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療「氣病」十例

2020-12-25 騰訊網

導讀:今天一起學習《葉天士晚年醫案真本》中記載的葉天士的10個醫案。

清代名醫葉天士善治氣病,晚年真本醫案中常講到氣,五臟皆有氣病。葉氏對氣病治法,臨機應變,對證下藥,效如桴鼓,對後學者頗多教益。

葉案中關於氣病很多,茲舉10例,以為啟發之助。

1

腎氣逆上

顧,四十六歲。

此病起痰飲咳嗽,或外寒勞倦即發,發必胸脘氣脹,吐出稀涎濁沫,病退,痰濃氣降乃已。

此飲邪皆濁飲久聚,兩年漸漸腹中痞悶妨食,肛門尻骨,坐則無恙,行動站立,刻刻氣墜,若大便欲下之象。腎虛不收攝顯然。

或於在前見痰嗽以肺治,苟非辛解,即以寒降,以致釀成痛疾。

腎氣丸加胡桃肉、角沉香。

徐靈胎批云:「腎虛氣不歸原,即不能溫養脾陽以化食,以致飲邪濁陰久聚,此腎虛而脾亦虛也,再經腎氣不攝逆上,飲泛病苦,胸脘脹悶,必得腎氣收攝,則諸症皆安。」

按:此種腎氣不足之證,腎氣逆上而咳;腎陽不運,腎氣丸。

六味丸加附、桂,扶陽育陰,加沉香降氣,核桃肉納氣,使腎陽安於其宅。

他批評前醫見識只知治肺,辛解寒降,藥不對病,釀成痼疾,此庸醫誤人者多矣。

此病揆諸現代醫學,與老年性肺氣腫極相類。肺、脾、腎三髒交虛,主要是攝納腎氣,藥須久服,可以收功。

2

疝氣虛痛

吳,六十三歲。

寒入厥陰之絡,結為氣疝,痛則脹升,氣消寂無蹤跡。

老年下元已乏,不可破氣攻疝,溫養下元,尿管脹或阻溺,佐宣通。仿香茸丸。

鹿茸、大茴、韭子、蛇床、當歸、麝香、青鹽、覆盆子

徐批:「溫經不用剛燥,總以老人下元先虧,腎虛惡燥,故主以柔陽藥。」

按:葉氏對這病首先一語道破寒邪入於厥陰經。尿道作脹,小便不暢病象,絕不用破氣攻逐,必須溫養。

鹿茸、蛇床、韭子、覆盆溫腎;大茴、麝香通透;當歸補血和絡;青鹽鹹降引導,方藥簡練精當。

而徐氏又提示,腎虛病人,不得純用剛燥,剛柔相濟,乃為上醫,啟發後學之功匪淺。

3

肝氣嘔逆

姜,五十七歲。

脅膈左右,懊憹不舒,有嘔逆帶血。

凡人臟腑之外,必有脈絡拘絆,絡中聚血。中年操持,皆令耗血,氣攻入絡,必有難以自明其病狀之苦。

宜宣通血分以和絡,俾不致瘀著,可免噎膈反胃。

新絳、青蔥、橘葉、桃仁、鉤藤、土蔞皮

徐批:「肝氣本居下焦,寧靜即是生陽,則逆攻入絡,以致血液瘀聚,久生變幻。通絡宣瘀熄風,理厥陰之血氣,有如此清靈松銳。」

按:氣有餘即是火,操持經營,諸多未遂所欲,氣憤填胸,擾動胃絡而溢血,主要是氣滯血瘀。

青蔥、橘葉通氣疏達,新絳活血通絡。氣動擾陽,內風掀動,故以鉤藤熄風潛陽,蔞皮清熱和陰,藥只六味,面面顧到。

4

怒氣血溢

蔣,十九歲。

衝年陰火未寧,情志易動,加怒氣火迸逆,絡血上溢,問納食不旺,氣衝血上,必撫摩氣降,血不出口,但絡中離位之血,恐致凝遏,越日必氣升湧逆矣。

杜蘇子、降香末、炒桃仁、粉丹皮(炒)、炒南楂、苡米仁、加老韭白汁。

徐批:「此證血氣平靜之後,補陰似不可少。以通為主,識力俱老。」

按:此有餘之氣,方中絕用破瘀通降,老韭白汁辛溫行氣,苡米淡滲導下,極合病機。陽升必陰以收之,徐語所見極是。否則陰陽失調,反覆多變矣。

5

氣痺內阻

李,廿八歲。暑溼氣痺,咳逆微嘔,有發瘧之象。

杏仁、白蔻仁、厚樸、絲瓜葉、連翹、象貝、射幹

按:此病者必是內蓄有積溼,外邪暑溼則從而客之,病在上焦,肺氣不利,故用開肺通結,宣溼輕清之品。

外邪往往易與內病結合,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醫者不可不知此理。

6

火氣內燔

羅,六十三歲。

情懷內起之熱,燔燎身中脂液,嘈雜如飢,厭惡食物無味。

胃是陽土,以陰為用,津液既窮,五火皆燃,非六氣外客之邪,膏、連苦辛寒不可用。必神靜安坐,五志自寧,日餌湯藥無用。

人參、知母、茯神、甘草、生地、天冬、鮮蓮子

按:此病是虛勞之熱,五火皆燃,重點在心、肺與胃,灼爍津液,人參補氣生津,生地涼血清熱,蓮子清心,知母、天冬清肺腸,甘草和中,符合《內經》「勞者溫之"之旨。

耐心久服,兼以安養神志,自能奏效。

我認為此病一由五臟積勞,二由七情受傷,誠如費伯雄所言:「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磨殆盡矣。」

