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子孫後代,再不受此屈辱。
終於有一部電影,扛起了院線復甦大旗——《八佰》。
《八佰》而不是八百,因為八佰不是數字,是人。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8月13日上海爆發了淞滬會戰, 80萬中國軍人對戰日本30萬人,打了三個月,敗了三個月,最終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
但「三月亡華」的狂言也在中國軍人頑強抵抗下落空,中國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成功拖住了日本。
《八佰》的故事講的就是進行了淞滬會戰中國期間我們非常需要熱血、也非常給中國人提氣的「四行倉庫環境保衛戰」。
目前來看《八佰》票房破15億、豆瓣評分7.7,可以算得上市場和藝術上的雙贏。但卻不乏爭議的聲音,更有甚者認為《八佰》是部爛片,導演管虎有炒作之嫌。
爭議點聚焦在兩方面——
一是管虎發布與孫元良之子秦漢的合照▼
孫元良是國軍將領,卻貪生怕死,在任期間,曾五次臨陣脫逃。
《八佰》所顯現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正是由孫元良直接向團長謝晉元下令「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然而他自己卻早早轉移。
合照一出便有了抵制的聲音,認為管虎是在給歷史罪人洗白▼
但其實影片正片中並沒有孫元良的戲份,只間接出現過兩次他的名字。
而且影片對他的事跡也算「真實還原」,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勸謝晉元團長撤退時說——
「孫元良都留下你們卻自己跑了。」
所以僅僅因為一張合影引發的抵制言論,確實不太理智。
第二個爭議點在於對歷史認知的分歧。
八百壯士的歷史背景其實並不簡單。
當時淞滬會戰接近尾聲,蔣介石希望能博取國際社會同情,幫助中國制裁日本侵略者,所以才有了慘烈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為特定的觀眾安排表演,各種有意無意的推手將「八佰」們變成為演員。
其實此戰在軍事上的意義一直值得懷疑,可以說真實歷史背景更複雜,其中夾雜的政治目的絕對是非常明顯、不可忽略的。
也正是因為歷史背景的複雜,和影片中主要角色「殺俘虜」、「拍屁股」的細節,引發網友吐槽。
不過,電影畢竟是藝術,不是紀錄片。《八佰》的生動之處恰恰在於拍出了一群平民英雄,他們不是生來偶像,而是一步步蛻變最終散發出人格最高尚的光輝。
陳樹生,年僅21歲,在白色汗衫上給遠在四川大巴山的老母親寫下一行悲愴血書——
「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剛剛寫完不久,一小群日軍鎮壓試圖武力陰謀炮轟倉庫,年輕的小夥子身體捆綁幾個手榴彈,從六樓縱身躍下,拉響導火索,與敵人同歸於盡!
手指被打斷的老算盤想逃被撞見,一腔熱血的士兵,拿槍頂著老算盤腦袋——
「逃?老子斃了你。」
老算盤含淚哀求,聊起家長裡短——
「你有沒有討老婆?老家他們給我定了門親事,他們跟我講,我老婆肉嘟嘟的
我都還沒看過……」
蘇州河為界,劃分一個天堂與地獄。北岸,劍拔弩張。南岸,歌舞昇平。
一族同胞,從隔岸觀火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所有這些都是從生動的細節對歷史群像進行刻畫。
電影不可能100%還原歷史,電影的任務也不在於還原歷史。
經典戰爭影片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敦刻爾克》裡40萬潰軍困在海灘,德軍遲遲不進攻,在歷史學者認為,這是希特勒在為之後與英國和談賺取政治籌碼。
電影表現的卻是極度驚恐狀態。
還有《拯救大兵瑞恩》,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家庭四個兄弟全部參軍,僅剩一人倖存,美國作戰總指揮部下令特別小隊,拯救身陷敵後的瑞恩。
現實中,卻未發生任何拯救行動。「大兵瑞恩」的角色原型尼蘭德,三位兄長戰死,在英格蘭休整過程中,依照已經施行的《僅存者政策》被準予回國。
電影的目的,在於講好一個故事。
能反映歷史,但最終詮釋的是人性。
從這個角度講,《八佰》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