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鬩牆,反而為慈禧的上位提供了契機?!

2020-12-24 熊沾沾

如果我們想要阻止一位歷史人物上位,慈禧太后絕對名列榜首。

在中國諸多封建王朝臨朝大女主中,慈禧太后絕對是後人痛恨的一個。呂后武則天之輩,縱然手段狠辣,起碼在王朝治理上頗為業績。慈禧太后把持權柄近半個世紀,既沒有力挽狂瀾的壯志和決心,也沒有看清局勢和民族未來的眼光和格局,把國家和民族淪為自己的玩弄物和陪葬品。

如果慈禧太后統治天下的半個世紀,能夠竭盡所能挽救民族於危難中,整個國家和民族之後也許就無需遭遇如何深重的苦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只是,即使明知歷史沒有如果,我們還是忍不住會想,為什麼慈禧太后有機會上位?

慈禧太后上位的契機,仿佛冥冥之中自由安排。這條草蛇灰線,在道光朝就隱於不言,細入無間。

一、至親兄弟

清朝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這位皇帝雖然一直踐行清朝「勤政愛民」的家法,但非常可惜,道光帝是一個庸暗的無能君主。

這一點,在他選擇繼承人上就非常明顯。

恰巧是他的庸暗無能,埋下了鹹豐帝和日後恭親王心生嫌隙的伏筆。

道光帝一生有九個兒子,十個公主。其中三個兒子死在道光帝前面。

等到晚年需要考慮立儲問題時,道光帝的選擇面很窄,只能集中於皇四子和皇六子上。

皇四子是日後的鹹豐帝,生母是孝全皇后。

孝全皇后是道光帝一生最為寵愛的后妃,其晉升速度堪比順治帝的董鄂妃。

孝全皇后死時年僅32歲。她的死因,傳聞甚多,成為宮闈秘聞。

因此,道光帝對於孝全皇后留下的稚子,更為眷顧。

母親死時,鹹豐帝年僅9歲。照顧他的責任就落到當時位分最高的後宮嬪妃靜皇貴妃身上。

靜皇貴妃的親生兒子皇六子與皇四子只相差兩歲。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一起上書房,一起回阿哥所,形影不離,感情非常深厚。

但兩個人之間的鬥爭也隨著時間流逝,不期而至。

道光帝考慮立儲時, 老大、老二、老三,三個兒子都已經去世,老七、老八和老九三個兒子年齡太小,不具備競爭能力。

道光帝只有兩個選項,老四或者老六。

二、理智與情感的抉擇

人的一生中,遲早都會經歷一次理智與情感的抉擇。

無論他身居何處,為了什麼必須做出選擇。

但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要選擇錯了,就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如果這個人是皇帝,選錯了繼承人,就是一個王朝的命運。

道光帝就是如此。

在兩個兒子中,從理智上道光帝偏向於老六,日後的恭親王。恭親王的優勢是才幹。

在情感上,道光帝缺偏向於老四。老四心思細膩柔弱,對待父母兄弟溫厚寬和,更加符合古人對孝道的要求。加上對母親孝全皇后愛屋及烏的緣故,道光帝情感上更加偏愛老六。

在道光帝遲疑中,老四的老師杜受田成功把握住道光帝的心理,讓道光帝選擇的天平最終偏向於四兒子。

杜受田成功的關鍵在於,他成功讓道光帝看到理智和情感之外的內容,那就是封建王朝大家長特別看重的「仁孝」。

「仁」泛指有德者,具有廣泛的道德意義。在王朝時代,一個君主如果具備仁孝的潛能,就會被廣大臣民視為大幸。

道光帝晚年,帶著諸多皇子前往南苑打獵。皇六子耿直,一展才華時,獵物最多。皇四子兩手空空而回。道光帝問其原因,皇四子回答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道光帝生病,宣兩個兒子前去覲見。皇四子一見到老父親生病的面容,就抑制不住悲傷的情緒;而皇六子則面無憂慮,對答如流。

兩件具備代表性的事情算下來,讓道光帝堅信,皇四子是最好的儲君人選。

這個決策充分說明一個人的經歷和教育是塑造眼界的主因。在紫禁城依靠傳統儒家教育成長下來的道光帝,並不具備一個合格政治家該具備的戰略眼光。不懂得已經走向頹勢的清廷,需要的是一個強勢、健康、具備魄力的領導人,而不是一個只懂得儒家道德的仁弱君王。

