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樂迷的期盼中,不妥協任何品質、在奧地利進行壓片的《琴歌》限量珍藏版黑膠問世。
由製作人劉達赴英國進行母帶製作,精雕細琢打造的風雅饕餮《琴歌》,自2010年上市以來,廣受發燒友好評,基本人手一張,首版黑膠也早已搶購一空,缺貨很久。2013年這張專輯被列入劉漢盛嚴選棒喝100CD榜單中,是國內唯一入選的新民樂專輯。
《琴歌》錄製於國家大劇院主錄音棚,由楊青與劉楊兩師徒聯袂出演,專輯收錄的曲目除了4首經典的純古琴音樂—《流水》、《長門怨》、《欸乃》、《平沙落雁》,還有6首是以楊青彈奏的古琴配合劉楊的人聲,吟唱古時的名人名詩句—李重元的《憶王孫》、劉向《越人歌》、李商隱的《無題》、杜甫的《客至》以及李白的《子夜吳歌》馮延已的《長相思》。
選自《琴歌》
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本專輯錄製所用的琴雖非文物,卻也有著不凡的身世。他與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水墨畫卷主題的演奏古琴同出一轍。乃古琴研製大師王鵬根據唐代古琴「太古遺音」所制,琴音自然樸實,餘音繞梁實屬極品古琴!
本來撫琴更多的是文人式的雅玩,曲高和寡,然而這張專輯卻在傳統中找出了一絲新意,女聲磁性十足、感染力極強的嗓音與檀香十足的古琴配搭盡顯自然神韻,擦出的火花不容忽視,再加上錄音師對人聲餘韻、古琴泛音之收錄都登峰造極。即便是不識音律的人,聽著《琴歌》這首專輯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人聲與琴者所帶來的「天人合一、清微淡遠」的琴樂境界。
黑膠唱片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用來貯存聲音信號的載體,幾乎佔據了整個20世紀,直到1984年CD誕生,黑膠生產線大量被淘汰,但是由於收藏者的喜好,近幾年,黑膠唱片逐漸回潮,這不只是簡單的黑膠文化復興,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回歸。
快餐時代資訊爆炸,奔波忙碌中人們漸漸忽略了生活的本質,而黑膠的儀式感和對聲音的真實還原,觸動了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渴望。再者黑膠唱片裡,不僅是一首首音樂,還有一份對音樂情懷的傳遞。
達人藝典對於音樂品質要求向來苛刻,黑膠唱片的出版發行更是精挑細選。除了唱片前期製作的嚴謹,達人藝典所發行的黑膠唱片全部為重量180g,歐洲製造。今天為大家解析達人藝典黑膠製造過程。
母帶後期處理
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需要從提供的母帶,或高解析度的數字文件剪輯。而製作母盤之前,需要將錄在數字媒介上的音樂,導入一臺計算機控制的切削工具機,工具機將依據聲音信號在漆面鋁盤上刻下一道連續凹槽。
刻錄唱片母版,將刻紋刀加熱到一定溫度,根據驅動電流產生振動,在膠盤中雕削出聲槽坑紋。
車床削減音頻漆膠,有2種:乙酸層,或DMM(直接金屬母帶)銅層,兩者的區別在於DMM更適合長過程的,像古典曲目或專輯,因需要更多的溝槽。
工具機切割-正面
工具機切割-側面
母盤切削
切割漆膠
割SX-74的頭部後漆膠
新的乙烯基軟化母帶
變形乙烯基錄音分析
顯微鏡下的凹槽
切割銅板和DMM頭
切割後的銅屑
DMM頭 - 底視圖
在顯微鏡下實時切割橫切面DMM
新的乙烯基軟化母帶
切割手寫筆模擬和虛擬凹槽測量
變形乙烯基錄音分析
乙烯基記錄表面噪聲分析
數據說明虛擬切割的分析
分析噪音問題
改進的諾伊曼掌握控制臺
怎麼樣,看完母帶後期處理的工序有沒覺得唱片的製作過程也如同黑膠唱片本身一樣充滿質感呢?下一期我們繼續來解析黑膠製造過程。
戳我→ 跨越時間的永恆經典《霸王別姬》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可購買專輯《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