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想要阻止一位歷史人物上位,慈禧太后絕對名列榜首。
在中國諸多封建王朝臨朝大女主中,慈禧太后絕對是後人痛恨的一個。呂后武則天之輩,縱然手段狠辣,起碼在王朝治理上頗為業績。慈禧太后把持權柄近半個世紀,既沒有力挽狂瀾的壯志和決心,也沒有看清局勢和民族未來的眼光和格局,把國家和民族淪為自己的玩弄物和陪葬品。
如果慈禧太后統治天下的半個世紀,能夠竭盡所能挽救民族於危難中,整個國家和民族之後也許就無需遭遇如何深重的苦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只是,即使明知歷史沒有如果,我們還是忍不住會想,為什麼慈禧太后有機會上位?
慈禧太后上位的契機,仿佛冥冥之中自由安排。這條草蛇灰線,在道光朝就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一、至親兄弟
清朝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這位皇帝雖然一直踐行清朝「勤政愛民」的家法,但非常可惜,道光帝是一個庸暗的無能君主。
這一點,在他選擇繼承人上就非常明顯。
恰巧是他的庸暗無能,埋下了鹹豐帝和日後恭親王心生嫌隙的伏筆。
道光帝一生有九個兒子,十個公主。其中三個兒子死在道光帝前面。
等到晚年需要考慮立儲問題時,道光帝的選擇面很窄,只能集中於皇四子和皇六子上。
皇四子是日後的鹹豐帝,生母是孝全皇后。
孝全皇后是道光帝一生最為寵愛的后妃,其晉升速度堪比順治帝的董鄂妃。
孝全皇后死時年僅32歲。她的死因,傳聞甚多,成為宮闈秘聞。
因此,道光帝對於孝全皇后留下的稚子,更為眷顧。
母親死時,鹹豐帝年僅9歲。照顧他的責任就落到當時位分最高的後宮嬪妃靜皇貴妃身上。
靜皇貴妃的親生兒子皇六子與皇四子只相差兩歲。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一起上書房,一起回阿哥所,形影不離,感情非常深厚。
但兩個人之間的鬥爭也隨著時間流逝,不期而至。
道光帝考慮立儲時, 老大、老二、老三,三個兒子都已經去世,老七、老八和老九三個兒子年齡太小,不具備競爭能力。
道光帝只有兩個選項,老四或者老六。
二、理智與情感的抉擇
人的一生中,遲早都會經歷一次理智與情感的抉擇。
無論他身居何處,為了什麼必須做出選擇。
但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要選擇錯了,就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如果這個人是皇帝,選錯了繼承人,就是一個王朝的命運。
道光帝就是如此。
在兩個兒子中,從理智上道光帝偏向於老六,日後的恭親王。恭親王的優勢是才幹。
在情感上,道光帝缺偏向於老四。老四心思細膩柔弱,對待父母兄弟溫厚寬和,更加符合古人對孝道的要求。加上對母親孝全皇后愛屋及烏的緣故,道光帝情感上更加偏愛老六。
在道光帝遲疑中,老四的老師杜受田成功把握住道光帝的心理,讓道光帝選擇的天平最終偏向於四兒子。
杜受田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成功讓道光帝看到理智和情感之外的內容,那就是封建王朝大家長特別看重的「仁孝」。
「仁」泛指有德者,具有廣泛的道德意義。在王朝時代,一個君主如果具備仁孝的潛能,就會被廣大臣民視為大幸。
道光帝晚年,帶著諸多皇子前往南苑打獵。皇六子耿直,一展才華時,獵物最多。皇四子兩手空空而回。道光帝問其原因,皇四子回答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道光帝生病,宣兩個兒子前去覲見。皇四子一見到老父親生病的面容,就抑制不住悲傷的情緒;而皇六子則面無憂慮,對答如流。
兩件具備代表性的事情算下來,讓道光帝堅信,皇四子是最好的儲君人選。
這個決策充分說明一個人的經歷和教育是塑造眼界的主因。在紫禁城依靠傳統儒家教育成長下來的道光帝,並不具備一個合格政治家該具備的戰略眼光。不懂得已經走向頹勢的清廷,需要的是一個強勢、健康、具備魄力的領導人,而不是一個只懂得儒家道德的仁弱君王。
於是,在這場皇位角逐中,皇四子勝出。他就是之後的鹹豐帝。
問題是,道光帝的猶豫不決,從未停止。
在他的遺詔上,遺命「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為恭親王。」
這種舉措亙古未聞。
以往帝王遺詔上只會表明誰來繼位,而不是親自冊封親王。
這是新君要做的事情。
三、靜皇貴妃的意難平
靜皇貴妃作為鹹豐的養母,有記載說她「貴妃舍其子而乳文宗(鹹豐),故與王如親昆弟。」
這不過是官方的場面話而已。
要真能做到愛她人之子,倒也是一樁佳話。
可惜,靜皇貴妃是一介凡人。
她照顧繼子可能是出於善意和真心,但肯定還沒有到達捨棄親生兒子利益的地步。
更何況她的兒子如此出色,為何又要一生為臣呢?
