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3~46 腓力的見證
「又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這裡的「又次日」應該是接著彼得來到主前的隨後一天。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可見耶穌此時一直在猶太地區。剛好,耶穌遇見了腓力。前面幾個人都是經人介紹來到主面前的,而腓力則是耶穌主動的呼召他。主對他說:「來跟從我吧。」這是主耶穌要他來做自己的門徒。據說,有些極端的希臘教師會召門徒來跟隨(如:蘇格拉底曾召色諾芬[Xenophon]),但一般而言,古代是由學生或其家長來選擇教師。在《馬太福音》和《約翰福音》裡,「跟隨」可以有「成為門徒」之意,因為門徒對精通妥拉(律法)的教師表示敬意的方法,就是走在他的後面。主耶穌要求腓力來做自己的門徒,跟著自己學習和認識真理,做真理的門徒,將來好為真理作見證。
論到這位腓力,作者進一步介紹說:「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伯賽大當時以漁業著稱。馬可說,西門和安得烈來自迦百農(可1:21、29,2:1),考古出土的證據證實,早期基督徒認為,彼得的家在那裡。他們既與雅各、約翰都在同一個漁業公司(可1:9),亦可能他們的船來往於迦百農和伯賽大之間。
跟從了耶穌的腓力,趕快找著了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這是腓力對耶穌的認知,腓力認為這位來自拿撒勒的人耶穌,正是神在舊約中所預言的彌賽亞。他說的「摩西在律法上所寫的」,應當指《申命記》18:18中耶和華對摩西說的話:「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彼得把摩西所預言的這先知解釋為耶穌(徒3:22-23)。「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雅各、摩西、大衛,以及眾先知都預言了,神要賜給以色列人一位拯救者,也就是彌賽亞。以色列亡國以後,有信心的以色列人,對彌賽亞的盼望越來越強烈,他們把民族復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搜索應許的彌賽亞的身上。當腓力一旦認定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他趕快把這一消息告訴自己的好朋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因為當時叫耶穌的人很多,於是腓力用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來區別其他也叫耶穌的人。一世紀時,通常以籍貫和父母親的名字來描述一個人,因此腓力介紹耶穌說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當路加在報導耶穌開始行聖工時描寫耶穌說:「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約瑟是希裡的兒子」(路3:23)。耶穌是「拿撒勒人」,因為自從他在伯利恒生下,且在埃及躲避了一陣子後,全家又回到拿撒勒定居,耶穌一直在拿撒勒長大,於是被稱為拿撒勒人。在耶穌的時代,拿撒勒是個微不足道的村莊,似乎是非常傳統、保守的小鎮。後來的祭司認為,那裡在禮儀上算為潔淨,可以遷去住。但是拿撒勒是很小的地方,默默無聞,居民在一千六百到二千人之間,不像現今是個繁忙的大城市。
聽說耶穌是拿撒勒人,拿但業便對腓力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拿撒勒是屬於外邦人的加利利地,一般的猶太人都認為彌賽亞應該是從猶大的伯利恆出來,他既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就應該從大衛城出來,怎麼會出於名不見經傳的拿撒勒呢?所以拿但業感到困惑。估計腓力也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因此腓力沒有再去多做什麼解釋,而是直接的跟拿但業說:「你來看!」這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拿但業自己去了解、自己去認識、自己去看。拿但業也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因此他按照腓力的建議,親自去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