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神探夏洛克》電影,一些吃貨可能已經餓了。如果你還沒有看,那麼我來劇透一個非常不重要的細節,裡面有一個非常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場景:卷福的哥哥麥考特坐在一堆美食中間大快朵頤……
咳咳,想知道維多利亞時代大家都吃啥麼?
在那時候,英國可是世界帝國,強盛,繁華,富足,帶有帝國標籤的事物,在今天也被一次又一次提起。雖然現在,我們但凡提到英國料理,都會不懷好意地冠上「黑暗」之名。其實,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
好吧,比起那時世界上其它地方,英國人吃的東西就算不差了。
圖片來自Mrs.Beeton的家政管理百科全書(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
拜廣泛的殖民地經濟所賜,大量的茶葉、咖啡自然是少不了,且走入了平常百姓家;來自印度的胡椒豆蔻薑黃等香料,也開始頻繁運用在了料理中——印度咖喱在19世紀後期,被駐英國的官員帶回了英國,充滿了異香的印度菜從上層階級開始變得流行。而另一塊重要的殖民地,英屬加勒比殖民地,為英國餐桌上源源不斷地供應著蔗糖——這種在伊莉莎白時期非常昂貴、只有貴族才吃得起的東西,因為萬惡的奴隸貿易和種植園集約種植(雖然在維多利亞時期一些地方廢除了奴隸制,但依然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而變得十分便宜易得。
在餐桌上,甜的東西也多了起來。維多利亞時期的甜品,和今天我們能吃到的差不太多,很多經典的東西流行一時,比如神夏電影裡,膨脹版的麥考特大吞特吞的李子布丁(plum pudding)。這是一種老派的聖誕食物,外表看起來黑漆漆的一坨,但是卻異常美味。不過,若是想要在裡面找「李子」,你可能會失望囉,裡面填的是葡萄乾和其它的曬乾水果蜜餞,而「李子」只是一種代指(不要問我類似於「老婆餅裡面為什麼沒有老婆」這種問題好麼?)。
字面意義上的黑暗料理……
這種源自中世紀的英國傳統食物,在過去可是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人們用糖蜜和板油,將水果乾和肉儲存在一起過冬,聖誕和新年的時候拿出來吃。另外一種著名聖誕料理百果餡餅(mince pie),裡面的mince,以前也是肉末的意思……真是想想就膩啊。
英國老牌超市Sainsbury's的李子布丁菜譜加植入廣告
維多利亞時期,人們把這種布丁正式變成了甜品,用黑糖、糖蜜、白蘭地酒,做成一個圓底的大布丁,還會用上肉桂、豆蔻等香料,上面綴上裝飾,並在吃之前烤或者蒸——或者更炫地,點燃白蘭地酒加熱,變成「火焰布丁」 。因為很甜、浸滿了酒精,所以它也可以保存很久,甚至可以一直吃到復活節!不過,這種布丁基本就是油和糖的大聚會,也難怪麥考特吃成了那個樣子……
維多利亞時期的烤爐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了天然氣灶臺和金屬烤爐,溫度、時間可以更好地控制。各類蒸布丁,烤制的蛋糕和點心等等也開始風靡。一眼看過去,麥考特被包圍的眾多食物中,蛋糕和點心佔了不少分量。當時著名的甜品,有內閣布丁(Cabinet Pudding),一種介於海綿蛋糕和麵包之間、用大量奶和蛋黃醬的布丁;一種用蛋黃醬和黑加侖幹的布丁Spotted Dick(名字比較怪);還有糖蜜撻(treacle tart),哈利·波特最喜歡的甜品也是從維多利亞時期開始流行的。熱巧克力和固態的巧克力也出現並開始風靡,當然還是得感謝提供可可的殖民地……
維多利亞時期,享受奢侈生活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而延伸到了中上層階級和廣大工商業新貴中。其中一個就是喝下午茶。來自斯裡蘭卡的錫蘭紅茶,配上牛奶和糖,新鮮出爐的司康餅(Scones)上抹上果醬和打發之後的奶油。講究一點的貴婦太太們,會用三層的銀盤,上層放餅乾,中間是水果和司康餅,下面是鹹口的小麵包配奶酪,或者是三明治。
就像男人們在酒吧裡聚會社交一樣,茶室(Tea Room)成為了女士們的聚會場所,貴婦太太們打扮得時髦精緻,每天下午3點多,紛紛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磨蹭到5點。而晚飯,要一直拖到8、9點才會吃。
再來看看普通人。工人階級的早餐和下午的「High Tea」,也是拜糖和更便利的運輸所賜,獲取卡路裡變得容易了。早上出工之前一頓黃油抹麵包片配奶酪和雞蛋,下午再來一杯放滿了糖的茶,能夠保證一天的工作所需;偶爾也能吃上燻肉和醃魚。不過,對一般人來說,牛奶是喝不到滴。因為沒有巴氏殺菌,喝不新鮮的牛奶很可能會感染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來著。
到了19世紀末,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罐頭食物開始出現了,麵包生產也從小作坊到了工廠裡。現在英國人餐桌上能看到的Hovis麵包、 Lyle’s金糖漿(Golden Syrup),Colman的黃芥末,的在那時候就已經是知名品牌啦。
對於麥考特這樣「全英國最有權勢」的人,大魚大肉大餐基本就是日常(看那旁邊的大豬肘子),聚會和晚餐是他們炫富的場所,很多家裡還僱有法國廚子。而對平民老百姓來說,裝備齊全的廚房在那時候的倫敦是奢侈東西,一般工人也沒有閒暇準備太多食物,從街邊獲取卡路裡成為了一種重要手段。
這些「快餐」當然不是麥記這種美國貨,而是街邊攤(Vendor),小商小販推著小推車或者街角的小店鋪,售賣麵包啊、豆湯啊、派啊——對,派可是好東西,在英國,派不是蘋果派這種甜點,而是鹹口的、供日常果腹的東西,烤酥的派皮裡面包裹著蛋,豬肉糜,或者一種叫eel的淡水鰻魚做成的肉凍。其實熱烘烘的還蠻好吃。
如果你要問,街邊攤賣不賣大英國菜炸魚薯條?抱歉,沒那麼容易。一直要到維多利亞末期,人們才解決了海魚的存儲和運輸問題,內陸地區才能吃上新鮮的黑線鱈(haddock)或者海鱸魚(see bass)炸的魚配薯條。說到這裡,運輸手段的改善,還是對人們的餐桌有相當大的影響的。條件好一點的上層家庭,甚至維多利亞女王本人,都比較喜歡清淡的食物,燉各種肉啊,新鮮水果和蔬菜啊啥的,即使貴一點,至少能吃到了。但是條件不好的……就只有臭烘烘的燻魚、乾巴巴的培根和鹹齁齁的老車打奶酪,以及萬年不變的土豆囉。
講了這麼多好吃的(和不那麼好吃的),說回來,維多利亞時期普通人的餐桌,還是相當單調的,不太能見到肉(畢竟便宜的雞肉是二戰之後才有的事情);有不少窮人依舊受著飢餓的折磨。要等到二戰之後,才能真正做到大部分人都能吃飽吃好(甚至出現肥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