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來是比較不喜歡追劇的,尤其是劇情冗長,看似跌宕起伏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我看著看著會夾雜著越來越多自己的主觀判斷,慢慢地不再相信這在陳述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也摸不清在這故事的背後,編劇導演和演員想要像我們傳遞的究竟是些什麼,當我的思維跟故事的節奏無法匹配的時候,我就放棄了繼續追下去的勇氣,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可能繼續追下去也不太可能能看到我真正想要看到的東西了。可是問題在於,當我們在快速攝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清楚地知道,我們想要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從今年年初一下子從考研的緊張氛圍裡逃出來的時候,我看了很多的綜藝,基本上是不帶任何的篩選直接看的,一開始的狀態是十分放鬆的,一是因為不用去篩選,不用去主動選擇主動思考你想要看的內容是什麼樣子的,二是因為既然是綜藝 ,輕輕鬆鬆哈哈大笑的氛圍是常態,笑過就忘記,沒有什麼好回憶的內容,不用在腦海裡重新回憶一遍內容不用去總結反思一下,從看過的內容裡面學習到了什麼,感知到了什麼。
雖然一開始會覺得十分的輕鬆愜意,可是當我看過了很多綜藝的時候,我懊悔我浪費過的時間卻沒有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一丟丟記憶的時候,我感覺有些許的恐慌,我仿佛感覺自己被這些綜藝埋沒,就像陷進滿是泡沫的大海裡,越來越不能呼吸。於是我是做了一些改變,倒不是說可以自主自覺地避開綜藝節目的吸引,而是再看到的時候我強迫自己回憶一下陷進大海不能呼吸的場景,我想短暫的快樂和之後的茫然無措相比,一定顯得微不足道吧。
所以,我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用看電視的這種方式來增加我的知識攝入,但是前提是我看的東西,對我自己來說一定是要有營養的,能促進我思考幫助我進步的,於是我後來又在想,對於我來說什麼樣的攝入是有營養的,在酒店不睡覺躺在床上聽樓道裡的夫妻為手撕小三吵架,這樣形式的攝入是不是有營養的?
後來我想,只要我能從這裡面悟出些道理,無論好事壞事,無論什麼方式,我總能學到點什麼,來感知世界的深度、廣度、寬度、高度、甚至是溫度的。所以後來,也就是現在,我對我看的東西還是有一定篩選過程的。
我覺得《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是我成功選擇的一個表現。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個由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可以簡單地歸為四類家庭,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兒子殺人於是逃避人群的加害者家庭,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普通家庭。劇情安排得十分緊湊,在短短十集,每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整地敘述了一個以媒體曝光為背景,以社會輿論為背景,以法扶律師工作為背景,牽連受害者、加害者、幫助者和普通家庭之間關係的故事,以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有類似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為載體,引發大家對一些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思考。總的來看,故事的格局一下子放的很大,不再僅僅局限於一些比較小的點,不再局限於相比之下顯得較為俗套的愛情劇,但在其中卻也用這樣的情愫穿插到故事情節之中,在比較熟悉的節奏裡,讓大家看到的點,從中得到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被放大了。
故事共分為十集,分別是受害者、母親節、裂痕、病識感、罪人、槍響之後、霸凌、眾生皆有病、黎明之前、未來的樣子。單從每集的名字來看,就能大概感覺到整個劇情的跌宕、要講述的故事的複雜性、帶給故事主人公的衝擊、帶給觀眾的複雜體驗感以及看過之後的複雜心情。也悄悄地從側面映射出一個簡單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懂的道理給我們:雖然我們都想要回歸本真,想要追求一種更為簡單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但現實往往是很多事情都很複雜,不能單純地用對錯來判斷,更不能單純地分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樣的一味追求簡單對錯是沒有意義,也是不負責任的。對自己不夠負責任,對別人也不夠負責任。就像小時候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對於突然冒出屏幕的人物,我們總愛下意識地問,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這是個反派的角色,通常的得到的回答是,壞人壞人,特別特別壞的那種。一旦得到這樣的回答,我們心中對這個角色的認知就已經形成了我們自己的體系,他是壞人,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壞的,他做的一切壞事也都是因為他壞。
