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之見:維多利亞時代與現代英國的誕生 | 思想會新書

2020-11-1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思想會mindtalk ,作者MD

思想會mindtalk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旗下品牌。思想是積極行動的前奏。知識、道理、靈性,閱讀何為?自有盛會,與君赴之。

編者按:1851年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向全世界展現了英帝國的雄厚實力和繁榮景象,同時也昭示了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時代已經到來,雖然剛剛過去的那個十年似乎仍使人心有餘悸,動蕩、不安、饑荒、騷亂好像尚未走遠,但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已經躊躇滿志,開始在水晶宮接受各國使臣朝拜。英國無疑向世界宣布,這個第一名,捨我其誰呢?

但這個第一名無疑是有代價的,包括工業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所謂「城市病」「體制病」,社會的裂變,階層的分化,接踵而來,不期而至。英國作為頭一個吃螃蟹的人,無經驗可循,無前車可鑑,所能依賴的,唯有機體的自愈能力和更新速度,自愈力越強,更新越快,機體越容易存活,要是等到病入膏肓之時,可就任誰也無可奈何了。所謂「智者見於未萌」,本書所講述的,正是維多利亞時代「英雄們」的「遠見卓識」。在變動不居的時代裡,在充滿缺憾的世界中,政府也好,個人也罷,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相信進步,相信完美世界是可以企及的,這或許是維多利亞時代人心中最崇高的道德觀念。

在《憲章運動》出版三年半之後,卡萊爾出版了他最理性、最引人注目、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寫出了這本著作,靈感來源於1842年夏末他在克倫威爾的亨廷頓郡騎馬閒逛時目睹的一些事情,當時他正在收集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信件和演講。9月7日,當他經過聖艾夫斯的濟貧院時,他看見了「在他們的巴士底獄前,在他們的圍牆和欄杆內,大約有50多個這樣的人坐在木凳上。這些人身材高大魁梧,大多是年輕人,也有中年人;他們面相誠實,其中許多人若有所思,甚至看起來很聰明。他們一個挨一個地坐在那裡;不過有點萎靡不振,特別安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這一切讓我想起但丁筆下的地獄,於是我騎馬飛快地離開了」。

......

這部作品充斥著黑色幽默,以席勒(Friedrich Schiller)那個嚴肅的命題開篇:生活是認真的。他引用報紙上關於父母因無法養活孩子而被控殺害孩子的報導,並質問在他看來富饒的土地上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覺得下層階級在質問比他們生活得更好的人:「你拿我們怎麼辦?」可是卻聽不到合理的回答。他們追求的是「公平的工作換來公平的工資」,他將其描述為「人類永恆的權利」,而這種權利被「拜金主義」推到了一邊。自憲章運動以來,他從未改變過自己的論調:為了拯救無助的人,需要盡職盡責的貴族。不過,或許這是一個不易察覺的不同類型的貴族:「我們受到的統治必須更加富有智慧,統治我們的必須是最智慧的人,我們擁有的貴族必須具有才幹!」然而,當他發現真實的情況時,他感到很絕望:因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天才,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用英鎊、先令和便士來衡量的。正如他所說,「供需、現金支付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自由貿易、競爭和後來者遭殃,這是我們最新的福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絕望的福音」。

託馬斯·卡萊爾,蘇格蘭出生的英國作家和歷史學家

如果沒有工作的人感到絕望,那麼有工作的人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卡萊爾認為他們沒有人性,他們的工作是一場「悲劇。人在自主的高速行動時會突然不受控制,不知疲倦,好似觸電,好似著了魔」。他還就自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比密爾的觀點早了15年。兩者的觀點各不相同。「自由嗎?你會說,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在於他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或者被迫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並且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學習或者懂得真正能夠勝任的工作;然後經過許可、勸說甚至強迫開始做同樣的事情。」民主並不是解決英國問題的答案:「民主,意味著找不到任何能統治你的英雄,滿足並容忍沒有他們。」

......

