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體《千字文》,為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三年(1104年)二十三歲時書賜童貫。整卷朱絲界欄,素箋本,縱三十點九釐米,橫三百二十二點一釐米,楷書,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此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現藏上海博物館。
此卷宋徽宗以其獨創的「瘦金體」書法寫成,總觀勻整峭拔,筋骨挺勁,清爽潤朗,飄逸靈動,頗具「鐵畫銀鉤」之美感。
長安雅士薛山長自小酷好書法,精研各家,然總不免駁雜不純之患,後偶然得見瘦金書,遂有「一見瘦金誤終身」之「病」。
如今自然是天天寫的。
「丶」點如丹鳳側目,其形秀美而炯炯有神也;
「一」橫如疏影橫斜,其狀勁逸而丰神綽約也;
「丨」豎如仙鶴獨立,其韻優雅而卓爾不群也;
「丿」撇如寶劍闢邪,其鋒畢露而所向披靡也;
「ㄟ」捺如清風細柳,其態飄逸而婀娜多姿也;
「乚」鉤如一彎新月,其意瀟灑而鐵劃銀鉤也;
「」挑如銀針飛空,其勢凌厲而破空有聲也;
「乛」折如老竹勁節,其骨瘦硬而斷金切玉也。
如上「瘦金八法」將瘦金書筆畫之美,已描述到極致了罷?在薛山長這裡仍然不夠-
「1、2、3」,「行筆、切筆、頓筆」,雖一筆之間,給薛山長如此配合節奏,再「一波三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法分解,便分外地脈絡宛然,思路清晰起來不是?
「橫畫輕,豎畫重」、「撇輕捺重」、「長輕短重」、「內厭輕,外拓重」、「點畫較重」….對於瘦金書下筆輕重之用,薛山長授課時,亦是時時強調的,諄諄之情,溢於言表。
筆畫有了,接下來要注重的,自然是結構了。薛山長仍以他十二年熟諳瘦金書之經驗口授心傳,孜孜不倦。
由是,書院學子如悅悅、潔潔、菲菲等於瘦金書之習,自然個個進步神速,似有「一日千裡」之功呢。
《廣陵散》此曲於琴中之高度,是不必提的了。凡英雄豪傑,文人雅士,無有不愛此者,總該與整曲「紛披燦爛,戈矛縱橫」的殺伐之氣有關。琴是講究中正平和的,忽然有此「奇峰突起」,豈不叫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
若論與此曲的淵源至深,恐無人及得上魏晉大名士嵇康罷?
晉代葛洪《嵇中散孤館遇神》:
「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遊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嘗遊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至女巫之墓,墓與屋相連,人與鬼同居,乃嘆曰:「陰陽兩界,實一牆之隔耳」。遂夜宿仙臺,見月光瀉瀉,清風徐徐,碧波蕩蕩,仙島渺渺,天台巍巍,星漢迢迢。贊曰: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忽聞谷中琴聲幽幽,玄樂綿綿。尋聲覓去,至一茅舍。屏息靜聽,恐亂仙音也。曲終,一清麗女子開門曰:「先生光臨寒舍,不勝榮幸。請入內稍坐」。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備茶對坐,方知是谷中女巫。雖人鬼殊途,竟一見如故,徹夜長談。或論天地自然生死輪迴之法,或證詩詞音律琴棋書畫之妙。談至興濃,康曰「敢問神女所彈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彈耳,無名之曲」。康請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館遇神》是也。神巫曰:「見先生愛琴,吾另有《廣陵散》相贈。此乃天籟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輕傳」。康問「何人所為?」對曰:「廣陵子是也。昔與聶政山中習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請神女賜之,習至天明方散。
康畢生獨愛此二曲,必擇雅靜高崗之地,風清月朗之時,深衣鶴氅,盥手焚香,方才彈之。雖有達官貴人求教,概不相傳。及康將刑東市,三千太學生「請以為師」,終不得許。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處風停雲滯,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躍於琴盤,思緒滑動於指尖,情感流淌於五玄,天籟迴蕩於蒼天,仙樂嫋嫋如行雲流水,琴聲錚錚有鐵戈之聲,驚天地,泣鬼神,聽者無不動容。曲畢慨然長嘆:「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竟慷慨赴死。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薛山長彈此「天籟之音」,「曲中丈夫」十二年有餘,峻跡壯行,慷慨豪邁不消說,然總未免「知音難覓」之苦:
「開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裡、申誠、順物、因時、幹時)。
正聲十八段(取韓、呼幽、亡身、作氣、含志、沉思、返魂、狥物、衝冠、長虹、寒風、發怒、烈婦、收義、揚名、含光、沉名、投劍)。
亂聲十段(峻跡、守質、歸政、仇畢、終思、同志、用事、辭卿、氣銜、微行)。
後序八段(會止息意、意絕、悲志、嘆息、長籲、傷感、恨憤、亡計)。」
各樣「心意」,非親歷其間者焉能解之?