於是,在這場皇位角逐中,皇四子勝出。他就是之後的鹹豐帝。

問題是,道光帝的猶豫不決,從未停止。

在他的遺詔上,遺命「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封皇六子為恭親王。」

這種舉措亙古未聞。

以往帝王遺詔上只會表明誰來繼位,而不是親自冊封親王。

這是新君要做的事情。

三、靜皇貴妃的意難平

靜皇貴妃作為鹹豐的養母,有記載說她「貴妃舍其子而乳文宗(鹹豐),故與王如親昆弟。」

這不過是官方的場面話而已。

要真能做到愛她人之子,倒也是一樁佳話。

可惜,靜皇貴妃是一介凡人。

她照顧繼子可能是出於善意和真心,但肯定還沒有到達捨棄親生兒子利益的地步。

更何況她的兒子如此出色,為何又要一生為臣呢?

後宮中的哪一個女人不希望自己成為太后,兒子成為皇帝呢?

道光帝選擇皇四子成為繼任人選,給靜皇貴妃留下了一生的意難平。

她的兒子一生如此出色,卻敗在杜受田的巧取之計,靜皇貴妃和恭親王內心頗為不甘。

等到鹹豐繼位,木已成舟,靜皇貴妃成為靜皇貴太妃。

鹹豐沒有給皇貴太妃想要的太后名分,但是一切待遇,均按照太后的標準來,算是報答昔日的照拂之恩。

只是,心結已成,難以輕易拋下。

鹹豐即位五年後,年僅四十四歲的靜皇貴太妃一病不起。鹹豐帝前往探視,宮監沒有通報,導致靜皇貴太妃把鹹豐帝當做恭親王,說是:「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

鹹豐帝在明面上知道養母的偏心和難受。

四、騎虎難下封太后

靜皇貴太妃病重唯一的願望就是成為太后。

為了讓母親安然離去,恭親王跪在鹹豐帝面前,講起往事,希望鹹豐帝加以成全。

鹹豐帝陷入感情兩難。一邊是對養母的偏心和意難平有些耿耿於懷,一邊是對昔日撫養之恩,難以忘卻。

掙扎中,鹹豐帝用了中國話術中最為傳統模糊的一個答覆:「哦,哦,知道了,知道了。」

這種答覆模稜兩可,並無準確定義。

但恭親王抓住機會,認為這是鹹豐帝允諾,於是傳旨準備冊封太后事宜。

鹹豐帝對此舉有口難言,又不能出爾反爾,只能同意。

八天後,靜皇貴太妃就病逝。

鹹豐帝非常生氣,靜皇貴太妃去世第二天,就下令革去恭親王的職務,令他會上書房讀書。

終鹹豐帝一朝,恭親王不得重用。

靜皇貴太妃的喪儀和諡法比正宮皇后低一等。在鹹豐帝看來,這樣既算報恩,也不會剝奪生母的地位。

五、慈禧上位

在追封養母為太后一事上,耗盡了鹹豐帝和恭親王本來就因為儲位之爭而冷淡的兄弟情分。自此之後,鹹豐帝更認為自己對養母和弟弟再無虧欠,兄弟之間心病再也無法打開。

按照清朝「親親尊賢」的制度,在鹹豐帝去世時安排顧命大臣,和鹹豐帝血緣和關係最近的是恭親王,他是顧命大臣的不二人選。

但鹹豐帝至死都不願意諒解恭親王,在宗室的驚訝聲中,恭親王繼續被排除在朝廷核心圈之外。

於是,兄弟兩人的嫌隙和猜忌,只便宜了慈禧一個人。

如果恭親王位列顧命八大臣,即使八大臣再怎麼內鬥,慈禧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與八大臣相抗衡的合伙人。她能不能打破清朝祖制,垂簾聽政,就很難說了。

道光帝給出色兒子老六定位的封號是「恭」,要求他對兄長一生恭敬,不心生怨念,坦然接受。

萬萬想不到,恭親王一生不得不為臣下的人,是後宮走出來的掌權婦人慈禧太后。

因果更加難料的是,垂簾聽政初期,為了拉攏恭親王,慈禧和慈安兩位就以小皇帝同治的名義下詔書,將恭親王的生母冊封為孝靜成皇后,系道光諡號,升祔太廟,一切待遇與道光帝生前冊封的三位皇后相同。

慈禧出自葉赫那拉氏,又剛好符合民間野史傳言:「亡愛新覺羅者,葉赫那拉氏。」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吧。

