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深扒食肉植物,原來它們還是昆蟲的「食堂」和「馬桶」

2021-03-01 Dizzy紀話

 

小時候看過的那些封面誇張的世界未解之謎叢書裡,一定有一篇會寫雨林中的食人樹,這些文章通常會講一段驚悚又逼真的故事,除了真實性以外,一篇好文章的要素該有的都有了。

 

現在大多數人都把這一段故事當做地攤文學的代表作了,食人植物是不存在的,唯一有點關聯的就是那些奇形怪狀的食肉植物。

 

但我們對食肉植物的了解也實在少得可憐,如果你能能想起一個豬籠草就已經超過了全國99%的小夥伴。實際上食肉植物的種類繁多,他們捕殺動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我也是看了這部紀錄片才知道,這些食肉植物不僅分為主動捕食和被動捕食,甚至還有「僱人助消化」的和水下捕食的。

 

可以說算得上是目前最全的食肉植物介紹,在B站紀錄片下的評論,有觀眾表示是植物學老師推薦觀看的,可見其地位。

 

這部《Plants Behaving Badly》(中譯「植物惡行」,有字幕組翻譯為「植物也壞壞」)是少見的由愛登堡爵士解說的非BBC紀錄片,一共分為兩集,一集就是關於食肉植物的,而另一集則是講蘭花的騙術,因篇幅有限暫不介紹,感興趣的可以自行觀看。

 

按照時間順序,紀錄片首先介紹的是在食肉植物界頗有地位的捕蠅草。

 

捕蠅草第一次被發現的時候可以說是難以置信的,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是動物和植物的融合體,大家無法評價這種「外星生物」,於是被送往偉大的植物學家林奈以求一鑑。

 

但偉人認為,會動的還會吃肉的草是違背上帝的,是絕不可能存在於世的。但達爾文卻痴迷於此,他也甚至親自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些食肉植物有自己的「思維」。

 

達爾文偏愛的食肉植物是茅膏菜,一種葉片表面布滿粘液的植物。人們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昆蟲被粘液所困,無法逃離最終被消化吸收。而達爾文的實驗證明了這種行為不是巧合,而是植物有心設計的陷阱。

 

他將牛奶、肉塊、尿液、石頭、紙片分別放在茅膏菜的葉片上觀察反應,結果只有前三者能觸發葉片的捲曲反應,也就是說這種植物能識別物體的種類。

 

茅膏菜只有在識別出含氮元素的物質後才會觸發它進一步的消化吸收行為,不但證明了它的確為肉食而生,也道出了這些食肉植物最根本的動機——貧困。

 

我們發現大多數的食肉植物都生活在泥塘、沼澤、溼地這些水源充沛的地方,而這種生存環境恰恰非常缺乏氮元素,只能另闢蹊徑去尋找活體氮源。

 

說白了就是為生活所困,不然它們也不會費那麼大力氣去進化出複雜的捕食陷阱。

 

但是對於茅膏菜這樣暴露式陷阱捕獵的食肉植物往往也成了其它動物捕食者的飯堂,無論如何它們與動物捕食者都是處於一種競爭的關係。

 

於是一些食肉植物已經學會了結盟來讓收益最大化。捕蠅幌也是一種通過粘液捕捉昆蟲的植物,但它卻沒有消化獵物的能力,而是將消化的任務交給一種刺蝽。

 

刺蝽分泌的一種蠟質可以在粘液陷阱中暢行無阻,它們在吃完捕蠅幌相送的大餐之後,會留下一坨坨包含氮元素的糞便,愉快的合作關係就以捕蠅幌的吃屎結束。

 

無獨有偶,陷阱式的豬籠草也有類似的合作關係。紫瓶子草看起來和其他豬籠草沒什麼兩樣,它們在「瓶蓋」出分泌出香甜的蜜汁,吸引昆蟲來採食,昆蟲踩上它表面向下生長的絨毛滑入深處。

 

但紫瓶子草也沒有消化這些獵物的能力,幫助它完成消化的是它瓶子裡養著的兩種孑孓(蚊子的幼蟲),搖蚊的幼蟲負責撕碎咀嚼屍體,而庫蚊的幼蟲則將碎屑進一步收集。

 

兩種蚊子幼蟲所產生的排洩物都可以被紫瓶子草吸收利用,進而形成了非常穩固的共生關係,以至於這種蚊子只會在這一種植物裡寄居繁殖。

 

