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在養生界流行了幾年,現在仍然大火。它既能解決現代人很多慢性疾病,又能保護地球環境。一時間,酵素走上「神壇」。
這幾年,我也總會碰到有顧客向我詢問,酵素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奇,要不要自己也做點或買點來吃。我身邊也不乏親友是酵素的擁護者。
然而,前段時間,群裡有同學轉發了一條視頻,有人現身說法,長期喝酵素,結果差點雙目失明。
視頻一出,引起軒然大波。酵素到底是「保健聖品」,還是「害人毒藥」?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什麼是酵素
酵素有兩種定義,
1、酶的別稱。
醫學上,酵素就是酶,是生物體內對新陳代謝反應起催化作用的一系列物質。有些生化反應,正常情況下反應速度非常慢,無法滿足機體的需求,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反應速度加快,才能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不同反應需要不同的酶,我們身體裡就存在了無數的、各種各樣的酶。
比如,我們吃進來的肉,裡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蛋白質的分子結構非常大,人體的消化道無法吸收,必須把它們分解成小分子。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彈性蛋白酶、氨基肽酶、羧基肽酶等各種酶的作用下,把蛋白質分解成了最小單位——胺基酸,或分子較小的小肽,這樣才能被身體吸收。沒有這些蛋白酶,我們吃肉就沒有營養價值。
以前,我們國內的教科書,也把這些物質稱為「酵素」,後來改成了「酶」。
2、食物發酵後的產物
被奉為養生神器的酵素,和醫學上講的酶並不是一回事。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輕工行業標準《酵素產品分類導則》將酵素定義為,以動物、植物、菌類等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輔料,經微生物發酵製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產品。
簡單的說,就是用水果、蔬菜或食用菌等,加入糖或蜂蜜,經過發酵後得到的製品。這當中除了含有「酶」,還含有水果、蔬菜、食用菌原本的營養成分和天然活性成分。
酵素與泡菜差不多?
看看酵素的製作方法,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
把水果蔬菜放到可以密封的容器裡,加入糖,封好蓋子,等它發酵。這不就是做泡菜麼,只是把鹽換成了糖。
可是,泡菜總被攻擊成沒有營養的食物,甚至被列為易致癌的食物,怎麼酵素就成了養生界的大咖了呢?是糖比鹽高級麼?也不是吧,糖被攻擊得也很慘啊。那酵素到底高級在哪裡呢?
高級在「營銷」上了。酵素最先從日本傳到臺灣,又從臺灣傳到大陸,在國人自信心不足的年代,外來的東西總會被認為很高級。再加上,宣傳中稱,酵素具有減肥、調理腸胃、調節慢性病、抗各種不良的細胞等等作用,輕而易舉就能吸引一大群擁躉。
但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酵素和泡菜的本質差不多,都是採用一定的方法讓食物發酵,食物發酵後會產生一些新的成分,這些成分有一部分對身體是有益的。而使食物發酵的微生物,也有一部分是對腸道有益的,和我們喝的酸奶、益生菌相似,比如乳酸菌。
所以,酵素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新鮮的、高科技的產品。
而且,製作酵素方法不當,還會帶來很多健康風險呢。
自製酵素的健康風險
做酵素不只跟做泡菜像,和做葡萄酒更像呢,鋪一層葡萄,再鋪一層糖,一層又一層,密封好,等待發酵,幾個月後就有葡萄酒喝了。和做酵素的方法如出一轍。
關於自製葡萄酒的風險,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詳細介紹。葡萄酒和酵素的材料和製作方法幾乎一樣,它們的風險也是一樣的。
水果中的果糖、葡萄糖在發酵過程中,會生成乙醇,也就是酒精,所以,食用酵素喝起來常常也會有點酒味。但如果選擇食材時把關不嚴,混進了一些腐爛變質的果粒或菜葉;或盛裝的容器清洗不夠乾淨,殘留了一些細菌;又或者製作過程中製作者的雙手不夠潔淨,任何一個環節的不注意,都會混進一些雜菌,在發酵過程中,果糖不能完全轉化成乙醇,可能會生成一些甲醇或其它雜醇,這些醇類對身體是有害的,尤其是甲醇。
少量的甲醇,會產生醉酒樣的症狀,有點頭暈、臉有點紅、心跳有點快,所以,輕微甲醇中毒很容易被忽視,以為是喝多了,不勝酒力。
隨著攝入量的增加,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視線模糊等症狀,嚴重的可致失明,因為甲醇在體內的代謝,產生甲醛和甲酸,會經過血液流動,蓄積在眼睛,破壞視神經細胞,腦神經也會受到破壞,這種損害是永久性的。
甲酸蓄積越來越多,還會引起腎臟損傷,導致腎衰竭。嚴重的,可導致呼吸中樞麻痺,最終死亡。
視頻中的人說長期喝酵素導致雙眼視力嚴重下降,差點失明,就跟甲醇有關。
蔬菜中的硝酸鹽,本身無毒無害,但在發酵過程中會轉變成亞硝酸鹽,一般在發酵第7、8天左右,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達到峰值,如果此時食用,有可能會導致亞硝酸鹽的急性中毒,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胸悶、氣短、腹痛、腹瀉,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膚、黏膜發紺等。嚴重者可致死。
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可轉變為亞硝胺,這傢伙更可怕,是致癌物。所以,沒發生急性中毒,也未必是好事,可能後果更嚴重。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做的食物更放心、更安全。這個因果關係是不成立的,放心安全的前提不是誰做,而是怎麼做。如果自己動手,但食材選擇不當、製作環境衛生不好、容器消毒不到位,自己做的也未必更安全。難道忘了黑龍江一家9口吃自製的酸湯子中毒而全軍覆沒的新聞了嗎?