又說:「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可治。」

葉氏言日餌湯藥無用,須在神志寧靜安養,不爾其勞損難治,亦是醫人之老實處。

7

勞累傷氣

周,五十九歲。

瘦人液枯,煩勞動陽,氣逆衝上,漸如噎膈,衰老之象,安閒可久。

枇杷葉、杜蘇子、柏子仁、火麻仁、炒桃仁

徐批:「液枯之人,即勞動傷陽,亦須清養津液,是盞中添油法。」

按:瘦人多火,勞動傷陽,陽虛即氣虛也,液枯精虧,故用潤燥藥。

8

鬱氣脘痛

胡,十四歲。

性情執拗,鬱勃氣逆,粒米入脘即痛,父訓即若痴呆,由肝膽木橫,來劫胃土。上年入冬自愈,秋金肅降,木火不主威,非狗肉溫濁之功能,乃適逢其時耳。

夏枯草、生香附、川貝、土瓜蔞、黑梔皮、化州橘紅

徐批:「開結化痰,利氣清火,面面周到。」

按:鬱氣是實氣,氣實生火,方中夏枯草、黑梔皮、瓜蔞皮苦降清火,木強侮土,胃呆必生痰濁,故用川貝、橘紅化痰,香附行氣,氣通則脫可不痛。

葉氏又明言上次自愈,秋金肅降,天人相應之理,以闢病家非吃狗肉可愈之說。

9

穢氣不飢

李,四十歲。

臭穢不正之氣,入自口鼻,著於募原,不飢嘔逆,中焦病也,宣通濁痺為正,發散清寒為忌。

草果、檳榔、藿梗、厚樸、杏仁、白蔻、半夏、薑汁

徐批:「臭穢雖屬無形濁氣,但粘著募原,必與濁滯有形凝結,不飢嘔逆,惡寒發熱,濁邪並結堅聚,非達原飲不除。」

按:我認為此人上中焦原有溼濁內蘊,外來之穢濁,易於侵入。《周易》:同氣相求,水流溼,溼者,陰也。故用辛溫燥溼逐去之。

10

衝氣失治

吳,三十五歲。

據述咽中氣衝,即起咳嗽,經年調治,漸致食減力乏,此皆不分外因,徒受治痰治嗽之累。凡久恙當問寢食,參視形色脈象,越人謂下損及胃是已。

建中法。

徐批:「氣衝即咳,內損顯然,尚徒治痰治嗽,無怪先生鄙夷。」

按:此病是土不生金。

據我平日臨床經驗,建中湯治消化道潰瘍最合,飴易生薑,溫養胃土,桂枝通陽,白芍斂陰,甘草和中,培土生金,肺氣可以安寧。方中可加炙黃芪,餘用之屢驗。

案中評擊前醫處方失當,不學無術之輩,庸醫誤人,實可憤慨。

《葉天士晚年醫案真本》關於氣病治法較多,茲舉出數例,以為舉一反三之助而已。其中氣虛治法,氣實治法,辨證分明,立方精簡。徐氏評語,擇焉而精。

我們認為葉氏到了晚年,證治雜症,已到了爐火純青之候,方中對證下藥,清溫兼用,升降並用,補瀉並用,活潑潑地如珠走盤,對於氣之認識,有深刻見解,亦是從精熟《內經》中得來。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鄒雲翔——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鄒燕勤、王鋼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清代名醫葉天士,為何說他不僅能治病,而且能治窮?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無數燦爛的文明,明代以前我國在科技、醫學等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產生過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這樣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醫學家,而在近現代,清朝名醫葉天士無疑是響噹噹的一位。中國古代,子承父業是最為常見的現象。
  • 好名、奇病怪治——名醫葉天士軼事
    葉桂,字天士,以字行世,蘇州人,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葉天士是天生的醫學奇才,自十二歲開始學醫至十八歲成名,期間連換十七任老師。這十七位師父後來都與葉天士斷絕往來,據說葉天士「聞某人善治某病,即上門求學,執弟子禮,學成輒棄去。」
  • 醫痴葉天士
