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深遠海養殖將添「利器」 大黃魚住「健身房」

2020-12-23 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12月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侯宗焜 鄭瑞洋 林雙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記者3日獲悉,連江在推進深遠海養殖方面又有大動作。

  由連江本土企業研製的大黃魚深遠海養殖平臺「定海灣1號」,計劃明年春節前下水。大黃魚住進「健身房」,「健身」半年,肉質變好,預計價格還能翻兩番。

  平臺長啥樣?記者在位於連江縣黃岐鎮的「定海灣1號」製造現場看到,數十名工人正在進行平臺桁架與浮箱的焊接、切割作業,一個龐然大物呼之欲出。

  據了解,「定海灣1號」由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向福建鑫豐船業有限公司訂購,由後者研製。該平臺是八邊形稜柱體結構,整體為船形,總長60.9米、寬32米,面積比奧運會標準遊泳池還大,養殖水體可達15800立方米,總投資1500萬元。

  平臺有何特色?福建鑫豐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統鋒介紹,「定海灣1號」具有機械化、智能化、深遠海養殖等特點:使用旋轉式框架網箱,便於清潔及維護;養殖戶通過手機就可實時監控養殖情況,並引入風力發電系統;可抵抗15級風浪,將養殖區域向深遠海延伸,解決養殖空間不足的難題。

  平臺何時投用?盧統鋒告訴記者,該平臺預計12月初完成浮箱合攏,計劃在春節前完成所有工程並投用。福建鑫茂漁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定海灣1號」將投放於水質優良的筱埕鎮定海灣海域,初步投放100噸大黃魚。

  「相比近海的漁排養殖和網箱養殖,『定海灣1號』水質更好、水流更急、空間更大,大黃魚如同住進健身房,天天『健身』,增質而不增量,肉質更加鮮美,預計價格可以翻兩番。」參與此項目的老漁民鄭細俤十分看好這個平臺。

  記者從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連江積極打造「海上福州」橋頭堡,已先後投用全國首個深海鮑魚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1號」、世界首個深海綠色自動旋轉海魚養殖平臺「振漁1號」、福建首個本土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臺「福鮑1號」、連江首個本土企業研發的深遠海養魚平臺「泰漁1號」。

  此外,為打造全省最大、全國一流的深遠海養殖基地,連江今年還出臺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建造海工裝備深遠海養殖平臺,給予每臺裝備100萬元的補助。