相關焦點

  • 光緒本來有個絕好機會,衝破慈禧掌控上位,為何他卻沒有利用
    根本的原因,是慈禧聽說外國列強不滿她的統治,想把她拿下來,並扶持光緒執政。 有人認為,這是空穴來風,是載漪等人故意這樣說給慈禧聽,等慈禧冒火的。不過很顯然,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由於價值觀的認同,外國列強是很肯定光緒皇帝上位的。如果光緒上位,那麼,外國列強和中國做生意,就容易得多了。所以他們想讓慈禧垮臺,意願是非常強烈的。
  • 慈禧上位史:從「胡同女孩」到大清皇太后的「幕後隱情」
    面對這三個實力強勁的對手,慈禧是一刻也不敢放鬆。慈禧設計先後把玫貴人和雲嬪給扳倒,玫貴人被降為宮女,雲嬪失寵後一時想不開竟懸梁自盡了。三個目標兩個已經出局,到了鹹豐四年,趁著麗貴人懷孕,慈禧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
  • 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妹,一生榮寵,為何臨死還帶著對慈禧的恨意?
    鹹豐帝親自將她指婚給醇親王做嫡福晉,後來慈禧又將她的兒子扶持為新帝。然而,婉貞非但沒有對慈禧感恩戴德,反而幾乎一生都在記恨姐姐,這是為什麼呢?圖片: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劇照1852年二月十一日,十七歲的慈禧參加選秀進宮,被封為蘭貴人。
  • 慈禧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為何鍾愛龍紋翡翠
    1938年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女性作家賽珍珠便專門為慈禧寫了一本名為《帝王女人》的慈禧個人歷史傳記,用美國人開放的心態,重新審視這位用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了中國數十年的女性獨裁者。這也是蔡珍珠唯一一部歷史人物傳記,可見其對慈禧的推崇。
  • 減持不惜撕破臉皮,控股股東兄弟鬩牆,新通聯併購遇阻
    兄弟鬩牆出自《詩經·小雅·棠棣》,意思是指兄弟之間的糾紛,也比喻內部爭鬥,而引發兄弟相爭的,無非一個「利」字。新通聯的股東們近期開始吃瓜看戲了,因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正上演著一出兄弟鬩牆的大戲,且中間穿插著陽謀、陰謀,重組、股權轉讓等等情節。萬幸的是,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不至於因此分崩離析。
  • 兄弟鬩牆?向大寶的「法寶」到底管用不?
    兄弟鬩牆?向大寶的「法寶」到底管用不?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
  • 歷史上真實的麗妃:慈禧太后最大情敵,憑什麼得到慈禧的優待?
    麗妃姓他他拉氏,滿洲正紅旗出身,生於道光十七年二月,比鹹豐帝小六歲,比慈禧小兩歲,鹹豐元年,麗妃和慈禧一起入宮選秀,麗妃被封為麗貴人,慈禧被封為蘭貴人。  雖然傳聞中慈禧痛恨麗妃,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慈禧和麗妃親如姐妹,關係非同一般,鹹豐十一年十月,在鹹豐帝去世以後,同治登基,慈禧成為皇太后,慈禧以同治皇帝名義,感念麗妃侍奉鹹豐皇帝多年,而且生育了大公主,特地下旨尊封麗妃為麗皇貴妃,這是一躍兩級,在後宮之中是十分罕見的,並且賜居永和宮,同治十三年,慈禧太后再次下旨,晉封麗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次於皇太后。
  • 清末未解之謎:當年珍妃被慈禧投井,究竟是活該還是有冤情?
    而這些細微小事,也在無形間為慈禧和珍妃之間的婆媳關係,埋下了一顆炸彈。03後宮幹政,胡作非為如果說珍妃性格單純,在後宮中沒大沒小也就罷了。想必慈禧只會對她的存在表示不滿,不會對這女人做出實際舉動。奈何這丫頭竟變本加厲,把手伸到了前朝的事物當中。珍妃自進宮以來,一直深受光緒帝的寵愛,這也使得前朝的一些大臣虎視眈眈,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想要巴結珍妃,其中,不乏有些人想要利用珍妃在皇帝身邊吹吹枕邊風,為自己加個一官半職。若是理智的妃嬪,面對這種事情,一定會儘可能把自己撇清楚。
  • 慈禧為何忌諱羊?
    願來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大致意思就是說武則天將自己害的好慘,來世要讓武則天化作老鼠,自己化為貓,殘忍的咬斷她的咽喉。武則天是一個有理想的女人,無論身處何地,一心想要上位,想要謀奪權力,不得不說武則天也確實是一個政治家的坯子。
  • 專家解釋:宋金是兄弟鬩牆,家裡打架
