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到底幹了啥?朱棣:以他筆桿子的地位,朕不得不誅他十族啊!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自《大明風華》之後,又有一部有關明朝的電視劇《山河月明》即將播出,朱棣仍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而通說中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也是被人們所熟知的歷史名人。其實很多人一直很好奇,方孝孺到底幹了什麼,要遭遇誅十族的待遇?

▲明代名臣方孝孺

方孝孺早有才名,與齊泰、黃子澄等人都受到朱元璋看重,被委任輔佐建文帝朱允炆。但張廷玉在《明史》中評價說——「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方孝孺雖然不像黃子澄那樣拖後腿,但是在靖難之役中對於建文勢力沒有什麼貢獻也是事實,表現甚至不如齊泰。朱元璋的見識,斷不可能不知道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幾人缺乏大才。但洪武朝文臣如李善長、胡惟庸、劉基等人皆多謀難制,朱元璋想必擔心留給朱允炆太強的文臣,可能強臣壓主。而明太祖對於自己定下的塞王守邊,京營居中的體系也非常自信,不認為建文朝會出什麼亂子,不想齊泰、黃子澄並不安分,攛掇建文帝削藩,激起靖難之役,終於導致朱允炆自焚身死。削藩之事,方孝孺並未參與倡議,見其謹慎之處。作為當時著名的道學家,深受傳統忠孝思想薰陶,選擇殺身成仁以報故主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但蔡東藩先生也評價方孝孺說——「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這是說方孝孺即便有殉節決心,亦不必激起朱棣的憤怒。這話也確有道理。方孝孺是否被誅殺十族頗有爭議,然方孝孺之事株連873人,為建文諸臣中株連最多者。朱棣固然是一代雄主,但在靖難之事上也確實過於殘忍,令人嘆息不已。方孝孺起始在朝堂上對朱棣抗聲直言,出於一時意氣,未必能想到朱棣如此殘暴,朱棣既已決定誅其十族,方孝孺身為一代名儒又不可能再低聲下氣向朱棣討饒。

▲慘烈的靖難之役

關于靖難之中的方孝孺,各種文章討論得非常多,本文不多贅敘。我們再來談談方孝孺的正統觀,這涉及到明代對於元朝的看法。方孝孺有著作《釋統》和《後正統論》,集中反映其的正統思想。《後正統論》作於宋濂點撥之後,被認為是相較於方孝孺此前的《正統論》的更成熟之作。由此觀之,宋濂雖出於政治任務編修元史,對正統的觀念當實際與方孝孺等人相近。

▲宋濂是方孝孺的忘年之交

《後正統論》聲稱——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主其帝而虜之,或羞稱其事。至於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斯民長子育孫於其土地,習熟已久,以為當爾。昔既為其民矣,而斥之以為夷狄,豈不駭俗而驚世哉?這是方孝孺說元朝的漢化程度較低,反而導致中國胡化,不能為正統。隨後,方孝孺又明確指出「夷狄之不可為統」。後來清朝皇帝乾隆不太喜歡方孝孺的言論,評價建文諸臣時,特別說方孝孺「識見迂闊」。但有意思的是,為了討好漢人,乾隆又把滿洲自認的先祖完顏女真建立的金國列為偽朝,以南宋為絕對正統。

有過度強調政治正確的人士說——朱元璋以元朝為正統,他是懷念元朝的,他還斥責過貶低元朝的臣子,如果你穿越回去說元朝是偽朝,怕是會被明太祖剝皮實草。這話講得太沒水平了,朱元璋顯然知道方孝孺的正統觀,但依然非常看重方孝孺。《朱元璋賜高麗國書》聲稱——「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朱元璋頒行天下振興文教詔書》也宣稱——「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胡元入主中國,蔑棄禮義,彝倫攸斁,天實厭之」。可見明太祖心裡是不怎麼願意承認元朝正統的,之所以表面上承認,還是出於統戰的需要,是政治宣傳,何況在元朝統治下長大的士大夫也有不少懷念元朝。方孝孺被朱棣殺害之後,其文章一度被列為禁書。但其正統觀卻流傳下來,有明一朝都維持了很高的影響力,丘濬、章潢等明代史學大家都深受其影響,斥元朝為閏位、偽朝,拒絕承認其正統。