卡萊爾並非曲高和寡。19世紀40年代早期,一群年輕的貴族和政治家身受卡萊爾極度渴望前工業化社會的不切實際的影響,發展成著名的「青年英格蘭」運動。他們還崇尚沃爾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提出的夢幻般的中世紀,追求浪漫主義的封建制度。這個團體由拉特蘭公爵(Duke of Rutland)的小兒子約翰·曼納斯勳爵(Lord John Manners)、斯特拉福德勳爵的兒子喬治·斯邁思(George Smythe)和海軍上將的兒子亞歷山大·貝利·科克倫(Alexander Baillie Cochrane)領導。與卡萊爾不同,他們是基於對過去的感性認識。對於卡萊爾來說,封建主義的浪漫正是因為他相信封建制度確實可以用來創造一個幸福有序的社會,並無感性因素作祟。班傑明·迪斯雷利是花花公子和小說家,後來成為託利黨政治家,他於19世紀40年代早期開始寫作。正如他對年輕的康寧斯比(Coningsby)(以斯邁思為原型)的描寫,1837年他前往波曼諾爾(Beaumanoir),先將行李寄出,途中步行穿過貝爾沃河谷(Vale of Belvoir),那裡實際上是貝爾沃城堡,是曼納斯家族的鄉間宅邸。「這是一片廣闊的森林地帶,諾曼國王曾經在這裡狩獵,撒克遜人曾經在這裡搶劫……有時,綠意盎然的大地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叢叢高大挺拔的橡樹林,樹林之間是平整而灑滿陽光的林間空地,看上去仿佛必須裁剪下來給女士們和騎士們漫步。」

在所撰寫的迪斯雷利的生平中,布萊克勳爵推測他支持這項事業純粹是為了與下院中一群魅力四射的年輕人保持一致,並引用曼納斯的話,懷疑迪斯雷利是否真的相信他自己所說的話。他不會是最後一位提出這個問題的託利黨人。布萊克自己也不確定。拉特蘭公爵認為迪斯雷利對他的兒子產生了腐化的影響,斯特拉福德勳爵認為迪斯雷利對自己兒子的影響也是如此。拉特蘭指責迪斯雷利「老謀深算」,事實充分證明了拉特蘭的看法——當「青年英格蘭」不再對迪斯雷利有用時,迪斯雷利便立刻不再與之來往。迪斯雷利不是貴族,但他採納了他們的觀點和思想,並在他的作品中為他們發聲。

班傑明·迪斯累利,英國保守黨首相、第一代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卡萊爾口中「最高級的希伯來魔術師」。

雖然迪斯雷利的小說幾乎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但是傑出的評論家約翰·霍洛韋(John Holloway)稱他的小說「生動有趣卻不負責任」。它們之所以能在政治圈中獲得認可,是因為它們受到了幾代認真的、並非特別善於分析的保守派人士的擁護,他們如同迪斯雷利同時代的人及其年輕的追隨者一樣受到迪斯雷利的蒙蔽。他大量採用隱喻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在1845年出版的小說《西比爾》中描寫國家分裂時,他力求使用的語言將在未來一代又一代託利黨政客中產生共鳴:「嗯,社會可能還處於嬰兒期,」艾格蒙特(Egremont)微微一笑,說道,「但是,隨你怎麼說,我們的女王統治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家。」

「哪個國家?」年輕的陌生人問,「因為她統治著兩個」。

陌生人停了下來,艾格蒙特沉默著,但好奇地看著。

「是的,」過了一會兒,那個年輕的陌生人又說。「兩個國家;他們之間沒有交往,沒有同情;他們對彼此的習慣、思想和感情一無所知,仿佛他們是不同地域的居民,或者是不同星球上的居民;他們來自不同的品種,由不同的食物餵養,按不同的方式排列,不受相同的法律管轄。」

「你指的是——」,艾格蒙特說道,他遲疑了一下。

「富人和窮人。」

......

