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如今的英國菜難吃?你該看看他們維多利亞時代的食物

2021-02-16 果殼

看完《神探夏洛克》電影,一些吃貨可能已經餓了。如果你還沒有看,那麼我來劇透一個非常不重要的細節,裡面有一個非常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場景:卷福的哥哥麥考特坐在一堆美食中間大快朵頤……

咳咳,想知道維多利亞時代大家都吃啥麼?

在那時候,英國可是世界帝國,強盛,繁華,富足,帶有帝國標籤的事物,在今天也被一次又一次提起。雖然現在,我們但凡提到英國料理,都會不懷好意地冠上「黑暗」之名。其實,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

好吧,比起那時世界上其它地方,英國人吃的東西就算不差了。


圖片來自Mrs.Beeton的家政管理百科全書(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拜廣泛的殖民地經濟所賜,大量的茶葉、咖啡自然是少不了,且走入了平常百姓家;來自印度的胡椒豆蔻薑黃等香料,也開始頻繁運用在了料理中——印度咖喱在19世紀後期,被駐英國的官員帶回了英國,充滿了異香的印度菜從上層階級開始變得流行。而另一塊重要的殖民地,英屬加勒比殖民地,為英國餐桌上源源不斷地供應著蔗糖——這種在伊莉莎白時期非常昂貴、只有貴族才吃得起的東西,因為萬惡的奴隸貿易和種植園集約種植(雖然在維多利亞時期一些地方廢除了奴隸制,但依然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而變得十分便宜易得。

在餐桌上,甜的東西也多了起來。維多利亞時期的甜品,和今天我們能吃到的差不太多,很多經典的東西流行一時,比如神夏電影裡,膨脹版的麥考特大吞特吞的李子布丁(plum pudding)。這是一種老派的聖誕食物,外表看起來黑漆漆的一坨,但是卻異常美味。不過,若是想要在裡面找「李子」,你可能會失望囉,裡面填的是葡萄乾和其它的曬乾水果蜜餞,而「李子」只是一種代指(不要問我類似於「老婆餅裡面為什麼沒有老婆」這種問題好麼?)。

字面意義上的黑暗料理……

這種源自中世紀的英國傳統食物,在過去可是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人們用糖蜜和板油,將水果乾和肉儲存在一起過冬,聖誕和新年的時候拿出來吃。另外一種著名聖誕料理百果餡餅(mince pie),裡面的mince,以前也是肉末的意思……真是想想就膩啊。


英國老牌超市Sainsbury's的李子布丁菜譜加植入廣告

維多利亞時期,人們把這種布丁正式變成了甜品,用黑糖、糖蜜、白蘭地酒,做成一個圓底的大布丁,還會用上肉桂、豆蔻等香料,上面綴上裝飾,並在吃之前烤或者蒸——或者更炫地,點燃白蘭地酒加熱,變成「火焰布丁」 。因為很甜、浸滿了酒精,所以它也可以保存很久,甚至可以一直吃到復活節!不過,這種布丁基本就是油和糖的大聚會,也難怪麥考特吃成了那個樣子……

維多利亞時期的烤爐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了天然氣灶臺和金屬烤爐,溫度、時間可以更好地控制。各類蒸布丁,烤制的蛋糕和點心等等也開始風靡。一眼看過去,麥考特被包圍的眾多食物中,蛋糕和點心佔了不少分量。當時著名的甜品,有內閣布丁(Cabinet Pudding),一種介於海綿蛋糕和麵包之間、用大量奶和蛋黃醬的布丁;一種用蛋黃醬和黑加侖幹的布丁Spotted Dick(名字比較怪);還有糖蜜撻(treacle tart),哈利·波特最喜歡的甜品也是從維多利亞時期開始流行的。熱巧克力和固態的巧克力也出現並開始風靡,當然還是得感謝提供可可的殖民地……

維多利亞時期,享受奢侈生活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而延伸到了中上層階級和廣大工商業新貴中。其中一個就是喝下午茶。來自斯裡蘭卡的錫蘭紅茶,配上牛奶和糖,新鮮出爐的司康餅(Scones)上抹上果醬和打發之後的奶油。講究一點的貴婦太太們,會用三層的銀盤,上層放餅乾,中間是水果和司康餅,下面是鹹口的小麵包配奶酪,或者是三明治。