雖然我不太確定「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到底是不是能夠立得住腳跟,但我也不能百分百支持「人之初性本惡」的觀點。我更願意相信自己想出來的「人之初性本無」的觀點,人在最開始的階段,都處於一種中立、無感的狀態,對周圍的一切其實不大具有自己的偏向性,之後逐漸顯現出來的對事物的價值偏向性,都是從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習得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性情善惡,與他接觸的環境、接受的教育其實是有著巨大的關聯的,且不說是百分百的正向聯繫,但這其中的聯繫是很大程度上成正比的。就像那句,你是什麼樣子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反過來也同樣成立,你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可能你就是什麼樣子的。
兩天時間刷完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劇,也給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最大的感觸就是,看完這個片子,深深地感受到每個人的生活都已經被現實折磨的亂七八糟,但你卻不知道應該怪誰,好像每個人都有錯,可是好像每個人又都是受害者。
1.施暴者和受害人可能從來都沒有明確的界限。
對於一件事情的爆發,可能在那一瞬間會有誰是施暴者,誰是受害者誰先誰後的區別,可是究其原因,可能施暴者施暴的原因是自己長時間地做了那個受害者的角色,被消極的情緒不斷淹沒,感覺自己仿佛就快要窒息。就像劇中所要表現的一樣,美媚因為害怕滑倒,思聰想要去扶,但是美媚卻認為「腦子不好」的思聰的好意可能會傷害到自己,以不太恰當的方式拒絕了思聰的幫助,思聰始終不能作為正常人,被正常地對待,導致後面再次作出消極的事情。在這件事情上她就又是施暴者又是受害人。
2.作為受害者的家屬,我們應該報以何種心態面對生活
賈靜雯在劇中飾演的母親在一次槍擊案中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在這樣的傷害中一直難以自拔,對自己的情緒漸漸地失去了控制,和丈夫的感情也一落千丈,在工作中的表現也慢慢地出現了問題。在這部劇裡,賈靜雯飾演的這個角色絕對是一個受害者。我在看劇的時候,我時常會想,如果我是她,我到底要怎麼面對失去兒子的痛苦,如何繼續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處理這個與之前看似沒有什麼變化的世界?對於施暴者的至親我們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子的態度?
賈靜雯在劇終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她說,我可以選擇跟施暴者的家屬平和地相處,但是我永遠都不能原諒他們,因為,畢竟他們的兒子殺死了我的兒子。原諒,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關係到生死問題。能夠選擇比較和平地相處,在雙方受害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事情。是在可以努力的前提下,可以找到的最為合適的解決方式。最近一直備受關注的留學生章瑩穎案件,家人感謝兇手前女友,在國外專門設立為留學生提供幫助的基金,等等這樣的行為和做法,都讓我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一個更積極向上的態度。作為受害者的家屬,即使受害者離去,留給親人的傷痛卻是永遠存在的。我們可以沉溺其中,一蹶不振,這沒有任何問題,雖然我們會覺得傷痛和惋惜,但能夠勇敢地和傷痛、和陰霾共存,這才是一件真正偉大、真正需要勇氣的事情。
3.作為施暴者的家屬,我們應該報以何種心態面對生活
在暴力者殺死受害人,危害社會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會理所應當地把目光聚焦在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身上,給他們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但我們其實是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群體—施暴者的至親。在古代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人犯錯株連九族的劇情,有時候覺得痛快,有時候又覺得令人惋惜。現在的社會,我們當然不會再有電視劇裡放的一人犯錯全家陪葬的劇情,但我們給予施暴者家屬的惡意從來沒有減少。
他是變態殺人狂的爸爸,她是變態殺人狂的媽媽,她是變態殺人狂的妹妹。因為他自己的罪行,他的家人從他犯罪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忍受著輿論的壓力,甚至是人身攻擊。受害者的家屬因為身份的特殊性和心理情況的特殊性,對施暴者的家人一定是抱有十分大的怨恨的。這時候他們往往不能理智的看待問題,一些過激的言論或者是行為,我們有時候只能說是不當,但是卻不能說是錯的?難道受害者就活該送命,而施暴者的家人就能理所應當地活著麼?這公平麼?如果沒有一個人有過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呢?