羅伯特·皮爾爵士,英國首相(1834-1835,1841-1846)、保守黨創建者,任上廢除《穀物法》。

皮爾試圖在迪斯雷利等浪漫的封建主義者和格雷厄姆等頑固的反動派之間保持平衡,而阿什利勳爵(Lord Ashley)則成為改善下層階級工作和社會條件的主要倡導者。他是沙夫茨伯裡伯爵的繼承人,也是託利黨議員。19世紀30年代,阿什利已成為一名虔誠的福音派教徒,他的崇高思想與這種信仰高度契合。他支持傳教團體和運動,但不是那些把福音帶給殖民地居民的人,而是那些把福音帶給英國貧民窟居民的人。他還致力於猶太人的皈依,認為那些希望將天主教教義和實踐引入英國國教的人是極其陰險的。他把自己虔誠的宗教信仰歸功於他們家的一個女僕,而不是他的父母。他的父親是第六代伯爵,非常卑鄙,阿什利成年以後很少與他來往,也很少回家。阿什利在牛津大學的一個朋友亨利·福克斯(Henry Fox)說,老沙夫茨伯裡勳爵「令人作嘔,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可憐蟲都刻薄」。阿什利的大姐夏洛特比他更慘,他們的父親在孩子們長大會頂嘴之前對她「惡語」相加,令她感到「恐怖」。

阿什利天資聰穎,首先表現在基督教方面,如同皮爾和格萊斯頓一樣。他與輝格黨關係良好,總是站在託利黨中傾向輝格黨的一邊,或者說進步派別的一邊。1826年,他的叔叔馬爾伯勒公爵(Duke of Marlborough)讓他進入伍德斯託克議會,那時他才25歲。1843年2月,他在下院呼籲為窮人提供教育時,就證明了自己的宗教動機:「我知道只能在福音的教訓和實踐中尋找這些——真正的基督教在本質上有利於教會和國家機構的自由,因為它賦予你自身的判斷力和他人的權利、公共和個人的責任感、擴大慈善事業和自我克制,這些都不為昔日的民主政體所知,而那些民主政體只能稱為優雅的古代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家長式作風,與其他改革者一樣,人們有時會從他的言辭和文字中發現一種焦慮,即如果政府不採取措施改善窮人的生活,可能會產生可怕的後果。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英國自由黨首相,

「那些堅定不屈的自由黨人的希望」。

他思想頑固,很難與其政治同僚相處,這一點像極了格萊斯頓。從早年起,他就被一種社會責任感所驅使,然而他卻是一個有著某些自相矛盾之處的人。他強烈反對1832年的改革法案,後來成為無記名投票的頑固反對者。然而,在他眾多的公益事業中,他幫助推動了保護精神病患者的立法,並於1833年成為倫敦大都會精神失常問題委員會主席。然而,在19世紀40年代,他的政治生涯致力於改善工業化為城市貧民帶來的不利條件。他被迫領導下院改善工廠條件和縮短工廠工作時間的運動。他希望通過法律將工廠每天的工作時間限制在10小時以內,這成了他政治生涯的一個核心事業。1833年,他成功地影響了《工廠法》,但它並沒有達到他和他的追隨者們想要的目標,尤其是在確保每天10小時工作制方面。然而,它將9歲以下的兒童排除在工廠之外,並限制那些13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工作9小時。它引入了一種檢查制度,這是允許國家規範主人與僱工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意識形態步驟。

