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用追。」
人生,不過是一場五味雜陳的告別。
人活一世,有些人活得通透,拿得起,放得下,不知不覺,就愉悅一生。也有些人,冥頑不靈,損敵一千,自傷八百,一輩子在遺憾和悔恨的邊緣徘徊。
這是我三刷《天倫之旅》這部電影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在這部電影裡救贖自己親情時的最深記憶。
《天倫之旅》是由柯克.瓊斯執導,柯克.瓊斯、託尼.諾格拉和朱塞佩.託納多雷擔任編劇,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劇情電影。雖說這是一部翻拍託納多雷的同名舊作,但是在拍攝過程中,卻更柔軟的詮釋了親情裡的細膩情感。
電影上映以後,獲得了空前的好評,親情之聲,悄無聲息地就傳向了全世界,影片中折射的父母與子女的相處話題,也潛移默化的深入了我們的內心,帶給了我們直擊靈魂的思考。
這部影片的劇情極其簡單,講述一名叫弗蘭克(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鰥夫,在妻子去世八個月後,獨自踏上與四個子女的尋親之旅。子女們對他的一個個謊言,揭露了多年來子女們對他不滿的原因。
影片中弗蘭克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女兒艾米是一家公司的CEO,工作能力超群,婚姻看似美滿,但實則丈夫劈腿,她的家庭並不和睦。小女兒羅絲是名舞蹈家,她告訴父親她是領舞,實際就是個同性戀單親媽媽。大兒子羅伯特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透明——鼓手,但弗蘭克一直以為他是名聲響噹噹的指揮家。小兒子大衛是一個抽象派畫家,弗蘭克自詡兒子混得很好,殊不知大衛卻因壓力過大,過量吸食禁品,最後搶救失敗......
通過一次次的找尋,為觀眾展現了親情的動容之至以及耐人尋味的情感思考。
《一》 子女們的自我救贖,報喜不報憂
自妻子去世後,弗蘭克的生活就變得索然無味,孩子們自從母親走後,便再也沒有回家過,連電話也是極少問候。因為思念孩子,弗蘭克便踏上了尋親之旅。
旅途的第一站是小兒子大衛處,幾經波折來到了大衛住的地方,可是一等再等,也沒有等來兒子回家。
旅途的第二站是大女兒家艾米家,面對突然到訪的父親,艾米手足無措,慌慌張張打電話叫回了丈夫,請求丈夫幫著演戲,演一場家庭和睦,琴瑟和鳴的戲。她不想父親失望,不想父親知道自己過得不幸。
即使很討厭面對背叛了婚姻的丈夫,她還是放下了自己驕傲的頭顱,謹慎的演戲給父親看,她故作自然的擁抱丈夫,假裝恩愛的做家套餐。因為要去處理大衛被抓的事情,又信手拈來一堆謊言,「趕走」弗蘭克。
我明天送爸爸上火車,他明早就能到丹佛與你見面了。他不能待在這兒.我要做飛機去墨西哥,看看大衛到底怎麼了…
因為不想你擔心,所以得用謊言欺騙你,我過得不好,但希望你覺得我很好,希望我能夠成為你的驕傲。我自己委屈一下,沒關係,難過,淚水,打碎了一口吞下肚就行了。
這或許就是艾米的內心獨白。
旅途的第三站是大兒子羅伯特家,滿懷期待的去到演奏廳,結果發現兒子不是指揮家,僅僅是一個低落到塵埃的鼓手,而羅伯特看到父親知曉自己僅僅是鼓手很失望後,再次的對父親撒謊了,他害怕父親問及大衛的事情時,自己說漏了嘴,明明特別閒,卻還佯裝忙碌,告知父親自己要去歐洲表演,騙走了父親。
天知道,他有多想陪父親待久一點,送父親走時,默默目送,躲在角落處看著父親遠走。
儘管他內心有一萬個捨不得,可又怎樣呢,不能讓父親擔心才是終極目標,才是終極使命。
旅途第四站,是小女兒羅絲處,在得知父親要來後,羅絲租來了朋友的豪華套房,定了奢靡的旋轉餐廳,在戀人帶著孩子到來時,撒謊說,那是終極的鄰居,以及鄰居的孩子。
羅絲是害怕的,她不知道該如何跟父親開口直接的性取向問題,也不知道父親知曉自己還沒有結婚就有了孩子得多失望。
因此,她也只得撒謊。
讓父親以為自己過得很好,是一個活在鮮花掌聲中的著名舞蹈家便好。
每個人,都有著無盡的苦水,可是誰都不願倒出苦水,明明心裡滿是陰霾,卻都用盡全力微笑。
工作差強人意,怕父母失望;家庭破裂,怕父母擔心;人際關係不好,怕父母責備;收支不平衡,怕父母焦慮……這些場景不就是現實中,我們與父母的縮影嗎?