劇中的施暴者家屬的做法,我覺得是很合適的,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正面的積極的引導。他們的兒子在犯錯之後,他們深知自己兒子犯的罪過不值得被原諒,一直在積極地工作、掙錢想要幫助兒子為社會多做一點點事情。同時也積極配合法扶律師和心理醫生的治療,想要弄清楚,平時看起來好好的,正常的兒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過激的行為?相比最近一直備受關注的留學生章瑩穎案件,劇中的施暴者家屬的態度,好了太多,即使知道他們有罪,但這個態度我們顯然更能接受。
4.對於被給予的一切善意,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 ?
我平常走在街上,看到一些可能有些殘疾或者面相有些讓人害怕的人,因為我是一個女生又是一個人在走路,所以我通常的反映都是及時地躲開。雖然我很不想也很克制自己展現出自己有些害怕的一面,但心裡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害怕的。即使我事後可能知道,他們並不會對我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但是那一瞬間我其實還是想躲。我會在想,我們到底要怎麼對待身邊可能會有「問題」的人?如果我能更了解他們,甚至是對他們身體存在的一些些與常人不同的特質有更深一點的了解,我可能就不會那麼害怕,可能我的閃躲就會本能地消失,可能我會給予更多的善意。如果他們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可能很多極端的事情就不會發生。那麼,我要怎麼才能更了解他們,相關部門是不是應該在這一個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讓這些人能真正地回歸到人群,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當中去?我們作為普通的群眾,也應該多了解他們,從自己身邊比較熟悉的朋友和親人開始。
5.無差別殺人
在看劇的過程中以及後來在看影評的過程中,我都不止一次地看到了「無差別殺人」這個詞語。我自己的理解是,不管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只要最後達成的都是殺人的後果,那麼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叫做無差別殺人。我想起了輿論的壓力。我們常常會說輿論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刀子,我們以為,只要我們沒有動手、沒有用實際的武器、沒有和受害人當面接觸,我們只是動動嘴使使眼神,我們就能與罪惡、與殺人的罪名保持百分百的安全距離。我們錯了,很多時候,我們的胡亂跟風、我們的胡亂表態,甚至是我們的不表態、不作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殺人的利器,只不過我們覺得,自己沒錯,反正我又沒殺人,我不用對我的行為造成的危害承擔半點的責任。我們這樣的行為不就是赤裸裸的無差別殺人的完美體現麼?電影《搜索》裡高圓圓飾演的女主,正是在不堪社會輿論壓力的情況下,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電影《悲傷逆流成河》裡講述的校園暴力,可能在一旁無動於衷的所有人,都是把易遙推下水的人。
6.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麼?
看完這部劇最大的感受是,其實所有的人都身處在一種亂七八糟,糟透了的生活裡,好像每個人都很可恨、很可憐,但我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怪誰。故事劇情帶給我的這種無力感和茫然感其實很多。我想,這可能就是這個片子教育的意義所在。人只有在極度無力的時候,可能才有心思仔細思考問題。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真的沒有辦法去選擇。我想,將這種好與壞歸究到具體的事情上,可能才會顯得更加的公平、更加的合適。下次再有人問我,我可能會說,他這件事情做得不對,給出這樣的回答,可能我也會覺得更加沒有心理負擔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