邱浚在《世史正綱》中說:「洪武元年,太祖即皇帝位,復中國之統。聖人之生。自有天地以來,中國未嘗一日無統也,雖五胡亂華,晉祚猶存,遼金僭號,而宋系不斷。未有中國之統盡絕。而盡夷狄之歸,如元朝之世者也。三綱既淪,九法亦釋,天地於是易位,日月於是晦暝,陰濁用事,遲遲至九十三年之久。中國之人漸染其俗,日與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語,家其倫類,十室而九矣,不有聖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厭,驅其類而蕩滌之,中國尚得為中國乎?」

隨著懷念元朝的士大夫減少,以及明蒙對抗持續激烈顯示出推崇元朝的統戰工作歸於失敗,這種觀點在明代越往後變得越發官方化,嘉靖皇帝更是將元世祖忽必烈從歷代帝王廟中扔了出去,正式定蒙元為偽朝而非正統。顯然,網絡上有些人秉持的「元朝為中國正統的觀念,得到元代士大夫、朱元璋以下明代人的普遍認同」這種觀點,並非明朝的實相。

華夏的正統偽朝之爭,放在當代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但方孝孺的正統觀放在明初確有其代表性,且在整個明代流變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足以拿來討論一二。而朱棣之所以要殘酷對待方孝孺「十族」針對的可能就是這種正統觀,正所謂殺人誅心。畢竟造反上位的朱棣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正統觀……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海雲天,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洛陽光唐代就燒了11次,中國古代打仗有多喜歡玩火?