馬來王豬籠草更是將這種合作精神發展至極,它的陷阱足有一個拳頭大小,這讓它能比親戚們擁有更廣闊的交際圈。

 

當地生活的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山樹鼩就是馬來王豬籠草的官方合作夥伴。山樹鼩非常喜歡舔舐馬來王所分泌的花蜜,它們清楚地知道自己領地裡每一顆豬籠草的位置。

 

然而山樹鼩並不會落入馬來王豬籠草的陷阱裡,但是它的確會留下一點禮物作為合作關係的見證。圓形的開口,內部有水,往上則是一個形狀類似的蓋子,這其實就是山樹鼩專用的馬桶。

 

當然,食肉植物也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飯堂」或者「便所」,它們當中也有進化出了精妙結構的大師。

 

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捕蠅草,它的捕食方式非常容易理解,但觸發陷阱的方式卻非常精妙。

 

捕蠅草葉片內部有三根「毛」,它們並非一觸即發,而是在一定時間內觸碰其中任意兩根才會發動。這種機制有利於從眾多刺激中篩選出準確度最高的部分,像雨水落葉這樣的刺激便被排除在外。

 

由於食肉植物們常生長於雨水充沛的地區,優勢後過大雨也是一種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鸚鵡頭豬籠草為了防止大雨將自己灌滿,長出了一個形似鸚鵡的籠蓋,可以有效的遮擋雨水。然而暴雨過後,原本的樹林變為水塘,豬籠草甚至會被浸沒在水下。

 

但這種豬籠草在水下依舊能夠發揮作用,崎嶇的入口形成了一種類似捕蝦籠的陷阱,而這種陷阱對不能後退的蝌蚪來說特別管用。一個精妙的結構,是可以水陸兩棲的。

 

最後要介紹的這種豬籠草可以稱之為陷阱大師了,它甚至能利用昆蟲的習性來捕獵。響尾蛇豬籠草,高一米,開口被葉片遮擋著,但籠壁卻進化出了透明的結構。

 

這種設計利用的是昆蟲的趨光性和複眼視力較差的特點。蒼蠅循著味飛入豬籠草內部吸食蜜汁,飽餐後已經忘了哪是哪,振翅就朝著光亮處飛去。

 

由於入口處被遮擋,光亮的地方只有透明的籠壁,蒼蠅一頭撞上去便滑入了深處,變成了任草宰割的羔羊。

 

說實話,自然紀錄片看了那麼多,卻總是看不膩。這就像是玩一個精心製作的遊戲,總能在某些奇怪的地方發現令人激動的彩蛋。

 

這些彩蛋裡,食肉植物可能算是最特別的一個,用非常樸素的材料實現了複雜的效果,這是進化最極致的體現,總有一種越級殺怪的感覺。

 