斐汶《茶述》記:「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標誌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量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跡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道筠、皮日休、陸偉蒙、齊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秀秀書院堅持十二年茶道培訓,其中唐煎、宋點、明清瀹茶皆有涉獵。
煎茶之道,無論備茶,備水,煮水,調鹽,投茶,育華,分茶,潔器之法,均有極完整極考究的一套程序和章法。凡修習者無不沉浸其間,深為當中所蘊含的大唐風華所陶醉傾倒。
「大唐風華」四字非同尋常。高度繁榮的經濟、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健康的審美意識影響……使得大唐不僅是中華的大唐,亦是世界的大唐,風華絕代,無可匹敵。此時亦出現了一種精緻流麗的薰香方法:隔火薰香。
隔火薰香不直接點燃香品,是以專門製作的香炭塊為燃料,通過「隔片」灸烤香品,可免於煙氣薰染,使香氣釋放更為舒緩、溫潤,香韻悠長。此等薰香在唐代出現後,宋之後較為流行,日本香道所指的亦是隔火薰香。
隔火薰香對香灰質量要求較高,以潔淨、鬆軟、通氣性好為佳。香灰可用松針、荷葉、杉木枝、宣紙等煅燒成灰,瓷罐防潮密藏。若久未得火,潮氣過重,應先用炭烘烤去溼後使用。
隔火片以傳熱性好,美觀實用為原則,常用的材質有陶片、雲母、玉、銀、石、瓷、銅等。
薰香在古代是雅玩清賞之屬,所用器具一定要看是否文雅。所以古人最崇尚的隔火片是陶片或瓷片,有的做出造型,有的雕刻紋飾,再磨成如紙的薄片。
秀秀書院十二年香道培訓,除隔火薰香之外,立香,篆香,合香,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中華香道文化起源久遠,歷史長河中,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雅,將香文化推上了文化的殿堂。並將品香上升成了純粹的審美活動,如同賞書畫、玩古玩一般,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藝術的美好境界:「明窗延靜晝,默坐消塵緣;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
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
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
世事有過現,燻性無變遷;
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坐我以靈室,爐中一篆香。
清芬醒耳目,餘氣入文章。」
「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於此。」
書院引領諸雅士品香,亦是品鑑一種文化,感受一種意境,並且通過這一過程,達到自由與心靈的回歸。
其實又何止香道修行,書院十二年來所堅持踐行的中國式雅士生活,「茶、香、琴、書」之外,包括詩詞歌賦在內的各項技藝,哪一項不是個人感悟生活、體味自然、心靈沉澱的一種修行方式呢?
長安雅士薛山長,秀秀老師,無一不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者」。十二年來悉心揣摩,無一不是為諸學子學業更上一層樓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是故教學方法有變,教材逐年修改,完美的境地雖還未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卻是日日積累的功夫,如此,日趨完善,其期不遠。
「苟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堅持是最難的。秀秀書院的堅持,薛山長的堅持,大約頗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各人能力有大小,向善之心無分別。
傳統文化研習的道路上,有多少人是可以同行,可以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起「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的呢?
下一個十二年,秀秀書院長安雅士薛山長希望有君能共。一起「吟詩唱賦,品茗撫琴,焚香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