即使被生活踩在泥土裡,也要滿心歡喜的告知父母:我們很好,不用擔心。
要知道,並非所有的謊言都是居心叵測的,有一種謊言叫做善意,它用尊重、寬容、溫暖悄悄然的灌溉,滋養了一個個的美好。
報喜不報憂,或許便是善意謊言的另類詮釋吧。
《二》 用枷鎖桎梏的愛,不是愛,是沉重
在尋親旅途中,弗蘭克拿出孩子們的照片,滿臉得意的給鄰座的人,介紹自己的孩子。
在他的眼裡,他的所有孩子都是閃閃發光的天之驕子,CEO、畫家、指揮家、舞蹈家每一個身份都讓他異常興奮和滿足。
電影中,弗蘭克特別愛他的孩子們,為了給孩子們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他長年累月的與電線為伍,在有毒物質與惡劣環境並存的情況下一呆就是幾十年,到最後還惹上一身病,他沒有絲毫抱怨,反而越幹越拼命。
不僅如此,他還給孩子們樹立了很多目標,讓孩子們從小就「目標明確」,艾米的成績必須第一;大衛不能做畫匠,只能做畫家;羅絲必須成為優秀的舞蹈家;羅伯特不能做鼓手,得做令人尊敬的指揮家,他的所有孩子都必須成為驕傲,都必須是翹楚。
他自顧自的安排好了孩子們的一切,生怕孩子們有一點不足,生怕孩子們的成長軌跡上有一絲黑點,他不在意孩子們是否真心熱愛,不在意孩子們是否有超群的實力。他要的僅僅是孩子們按照他的方式,變得優秀,變得完美。
儘管孩子們對他的愛,發出了強烈不滿的訊號,他還是武斷的用自己的方式繼續「愛」孩子們,繼續讓他們完美。
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完美,哪有那麼多的成功呢,誰的生活不是跌宕起伏,曲折離奇的呢?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洛陽市洛龍區的一個小男孩,媽媽在開車接他回去的路上得知了他數學只考到81分,距離給他定的目標分數——95分,還差一大截,媽媽生氣到極點,在車上直接就對他拳打腳踢,打完後還把他扔在高速路口,揚言不要他了,隨即自己開車走掉了。
看到這個新聞時,心裡真不是滋味,一方面覺得這個媽媽做事荒唐,另一方面卻不得不唏噓,她的做法,她對孩子的態度,不就是現實中父母與孩子的縮影嗎?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就只是分數機器,就只是自己彰顯「有本事」的炫耀品。孩子如自己意時,滿心歡喜,孩子稍有不及,怨聲載道。
我愛你,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難道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詮釋嗎?
深表同情!
父母總是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生命的延續,是為自己圓夢的工具,一方面打著我愛你的口號,一方面毫無溫度的變相「剝削。」
殊不知,有時候,愛得太沉重,是會讓人窒息。以愛之名的"情感勒索",遲早會把將被愛之人推向深淵,萬劫不復。
《三》 傾聽,用心感受愛如潮水
作家盧思浩曾說過:人與人的距離有多遠呢?你的世界真電閃雷鳴,他卻一點聲響也聽不到,但也不用難過,因為我, 終會遇到理解,或許不多,但勝在深厚。
深以為然!
