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張作霖在面對北伐軍的壓力時,決定退出關外,再尋找機會。結果在回關外的路上,被日本人炸了,這就是皇姑屯事件。
滿身是血的他被抬回了大帥府,彌留之際只是含糊的說:讓小六子回來,讓他好好幹。給人的感覺,這種話有點模稜兩可。
當時張學良還在北京與北伐軍談判,得到消息就馬不停蹄地趕了回來。並在短時間內就穩定了大局,稱為了新的東北王。
說起來,張作霖有八個兒子,那麼為什麼他死後,是沒有人與他爭奪大權呢?
雖然張作霖不是皇帝,但是作為東北王,仍然創下了這麼一番家業,他也不會拱手讓給別人的。
張作霖本就是草莽出生,靠一眾兄弟坐穩了自己的江山,一直到後來成為了東北王,實現了逆襲之路。雖然不可能做到世襲,但是這麼一番家業,也可以讓老張家在東北呼風喚雨。
張作霖的腦子裡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一定的關係。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有一條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只有正妻所生下的孩子,才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
雖然進入了民國,每個人都在講著共和,但又有多少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呢?大部分還是接受者傳統的教育長大的,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不僅張作霖,就連他的一眾兄弟,也一直認為張學良會接班。
張作霖有八個兒子,但其實在他被炸死的時候,就只有張學良、張學銘和張學曾和三個孩子成年了,當時小兒子張學銓只有3歲。張學良年紀最大,也才27歲。
張學銘是二公子,他和張學良是是同父同母,很早就進了東北講武堂,也曾留學日本。30年代回國,到天津做過警察局長、市長。
他倒是與世無爭,還養成了喜歡吃、講究吃的習慣。
張學曾是少帥張學良的三弟。其母為張作霖的四太太許澍暘。張學曾小時候頑皮搗蛋,據說是帥府中唯一敢當面向張作霖提要求要條件的人。
皇姑屯事件中,張學曾也在火車上,不過萬幸的是他並只是受了一些輕傷。
這兄弟倆與張學良的關係不錯,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實力去和張學良競爭。張學曾後來一直跟著這個大哥,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張學曾多方奔走,營救大哥。營救無望後,張學曾不願再見蔣介石,就憤而出國。
張學良被人稱為花花公子,是當時全國有名的二世祖。但他在畢業後,就參了軍,實力還是不俗的,尤其是長期擔任講武堂監督,與學院裡很多學生都有師生之誼,在新派中影響是很大的。
再說,當時奉系內部不是鐵板一塊,山頭眾多,如果老張家鬧內訌的話,那麼只能是漁翁得利了。
所以,年長的人更能夠應對危局,因為他們了解得更為豐富,也更有經驗。可以說張學良接班,也算是眾望所歸了。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