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是科幻題材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這類題材作品的時間設定在蒸汽機技術登峰造極的19世紀後期,也就是英國稱霸世界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品當中的建築、服飾、器具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但蒸汽朋克可不是老老實實的「古裝電影」,它往往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想像,構造出一個科技水平遠超現實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裡的蒸汽動力的效率和可塑性往往高得嚇人,甚至是21世紀的現在都無法比擬,它所推動形成的是一個不同於現實社會發展軌跡的烏託邦。

蒸汽朋克作品的外表是懷舊的,表達了人們對過去黃金時代的嚮往——文藝創作者常有的情節,但同時它又體現了人們對蒸汽(以及相關科技)所能帶來的美好生活的暢想。「回到過去、想像未來」,這是蒸汽朋克題材的最大特徵與魅力。
為了增加作品的未來感、奇幻感,蒸汽朋克題材作品除了誇大蒸汽的能量,往往也不排斥引入其它的科幻/奇幻要素——有時會用「黑科技」進行包裝,有時則直接放飛自我、呈現出一個科學與魔法並存的幻想世界。

「蒸汽朋克"這個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文藝工作者系統解析了維多利亞時代背景+蒸汽機動力+架空社會形態的特色和魅力,讓更多人對這類型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其實早在真正的維多利亞時期,當時很多作家就創作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蒸汽朋克作品,比如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裡(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和《八十天環遊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我們所熟悉的日本動畫電影中也有蒸汽朋克題材作品,比如宮崎駿創作的《天空之城(Laputa: Castle in the Sky)》和《哈爾的移動城堡(Howl's Moving Castle)》以及大友克洋創作《蒸汽男孩(Steam Boy)》等作品中有所體現——《蒸汽男孩》的視覺效果很棒,極盡展現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華美。

蒸汽朋克在遊戲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堪稱藝術的《生化奇兵(Bioshock)》系列就是盡善盡美的蒸汽朋克作品,不管是海底的銷魂城還是雲端的哥倫比亞,都會給初見玩家帶來極大震撼。另外《恥辱(Dishonored)》《教團1886(The Order 1886)》《機械迷城(Machinarium)》所呈現的蒸汽朋克世界也都讓許多玩家賞心悅目,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