弗蘭克去世的妻子就是如此,在孩子們的成長中,她總是盡職盡責的扮演好聽眾,每每孩子們遇到煩惱時,都會給她說,哪怕聽聞後背脊發涼,痛心疾首,她也安安靜靜的聽著。因為她明白,孩子們需要這樣的她。
要知道,有時候的安慰,不是雪中送炭的暖流,而是令人反感的說教,不是如沐春風的感到,而是兩相生厭的指責,人在脆弱時,需要的不是循循善誘,而是簡簡單單的相互取暖。
比如,當你失戀時,比起好友的一番說教,你不也更希望她能安安靜靜的聽你訴說委屈,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嗎。
喋喋不休的說教,總會讓人覺得居高臨下,而認真傾聽,往往會彰顯共情,往往會讓人心生歡喜。
蘇格拉底說:上天賦予我們一個舌頭,卻給了我們一對耳朵,所以我們聽到的話比我們說的話多兩倍。
聽人說話,是一種修養展示,也是一根心與心的連線。會傾聽的人,往往更能發現驚喜,往往更能走進人心。
弗蘭克的妻子做到了,所以小女兒羅絲敢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給她,所以大女兒艾米在經歷不幸婚姻時,願意對著她撒嬌,願意將自己的不堪一層一層展示給她看,所以大兒子羅伯特會滿心歡喜的跟他分享自己是鼓手的自豪,所以小兒子會面對重重壓力自己扛不住時,向她傾訴,吐出不快……
反觀弗蘭克每次在跟孩子們交流時,哪一次不是以說教、命令進行呢,他就真真切切的展現了什麼叫自我角度出發,只知道否定、說教、主導他人。
可惜的是,沒有人會喜歡這種突兀的自我表演,這種表演帶給人的無疑是斷開人性和斷開情感連結的鴻溝。
所以說,別把情感當孤島,別總一個人自嗨。
滔滔不絕比起用心傾聽,真的一文不值。
《四》 談談我們能夠得出什麼啟示,如何讓愛在家庭中良心循環?
《天倫之旅》這部電影中,無論是弗蘭卡對孩子們的「以愛之名」,還是用善意謊言欺瞞弗蘭卡的艾米、大衛、羅伯特、羅絲,亦或是一人默默承受所有悲傷與擔憂的弗蘭卡妻子,他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在用自己的愛去促進家庭中暖流的湧動呢。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除了感悟用情至深的愛,體驗父母與子女的幸福點滴,更應該學習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小家更具柔情。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每個遊子夢縈千回的溫柔鄉。要想經營好這個共同的家,我們應該什麼做呢?
首先,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一生的惦記,作為孩子我們有權利追求夢想,有權利馳騁人生,但要記得,家裡還有為你擔心的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但我們得盡最大努力讓他們知道,我們一切安好,勿念!
偶爾的報喜不報憂,其實也是一種對父母的愛,畢竟有些憂,以父母的認知,他們無法理解,無法提供幫助,反而會不小心變成他們白頭的催化劑。
其次,別拿「以愛之名」的為你好,堵住孩子實現自我的路。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他們不僅是父母的殷切的希望,他們更有自己對世界的好奇,對人生的希冀。
如今的很多父母,就總是把自己的夢想加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做是實現自己夢想的匠人,讓孩子沒有自己的靈魂,成為一個個提分器,成為一個個為別人而活的人。
殊不知,孩子們也是第一次做人,且只有這一次。
哪有那麼多的完美,哪有那麼多的一帆風順。
必要的時候,還是得接納孩子的普普通通。
作為父母,為孩子未雨綢繆,為孩子籌謀劃策,本事好事,但前提是別過多幹預,孩子們的路總歸是自己的路,該往哪兒走,還得他們自己決定,父母能做的,僅僅是伴他左右。只有這樣,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才能更融洽,孩子們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最後,與孩子和解,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知心朋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呵護,除了分享經驗之談,更多時候,還得給予孩子理解,這份理解,在孩子青春年華時,尤為重要,它決定了孩子的人格成長,決定了孩子對家的依賴度,決定了父母與孩子的黏性。
所以,做為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試著多些理解,多些傾聽,讓孩子在家就能有一個樹洞吧。
每個孩子內心都有無數個秘密,無論是美麗的心願,還是晦澀的秘密,他都希望能夠有人聽,能夠有人理解。
願每個家庭的愛之名都能良性循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你陪我長大,完美伴你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