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螭吻
【別稱】:蚩吻、鴟尾、鴟吻、魚虯、鰲龍、鰲魚
【類別】:靈
【特徵】:龍子之一,形龍頭魚身,即龍魚,常築於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寓意避免火災
【能力】:平生好吞,能御水
螭吻,[明]李東陽版的「龍九子」之一,又名「鰲魚」,獸首鴟尾形如龍的龍子,因其好望、好吞火、能吐水,故將其築於屋脊有闢邪防火之意。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螭吻」可謂是實至名歸的「龍九子」,因為除了李東陽版的「龍九子」,與李東陽進行過深度探討的[明]楊慎,而後提出的楊慎版「龍九子」中也依舊保留了「螭吻」。
李東陽版龍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屓贔、蚩吻
楊慎版新龍九子:贔屓(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蟲八〉〈蟲夏〉(蚣蝮)、睚眥、金猊(狻猊)、椒圖
「螭吻」的得名其實是由於誤傳所致。古時修築於屋頂的龍子有三,分別是「螭〈蟲勿〉」、「〈蟲彎〉〈蟲全〉」以及「鰲魚」。[明]陸容《菽園雜記·古諸器物異名》所載:「螭〈蟲勿〉,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蟲彎〉〈蟲全〉,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也就是說「螭吻(〈蟲勿〉)」與「鰲魚」起初並非是同物。之所以說是誤傳,是因為是「螭吻(〈蟲勿〉)」最初應該是「嘲風」的本名,[明]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無論從習性上還是所處位置「嘲風」均與「螭〈蟲勿〉」一致。而性好風雨的「〈蟲彎〉〈蟲全〉」以及好吞火的小龍「鰲魚」反而與如今的「螭吻」一致。若以現行說法以論之:「嘲風=螭〈蟲勿〉≠螭吻=〈蟲彎〉〈蟲全〉+鰲魚」
關於「螭吻」能吞火吐水的說法早在漢時就已流傳於世。據[東晉]王嘉《拾遺記》所載:「鯀沉羽淵,化為玄魚,後人修玄魚祠以祀之,見其浮躍出水,長百尺,噴水激浪,必降大雨。漢世越巫,請以鴟魚尾厭火災,今之獸頭鴟尾是也。」也正是因其能力突出,故[明]李東陽在《懷麓堂集》中將「螭吻」收錄其中。
另外,[明]陸深《金臺紀聞》中提到:「鴟鴞氏生三子,長曰蒲牢,次曰鴟吻,三曰〈蟲八〉〈蟲夏〉好飲。」也就是說,眾多龍子多是同父異母,而「蒲牢」、「螭吻」以及「〈蟲八〉〈蟲夏〉」則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現如今,故宮太和殿屋簷上的走獸,以「騎鳳仙人」為首,後跟:「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在它們之後的第十一獸就是「螭吻」。
文獻記載
[東晉]王嘉《拾遺記》
鯀沉羽淵,化為玄魚,後人修玄魚祠以祀之,見其浮躍出水,長百尺,噴水激浪,必降大雨。漢世越巫,請以鴟魚尾厭火災,今之獸頭鴟尾是也。
[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
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北宋]《太平御覽》
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屓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亦作「 龍生九種 」。
(你好妖怪工作室原創 文: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