就像男人們在酒吧裡聚會社交一樣,茶室(Tea Room)成為了女士們的聚會場所,貴婦太太們打扮得時髦精緻,每天下午3點多,紛紛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磨蹭到5點。而晚飯,要一直拖到8、9點才會吃。



再來看看普通人。工人階級的早餐和下午的「High Tea」,也是拜糖和更便利的運輸所賜,獲取卡路裡變得容易了。早上出工之前一頓黃油抹麵包片配奶酪和雞蛋,下午再來一杯放滿了糖的茶,能夠保證一天的工作所需;偶爾也能吃上燻肉和醃魚。不過,對一般人來說,牛奶是喝不到滴。因為沒有巴氏殺菌,喝不新鮮的牛奶很可能會感染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來著。

到了19世紀末,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罐頭食物開始出現了,麵包生產也從小作坊到了工廠裡。現在英國人餐桌上能看到的Hovis麵包、 Lyle’s金糖漿(Golden Syrup),Colman的黃芥末,的在那時候就已經是知名品牌啦。

對於麥考特這樣「全英國最有權勢」的人,大魚大肉大餐基本就是日常(看那旁邊的大豬肘子),聚會和晚餐是他們炫富的場所,很多家裡還僱有法國廚子。而對平民老百姓來說,裝備齊全的廚房在那時候的倫敦是奢侈東西,一般工人也沒有閒暇準備太多食物,從街邊獲取卡路裡成為了一種重要手段。

這些「快餐」當然不是麥記這種美國貨,而是街邊攤(Vendor),小商小販推著小推車或者街角的小店鋪,售賣麵包啊、豆湯啊、派啊——對,派可是好東西,在英國,派不是蘋果派這種甜點,而是鹹口的、供日常果腹的東西,烤酥的派皮裡面包裹著蛋,豬肉糜,或者一種叫eel的淡水鰻魚做成的肉凍。其實熱烘烘的還蠻好吃。

如果你要問,街邊攤賣不賣大英國菜炸魚薯條?抱歉,沒那麼容易。一直要到維多利亞末期,人們才解決了海魚的存儲和運輸問題,內陸地區才能吃上新鮮的黑線鱈(haddock)或者海鱸魚(see bass)炸的魚配薯條。說到這裡,運輸手段的改善,還是對人們的餐桌有相當大的影響的。條件好一點的上層家庭,甚至維多利亞女王本人,都比較喜歡清淡的食物,燉各種肉啊,新鮮水果和蔬菜啊啥的,即使貴一點,至少能吃到了。但是條件不好的……就只有臭烘烘的燻魚、乾巴巴的培根和鹹齁齁的老車打奶酪,以及萬年不變的土豆囉。

講了這麼多好吃的(和不那麼好吃的),說回來,維多利亞時期普通人的餐桌,還是相當單調的,不太能見到肉(畢竟便宜的雞肉是二戰之後才有的事情);有不少窮人依舊受著飢餓的折磨。要等到二戰之後,才能真正做到大部分人都能吃飽吃好(甚至出現肥胖問題)。


