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之旅》讓父母扎心的豆瓣高評分電影: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是100萬英尺的電線

2021-02-21 讀者新語文

爸爸媽媽為了這個家很辛苦,你要做個懂事的孩子;

我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是全家人的驕傲,一定要努力……

但在電影《天倫之旅》中,故事發生了倒轉。影片中的父親踏上了一趟「看望」孩子的天倫之旅,這次旅行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孩子。最終,原先報喜不報憂、編織一個又一個善意謊言的一家人,帶著眼淚與歡笑,團聚在一起。

 

 

電影的開頭,便是一個典型的獨居老人生活,一個人擺弄家具,在躺椅上度過一個上午,也沒有電話和急事來找他。他叫弗蘭克,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令他倍感自豪的,是他的孩子都很優秀,他們是廣告公司高管、是樂隊指揮家、是劇場演員、是畫家。這些職業光鮮高端,讓弗蘭克毫不謙虛,逢人便炫耀自己的職業和家庭。

他給孩子們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回來團聚,但接二連三的拒絕讓他感到鬱悶。弗蘭克閒不住,決定親自去給孩子們一個驚喜。然而他沒有意識到,他的優越感會被這趟旅途打得七零八落。

弗蘭克在小兒子的寓所前等了整整一晚,卻沒有等到孩子的蹤影,電話是無法接通的狀態,他只好在門縫裡塞入親手寫的信,黯然離開。

 

大女兒在芝加哥,情況也十分微妙——她與丈夫已經分居多日,父親的突然到訪讓他們措手不及,只好演了一場漏洞百出的蹩腳戲,弗蘭克看出來了一些端倪,不便久留,便離開了大女兒家。

 

第三站是丹佛,他照舊沒有事先通知,意外地出現在了大兒子的排練現場,他發現自己心目中那個才華橫溢的兒子,卻只是樂隊裡一名無足輕重的鼓手,溜出來和他聊會天也沒有人發現。兒子解釋到,相比壓力巨大的指揮家,他其實更滿足於做一個悠閒自在的鼓手。

 

老父親的失望在加深,他前往第四站,拉斯維加斯。小女兒已經提前獲知,所以準備的十分充分,她開著租的加長凱迪拉克來迎接爸爸,帶著爸爸到自己的豪華公寓。

弗蘭克半信半疑地打量著小女兒的豪華排場,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套房子是小女兒找朋友借的,而且小女兒已經有了自己的女兒,她同時還是同性戀。

孩子們都在騙他嗎?是的。

 

因為他的苛刻,孩子們變得勤奮和優秀,但也變得自卑和沮喪。他最偏愛的小兒子,因為一直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日漸消沉,最後在墨西哥因為吸食過量的毒品離開了人世。其餘三個孩子不敢把這個打擊力十足的消息告訴父親,所以商量好一起撒謊,瞞住父親。

 

自信滿滿的父親,帶著給每個孩子準備的驚喜,卻發現自己似乎並不了解孩子們成長的心情。他們的童年,被自己強行地扭轉了方向,調高了夢想,孩子們因此壓力巨大,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心跡。

 

和太多家長一樣,弗蘭克強行在孩子們的夢想系統裡加入了自己單方面的價值觀,他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卓爾不凡,這樣可以證明他的辛苦是值得的,犧牲是有回報的。

 

然而父母設定好的路,常常讓孩子迷路。

弗蘭克在這趟旅程的後半段,總是一籌莫展,眼神裡寫滿了失落。他覺得自己似乎沒做對什麼,但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拍過「家庭三部曲」的李安導演說過一個很獨特的觀點——「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們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你要達到某一個標準。」

 

從這個角度說,弗蘭克是不合格的父親,自己和家人的交流因為忙碌而有意無意地忽視錯過了。久而久之,孩子們不敢再對父親說出真實想法,他們默默接受了父親的規劃和設計,他們沒有感受到多少來自父親的愛,只是不斷地接受父親不由分說的安排。

