志、嘆息、長籲、傷感、恨憤、亡計)。」

各樣「心意」,非親歷其間者焉能解之?

斐汶《茶述》記:「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標誌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跡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秀秀書院堅持十二年茶道培訓,其中唐煎、宋點、明清瀹茶皆有涉獵。

煎茶之道,無論備茶,備水,煮水,調鹽,投茶,育華,分茶,潔器之法,均有極完整極考究的一套程序和章法。凡修習者無不沉浸其間,深為當中所蘊含的大唐風華所陶醉傾倒。

「大唐風華」四字非同尋常。高度繁榮的經濟、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健康的審美意識影響……使得大唐不僅是中華的大唐,亦是世界的大唐,風華絕代,無可匹敵。此時亦出現了一種精緻流麗的薰香方法:隔火薰香。

隔火薰香不直接點燃香品,是以專門製作的香炭塊為燃料,通過「隔片」灸烤香品,可免於煙氣薰染,使香氣釋放更為舒緩、溫潤,香韻悠長。此等薰香在唐代出現後,宋之後較為流行,日本香道所指的亦是隔火薰香。

隔火薰香對香灰質量要求較高,以潔淨、鬆軟、通氣性好為佳。香灰可用松針、荷葉、杉木枝、宣紙等煅燒成灰,瓷罐防潮密藏。若久未得火,潮氣過重,應先用炭烘烤去溼後使用。

隔火片以傳熱性好,美觀實用為原則,常用的材質有陶片、雲母、玉、銀、石、瓷、銅等。

薰香在古代是雅玩清賞之屬,所用器具一定要看是否文雅。所以古人最崇尚的隔火片是陶片或瓷片,有的做出造型,有的雕刻紋飾,再磨成如紙的薄片。

秀秀書院十二年香道培訓,除隔火薰香之外,立香,篆香,合香,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香道文化起源久遠,歷史長河中,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雅,將香文化推上了文化的殿堂。並將品香上升成了純粹的審美活動,如同賞書畫、玩古玩一般,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藝術的美好境界:「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燻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坐我以靈室,爐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餘氣入文章。」

「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書院引領諸雅士品香,亦是品鑑一種文化,感受一種意境,並且通過這一過程,達到自由與心靈的回歸。

其實又何止香道修行,書院十二年來所堅持踐行的中國式雅士生活,「茶、香、琴、書」之外,包括詩詞歌賦在內的各項技藝,哪一項不是個人感悟生活、體味自然、心靈沉澱的一種修行方式呢?

長安雅士薛山長,秀秀老師,無一不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者」。十二年來悉心揣摩,無一不是為諸學子學業更上一層樓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是故教學方法有變,教材逐年修改,完美的境地雖還未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卻是日日積累的功夫,如此,日趨完善,其期不遠。

「苟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堅持是最難的。秀秀書院的堅持,薛山長的堅持,大約頗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各人能力有大小,向善之心無分別。

傳統文化研習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是可以同行,可以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起「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呢?