相關焦點

  • 英國菜很難吃嗎?
    我覺得英國菜很好吃,我在英國呆了十幾年了,雖然不是每頓都吃英國菜,但從未對其產生反感。可惜在社交網絡上評論英倫食物的人大多是這十年來出入英國的留學生,類似的經歷+類似的環境+類似生活的難處+平時接觸的人都很類似,導致了類似的負面評價。很多外國人也都吐槽英國食物,只能說,那些外國人可能也處在相同的境遇中。(法國人除外。他們不管怎樣都會黑英國的。)
  • 地道倫敦人揭秘英國菜為什麼那麼難吃?
    你們的中國菜很好吃!我知道很多中國的留學生不怎麼喜歡英國吃的,所以寫了下面的文章。希望你們覺得好玩!雖然主要目的是讓人笑但應該也有一定的道理吧!小鹿,是德國和美國的混血男孩。我在英國長大,通過21年的生活經歷(期間有八年在英國最有聲望的學校伊頓和牛津上學)徹底了解了英國人的心理。我現在專門給所有對英國文化感興趣的中國人當間諜,解密英國人奇葩的習俗和文化。
  • 英國食物真有那麼難吃嗎?
    說起黑暗料理,英國菜一直榜上有名,但英國食物真的有那麼恐怖嗎?是不是大家太誇張了?有三個美國人決定親自試試,他們吃了6道傳統英國食物:蘇格蘭香腸蛋、威爾斯乾酪麵包、康沃爾餡餅、牛排麥芽餡餅、埃克爾斯葡萄乾小餅、司康。這一次,英國食物在美國人心中的糟糕形象能否翻身?Is British Food Really That Bad?英國食物真有那麼難吃嗎?
  • 英國菜全世界最難吃?吃過荷蘭菜的網友有話說
    雖然在國際大都市倫敦可以吃到世界上幾乎所有美食,然而「英國菜」仍然高居飲食黑名單榜首。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揶揄自己國家的飲食「世界第三」——法國菜和中國菜第一,其餘第二。 英國菜是絕大多數的人提起來就都皺眉頭的食物,基本上是被世界公認的黑暗料理。當所有人都在嘲笑英國菜難吃的時候,荷蘭人還笑的最大聲,但是荷蘭人的食物又好不到哪裡去。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存在著的一些奇妙的事物
    似乎很少有某一時期像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引人注意和怪異。從對死亡的迷戀到對自然界中最離奇的生物的迷戀,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的習俗和愛好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似乎是陌生的。此外,他們還可能使用了一些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很是殘酷和無用,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今天,我們就要和你談一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存在著的一些奇妙的事物。
  • 英國菜其實很好吃,你看看就知道
    據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即是住日本的房子,拿中國的工資,以及——吃英國人做的菜。英國菜真有這麼難吃嗎?
  • 星球 · 美食 | 誰說英國食物難吃?
    倫敦是一個多元族群文化聚集之地,而這樣的特性也反映在當地的食物上,不過旅行至此如果總是在吃些印度、中東、義大利異國料理像有點可惜
  • 看一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
    大家都知道,英國曾經有一個稱呼叫日不落帝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在升起的帝國。日不落帝國的霸業是在一個女人手中實現的,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能否配得上日不落帝國的稱呼。
  • 黑暗料理爭霸大賽,英國人竟然輸給了他們
    但是現在,英國料理地獄的地位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這個挑戰者竟然不是中國的大學食堂,而是美利堅合眾國——你美國爸爸。說起美國來,那還真是跟英國一脈相承。想當年,五月花號把英國殖民者帶到了美洲大陸,但是由於他們的廚子廚藝太爛,做得東西難以下咽,導致這群可憐的殖民者饑寒交迫,都快餓死光了。
  • 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蒙羞的變裝審判
    在1871年轟動一時的審判中,英國政府以雞姦罪起訴帕克和博爾頓,這是一項死刑。他們被判無罪,但這一案件震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因為它迫使高度保守的社會首次公開承認同性戀。一張弗雷德裡克公園和歐內斯特·博爾頓的復原照片,由弗雷德裡克·斯波爾丁於1869年在英國維基媒體公會埃塞克斯檔案館拍攝在維多利亞時代,與性和性別有關的嚴格道德規範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任何在異性結合範圍之外的性取向或性行為,如同性戀,都是非法的。對同性戀群體成員的迫害有所增加,到本世紀末,同性戀作為一種身份的觀念出現了。
  • 要說難吃,還是俄羅斯菜第一
    只這款野韭菜醬裹麵包,就能讓你在減肥的路上多撐五分鐘,俄羅斯的食物究竟為啥會讓人覺得難吃?以及戰鬥民族比其他各國民族在中國都要出名,為什麼他們的食物在中國卻不如其他西餐一樣流行? 俄羅斯人到底在吃什麼 說俄羅斯食物讓人覺得難吃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俄羅斯人到底吃什麼。
