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讀音要改?
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標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事情起源於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文章提及,部分漢字的讀音因為遷就大眾讀音而進行了更改,把原本「錯誤」的讀音改成了標準讀音。
比如,「確鑿」一詞原本在詞典中的注音是què zuò,但是由於大多數人都讀què záo,所以要從俗,改成què záo。「說服」一詞原本在詞典中的注音是shuì fú,但是從俗改成shuō fú 。
古詩詞裡面的讀音也有改動,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字在這裡原讀cuī,但是要改成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雲生處有人家,要把xiá改成xié;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改成一騎(qí)紅塵妃子笑。
來自教育部的官方回應
看到這篇文章後,多數網友的態度都是表示不能接受,不支持這樣改。一來是認為正確的為什麼要遷就錯誤的,這樣不是撥正反亂了嗎?二來是認為古詩詞有自己的韻律韻腳,改了讀音就改變了詩詞的韻味。
此事引起轟動後,教育部給出了官方回應,原來文中提出的這些讀音變化還處於審核階段,且是在2016年,教育部就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由於《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的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後一直處於審核階段,審核結果並沒有出來。目前這些字的讀音沒有改,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對漢字發展演變的思考
這件事至此水落石出,但卻引起了很多思考。文字要不要隨著使用的需要而變化?其實這個答案是百分之一百肯定的,因為如果文字不隨使用需要而變化的話,我們今天可能還在使用甲骨文。
文字是一直在變化的,原有的字會有字形、發音的變化。還有會很多新的字產生。這些變化都是根據使用群體的普遍使用需求而來的。
但是面對上面提到的那些字的變音問題,為什麼絕大多數網友都持反對意見呢?究其根本,就是這些改變並沒有符合漢字使用群體的普遍需求。
發展、變化是必要的、必須的、必然的,只不過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可以先更好地徵集一下使用群體的意見,這也是網絡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對英文單詞音、形變化的思考
作為一名長期研究英文單詞發音與詞形關係的英語教育者來說,這次的事件其實第一時間引發的是我對英文的思考。
中國人學英語一直以來的一大難題就是單詞,單詞不會讀,背不下來,背了就忘。
讀單詞、背單詞的工具有音標、自然拼讀等,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單詞學習問題。後來,我在自然拼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和總結出了英文單詞在發音和形兩個方面的相互關聯規律,利用英文是表音文字的特點,找出了26個字母在單詞中的排列組合機制,讓學習者能夠看著單詞本身就能讀出單詞,聽著單詞的發音就能寫出單詞,不用再一個一個查音標,也不用再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去背單詞。
但是,十幾萬的英文單詞,其中有大量的外來詞、音譯詞、合成詞等,很多詞來源於其它語言,如德語、法語、阿拉伯語,還有很多詞甚至是直接挪用字其它語言。所以英文中有一部分單詞是沒有規律可循的,詞的拼寫、詞的發音,都無法找到規律。比如naive一詞就是直接使用的法語詞,裡面字母a的發音就非常少見。
以前我也常拿漢語來解釋英語,說漢語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有很多字的寫法、用法、讀音,都隨著人們的使用需要發生了變化。漢語當中有很多多音字,有些多音字有使用規律,有些沒有,沒規律的那些,我們就記住在詞中怎麼念就行了。
這次的事件,更是讓我切身感受到了語言是在發展變化的,字的讀音雖然還未確定要改,但是字需要隨著使用需求而改的這種主張是必然的。英文也是,任何語言都是如此,畢竟語言是服務於使用者的工具。
面對英文單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單詞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利用規律,可以做到會一條規律就能會一千個單詞的效果。而剩下的不到百分之十的單詞,大可不必較真兒。更何況,我們的日常需求,有幾千的詞彙量就夠了,而且大多是規律性極強的單詞。
學漢字,我們可以根據偏旁部首來估計讀音和意思;學單詞,可以根據字母的排列組合情況來推出發音。這樣的一些規律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