 

弗蘭克以為給孩子們提供了不錯的生活條件,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激他。他沒有意識到,孩子們希望父親尊重他們的夢想和興趣。

 

這趟倒轉的旅程,其實讓弗蘭克也反向接受了一次父愛的全新教育。他意識到,蹲下來和孩子溝通是好的。高高在上、整日忙碌的父親,只會導致孩子的疏遠。

弗蘭克很可敬,因為他用雙手和奮鬥撐起一個家庭;但弗蘭克也很可恨,他催促孩子們去完成那些過高的目標,不問興趣,甚至踐踏興趣。

 

其中有一幕,父親問兒子理想,孩子回答油漆匠,但父親說,你要做個藝術家,油漆匠沒出息。

 

英國作家吉卜林,給他十二歲的兒子寫過一首詩,通篇都是期望,其中有一句非常通透的話被刻在了溫布爾登俱樂部的入口,那句話是:何時你能坦然面對勝利與失敗,並將這兩種假象等同視之。

 

成功失敗皆是假象,快樂是真正的奢侈品。當父母不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會輕鬆很多,也會活出真我。

 

做不了藝術家,那就做一個油漆匠,婚姻既然出現了裂痕,就遵從內心的選擇,令人豔羨的樂隊指揮當然好,但做一個小鼓手也很好,喜歡同性沒什麼。這些選擇的前提,就是弗蘭克掛在嘴邊的,與每一個孩子告別時問的那一句——你快樂嗎?

 

這次旅行結束,病床上的弗蘭克終於在夢裡見到了還是小男孩的大衛,在夢裡的這一刻,他告訴大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為你感到驕傲。

 

在《天倫之旅》裡,家庭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存在,弗蘭克想要按照傳統家庭觀念,維繫已經各自成家的子女,用父親的權威和愛的名義,讓每個孩子按照他的想法過生活。

 

他悲哀地發現大家之所以還願意回來團聚,只是因為一份同情,而不是認同。

 

吳飛教授曾經在《浮生取義》裡提出過一個觀點,家庭成員都在積攢權力資本和道德資本,擁有這兩種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在家庭這個親密關係大集合體中獲得一種資格——「我說了算」。

 

電影裡有一個非常催淚的結尾,弗蘭克重新回到小兒子大衛的寓所,想去畫廊買回兒子的作品,卻意外發現了另一幅讓他動容的遺作:大衛把父親一生的職業,放在了畫裡,是起起伏伏的電話線,很簡單,像塗鴉,只有弗蘭克知道那是什麼,那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職業,那是兒子向父親的致敬。

 

孩子理解了父親,父親也理解了孩子,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彼此的愛意。

 

家庭是血脈的共同體,也是情感的共同體,但家庭必然是要分離的。孩子出生、長大、組建新的家庭,父母應該適時放手,讓家庭的分離變得成熟。父母可以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父母與子女,關係仍然親密,但每對關係裡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相關焦點