這是這部植物紀錄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遊戲王高清卡圖-尤裡的食肉植物
    尤裡是惡魔決鬥者扎克的四個化身之一,具有兇猛、飢餓和有毒的組合龍(四個龍中最強大的一個)在本期中,讓我們來看看捕食者卡片組和他兇猛、飢餓和有毒的龍的組合!用芬芳誘惑昆蟲,兩朵美麗的花朵,如今化作一朵,從地獄深處孕育出新的威脅!融合呼叫!出現!飢餓的龍之牙!八級!烈性飢餓毒藥融合龍!飢餓的毒龍之牙和被誘導落入冥界的芬芳花現在聯合起來,隨心所欲被吞沒!融合呼叫!出現!10級!強烈欲望毒藥融合龍!
  • 植物竟然還吃肉?這些食肉類植物,你見過幾種?
    豬籠草豬籠草,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豬籠草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食肉植物,他的葉子會長成一個瓶子的形狀,被稱之為捕蟲袋。豬籠草的瓶口光滑,會分泌香味引誘昆蟲,昆蟲被引誘到瓶口處會滑落到瓶內,然後被裡面分泌的汁液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茅膏菜茅膏菜屬茅膏菜科茅膏菜屬常綠多年生食蟲草本植物,顏值較高,極具觀賞性。
  • 它們如何過冬?
    北方的留鳥都有在雪地裡獲取食物的本事,如松雞、黑琴雞和榛雞夏天以種子、昆蟲為食,冬季轉而吃樹木的針葉和芽;啄木鳥也是蟲食性的,但它能啄開樹皮,取食樹皮下藏身的蟲子。哺乳動物高緯度地區哺乳動物對冬天的態度,取決於其對雪地生活的適應能力。雪被不僅妨礙動物行走,還妨礙它們從地面上獲取食物,但同時雪被也是良好隔熱層,能保護雪下植物、昆蟲和土壤動物安全越冬。
  • 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這跟野貓和狼差不多,後者的半數能量也來自蛋白質。這種情況與其它食草類哺乳動物差別甚大,它們的能量裡一般只有20%左右取自蛋白質。研究團隊也收集和分析了熊貓的糞便,結果大致一樣。熊貓奶也是如此。從營養成分看,它不同於大多數食草動物的奶,而是與食肉動物的典型情況相近。這表明從肉食向草食的轉變對於遠古的熊貓而言可能比我們以往所推測的要容易許多。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但是,選擇食草動物就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在所有食肉動物的生境中,食草動物不管是種類還是數量都是很龐大的,如此龐大的基數就保證了食肉動物有著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要多很多,是食肉動物選擇它們作為食物的主要原因。
  • 紀錄片《生命Life》
    雙嵴冠蜥,暱稱耶穌蜥蜴真和傳說中的耶穌一樣的能在水上行走,而巴西的侏儒壁虎則輕到依仗水的表面張力即使趴著也不會劃破水面。爬行動物是冷血的,它們中的一些進化出非同尋常的取暖方式。納米布變色龍會將自己面向太陽一側的膚色變深。一隻雄性紅色束帶蛇,利用假的信息素冒充雌性矇騙並吸引其他雄性為其保暖,以增加自己交配的機會。馬達加斯加鬣鱗蜥把產的卵埋在地下以隱藏它們,但食蛋的豬鼻蛇還是找到了它們。
  • 這13部經典中的植物紀錄片珍饈美饌,靜靜欣賞
    然而,冬日不僅僅有寒冷,其實最怡人處在於——身體雖些許涼意,心靈卻可藉助影像開一扇窗,將自然與萬物納入懷抱,領受草木之芬芳、山野之清涼、鳥蟲之清音……這個冬天,植物私塾特為大家備了兩份紀錄片觀影單——植物類和花園類。願你眼前有遠方,心底有閒情,溫暖如初。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可以吃生肉,它們不怕寄生蟲嗎?
    但是,人類可以烹飪食物,對於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只能吃生肉,而生肉中就會有寄生蟲。那麼它們就不怕寄生蟲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寄生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擺脫寄生蟲的困擾。從寄生關係來說,寄生蟲與寄主的寄生關係可以分為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寄生三種。
  • 看了好幾年的原版自然科學紀錄片,說說女兒心中的7部「真愛」
    在中文翻譯中,屎殼郎又有各種其它的名字出現在不同版本的紀錄片中,包括蜣螂、屎蚵蜋和糞金龜。聽見名字,很難第一時間統一是何種昆蟲,此外從名字上不能直接得到信息。原版紀錄片語言豐富,用詞精確;通過畫面和聲音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打通原版科普閱讀上偏門難字的發音障礙,為閱讀更深層次的原版科普書建立了信心和基礎。
  • 昆蟲有護幼行為嗎? 它們親子之間有天倫之樂嗎?