酵素到底有沒有好處?
那是不是就代表酵素毫無營養作用?當然不是,我也從未否定泡菜的營養價值呀。食物本身並無好壞,只有對於人適不適合。
1、原材料的營養首先,酵素製作的材料是常見的果蔬,這些食物都具有各種不同的營養成分,製作成的酵素中也包含了這些原有的營養成分。
2、助消化其次,在發酵過程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些大分子的營養成分被分解成了小分子,更利於消化吸收,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好處。中醫上認為,凡是發酵製品,都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有人說,酵素不治什麼病,它只是把水分子變小。水分子的結構很簡單,就是H2O,還能怎麼小呢?真正變小的是酵素原材料中所含的一些大分子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
3、益腸道第三,發酵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的,那麼發酵的製品,往往也會含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很多都是對人體腸道有益的,比如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的人腸道不好,不就是吃什麼益生菌麼。所謂益生菌,就是對腸道健康有益的細菌,製作泡菜、葡萄酒、酸奶、酵素時的主力菌,基本上都屬於有益菌。所以,當腸胃不太好時,適當吃些發酵食品,可能對腸道會有些好處。
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酵素」
中國人深諳發酵之道,幾千年前就有各種食物發酵的方法,從酒到醋,從食物到藥物,這些發酵製品,一直都圍繞在我們身邊。
豆豉豆豉是中國人做菜常用的調料,但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豆豉是怎麼來的。
最早的豆豉是用黑豆發酵而成,現在用黃豆、黑豆的都有。用毛黴、麴黴或細菌蛋白質酶將大豆中的蛋白質分解,達到一定程度時,再加入鹽、酒等醃製,並乾燥,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的進程,就得到了豆豉。
平常做菜用的豆豉比較鹹,因為加了不少鹽,如果製作過程中不加鹽,得到的豆豉稱為「淡豆豉」,淡豆豉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藥,有解表發汗的作用,感冒發燒時,蔥豉湯是很多中醫媽媽們的首選。入藥用的豆豉,必須是用黑豆製作的。
豆豉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甚至更早,後來又傳到海外,日本人曾經稱豆豉為「納豉」,現在日本很流行的納豆,也是從豆豉發展來的。製作方法與豆豉類似,都是將大豆發酵而成,只是發酵所用的微生物不同,納豆一般採用的是枯草桿菌發酵。
六神曲曲劑是中藥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的曲指的是「酒麴」,用於釀酒,後來又加入其它一些中藥製成各種不同類型、不同作用的曲劑。這些曲類中藥,可以直接服用,又可以作為原材料生產其它中藥。
曲劑是發酵製品,它的主要作用基本都跟脾胃有關,醒脾開胃、消食化積、化痰導滯。其中,六神曲是應用最廣泛,大家最熟悉的一種。
《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六神曲的製造法和命名的由來。
「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蒼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螣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餅,麻葉或楮葉包罯,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曬收之。」
傳說,六月六日或三伏天,是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螣蛇這六大神仙下凡的日子,六神聚首,此時製作的神曲效果不凡。所以,取名「六神曲」。
傳說只是傳說,但六神曲的作用效果卻是經過歷代醫家檢驗的。將麵粉、赤小豆、杏仁、青蒿、蒼耳、野蓼六種材料發酵製成的六神曲,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常用於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
六神曲中的青蒿、蒼耳、野蓼,還兼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小孩經常出現食積發熱,六神曲就是特別好的選擇。
六神曲常用的製品主要為麩炒神曲和焦神曲,麩炒神曲更偏向於醒脾和胃,而焦神曲消食化積的作用更強。
應對小孩食積非常有名的「焦三仙」,其中一「仙」就是焦神曲。用於消食化積的中成藥——大山楂丸,成分也是山楂、麥芽和神曲,但大山楂丸用的是炒神曲,消食化積的作用不如焦三仙,但醒脾開胃的作用更好。焦三仙味道不那麼怡人,家裡常備大山楂丸也是好的,大人小孩都能用。
結語
酵素原本並沒有錯誤,出錯的是有人製作方法、食用方法不當,而導致一些健康危害。
酵素也不是什麼神仙保健品,它和泡菜、酸奶、豆豉等類似,發酵製品都有消食化積、助消化、益腸道的作用,當作普通食物對待即可。
酵素要不要吃?如果有興趣又有閒,少量做些也未嘗不可,但要注意製作方法,避免引起健康風險。
至於高價購買酵素產品,不差錢的可隨意,普通百姓,不如把一日三餐吃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