圖說古代武具文物中的常見裝飾工藝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皇帝:我要誅你九族,大臣:誅我十族也不怕,皇帝又給他找了一族
    導語:皇帝:我要誅你九族,大臣:誅我十族也不怕,皇帝又給他找了一族誅九族是古代一種連坐刑法,主要是為了皇帝維護自己皇權的威嚴而出現的一種刑法。正如這個名字一樣,誅九族就是凡是與犯人沾親帶故的都要被處死,可見這種刑罰之重,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比較少,但在明朝出現了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九族就已經是相當於滅族了,哪裡還會有十族可以滅呢?回顧過去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明朝時期,讀書人是比較受到人們的尊敬的,尤其是有身份的大儒更是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明朝時期一個叫方孝孺的大儒就是一位備受尊重的人,而也正是方孝孺被誅了十族。
  • 永樂帝朱棣,是否殺了方孝孺「十族」,為何現在有人稱是其後人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登基為帝。他想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方孝孺,幫忙寫詔書以告天下。但方孝孺骨氣很硬,拒不接受。在朝堂之上,方孝孺先問朱棣建文帝何在,朱棣答曰已經被大火焚燒。方孝孺又提出了幾個皇帝的人選,就是沒有朱棣,然後對朱棣破口大罵。於是朱棣一怒之下,滅了他十族。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朱棣準備即位大典時,群臣建議方孝孺為朱棣寫詔書,昭告天下,於是朱棣派人請他前來,結果方孝孺穿白帶孝,一進朝堂就嚎啕大哭起來,朱棣雖然生氣,但依然讓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卻在大殿直罵朱棣篡權奪位,朱棣為了不影響聲譽,
  • 歷史上,「誅十族」的慘案是怎麼發生的?
    而中國在古代,只有犯了謀反,弒君這種十惡不赦的重罪,才會被處以「誅九族」的極刑。但是在歷史上卻有一個人,你說他忠於君主,痛斥反賊吧,反而不僅被「誅九族」甚至被「誅十族」。他就是明代有名的大儒——方孝孺。
  • 他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其書法正氣淋漓!
    「正學先生」,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其實只因為一件事:就是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把朱棣給惹生氣了。就因為不肯寫詔書就要殺人家十族啊!嚇得我再也不敢不交作文了!不過方孝孺拒絕寫詔書是有原因的:因為朱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說白了,就是謀反,是篡位。所以作為文臣,他有文臣的風骨和氣節,不為皇權所動。
  • 古代唯一被誅十族的人,7天7夜才誅完,如今沉冤得雪,他是誰
    「夷三族」一方面是說殺父、子、孫,另一方面是說殺父母、兄弟、妻子,到了「誅九族」要殺的人就更多: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刀殺下去基本全家人都在地下團圓。「誅九族」要殺的人實在太多了,皇帝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動不動就「誅九族」,他也還要顧忌民間是怎麼看的,不過有的大臣惹毛了皇帝,皇帝也會動用自己「誅九族」的權力,甚至是「誅十族」。
  • 方孝儒: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其書法正氣淋漓!
    其實只因為一件事:就是方孝孺不肯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把朱棣給惹生氣了。就因為不肯寫詔書就要殺人家十族啊!嚇得我再也不敢不交作文了!不過方孝孺拒絕寫詔書是有原因的:因為朱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說白了,就是謀反,是篡位。所以作為文臣,他有文臣的風骨和氣節,不為皇權所動。
  • 罪無可赦,誅九族,歷史上的2次誅九族讓人心生害怕,那麼誅十族又有...
    「罪無可赦,誅九族……」,在一些歷史劇中我們經常能夠從皇帝的口中聽到,那麼,何為九族,大多數人應該不甚清楚。 這一殘忍的刑罰,最早源於秦商鞅變法後,頒布的夷三族法,秦朝法律的嚴苛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而夷族,就是統治者為了要避免那些存活下來的親人尋仇,進而造成社會動蕩。
  • 那年,他和他老師一起被誅十族
    可是有一天,細心的他發現,自己的左手拇指異常地長出了一個粟米粒般大小的丘疹。但有人跟他說:沒事的!他不放心,人家還說沒事的!終於有一天,麻煩來了。鄭仲辨損失慘重。萬幸的是,三個月的治療,內服外敷,身體最終恢復了正常。仲辨的師弟方孝孺,向來喜歡思考問題,他由此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並預言自己的這位師兄日後必將出人頭地。12年後,他的預言最終應驗。
  • 空前絕後的「誅十族」,7天7夜,873顆人頭成全了1個人的氣節
    在古裝電視劇中,「誅九族」經常被提到,這算是極其嚴酷的刑罰了,有多少無辜的人受到牽連,因此丟了性命,其殘酷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次「空前絕後」的「誅十族」,簡直是一場屠殺。這個事件的主人公叫做方孝孺,當時也是個舉足輕重的「文化人」,但是卻為了氣節,「連累」了八百多人。
  • 明朝誅殺十族大血案