    昆蟲有護幼行為嗎? 它們親子之間有天倫之樂嗎?時間:2015-11-07 18:2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昆蟲有護幼行為嗎? 它們親子之間有天倫之樂嗎? 對於中國人而言,農曆春節是在外工作的家人和遊子們如候鳥一般回到自己思念已久的家,共享天倫,其樂融融的歡樂時刻。
  • 食蟲植物——小人物逆襲之路上的典範
    這種「陷阱」可由植物全部的葉片構成,如一些鳳梨科的食蟲植物,它們利用植株自身的形狀特點將所有葉片圍成一個水桶狀的結構,陷阱頂端的葉片極為光滑,如果昆蟲在探試過程中不慎掉下去就會被底部具酸性和消化酶的液體殺死,並且被分解吸收。還有一些更為精妙的掉落式陷阱食蟲植物,如土瓶草屬、瓶子草屬和豬籠草屬植物等,它們的單片葉特化形成籠狀的陷阱結構。
  • BBC經典紀錄片《生命》,收藏!!
    這就是《生命》——你前所未見的紀錄片。雖然它們貌似原始,但這裡的爬行及兩棲動物依靠多樣的求生手段得以茁壯的繁衍生息。委內瑞拉的卵石蟾蜍,已自由落體的方式逃脫捕食者。雙嵴冠蜥,暱稱耶穌蜥蜴真和傳說中的耶穌一樣的能在水上行走,而巴西的侏儒壁虎則輕到依仗水的表面張力即使趴著也不會劃破水面。爬行動物是冷血的,它們中的一些進化出非同尋常的取暖方式。納米布變色龍會將自己面向太陽一側的膚色變深。
  • 豆瓣8.9分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座「植物天堂」,30000多種植物,你還沒看嗎?
    上個月熱播的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阿風是趁著國慶假期一口氣給追完了。這是什麼寶藏紀錄片啊,比追劇還要爽,還好阿風沒錯過。這部歷時3年,豆瓣8.9分的高分紀錄片,你還沒看嗎?追《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這部紀錄片,真是過癮!攝影構圖、背景音樂、旁白文案都是極極極好的!
  • 【BBC紀錄片】生命
    委內瑞拉的卵石蟾蜍,已自由落體的方式逃脫捕食者。雙嵴冠蜥,暱稱耶穌蜥蜴真和傳說中的耶穌一樣的能在水上行走,而巴西的侏儒壁虎則輕到依仗水的表面張力即使趴著也不會劃破水面。爬行動物是冷血的,它們中的一些進化出非同尋常的取暖方式。納米布變色龍會將自己面向太陽一側的膚色變深。一隻雄性紅色束帶蛇,利用假的信息素冒充雌性矇騙並吸引其他雄性為其保暖,以增加自己交配的機會。
  • 地球上拼尺寸的昆蟲們來了
    另外,感謝瀝青、瑤啊瑤和SummerSongs三位指出了前天《孕婦分娩的恐怖史》一文中的譯者錯誤:「產褥熱的一位有名的受害者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科學怪人》的作者瑪麗·雪萊的母親。1797年(而不是1979年)她在助產士的幫助下生下女兒瑪麗」。
  • 視頻素材|BBC經典紀錄片《生命》
    該紀錄片將會為你講述關於自然界生存鬥爭的130個故事。它探索地球上令人驚奇的多樣生命,還有動物和植物為了生存所採用的種種不凡手段。個體生命在極端殘酷的壓力下克服來自敵人和自然的挑戰,推動著行為的進化。雖然它們貌似原始,但這裡的爬行及兩棲動物依靠多樣的求生手段得以茁壯的繁衍生息。委內瑞拉的卵石蟾蜍,已自由落體的方式逃脫捕食者。雙嵴冠蜥,暱稱耶穌蜥蜴真和傳說中的耶穌一樣的能在水上行走,而巴西的侏儒壁虎則輕到依仗水的表面張力即使趴著也不會劃破水面。爬行動物是冷血的,它們中的一些進化出非同尋常的取暖方式。納米布變色龍會將自己面向太陽一側的膚色變深。
  • 為什麼有人把花朵形容為植物的「面容」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實際上兩者還是能看出區別的:連翹的花瓣只有4個裂片,而且花瓣略大於迎春花。油菜花的花瓣離生,下部狹窄。因4個花瓣呈十字形排列,故被命名為十字花科。除油菜花外,這一科還有白菜、薺菜、洋白菜(甘藍)、蘿蔔、芥菜等。兩個親緣關係十分接近的植物,它們的花看上去雖然相似,但仔細觀察,仍可看出不同點。這就是相貌不同。
  • 紀錄片推薦:BBC/植物之歌/種出個地球/How To Grow A Planet (2012)
    >BBC紀錄片,將鏡頭瞄準我們這顆星球上的植物,由主持人Iain Stewart 教授帶領大家走進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的起源及生命機理。這個主持人之前主持過 - 地球的力量, 非常喜歡主持人Iain Stewart 教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帶有濃重蘇格蘭口音的傢伙,該系列紀錄片知識性很強,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專業乏味的植物學知識在他和BBC主創人員鬼斧神工般的技巧下變得娓娓動聽!這個紀錄片,從宏大的視角,辯證的分析了植物才是影響地球方向的主人。
  • BBC紀錄片:《植物私生活》1-6集全
    BBC紀錄片分為三個系列的專題目錄,BBC自然,BBC文史和BBC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