點擊進入本網專題

相關焦點

  • 休漁期不休「魚」一條福建大黃魚的千裡青漂路
    最後決定從寧德、福鼎選購近10萬尾大規格魚種,包括鱸魚、大黃魚、包公魚、紅加吉、黑真鯛等。」薛維強說,這些優質活魚1~3斤/尾,共8900斤,總價超過200萬元。為了儘可能保證這些魚苗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損傷,魯海豐海洋牧場決定用大型活體運輸船將它們從福建運到青島。4月11日下午,這艘活魚運輸船從福建寧德出發前往青島。
  • 象山「住別墅」的大黃魚批量上市
    如今,村民們通過大黃魚、鱸魚網箱養殖奔向小康,高泥村也由此發展成為浙江網箱養殖第一村。12月11日,記者走進高泥村,探秘大黃魚的「別墅」。中午時分,養殖戶嚴興國穿梭在網箱之間,查看大黃魚的生長情況。嚴興國檢查大黃魚生長情況。
  • 餐桌上的大黃魚是怎麼來的?看看大陳島養殖基地,感嘆人類創造力
    在我國東海有四大經濟型魚類,分別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然而由於人類的大勢捕撈,其中的野生大黃魚已基本看不見其身影,偶爾漁民能捕到一條也是天價魚。就在前一段時間,浙江象山漁民捕到一條6斤重的大黃魚,最終被一個上海買家以六萬元的高價買走,價格堪比黃金。而我們平時吃的大黃魚基本都為養殖。
  • 餐桌上的大黃魚怎麼來的?看看大陳島養殖基地,感嘆人類的創造力
    在我國東海有四大經濟型魚類,分別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然而由於人類的大勢捕撈,野生大黃魚已基本看不見其身影,偶爾漁民能捕到一條也是天價魚。就在前一段時間,浙江象山漁民捕到一條6斤重的大黃魚,最終被一個上海買家以六萬元的高價買走,價格堪比黃金。而我們平時吃的大黃魚基本都為養殖。
  • 法羅Bakkafrost擬提升產量至15萬噸,著眼發展深遠海養殖業
    法羅Bakkafrost擬提升產量至15萬噸,著眼發展深遠海養殖業2020-09-25 09:37:00  我們認為,增大魚苗規格與降低死亡率正相關,特別是養殖的前90天。使用大規格魚苗,也意味著法羅峽灣地區的生產周期可適當地縮短,優化養殖空間。」Jacobsen說。Jacobsen提及,Bakkafrost有計劃開發深遠海養殖業,以進一步拓展價值鏈。「我們計劃,在公司的第三個發展階段,將深遠海養殖項目提上戰略議程。
  • 東海黃魚曾遭滅絕性捕撈,大陳島雞籠頭黃魚養殖讓大黃魚重回餐桌
    過去黃魚因過度捕撈而減產,如今卻成為黃魚養殖基地的雞籠頭,從傳統的捕魚方式,到現在擁有現代化的雞籠頭養殖,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遊客,都能品嘗到浙江人最愛吃的黃魚,味道鮮美,做法多樣,而且也是野生的。目前以雞籠頭為生產基地的黃魚加工技術也非常現代化。
  • 連江真美!海鮮真好!
    黃岐鎮供圖古石村位於黃岐鎮東北部,離鎮區4公裡,現有林地1296畝,耕地20多畝,是一個以農業和養殖捕撈業為主的行政村。等到電影正式開拍以後,我們將多次來到這裡,把連江的海元素帶給全國觀眾。」《山哈鬧海》劇組製片人黃華道對奇達村讚不絕口,更是希望能常駐此地。
  • 浙江800多斤野生大黃魚...
    捕魚幾十年,以前一網裡夾著一兩條大黃魚像這樣成群的第一次遇到一下子捕撈到這麼多,大黃魚的價格會波動嗎?「不會。大黃魚的價格是根據市場需求,不需要大黃魚的人,再便宜也不會買,有需要的人,再貴都會要。」林傑說。在林傑的倉庫,工人們將這批黃魚再次稱重分裝。最小的一斤三兩,最大的三斤六兩,比43碼鞋子還要大,大約有幾十條,當然,最多的還是2斤左右的。
  • 請漁民朋友手下留情,不要抄了野生大黃魚的老窩!浙江海洋大學研究...
    目前,大黃魚野化訓練採取純人工到純野生的過渡方法,就是為了提高增殖放流大黃魚生存能力的一個舉措。」關於這批大黃魚跟養殖大黃魚之間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專家表示,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分析對比才能實現。2010年開始,寧波啟動岱衢族大黃魚(大黃魚有不同的種群,如東海野生大黃魚叫岱衢族大黃魚,福建的叫閩東大黃魚)魚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動,野生大黃魚才慢慢地又出現在市場上。漁民一網下去捕撈上來的大黃魚通常都只有個位數,夾雜在其他的魚類中,本身再也沒有魚群。野生大黃魚因為數量稀少,價比黃金,被人們紛紛追捧。
  • 大黃魚,憑啥被這個寧海女子「新鮮」送上桌
    金彩文邊走邊指著說:「這片是東星斑,邊上的是黑鯛,總共養殖10萬尾海魚,其中佔最多網箱的就是深水大黃魚。」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一帶,養殖大黃魚的人很多,並不稀奇。但大黃魚出水即死,所以市場流通的多是冰鮮,而金彩文賣的大黃魚是鮮活的。賣海鮮近30年,金彩文越來越想將一個「活」字做到極限。「當年,我賣活鮮蝦蛄、鰻魚時,市場上獨我一家。後來美國紅魚、鯰魚、鮸魚等海鮮我都成功做成了活鮮。」
  • 一組照片記錄連江成長!你觸動了嗎?
    6月9日是國際檔案日,今天,連江檔案館精心挑選了一組老照片,與大家一起重溫歷史細節,見證連江發展。這一組老照片裡的連江看完,你觸動了嗎?此外,連江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在沿海鄉鎮發展海水海塗養殖生產,平原山區發展種植業。這一階段,全縣貧困村117個,截至1985年脫貧66個,79年至85年,全縣共扶持貧困戶5135戶28592人,發放扶持資金99.35萬元,1643戶12931人擺脫貧困,2556戶11436人收入有所增加。
  • 吃大黃魚只知舟山和福建?那你就錯了,台州這座小島只是太低調
    公認的大黃魚之都,一是舟山,二是福建寧德。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說,很多人都不會去關注,在台州椒江東面52公裡的東海之上,有一個默默無聞養殖大黃魚的小島,也在2017年被評為「中國東海大黃魚之都」。默默無聞的東海小島-大陳島它叫大陳島,隸屬於椒江區大陳鎮。
  • 連江經濟開發區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開發區位於福州半小時經濟圈內,敖江園區、琯頭園區、江南園區、東湖山崗園區、浦口園區、連江西北經濟區、海西片區、琯頭粗蘆島船舶修造基地等「七園一基地」環繞7個鄉鎮,如鑲嵌在連江各處的璀璨明珠,借著四通八達的路網,既相互吸引又各自獨立。  「我們將持續推進『十位一體』標準化建設,使園區兼具『顏值』與『價值』,還將精心再謀劃、再提升,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 青島海水養殖技術全國領先「花樣」海鮮上餐桌
    該項目通過建設國際遠洋漁業產業園,著力打造「中國北方漁都」「世界深藍漁港」,將極大提升青島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成為面向東北亞、輻射全國的國際化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建成後,世界各地的高端海產品,如金槍魚、北極貝、南極蝦、帝王蟹等,都會到這裡進行交易,即使在休漁期,市民也能吃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鮮。
  • 連江新洋村:老區續寫「新篇章」
    連江革命之故裡丹陽肉燕發源地丹陽鎮是連江著名革命老區,轄區內的新洋村紅色資源尤為豐富,陶鑄、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這裡留下戰鬥足跡。據記載,吳適(孫中山秘書)在連江成立「光復會」,在新洋村貝裡溪山谷建立練武場,訓練青年義士。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10位連江籍,從練武場走出的就有5位。其中,新洋村烈士陳清疇愛好武術,空拳可敵十餘人,參加起義時編入了黃興率領的第一路「先鋒隊」,作戰英勇。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廣州起義,犧牲最多當推「粵之花縣,閩之連江」。
  • 海域高密度養殖整治的寧德答卷:海上「牧場」 風光正好
    「那時候水質多好啊,養出來的大黃魚一斤最高能賣到100多元,成本才10來元。」宋向國每每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很是感慨。1997年至1999年,宋向國從這片門前海賺得盆滿缽滿,還成立了水產養殖公司。那幾年,環三都澳漁民眼看著「水產養殖能致富」,紛紛從傳統捕撈轉向海上養殖。大黃魚、海參、鮑魚、海帶、紫菜、龍鬚菜……一下子「填滿」了這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