    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我侄子年少無知,當擔不起治國的重任,我接替皇位,其實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孝孺反問:那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呀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呢?朱棣耐心找個理由說:他年紀尚小,現在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但還是忍耐著說: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
  • 皇帝動不動誅九族,千年來誅了多少人?別被電視劇誤導了,僅2例
    父族四即犯罪者自己這一脈的父母妻兒,他兄弟的一脈妻子兒女,他姑母的丈夫兒女,以及他出嫁的女兒一家人;母族三則是他的外祖父母、姨母以及舅舅;妻族二則是嶽父一脈和嶽母一脈。這些人都要全部殺掉。這簡直堪稱「斬草除根」了。但是實際上這九族之中有多少人會是真正的犯罪關聯者呢?其實更多的都是無辜的。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誅九族」很可能牽扯到皇帝自己身上來。
  • 十族人的命,成就他一人骨氣,很多人死得莫名其妙
    然而縱使誅「九族」這麼可怕,但歷史上卻依舊有人突破了這個極限,他做到了被誅殺10族,1個人犯事,數百人為其陪葬。至於這個人是如何做到的?他僅僅只是為了2個字——骨氣。方孝孺,是明初的大儒,深受世人愛戴,被譽為「天下的讀書種子」。明建文帝對他也是恩寵有加,除授其文學博士的官職,還把他尊為自己的核心軍師,朝廷中的大事小事均向他問意見,並細心記錄。
  • 方孝孺與朝牌的故事
    朝牌的起源說起來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按嫡長子繼承制度,他的孫子朱允文登上了皇位,年號建文,有老皇帝的遺留的班底滿朝精英的文武大臣輔佐,便很快制定了消藩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改革方案,先弱後強逐次削減。
  • 歷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今天介紹這個被判誅殺十族的人名叫方孝儒,下這個命令的是明永樂皇帝,當時還是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當時攻克南京,打敗了建文帝朝廷,他的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要當皇帝不能直接就上位,也要有一系列的操作,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比如需要先由某個大臣提意擁立新皇,理由一般就是大家都聽過的:國不可一日無君等等。
  • 【因緣果報】方孝孺的故事
    就在603年前,明成祖燕王朱棣將方孝孺九族共八百七十三人誅盡,還無法洩怒,又將其門生算為一族,都予以處死,死者不計其數!讓我們穿越時間隧道,俯瞰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其時,燕王(即明成祖)已入城,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求生。方孝孺不降,燕王便以之為奸臣,捕入獄。燕王登基稱帝。知方孝孺名重天下,欲用之以收攬人心,屢次示意:當貳臣釋放、封官,卻遭嚴辭拒絕。
  • 明成祖朱棣如果善待建文屬臣,還會被後人詬病「暴虐」嗎?
    朱棣作為最受爭議的皇帝之一也是有原因的,他未登基之前便已常年帶兵討伐蒙古殘部,節制沿邊兵馬;登基之後的朱棣更是南徵北戰、親徵瓦剌、開疆擴土,一手創建了永樂盛世,史書上對朱棣的評價也多為讚嘆之語,但唯有兩點,史官與世人對他頗有意見。第一點就是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起兵奪位。
  • 古代最殘酷的刑罰:「誅九族」,九族到底都是哪些親人?
    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要遭受這樣的酷刑,「誅九族」又究竟是怎麼樣的刑罰。誅十族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唯一一次,在於明朝明成祖登位之時。被處以者為當時威望甚高的方孝孺。靖難之變後,燕帝登基,但方孝孺認為朱棣篡位,所以朱棣命其起草即位詔書,他寧死不從,更予以辱罵,於詔書上寫上「燕賊篡位」。屢命不從,朱棣終以誅九族相脅,然而他仍義無反顧地說:「即使誅我十族又怎樣?」終朱棣把其門生朋友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亦數以千計。
  • 古代最殘酷的刑罰:「誅九族」到底指的是哪九族?
    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要遭受這樣的酷刑「誅九族」又究竟是怎麼樣的刑罰來跟小編一起走近古代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族誅族誅是死刑的一種,它是古代封建社會的殘酷刑罰,最多誅十族。此刑法亦正正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
  • 皇帝常說誅九族,那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其實只有2人
    二、方孝孺方孝孺是明朝時期的大儒,他是明朝大儒宋濂的學生,由於朱元璋性格殘暴,所以不論是宋濂,還是方孝孺,都沒有得到他的真正重用,宋濂還被朱元璋所殺。但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性格善良,推崇儒家學說,所以他當皇帝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儒生得到了重用,但這些儒生學識好,卻不是治國理政的高手,也沒有軍事才能,也間接的導致了朱允炆最後的失敗。朱允炆當皇帝後,由於北方的幾個藩王,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實力太過強大,所以他也效仿漢景帝開始削藩,但這招致了燕王朱棣的不滿,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