查爾斯·金斯利,牧師、基督教社會主義者、達爾文主義者、菸鬼,

《水孩子》的作者。

1840年4月,阿什利支持一項法律來規範兒童掃煙囪。人們普遍認為,「爬煙囪的男孩」是「可憐的小動物,沒有人保護他們」,對他們的剝削「應該受到國家的譴責」。金斯利在1863年出版的《水孩子》(The Water Babies)的開篇段落中描述了這些男孩的生活:他既不會閱讀也不會寫字,也不在乎這些。他從來不洗澡,因為他所住的院子裡沒有水。從來沒有人教過他祈禱。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神,也沒有聽說過基督,除非是用你們從來沒有聽見過的話語,或者是他從來沒有聽見過的話語……他不得不爬上黑色的煙道,擦破可憐的膝蓋和胳膊肘時他會哭泣;當煤渣進到他眼睛裡時他會哭泣,一周裡他每天如此;當僱主打他的時候他哭泣,一周裡他天天如此;當吃不飽的時候他哭泣,同樣的一周裡他天天如此。阿什利覺得「工廠裡的孩子比掃煙囪的孩子好十倍」,但議會一直在努力改善前者的境況,對後者卻什麼也沒做。阿什利說利用小男孩來做這件事「導致了比其他基督教國家更大的痛苦和更嚴重的墮落」。他認為2000個煙囪之中或許只有一個不能用機器清掃,其他的都可以。1840年6月他對下院說,他了解到有的地方掃煙囪的男孩才4歲半和6歲;「還有23個掃煙囪的男孩正在紐蓋特(Newgate)因為各種罪名而受到監禁。這足以證明這個制度不良的道德影響」。

......

阿什利與他所在政黨的領導人皮爾和格雷厄姆的關係,部分可以用階級差異來解釋,同樣可以用他對工業家對待工人及其造成的苦難的強烈不滿態度來解釋。那個階級同樣不理解他,也同樣厭惡他,他們打得難解難分。皮爾和格雷厄姆幾乎是同一豆莢裡的兩顆豌豆,但也不完全是。皮爾的父親是第一代準男爵,是蘭開夏的印花布製造商,購買了土地,成為議員。格雷厄姆比皮爾小四歲,也是來自西北的第一代準男爵的兒子,和皮爾的父親一樣,他也是波特蘭公爵的信徒。在1835年之前,他一直是輝格黨人,幫助起草了改革法案,但他對社會動蕩懷有極大的恐懼。從那時起,他變成了一個相當頑固的反動分子,站在統治階級的一邊,反對有組織的勞工和窮人。

英國政治家和慈善家、第七代沙夫茲伯裡伯爵安東尼·阿什利·庫珀

(攝於1865年)

由此可見,阿什利因為承諾10小時工作制而沒有再擔任過公職就不足為奇了。皮爾希望他在1841年8月加入64他的內閣,在王室擔任初級職務。然而,阿什利卻說除非皮爾承諾支持他所有關於工廠改革的建議,否則他不能參加內閣。1841年6月,他已經給西萊丁(West Riding)的工人們寫信承諾拒絕擔任限制其代表工人利益的公職,皮爾的傳記作者諾曼·加什(Norman Gash)稱此舉「感情用事且不理智」。然而,在皮爾提出任職的前幾天,他參觀了曼徹斯特、博爾頓、阿什頓、哈德斯菲爾德和利茲的工廠,這讓他的觀點更加堅定。一些棉紡廠主當時宣布他們將原則上反對阿什利企圖提出的任何措施,這迫使阿什利著手擔任公職。在他確信皮爾將服從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意願後,他的良心又將驅使他在幾個月之內辭職。

皮爾提出讓阿什利擔任公職時告訴他,自己舉薦他正是因為他的道德立場。阿什利回答說,如果他在《十小時議案》(Ten Hours Bill)上食言,他的道德立場將毀於一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宗教觀點變得更加堅定:到了19世紀40年代,他確信會有來世,這是一種更加狂熱而且偶爾失去理智的信仰,這代表了其政治活動的特點。利茲的工人們得知他拒絕任職(他這樣做的動機或許只能是猜測),此舉提高了他在工人運動中的地位。