    但是還有一部可能不少人都沒有看過的是以清代醫家葉天士為原型的電影《醫痴葉天士》。當然,小編沒想和大家聊電影,就是拋磚引玉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清代名醫~葉天士,又名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667-1746),出生於中醫世家,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採都是當地的名醫。幼時便隨父親學醫,後又拜父親的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
  • 《醫痴葉天士》丨周末影院
    以戲說的表現手法,擷取了「醫痴」葉天士出手治傷、治匪於( 膏)肓、奇藥救(皇)上、巧做紅娘幾個故事,再現了清代名醫葉天士精湛的醫術、精深的醫理,和威武不屈富貴不移的高尚醫德、醫道。清代名醫葉天士(田小潔 飾),醫術精湛、醫理精博、醫道中正。
  • 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金淑琴所著《》一書通篇採用敘事手法,通過敘述清代溫病開山鼻祖——葉天士行醫路上較有代表性的離奇病案和一次次非凡經歷,讓我們看到了擁有精湛的醫術葉天士早年喪父,而後便開始一路尋師。虛心好學的葉天士到處拜訪名醫,本就聰穎好學的他總是很受師父的賞識。他從十二歲起便讀《素問》、《傷寒論》,到十八歲臨證處方,僅僅六年間,就先後從師十七人學習醫術,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這期間,他不僅求學於名醫,還走訪許多藥工、產婆甚至江湖遊醫,可謂「師門深廣」。
  • 【小風箏實驗室】五阿哥,你能娶上小燕子,要感謝江南名醫葉天士!
    這時候嫻妃提到了一位江南名醫,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翁——葉 天 士葉天士,號香巖,名桂,晚號上津老人。而且,葉天士這個「江南名醫」的頭銜可不是隨口說說的,人家是上了《清史稿》的!《清史稿》稱葉天士「名滿天下」,「大江南北,言醫者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最著者:吳瑭、章楠、王士雄。」《葉香巖傳》:「名著朝野,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有不知葉天士先生者。」《蘇州府志》不僅肯定了葉天士的功績,還收錄了葉天士的數則驗案。所以,葉天士「江南名醫」的招牌可是過硬的!
  • 名醫葉天士認為消渴症無藥可醫,金山寺醫僧出手,葉天士拜師醫僧
    同伴叫了個車把他送到名醫葉天士家進行診治,葉天士診了很久,然後說道你是感冒風寒,一劑藥下去就能好,你這是將要去何處?舉人將自己要進京赴會試之事說了,葉天士說了你還是別去了,此去必然要舍船登陸,這樣的話必得消渴症,無藥可救,活不過一個月,現在脈像已現,趕緊回去,後事還來得及料理。於是給他開了個方子,然後讓他徒道將其記錄在醫案之中。
  • 《延禧攻略》裡的葉天士到底是誰?
    葉天士名桂,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生於康熙六年(1667年),逝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享年八十歲。祖籍是今安徽歙縣(據程門雪先生考證),其先祖遷至江蘇吳縣。其祖父名時,字紫帆,擅長兒科;其父名朝採,字陽生,承家學,精於醫,與當時名醫汪琬、張璐、程郊倩為摯友,汪琬作的《葉母顧太君七十壽序》中載其父祖事跡;其兄名又凡,也精於醫。
  • 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歷史電影《大明劫》《醫痴葉天士》
    推薦一部中醫治療傳染病的歷史電影—《大明劫》影片發布會現場,製片人兼編劇謝曉東表示,自己和搭檔共花費兩年半的時間完成劇本創作,中間多次易稿。與觀眾之前看過的電影作品相比,本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沒有戲說。謝曉東說:「我們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基本窮盡明末相關史料,吳又可和孫傳庭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片中故事幾乎全部來自一手史料。