下一個十二年,秀秀書院長安雅士薛山長希望有君能共。一起「吟詩唱賦,品茗撫琴,焚香習字」。

相關焦點

  • 秀秀書院2021年2月3日文人雅士生活班網絡開課通知
    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內容:唐煎、宋點、明清瀹茶,長嘴銅壺茶藝等。
  • 看《長安十二時辰》,過長安雅士生活
    詩詞歌賦研習時分。如今且說先生,例必的劍壺功法修習既畢,遂開口又以合拍行吟,誦詩調氣為習。今日選讀: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此詩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時。
  • 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角弓》
    話說十三朝古都長安,城南有一處最是風流雅致之地紫風閣,原為唐代郭子儀園林舊址,如今園林猶在,草木蔥蘢,那時人物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無處可尋。可喜者此處現又有一處最是詩書蘊藉之處—秀秀書院,足供諸位雅士悠遊於紅塵之外,尋幽探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辰時。中國古典舞研習時分。如今且說先生進得門來,桌前方才落座,已是帶動了一幹雅士十分熱鬧起來。大家行吟。
  • 不同沉香薰香上爐溫度多少最佳呢?
    沉香的收藏者也越來越多,沉香除了可以製成手飾,掛件,擺件等,還有一個主要用途那就是薰香。沉香薰香的話題也多次被提到,但是也有不少香友們會問,沉香薰香的最佳溫度是多少呢?今天就來聊一下沉香薰香那點事。沉香薰香有兩種方式,分為明火和隔火,明火是最直接的一種辦法,直接用火點燃,它的煙氣會很大,適用於紅土。
  • 長安雅士淺論古琴「清和淡雅」和茶道「和敬清寂」
    另有《廣陵散》,亦稱奇古之音:「按是曲,嵇康於孤館清夜彈琴,而遇神人世間所授,調用黃鐘慢二,仍借林鐘宮音,調亦神奇,意亦深遠,音取宏厚,指取古勁。彈宜和緩,撥刺尤宜平靜,抑揚頓挫,起伏虛靈,細心靜作,自有神奇之韻,非泛曲與其比例也。至於用調,實法古而非立異也。古詩云:「側商調裡唱伊州」,又有側楚,側蜀,餘以此語推之,而調之類此者,抑系側調,誠不謬哉。
  • 故事:廣陵散
    嵇康知道古代有一部琴曲,叫做《廣陵散》。這部古琴曲曾是黃帝時代的作品,作者名叫伶倫,傳說曾擔任黃帝的樂官,離嵇康那時的魏晉時代已經有兩千多年了,而且民間傳說這部樂譜也早已失傳,世上無人能彈奏了。嵇康對伶倫的《廣陵散》很是神往,只恨無緣見到這部曲譜,遺憾之際,便常常思忖,想如果把這部《廣陵散》彈奏出來,到底是什麼聲調呢?
  • 稽康與廣陵散
    現今更有人說《廣陵散》之所以名聲大振,應歸功於嵇康臨刑索琴彈奏所致。話說嵇康年輕時,一次夜宿洛西華陽亭。夜晚無眠,就彈起琴來,不知不覺夜深了。他起身收琴,卻發現有一老者,在他身後一直認真聽他彈奏。嵇康就問他:「老人家,看你聽這麼認真,想來也會彈琴吧,能否指點一二?」老人笑了笑,說:「略懂點吧。」
  • 有一種失傳,叫《廣陵散》
    事情的所有頭尾加起來就是這麼一段話:康容色不改,索琴彈《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但短短三十四字,內中著人尋味的地方無盡。《廣陵散》是很有名的。因為有名,也入了金庸之心,《笑傲江湖》第十九章「打賭」寫道:向問天道:「在下有一部《廣陵散》琴譜,說不定大莊主……」他一言未畢,黑白子等三人齊聲道:「《廣陵散》?」
  • 失傳的《廣陵散》被復原,真的很好聽!
    向問天道:「在下有一部《廣陵散》琴譜,說不定大莊主……」他一言未畢,黑白子等三人齊聲道:「《廣陵散》?」令狐衝也是一驚:「這《廣陵散》琴譜,是曲長老發掘古墓而得,他將之譜入了《笑傲江湖之曲》,向大哥又如何得來?」隨即恍然:「向大哥是魔教右使,曲長老是魔教長老,兩人多半交好。
  • 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弦歌
    嵇康彈奏《廣陵散》(圖源網絡)司馬相如的一曲《風求凰》打動了才女卓文君,從而與其遠走結為伉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話。如果說一曲古琴成就了一段愛情,就如梁祝一樣成為了浪漫愛情的化身,那麼另一段古琴曲卻譜寫了撼人心弦的一幕,那就是嵇康的《廣陵散》。廣陵止息,嵇康絕響。文人雅士的風雅情愫與虛世沉浮裡,我們感悟了其精神寄託的全部。遙望歷史的長河,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的歲月裡,古琴,是文人手中個體化「弦歌」的工具,是文人士大夫的時尚。
  • 千古絕唱《廣陵散》真失傳了嗎?
    不過嵇康上刑場時從容淡然,要了把琴彈廣陵散,樂聲慷慨激昂,攝人心魄。曲終,長嘆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人以前請他教廣陵散,他沒教,所以廣陵散從今就要斷絕了。重點來了(敲黑板)請出門百度《廣陵散》。
  • 曲之師長——敘說《廣陵散》
    古琴曲《廣陵散》正是這種文化的代表。「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古典樂曲的背後總是蘊含著曲折傳奇的故事,諸如讚頌知音之情的《高山流水》,感慨皇權愛情的《漢宮秋月》,《廣陵散》也不例外。據說,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王而緣起,又因嵇康受大闢刑而絕世。《戰國策》和《史記》這兩部史書記載了有關聶政的故事。
  • 樂|《廣陵散》,穿越千年,追尋古音
    編者按: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而《太平廣記》裡更有一則神鬼傳奇,說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華亭,夜不能寢,起坐撫琴,琴聲優雅,打動一幽靈,那幽靈遂傳《廣陵散》於嵇康,更與嵇康約定:此曲不得教人。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 聽琴丨管平湖、李祥霆《廣陵散》
    《廣陵散》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根據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廣陵散》大約產生於東漢後期。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闢刑而絕世。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 日本煎茶道【習茶課】與【松楓茶會】 | 回香老師本色專場第二期
    >▲ 回香日本煎茶道在本色    今天是回香老師日本煎茶道茶課開講第一天,學員們受益匪淺,深受大家喜愛,本色為更多想學習煎茶道和品嘗日式煎茶的朋友準備了回香老師煎茶道的第二期課程與茶會,在深秋的本色賞楓品茗,淡淡茶香在微涼的秋夜增加絲絲溫意。
  • 趙曉明 | 野菜的廣陵散
    野菜的廣陵散趙曉明     兩千年前,野菜就在《詩經》《楚辭》裡溢芳流芬,其後以之入詩文者代不乏人,亦多有大家。宋代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晚景》至今為人傳誦: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廣陵散》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知道嗎?
    而嵇康,將刑東市,平靜如常,「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嵇康說:「袁孝尼曾想學這個曲子,我沒有教給他。《廣陵散》,從此絕矣!」嵇康,讓死亡變得悽美而絢麗。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卻讓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
  • 【琴曲示範】全本《廣陵散》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 琴文賞析 《廣陵散考》之一(附徐君躍演奏)
    >四、韓皋之廣陵散解五、韓皋之謬誤六、晉後廣陵散之流傳七、廣陵散譜《康別傳》:『臨終曰: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世說新語·雅量篇》注引《文士傳》略同。)《文選》六臣本《思舊賦》李善注引幹寶曰:「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九引《竹林七賢傳》曰:「嵇康臨死,顧視曰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惜固不與。《廣陵散》於是絕矣。』」《晉書》本傳所紀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