原標題:《高遠之見:維多利亞時代與現代英國的誕生 | 思想會新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貪吃女王:維多利亞的飲食與王室秘辛》 | 思想會新書速遞
    編者按:維多利亞女王作為英國最有名的君主之一,其統治時長僅次於伊莉莎白二世,且任內帶領著英國經歷工業革命等許多大事件,使英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存在著的一些奇妙的事物
    似乎很少有某一時期像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引人注意和怪異。從對死亡的迷戀到對自然界中最離奇的生物的迷戀,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的習俗和愛好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似乎是陌生的。此外,他們還可能使用了一些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很是殘酷和無用,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今天,我們就要和你談一談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存在著的一些奇妙的事物。
  • 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1840年6月2日,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生,哈代生活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發達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背道而馳,懷揣著勇氣追問弄潮兒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並對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頗有微詞。徐志摩將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相提並論。女權主義者伍爾夫曾說「託馬斯·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本期「致敬經典」,一起看看為何哈代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 看一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
    大家都知道,英國曾經有一個稱呼叫日不落帝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在升起的帝國。日不落帝國的霸業是在一個女人手中實現的,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能否配得上日不落帝國的稱呼。
  • 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蒙羞的變裝審判
    在1871年轟動一時的審判中,英國政府以雞姦罪起訴帕克和博爾頓,這是一項死刑。他們被判無罪,但這一案件震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因為它迫使高度保守的社會首次公開承認同性戀。一張弗雷德裡克公園和歐內斯特·博爾頓的復原照片,由弗雷德裡克·斯波爾丁於1869年在英國維基媒體公會埃塞克斯檔案館拍攝在維多利亞時代,與性和性別有關的嚴格道德規範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任何在異性結合範圍之外的性取向或性行為,如同性戀,都是非法的。對同性戀群體成員的迫害有所增加,到本世紀末,同性戀作為一種身份的觀念出現了。
  • 維多利亞時代——貴族服飾特點
    著裝規定跨越了時代和地域,界定和分配除了社會地位的區別。1574年伊莉莎白一世和她的樞密院頒布服裝律令,禁止公爵夫人、侯爵夫人以及伯爵夫人之外的人穿著包括黑貂皮在內的特定材質衣袍。接下來是維多利亞時代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男士們肅穆的黑色禮帽為了擺闊——預示著這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決心追逐金錢。14世紀義大利華美的宮廷服飾體現了對奢華絲綢裝飾的渴望,而威尼斯和弗洛倫薩的富饒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服裝和貴族發展鼎盛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延伸出來很多的新興潮流。
  • 維多利亞時代的秘密
    霧氣朦朧的維多利亞時代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看了很多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資料,走馬觀花沒有深入研究。即便如此,也跟之前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串聯起來了,挺有意思的,值得記錄一下。關於維多利亞時期,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說的:前接喬治王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時代被公認的時間是1837-1901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期間。關於這位女王的故事有幾個地方可以說一說:1、女王一共生了九個子女,其子孫遍布歐洲皇室。
  • 《神探夏洛克》復古風走起 維多利亞時代不得不說的四件事
    《神探夏洛克》是一部改編自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的現代劇,圍繞著小說經典案件,以現代刑偵的手法重新解讀案件,新穎的現代改編,夏洛克和華生醫生之間被粉絲稱之為「基情」的有趣關係,都讓它在一大堆英劇中脫穎而出。而這次的電影版,它返回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英國,在那裡,不僅有名偵探,還有崛起的國力、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看不盡的特色服飾、黑暗的罪犯和由此孕育並發展開的偵探文化。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全科普!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巔峰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的經濟佔全球70%,真正走向了世界之巔。在這個時期,工業革命促進了建築、文學、美術和視覺藝術領域的發展,而這些也深深地影響著時尚。