  • 那一縷維多利亞時代的茶香
    古老的英國諺語還在講述著西方文明對於這來自神秘的東方茶樹葉痴迷和執著的故事。維多利亞時代就像是一場綺麗的夢境,閨秀名媛的鬢影衣香照進了那白銀白瓷的茶具之中,沸水中浮沉的茶葉經牛乳和糖的點化形成獨特的英倫風情。 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布拉甘扎王朝的凱薩琳公主與英王查理二世成婚,作為公主嫁妝的中國茶葉第一次點燃了英國上流社會階層的想像力。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為什麼飲茶能夠成為取代飲酒的生活方式?
    中國的茶葉,隨著大航海時代被葡萄牙和荷蘭人分銷到歐洲。曾作為一種奢侈品,茶葉盛行於英國王室貴族之間。由於茶的價格昂貴以及泡茶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維多利亞時代之前的時期,英國社會各階層也存在著一種抵制茶文化的傾向。他們認為茶是一種耗費時間和金錢卻無法獲得任何能量的消耗品。
  • 英國廚師不解:中國這東西這麼難吃,憑啥還笑話我們黑暗料理?
    中國美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就算是老外的各種特殊美食,在中國也往往能夠找出理論相近的產品,但是英國可就不一樣了,甚至連英國人自己也嘲笑自己,表示他們做菜確實是非常黑暗。但是一位英國廚師卻很不解,也不肯死心:他專門跑到中國來品嘗各種特色小吃,嘗過了之後就覺得更加疑惑了,明明中國這些東西這麼難吃,憑啥你們還笑話我們是黑暗料理呢?如果有一個熟悉當地的中國人帶領的話,估計這位廚師也做不出這樣的判斷。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全科普!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巔峰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的經濟佔全球70%,真正走向了世界之巔。在這個時期,工業革命促進了建築、文學、美術和視覺藝術領域的發展,而這些也深深地影響著時尚。
  • 維多利亞時代的秘密
    霧氣朦朧的維多利亞時代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看了很多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資料,走馬觀花沒有深入研究。即便如此,也跟之前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串聯起來了,挺有意思的,值得記錄一下。關於維多利亞時期,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說的:前接喬治王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時代被公認的時間是1837-1901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期間。關於這位女王的故事有幾個地方可以說一說:1、女王一共生了九個子女,其子孫遍布歐洲皇室。
  • 花式吐槽英國菜:一個華人眼中的英國料理究竟有多奇葩?
    英國菜在中國的口碑可不太好,一直被人吐槽為黑暗料理。你要問了:究竟是為什麼呢?好吧,下面我就來吐槽下英國菜。友情提醒:各人口味有異,不喜勿噴。1. 蔬菜:除了水煮就是沙拉大家都知道英國的蔬菜特別貴!特別貴!吃肉都比吃蔬菜便宜。
  • 維多利亞時代的貴族,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玩逼格...
    因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最輝煌、最有逼格的時期,所以為了達到最佳觀感,劇組真的拼了命。。還沒到後期製作,經費就超出預算了,幸好最後挺了過來,不然我們就要看5毛錢特效。。 我森森的懷疑,劇組是發現經費不足後,一拍腦袋決定拍成大電影,補貼家用!
  • 維多利亞不僅有秘密,還有一個輝煌的時代
    一提到「維多利亞」,大家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場,來源於網絡但此「維多利亞」非彼「維多利亞」!這個詞最早是一位英國女王的名字,而她所管理的那個時代直接以她的名字命名,史稱「維多利亞時代」。那麼你們肯定很想知道,維多利亞女王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一個時代都以她命名?這個時代又有哪些好玩有趣的文化呢?
  • 高遠之見:維多利亞時代與現代英國的誕生 | 思想會新書
    編者按:1851年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現了英帝國的雄厚實力和繁榮景象,同時也昭示了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時代已經到來,雖然剛剛過去的那個十年似乎仍使人心有餘悸,動蕩、不安、饑荒、騷亂好像尚未走遠,但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已經躊躇滿志,開始在水晶宮接受各國使臣朝拜。英國無疑向世界宣布,這個第一名,捨我其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