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在近代就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東北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給中國軍隊,以此為藉口佔領東北三省,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掌管東三省期間,張作霖一死,東北瞬間群龍無首,雖然少帥出來執掌大局,但他仍然顯得有些稚嫩,最終數十萬東北軍在一槍不發的情況下丟失了東三省,少帥也因此被推到風口浪尖,很多人不禁感嘆,張作霖能夠把東北經營的風雨不透,而少帥卻顯得如此懦弱,丟失了這碩大的家業。
張作霖生出貧苦,並沒有上過幾天學,後來加入綠林大虎匪部,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是綠林出身,在多年的打拼中,張作霖顯得格外老練,處事圓滑,並且處事果敢。在早年間,張作霖為很多人效力過,日俄戰爭中既為俄國效力,也為日軍效力過,多年在槍林彈雨中摸爬滾打,張作霖的手腕和膽氣都是少帥所不能及的。
在影視劇《少帥》中,李雪健老師扮演的張作霖曾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江湖不是打打殺殺,那江湖是人情世故,能應對就不容易,要懂全了那絕對不可能」。張作霖在東北辦工廠、整軍備、興辦教育事業等,可以說把東北經營得風雨不透,反觀當時關內地區,戰火連連,這便是其中的差距。
很多人曾說張作霖投靠日本,但仔細想想,張作霖如果投靠了日本人,那東三省早就被日本侵略者佔領,張作霖也不會因此喪命,試問日本人為何要謀害一個已經投靠自己的人呢,很明顯,張作霖一直在與日本人周旋,沒能讓他們佔得更多利益。
張作霖能夠在東三省站穩腳跟,在俄國與日本的嘴裡搶肉吃,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張的實力,其政治、軍事才能都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被譽為「亂世梟雄」不是沒有根據的,蘇日雙方都將張作霖視為眼中釘,卻也不得不佩服他是一個「壓不倒的小個子」。張在東北不僅有外部的壓力,內部也有很多問題,但張能夠完全解決,可以說當時只要張作霖不死,東北便不會亂。
從大局來看,張作霖是一步一步坐上了「東北王」的位置,他從小勢力做到大軍閥,在事情的處理方面肯定經驗十足,比如在楊宇霆的問題處理上,老帥就要比少帥老練太多,楊宇霆確實是個能人,張作霖在世時能夠壓住他,但少帥卻沒有這個能力,最終不得已將其處死。
少帥長期養尊處優,雖然接受過現代的教育,但從能力上來看,他與老帥差的太遠。在威望方面,少帥也差太多,上述中提到的楊宇霆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張作霖在東北地區的支持者頗多,日本雖然對東三省虎視眈眈,但也不敢輕易動手,因為張作霖在東北的根基實在是太深。少帥獨攬大權後,竟然把楊宇霆等一大批東北軍骨幹殺了,這簡直是自毀長城,並且後來捲入中原大戰,東北防守空虛,才給了日本人可乘之機。從當時東北軍的實力來看,即使日本能夠打贏,但也會有很大損失。
張作霖不可能不知道楊宇霆等人的為人,他只不過用了好的手段將此人收為己用,楊宇霆確實是人才,張作霖也知道楊並非等閒之輩,只是沒想到後來一場皇姑屯事變讓東北內部有些措手不及。在任用人才方面,老帥確實是有自己的一套,這也是他能夠虎踞東北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張作霖還懂得以外製外,東北在當時的地理位置特殊,蘇聯和日本都不是等閒之輩,而老帥則以蘇聯制衡日本,並且與日「親善」,借力打力,反觀少帥上臺後直接就與蘇方打了一仗,這實在是有些魯莽。正如老帥所說:「老子有三十萬東北軍,不怕日本人」。這不僅有軍隊的支撐,還有大局的謀略。
連孫先生也曾說,張作霖的處境很難,但他把東北治理的很好。張作霖確實是個能人,但他的思想卻太過於守舊,話又說回來,要是張作霖接受了比較先進的思想,這就不會是張作霖了。少帥的無力守住張作霖遺留的家業不僅是他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有當時局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