  • 維多利亞時代的貴族,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玩逼格...
    因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最輝煌、最有逼格的時期,所以為了達到最佳觀感,劇組真的拼了命。。還沒到後期製作,經費就超出預算了,幸好最後挺了過來,不然我們就要看5毛錢特效。。 我森森的懷疑,劇組是發現經費不足後,一拍腦袋決定拍成大電影,補貼家用!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為什麼飲茶能夠成為取代飲酒的生活方式?
    中國的茶葉,隨著大航海時代被葡萄牙和荷蘭人分銷到歐洲。曾作為一種奢侈品,茶葉盛行於英國王室貴族之間。由於茶的價格昂貴以及泡茶工藝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維多利亞時代之前的時期,英國社會各階層也存在著一種抵制茶文化的傾向。他們認為茶是一種耗費時間和金錢卻無法獲得任何能量的消耗品。
  • 那一縷維多利亞時代的茶香
    古老的英國諺語還在講述著西方文明對於這來自神秘的東方茶樹葉痴迷和執著的故事。維多利亞時代就像是一場綺麗的夢境,閨秀名媛的鬢影衣香照進了那白銀白瓷的茶具之中,沸水中浮沉的茶葉經牛乳和糖的點化形成獨特的英倫風情。 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布拉甘扎王朝的凱薩琳公主與英王查理二世成婚,作為公主嫁妝的中國茶葉第一次點燃了英國上流社會階層的想像力。
  • 愛情與黑客,維多利亞時代的網際網路
    文|資本偵探  洪雨晗對維多利亞時代(通常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時期)的人們來說,全球互聯互通不是什麼稀奇事。如果有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穿越者來到20世紀末,毫無疑問,他對網際網路只會反應平淡。太空飛行和洲際航空旅行對他們來說,遠比如今已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網際網路更加神奇,也更加震撼。
  • 維多利亞不僅有秘密,還有一個輝煌的時代
    一提到「維多利亞」,大家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 「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秀場,來源於網絡但此「維多利亞」非彼「維多利亞」!這個詞最早是一位英國女王的名字,而她所管理的那個時代直接以她的名字命名,史稱「維多利亞時代」。那麼你們肯定很想知道,維多利亞女王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一個時代都以她命名?這個時代又有哪些好玩有趣的文化呢?
  • 美術學院李薇教授作品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並被...
    美術學院李薇教授作品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並被永久收藏清華新聞網3月11日電 近日,清華美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李薇作品《新中裝》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並被永久收藏,作為常設展品展出。
  • 少數給中國的飛機:飛虎隊的誕生丨啟微新書
    少數給中國的飛機:飛虎隊的誕生丨啟微新書 2020-03-18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啟蒙時代 : 人的覺醒與現代秩序的誕生
    這本書所描述的,是當代社會的誕生。當現代人在討論自由、平等、民主等種種概念,以及建基其上的社會制度的優劣時,人們需要了解當下源自怎樣的過往,才能有更清晰的思考和更理性的選擇,以及更具建設性的意見。這不僅對知識分子有效,對時代大潮中的弄潮兒皆是如此。「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觀念,推動歷史改轍。18世紀,是啟蒙的世紀。
  • 「開膛手傑克」事件的背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權的淪喪
    題/「開膛手傑克」事件的背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女權的淪喪文/JSL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倫敦警方宣布所有的受害者都是「特殊行業」工作者,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開膛手傑克和失足婦女有什麼深仇大恨,事實上當時也沒有哪個男性會仇視失足婦女這個群體。如果開膛手傑克和失足婦女們沒仇,是隨便亂殺的(事實上開膛手後來也被證實精神有問題),那連殺5人全是失足婦女未免有點荒謬。那麼被害者她們真的全是失足婦女嗎?
  • 覺得如今的英國菜難吃?你該看看他們維多利亞時代的食物
    咳咳,想知道維多利亞時代大家都吃啥麼?在那時候,英國可是世界帝國,強盛,繁華,富足,帶有帝國標籤的事物,在今天也被一次又一次提起。雖然現在,我們但凡提到英國料理,都會不懷好意地冠上「黑暗」之名。其實,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好吧,比起那時世界上其它地方,英國人吃的東西就算不差了。
  • 從富國到文明國家,還差了一個維多利亞
    《高遠之見:維多利亞時代與現代英國的誕生》中19世紀初的英國,是繁榮的世界工廠,是崛起的日不落帝國,然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鄉村一片凋敝,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進入工廠和貧民窟成為產業工人,每日掙扎在貧困線上,預期壽命只有中產階級紳士的三分之一,那時的兒童進不了學校一天要工作十六個小時,母親會被赤身裸體地餓死,那時的工人沒有投票權,妻子是丈夫們的財產,赤貧等同於犯罪,要與家人分開被關在濟貧院中做一些毫無尊嚴和意義的勞作以領取一點點食物好不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