  • 電影《天倫之旅》:家是我們最沉重、最甜蜜的負擔
    電影《天倫之旅》是由柯克·瓊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凱特·貝金賽爾、德魯·巴裡摩爾等主演的劇情片,講述了一位老年喪偶、與子女感情斷帶的老人如何尋找親情的故事。
  • 豆瓣8.6《天倫之旅》:年邁老爸獨自旅行,戳破子女善意的謊言
    前言聽朋友說,豆瓣8分以上的電影,看一年都看不完,出於好奇,我挑選了一部關於旅行的電影看起來。這部電影就是2009年12月上映的美國電影《天倫之旅》,電影豆瓣分:8.6分。 扮演弗蘭克的演員羅伯特·德尼羅,曾經在電影《教父2》中成功塑造了青年教父,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 電影《天倫之旅》,帶你感受家的溫情,一切皆出於愛
    對比《海上鋼琴師》,由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電影《天倫之旅》熱度就沒有那麼高了。1990年,《天倫之旅》一上映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也有導演對此片進行了翻拍。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在西西里島,一個喪妻多年的退休工人斯庫羅,在沒有告知四個孩子的情況下,獨自去看望他們以求共聚天倫所引發的一系列令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 電影《天倫之旅》的視覺化呈現
    它翻拍自1990年的同名電影。 故事講述了獨居老人弗蘭克年輕時對四個兒女寄予厚望,但最後發現孩子們各有各的煩惱,生活並不如意。弗蘭克對職業價值的理解,是這部影片人物矛盾變化的核心。加工電線的工作讓弗蘭克積勞成疾,也促使他希望子女們出人頭地。而老年的弗蘭克看到自己曾經平淡的工作為現在社會生活帶來很多便捷,充滿了自豪感,他子女的境遇也讓他明白,幸福生活與功成名就關係不大。
  • 電影沙龍《天倫之旅》
    在下面這部電影中,你一定可以找到一些身邊的父親們或者你的父親的影子。它對親情的詮釋,一次次戳中我們,又一次次讓我們思考-我們要不要對親人們「報喜不報憂」呢?我們努力工作,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如何避免孩子長大後跟父母無話可說?
  • 電影 | 天倫之旅
    關於生活關於家庭的反思與自省,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總是試圖對遠方的親人報喜而不報憂,或許是避免擔心或許是因為難以言表。可是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I'd be proud of you no matter what you did."
  • 《天倫之旅》:「以愛之名」帶給父母與子女的3點思考
    這是我三刷《天倫之旅》這部電影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在這部電影裡救贖自己親情時的最深記憶。《天倫之旅》是由柯克.瓊斯執導,柯克.瓊斯、託尼.諾格拉和朱塞佩.託納多雷擔任編劇,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劇情電影。雖說這是一部翻拍託納多雷的同名舊作,但是在拍攝過程中,卻更柔軟的詮釋了親情裡的細膩情感。
  • 《天倫之旅》一個對孩子百般呵護 卻被疏遠的父親
    父親節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但是,父愛對我們的愛,一直在我們身邊永遠永遠都不會散去,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有關與一位父親辛酸故事的電影《天倫之旅》。影片大概講述的是一位給電線塗保護層的工人弗蘭克,在愛妻去世8個月後去探望多年沒見的孩子們,卻發現自己的四個孩子生活並不如意,似乎有什麼事對這位父親有所隱瞞。
  • 幸福——《天倫之旅》
    這部電影並不很出名,但必須承認,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片子的開始,由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男主角弗蘭克在超市裡忙著購物,他今天買了上好的牛排和貴一些的紅酒,還有價格不菲的燒烤爐,如此破費,是因為他的四個兒女要回來了。八個月前弗蘭克的妻子不幸去世,自此以後,兒女都沒有回來過,弗蘭克一個人的生活貌似休閒,內心卻感到一份孤寂。
  • 空巢老人踏上探望子女之路,只為「大家都還好」《天倫之旅》
    兒行千裡母擔憂,其實子女心中也牽掛著父母。《天倫之旅》這部影片很奇怪,豆瓣得評分高達8.6分,這個分數基本上是可以被寫入電影史冊的分數。但是IMDB的評分卻只有7.1分,意味著在外國人眼中,影片並沒有達到「非常精彩」的程度。