後宮中的哪一個女人不希望自己成為太后,兒子成為皇帝呢?
道光帝選擇皇四子成為繼任人選,給靜皇貴妃留下了一生的意難平。
她的兒子一生如此出色,卻敗在杜受田的巧取之計,靜皇貴妃和恭親王內心頗為不甘。
等到鹹豐繼位,木已成舟,靜皇貴妃成為靜皇貴太妃。
鹹豐沒有給皇貴太妃想要的太后名分,但是一切待遇,均按照太后的標準來,算是報答昔日的照拂之恩。
只是,心結已成,難以輕易拋下。
鹹豐即位五年後,年僅四十四歲的靜皇貴太妃一病不起。鹹豐帝前往探視,宮監沒有通報,導致靜皇貴太妃把鹹豐帝當做恭親王,說是:「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
鹹豐帝在明面上知道養母的偏心和難受。
四、騎虎難下封太后
靜皇貴太妃病重唯一的願望就是成為太后。
為了讓母親安然離去,恭親王跪在鹹豐帝面前,講起往事,希望鹹豐帝加以成全。
鹹豐帝陷入感情兩難。一邊是對養母的偏心和意難平有些耿耿於懷,一邊是對昔日撫養之恩,難以忘卻。
掙扎中,鹹豐帝用了中國話術中最為傳統模糊的一個答覆:「哦,哦,知道了,知道了。」
這種答覆模稜兩可,並無準確定義。
但恭親王抓住機會,認為這是鹹豐帝允諾,於是傳旨準備冊封太后事宜。
鹹豐帝對此舉有口難言,又不能出爾反爾,只能同意。
八天後,靜皇貴太妃就病逝。
鹹豐帝非常生氣,靜皇貴太妃去世第二天,就下令革去恭親王的職務,令他會上書房讀書。
終鹹豐帝一朝,恭親王不得重用。
靜皇貴太妃的喪儀和諡法比正宮皇后低一等。在鹹豐帝看來,這樣既算報恩,也不會剝奪生母的地位。
五、慈禧上位
在追封養母為太后一事上,耗盡了鹹豐帝和恭親王本來就因為儲位之爭而冷淡的兄弟情分。自此之後,鹹豐帝更認為自己對養母和弟弟再無虧欠,兄弟之間心病再也無法打開。
按照清朝「親親尊賢」的制度,在鹹豐帝去世時安排顧命大臣,和鹹豐帝血緣和關係最近的是恭親王,他是顧命大臣的不二人選。
但鹹豐帝至死都不願意諒解恭親王,在宗室的驚訝聲中,恭親王繼續被排除在朝廷核心圈之外。
於是,兄弟兩人的嫌隙和猜忌,只便宜了慈禧一個人。
如果恭親王位列顧命八大臣,即使八大臣再怎麼內鬥,慈禧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與八大臣相抗衡的合伙人。她能不能打破清朝祖制,垂簾聽政,就很難說了。
道光帝給出色兒子老六定位的封號是「恭」,要求他對兄長一生恭敬,不心生怨念,坦然接受。
萬萬想不到,恭親王一生不得不為臣下的人,是後宮走出來的掌權婦人慈禧太后。
因果更加難料的是,垂簾聽政初期,為了拉攏恭親王,慈禧和慈安兩位就以小皇帝同治的名義下詔書,將恭親王的生母冊封為孝靜成皇后,系道光諡號,升祔太廟,一切待遇與道光帝生前冊封的三位皇后相同。
慈禧出自葉赫那拉氏,又剛好符合民間野史傳言:「亡愛新覺羅者,葉赫那拉氏。」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