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訊(記者 馬云云 崔巖)
「我要離婚!」
「我們自願結為夫妻……」
這樣截然不同的場面,同時在山東德州寧津縣家事綜合服務中心的同一層辦公樓上演。
11月15日,經歷三個月的試運行,寧津縣家事綜合服務中心揭牌,系全省首個。在這裡,由八部門為婚姻「把脈」;結婚登記則要經過婚前培訓、測試、宣誓等步驟,儀式感更足,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決糾紛,消解矛盾。這是山東法院探索符合家事審判改革路徑的有益嘗試之一,目前全省法院家事案件出現連續兩年下降的趨勢。
一,離婚率超五成,八部門聯合為婚姻「把脈」
中心二樓分東西兩個區,東區辦理離婚業務,西區是結婚。
「我想離婚怎麼辦理?」14日上午9點多,一名高個子婦女來到東區諮詢,工作人員沒問幾句,她眼圈就紅了。
幾乎每天都有類似悲傷的場景上演。寧津縣法院對全縣近五年的離婚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全縣結婚數量呈遞減趨勢,而離婚數量持續增長,離婚比例達到了52%,離婚案件中,有婚生子女的佔86%之多。這其中,30至45歲離婚的最多,80後、90後離婚數逐年走高。
「家事糾紛尤其是離婚案件的大幅增長,可能會衍生出諸多暴力事件、單親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演變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寧津縣法院院長王慧說,而婚姻家庭內矛盾外界幹預調解的介入比較少,這也導致家庭矛盾的不斷升級。
2016年,寧津法院被定為家事改革的試點法院,推出了系列改革措施。改革中他們發現,要解決這些問題,僅靠法院一家的力量還不夠,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理想的狀態是,讓婚姻中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而不是激化到要鬧離婚。
為此,寧津法院在法院內部家事審判改革的基礎上,傳承「楓橋經驗」,在縣委的支持下,主導創建了「家事綜合服務中心」。
所有離婚案件在立案前徵求意見,先行訴前調解。在這裡,除了法院,還有民政局、司法局、婦聯、關工委、團委、殘聯、教育局等部門工作人員,「從結婚到離婚,包括可能涉及的子女教育、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婚姻可能涉及到的各部門都納入了進來,根據案件情況,需要哪個部門,就由哪個部門介入」,寧津縣委副書記畢志國介紹。
二,三種離婚類型「對症下藥」,激動的不見得調不好
填完登記表,高個子婦女跟著家事調查調解員曹青春來到調解室。「他看不起俺兄弟」,她哭著說,因為這,她和丈夫矛盾不斷激化,已經分居半年。
「你這屬於危機型婚姻,你再慎重考慮一下」,聽完高個子婦女哭訴,曹青春建議。「不調解了,直接離!」她擺擺手。
「現在因為父母離婚,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你想好了嗎?」曹青春問。聽了這,高個子婦女沉默了。
見這,曹青春又帶著她來到大廳,詳細介紹了下流程,一套介紹下來,高個子婦女情緒平復了許多,沒說話,走了。
曹青春說,來離婚的,婚姻大致分三種類型,一種是衝動型,佔六成,多是年輕人,來者情緒波動大,這種調解和好的比例高達九成;第二種是危機型,佔三成,多是30至50歲,夫妻雙方仍有感情,但是受周圍他人幹預,其中四成能和好;第三種是死亡型,佔一成,多是40歲以上,雙方沒有感情,彼此冷漠,和好的比例只有3%至5%。
「情緒激動的不是調不好,倒是雙方都冷靜、不吵不鬧的難調好」,通過了解,他認為高個子婦女和丈夫屬於第二種,所以讓她當場冷靜下來,然後再跟其丈夫通話,進一步了解情況,儘量說和說和。
11月8日,中心來了兩口子,雙方是打了一路來的。夫妻倆沒啥矛盾,可那天,妻子突然發現丈夫手機裡彈出了個黃色軟體,她腦袋「轟」一下:是不是孩子上大學,丈夫和我沒有共同語言,有其他想法?她橫下心要離婚。可丈夫覺得冤枉,因為這軟體確實不是自己下載的。
工作人員了解原委後,當場給運營商打電話諮詢,得到的答覆為丈夫證明了清白。回家後,夫妻兩人和好,妻子特地打來電話致謝。
自8月16日試運行至11月15日,家事綜合服務中心接待了374對夫妻,經調解和好的218對,佔總數的高達58.29%。這一數據也讓參與者們感到意外。
而對那些調不好的,中心也儘量講通道理,讓他們「做不了夫妻也不要做敵人」。
三,離婚訴訟不見「原被告」,改變庭審程序歷史
寧津法院還把家事法庭「搬」到了中心,進入訴訟環節的離婚案件都在這裡審理。與以往威嚴的「法臺式」法庭不同,這裡法庭就像個家庭客廳,原被告稱謂也改為「妻子、丈夫、父母」。
這種改變是從審判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三年前,法院受理了一起普通的離婚案件,女方因為家庭矛盾將男方起訴。在把原、被告叫到審判庭內了解案情進行調解時,女方不經意的站在了原告席旁,男方本來情緒比較激動,看到女方站在原告席上,情緒一下失控,衝著法官怒吼:「憑什麼她是原告,我們鬧彆扭都是她造成的,我還想告她呢」,說完摔門而出。
這讓法官們意識到,離婚案件有其特殊性,絕不是判「離」或「不離」這麼簡單。
在審判環節,寧津法院改變庭審程序的歷史,首創了情感修復程序,也就是在法庭調查環節前,進行情感修復,通過播放結婚錄像等環節,逐步推進修復雙方的情感關係,最終化解夫妻雙方的矛盾。
在一起離婚案件中,法官特地到學校採集了兩名子女的視頻,法庭上播放後,夫妻兩人泣不成聲,最終冰釋前嫌。
就在高個子婦女在東區調解時,小琴和小軍牽著手來到中心西區辦理結婚登記。
小軍沒想到,領證前,還有三步要走:先有工作人員給他上課,講解婚姻法,之後要接受婚前測試,通過後進行結婚宣誓。
測試倒是不難,「婚後誰做飯?」「一起旅遊過嗎,去的哪裡?」兩人一一作答,默契十足。之後,他們手撫婚姻法宣誓。宣誓的視頻由工作人員刻錄成盤,免費贈送。
畢志國介紹,「幸福三步走」的目的是讓登記雙方在組建家庭前認識到結婚是人生的又一起點,意味著責任、付出、包容和擔當,從源頭上預防今後矛盾的出現,增強新人雙方的責任感。
這些留檔的視頻還有「特殊使命」,將來萬一有人鬧離婚,可以調出來播放進行情感修復。
放眼全省,山東試點法院大膽嘗試、探索符合家事審判的改革路徑,如將調解作為處理家事糾紛的必要前置程序,堅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推行冷靜期制度等,構建起新型家事糾紛綜合解決機制,在其他民事案件增長的情況下,家事案件出現連續兩年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