  • 小咖推電影|《天倫之旅》他用最後的時間撫平孩子們的生活創傷
    > 家庭、團聚、愛、分享、諒解……這些美好的詞語,就是新年精神所在今天咖君就給大家重溫一部笑中含淚、胸臆溫暖的經典節日影片《天倫之旅
  • 《天倫之旅》:黑幫教父化身溫暖父親,踏上了拜訪孩子的旅程!
    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影片《天倫之旅》,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是一個生活失敗、流離失所的單身老人,由於在本片中的出色表演,他榮獲第13屆好萊塢電影節年度男主角獎,再一次向人們證明了他那無可挑剔的演技。影片講述了年邁的弗蘭克曾是給電線塗保護層的工人,他的工作保護了電線不受外界的侵蝕。
  • 中國電影豆瓣評分人數TOP100,《流浪地球》《藥神》評分人數超100萬人
    10萬人;判斷一部電影算不算爆款,除了票房指標,豆瓣評分人數過40萬人,可以作為另一項指標。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繼推出《中國電視劇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再度推出《中國電影豆瓣評分人數TOP100》。 榜單在列電影來自華語電影史全部電影:涵蓋臺灣電影、香港電影、大陸和港臺合拍電影。
  • 豆瓣高評分臺灣電影TOP10,你看過幾部?
    ,成為華語電影裡的又一道風景,這些電影裡有經典也有相對冷門,你都看過嗎?臺灣中國菜碩果僅存的大師老朱退休後,漸嘗老年生活的諸多尷尬:每周日費心做出的一桌豐盛菜餚,並無將三個女兒齊齊拉到飯桌的吸引力,已經長大成人的她們,心裡藏了許多比陪父親吃飯更重要的事;多年老友的突然離世,令他在友情這塊也有了缺口;而對廚師來講最重要的味覺的喪失,則將其徹底推到人生的低谷。
  • 《天倫之旅》—枷鎖的愛讓人沉重:報喜不報憂,子女的自我救贖
    以愛之名我們對家庭成員施加的影響或積極或壓抑,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帶來的影響卻不盡相同。在電影《天倫之旅》中,當親情的背後被一層層隔閡所蒙蔽。看似其樂融融的家的關係也許並不能讓人感受到幸福,不過在情感救贖中,親情的動人依舊能讓人感受到這世間最純粹和無問理由的情感力量。
  • 關於《天倫之旅》
    總之,除了不情願「被長肉」,團圓時光,從來不會「風平浪靜」,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電影《天倫之旅》大概會給我們一點啟發。在這部講述父親和兒女關係的溫情劇中,老戲骨羅伯特·德尼羅一改酷帥深沉的黑幫老大形象,飾演一名外表古板嚴肅,內心卻無比柔軟的父親。
  • 7部豆瓣高評分勵志電影,河間家長這個假期陪孩子一起看
    今天給大家推薦7部豆瓣評分很高的勵志電影,孩子也能看,寒假一家人可以一起刷一下。有些還是很經典的,孩子可以從裡面學到不少東西。阿甘正傳豆瓣評分:9.4在哪看:愛奇藝能搜到適合人群:對自身潛能認識不足的青少年。我想你的孩子看完電影,心中應該會印下阿甘奔跑的身影!
  • 榜單 豆瓣高評分臺灣電影,你看過幾部?
    臺灣電影以它濃厚的人文氣息,成為華語電影裡的一道獨特風景,下面是1980年之後豆瓣上評價最好的十部臺灣電影,這些電影裡有經典也有相對冷門,你還有多少沒看過呢
  • 《天倫之旅》為了讓父親放心,子女紛紛化身戲精,雖拙劣但卻溫情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由奧斯卡影帝羅伯特 德尼羅主演的親情片《天倫之旅》。在做解說之前,請思考一個問題,倘若你有子女,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你是希望他(她)快樂還是成功?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還是師長都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直抒胸臆,說說真話變成了世界上最難完成的事情。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部豆瓣評分9.5,值得深思的電視劇!
    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不用說,這部劇肯定是今年華語片中最好的一部劇了。從首播到現在,這部劇的口碑已經炸裂了。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影片到底好在哪裡吧……首先此劇的編劇是鼎鼎大名的呂蒔媛,她是臺灣的金牌編劇,曾獲得過金鐘獎「最佳編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