    教育專家:宋金是內戰,兄弟鬩牆,家裡打架。餘桂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材大綱》的主編。在他主導的這個歷史教材大綱中提到: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這種民族戰爭不同於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牆,家裡打架』,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根據這種原則,一大批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都被抹去了,從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到宋朝的嶽飛、文天祥,都不再是民族英雄,甚至成了製造戰爭的幫兇。
  • 兄弟鬩牆,看法官如何調解
    兄弟鬩牆,看法官如何調解 2020-07-2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慈禧太后上位後,將皇帝的寵妃做成了人彘
    擬定年號棋祥以新帝名義尊皇后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訴自京城火速奔往承德叩謁梓宮還未進堂便三步一個趔越跪倒在亡兄面前硬是設法說服慈安太后拒絕蓋印將折旨留中不發見肅順仍不服軟甚至上奏摺辱罵太后不守祖制慈禧便召人帶來小皇帝載淳與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當面口誅筆伐
  • 邱淑貞、梁家輝、于榮光《慈禧秘密生活》一部不朽的經典情色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部有顏色的電影《慈禧秘密生活》,該片由劉偉強執導,三大主演:邱淑貞、梁家輝、于榮光,此外還有翁虹、苑瓊丹、劉洵、周嘉玲、陳國邦等加盟,主要講述慈禧上位到執政的一段歷史。電影劇情:惠玉蘭(邱淑貞飾)出身名門仕家,被選為秀女。
  • 光緒與慈禧死亡日期只差一天,這是巧合嗎?慈禧為何要謀害光緒?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慈禧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慈禧會說出這樣的話吧,在我們零零碎碎的印象中,覺得她是一個追逐權利的女性政治家。就像武則天一般,她既是一位政績頗佳的皇帝,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連自己的孩子都下得了手,從武才人一步步到皇帝的寶座,有多少人因她而死。政治向來都是冷酷無情的,更別說身在皇家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最是無情帝王家」。
  •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慈禧,中國歷史繞不開的人物。與武則天那種直接稱帝的逆天壯舉不同,慈禧選擇的是另一種相對柔和的掌權模式——垂簾聽政。在許多影視劇作品中,為了讓觀眾們深刻理解垂簾聽政的真實場景,於是就強化了慈禧的存在,弱化了光緒的存在。尤其是在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臺之後,慈禧更是直截了當實行了君主的權力。
  • 現代版「慈禧」鄺肖卿:郭家背後的女人,替兒媳收拾小三
    引言提到清朝晚期,便不得不提一位動搖江山的女流之輩,她便是慈禧。
  • 兄弟鬩牆,蝸角紛爭惟言利;談古論今,反目成仇終兩傷!
    而在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中,也提到了類似的一句話:正是,兄弟鬩牆,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前面一句話的意思不變,後面這句話卻頗為耐人尋味,講的是兄弟之間的紛爭常常不過是由於蝸牛角那麼細微的小事而引起的,皆因為雙方只把利益當做唯一要務。
  • 慈禧是怎樣讓她不可一世的小叔子「鬼子六」乖乖臣服在她的腳下?
    在某種意義上說,奕訢是慈禧上位統治大清47年的恩人。因為沒有奕訢在京城的親王派大力配合,光靠後宮派,「辛酉政變」幾無成功的可能。然而,在歷史上,為上位者立過大功的人,往往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變為上位者最大的威脅,或者被上位者視為最大的威脅。這幾乎是一個定律。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也難逃這一定律。到了同治四年,慈禧就容不了奕訢的所作所為,看不貫他不可一世做派。
  • 被慈禧塞井而死的珍妃,原來是個戀愛腦白富美
    珍妃和姐姐瑾妃在十幾歲的年紀一起入宮,被慈禧挑中重點培養。慈禧挑媳婦的標準是什麼呢? 她覺得,女子無需過於看重容貌,更多要看品行和門第。珍妃和瑾妃出身名門,是兩位見過世面的白富美,自然深得慈禧喜愛。 入宮後,兩位姐妹被慈禧太后悉心栽培,琴棋書畫技藝愈加精湛。
  • 慈禧秘密生活(邱淑貞)真美
    初進宮的玉蘭心機全無,這種另類的新鮮氣質反而讓鹹豐側目所以過路的山賊也被秒到哈喇子亂飛,決定放棄劫財改劫色,好在打過照面的恭親王奕出手相救才保住了這壇女兒紅沒遭破身,眉來眼去間自然生出相悅的情愫——當然,恭親王也是長成了梁家輝那樣,俊男靚女看對眼速配成功一點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