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很辛苦,你要做個懂事的孩子;
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是全家人的驕傲,一定要努力……
但在電影《天倫之旅》中,故事發生了倒轉。影片中的父親踏上了一趟「看望」孩子的天倫之旅,這次旅行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孩子。最終,原先報喜不報憂、編織一個又一個善意謊言的一家人,帶著眼淚與歡笑,團聚在一起。
電影的開頭,便是一個典型的獨居老人生活,一個人擺弄家具,在躺椅上度過一個上午,也沒有電話和急事來找他。他叫弗蘭克,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令他倍感自豪的,是他的孩子都很優秀,他們是廣告公司高管、是樂隊指揮家、是劇場演員、是畫家。這些職業光鮮高端,讓弗蘭克毫不謙虛,逢人便炫耀自己的職業和家庭。
他給孩子們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回來團聚,但接二連三的拒絕讓他感到鬱悶。弗蘭克閒不住,決定親自去給孩子們一個驚喜。然而他沒有意識到,他的優越感會被這趟旅途打得七零八落。
弗蘭克在小兒子的寓所前等了整整一晚,卻沒有等到孩子的蹤影,電話是無法接通的狀態,他只好在門縫裡塞入親手寫的信,黯然離開。
大女兒在芝加哥,情況也十分微妙——她與丈夫已經分居多日,父親的突然到訪讓他們措手不及,只好演了一場漏洞百出的蹩腳戲,弗蘭克看出來了一些端倪,不便久留,便離開了大女兒家。
第三站是丹佛,他照舊沒有事先通知,意外地出現在了大兒子的排練現場,他發現自己心目中那個才華橫溢的兒子,卻只是樂隊裡一名無足輕重的鼓手,溜出來和他聊會天也沒有人發現。兒子解釋到,相比壓力巨大的指揮家,他其實更滿足於做一個悠閒自在的鼓手。
老父親的失望在加深,他前往第四站,拉斯維加斯。小女兒已經提前獲知,所以準備的十分充分,她開著租的加長凱迪拉克來迎接爸爸,帶著爸爸到自己的豪華公寓。
弗蘭克半信半疑地打量著小女兒的豪華排場,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套房子是小女兒找朋友借的,而且小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女兒,她同時還是同性戀。
孩子們都在騙他嗎?是的。
因為他的苛刻,孩子們變得勤奮和優秀,但也變得自卑和沮喪。他最偏愛的小兒子,因為一直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日漸消沉,最後在墨西哥因為吸食過量的毒品離開了人世。其餘三個孩子不敢把這個打擊力十足的消息告訴父親,所以商量好一起撒謊,瞞住父親。
自信滿滿的父親,帶著給每個孩子準備的驚喜,卻發現自己似乎並不了解孩子們成長的心情。他們的童年,被自己強行地扭轉了方向,調高了夢想,孩子們因此壓力巨大,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心跡。
和太多家長一樣,弗蘭克強行在孩子們的夢想系統裡加入了自己單方面的價值觀,他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卓爾不凡,這樣可以證明他的辛苦是值得的,犧牲是有回報的。
然而父母設定好的路,常常讓孩子迷路。
弗蘭克在這趟旅程的後半段,總是一籌莫展,眼神裡寫滿了失落。他覺得自己似乎沒做對什麼,但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拍過「家庭三部曲」的李安導演說過一個很獨特的觀點——「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你要達到某一個標準。」
從這個角度說,弗蘭克是不合格的父親,自己和家人的交流因為忙碌而有意無意地忽視錯過了。久而久之,孩子們不敢再對父親說出真實想法,他們默默接受了父親的規劃和設計,他們沒有感受到多少來自父親的愛,只是不斷地接受父親不由分說的安排。
弗蘭克以為給孩子們提供了不錯的生活條件,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激他。他沒有意識到,孩子們希望父親尊重他們的夢想和興趣。
這趟倒轉的旅程,其實讓弗蘭克也反向接受了一次父愛的全新教育。他意識到,蹲下來和孩子溝通是好的。高高在上、整日忙碌的父親,只會導致孩子的疏遠。
弗蘭克很可敬,因為他用雙手和奮鬥撐起一個家庭;但弗蘭克也很可恨,他催促孩子們去完成那些過高的目標,不問興趣,甚至踐踏興趣。
其中有一幕,父親問兒子理想,孩子回答油漆匠,但父親說,你要做個藝術家,油漆匠沒出息。
英國作家吉卜林,給他十二歲的兒子寫過一首詩,通篇都是期望,其中有一句非常通透的話被刻在了溫布爾登俱樂部的入口,那句話是:何時你能坦然面對勝利與失敗,並將這兩種假象等同視之。
成功失敗皆是假象,快樂是真正的奢侈品。當父母不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會輕鬆很多,也會活出真我。
做不了藝術家,那就做一個油漆匠,婚姻既然出現了裂痕,就遵從內心的選擇,令人豔羨的樂隊指揮當然好,但做一個小鼓手也很好,喜歡同性沒什麼。這些選擇的前提,就是弗蘭克掛在嘴邊的,與每一個孩子告別時問的那一句——你快樂嗎?
這次旅行結束,病床上的弗蘭克終於在夢裡見到了還是小男孩的大衛,在夢裡的這一刻,他告訴大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為你感到驕傲。
在《天倫之旅》裡,家庭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存在,弗蘭克想要按照傳統家庭觀念,維繫已經各自成家的子女,用父親的權威和愛的名義,讓每個孩子按照他的想法過生活。
他悲哀地發現大家之所以還願意回來團聚,只是因為一份同情,而不是認同。
吳飛教授曾經在《浮生取義》裡提出過一個觀點,家庭成員都在積攢權力資本和道德資本,擁有這兩種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在家庭這個親密關係大集合體中獲得一種資格——「我說了算」。
電影裡有一個非常催淚的結尾,弗蘭克重新回到小兒子大衛的寓所,想去畫廊買回兒子的作品,卻意外發現了另一幅讓他動容的遺作:大衛把父親一生的職業,放在了畫裡,是起起伏伏的電話線,很簡單,像塗鴉,只有弗蘭克知道那是什麼,那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職業,那是兒子向父親的致敬。
孩子理解了父親,父親也理解了孩子,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彼此的愛意。
家庭是血脈的共同體,也是情感的共同體,但家庭必然是要分離的。孩子出生、長大、組建新的家庭,父母應該適時放手,讓家庭的分離變得成熟。父母可以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父母與子女,關係仍然親密,但每對關係裡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