  • 一生只想救人,不想當神的神醫葉天士
    一代神醫葉天士一生懸壺濟世,在醫學這條道路上好為人徒,只要是遇見比自己高明的醫生。葉天士都願意給人家當學生,拜他為師,在葉天士拜過的這些個老師裡邊兒,有一位和尚,一位長老。這位呢不是當時知名的醫生。但是葉天士為了跟他學醫術可是費了不少的勁。
  • 《甄嬛傳》溫實初,《延禧攻略》葉天士,宮鬥劇標配必須有太醫
    還有一個並不完全算是趣聞的小知識,那就是《甄嬛傳》裡的溫實初是小說及電視劇中的虛擬人物,但《延禧攻略》裡的葉天士在歷史中卻確有其人,而且是借用了清代名醫葉桂作為原型(葉桂字天士)。
  • 別慌,若是肝氣鬱結所致,清代名醫傅青主有良方
    是不是水做的不重要了,宋代名醫陳自明說,「女子以血為本」,其實血液對男性也很重要,但女性是地球上的「流血7天不死」的「奇怪生物」,還要經歷分娩、哺育之苦,更應該保護好自己的氣血了。令廣大女性悲傷的是,月經此事實在麻煩,有時候不來,有時候亂來,有時候伴隨腰酸,有時候腹痛難忍,有時候來一丟丟,有時候止都止不住,心累啊!
  • 勵志:中醫狂人葉天士,一怒而拜17師,喪父幼子的大宗師之路!
    這次的主角就是幼年死了父親為了振興家族發奮學習中醫一怒而拜17師終成大師中的大師千餘年來唯一一個被公認可與仲聖比肩的被古龍稱作天下第一名醫的天醫星葉天士 所以葉天士選擇放棄科舉單攻醫學絕對是忍受了一種非常大的壓力和犧牲正是因為這樣才徹底的激發了葉天士成為天下第一名醫的決心如果讓蛋蛋姐給他補一段內心獨白應該是這樣的:我葉天士雖然沒學歷但我要把你們這些博士生一個個超越!
  • 觀物時常識化機——名醫悟道
    《素問·氣交變大論篇》稱:「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中醫理論的產生就是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曉人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並加以研究總結出來的。清代吳鞠通曾云:「醫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數也,無所不通,而受之以謙,而後可以言醫(《溫病條辨》)。」
  • 《醫痴葉天士》經典橋段及影評
    摘錄於下:葉天士:你是否通體酸痛,心胸悶結,特別是雙肩後背痛不可當,雙臂脹麻抬不起來呀?葉天士:我聽你說話氣竭音短,觀你面色青黃無血,必然是夜寒入骨,當然會有這些症狀。乞丐:神醫,我家裡還有老娘孩子,和我一摸一樣的病症,求神醫幫一把,救救他們吧。
  •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葉天士將川楝子入湯劑常用一錢。《藥典》規定用量為5~10g。《得配本草》對吳茱萸的炮製論述最詳,言:「清熱,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川楝子的毒性成分主要在於川楝素、苦楝萜酮內酯等,臨床多因將其誤用為苦楝子導致中毒。與吳茱萸一樣,川楝子臨床也應以小劑量、短期服用為宜。
  • 一代神醫葉天士的求學之路,醫學博大精深值得現在很多醫生去學習
    一代神醫葉天士的傳奇行醫路。葉天士本名叫葉貴,天士,是他的字。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葉天士有一個不得了的稱號「古代十大神醫」之一。也就是明清時期,唯一一個入選了十大神醫的人。其他的神醫都有誰呢?比如說咱們耳熟能詳的的華佗、扁鵲、張仲景等等,葉天士是和這些位齊名的。
  • 葉天士《溫熱論》學習紀要
    郭延彤:師弟講的挺好的,又幫我們回顧了葉天士的生平、學術思想以及《溫熱論》的版本流傳等等,把「透熱轉氣」也解釋得很詳細。葉天士真的將「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不愧是溫病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