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一起學習《葉天士晚年醫案真本》中記載的葉天士的10個醫案。
清代名醫葉天士善治氣病,晚年真本醫案中常講到氣,五臟皆有氣病。葉氏對氣病治法,臨機應變,對證下藥,效如桴鼓,對後學者頗多教益。
葉案中關於氣病很多,茲舉10例,以為啟發之助。
1
腎氣逆上
顧,四十六歲。
此病起痰飲咳嗽,或外寒勞倦即發,發必胸脘氣脹,吐出稀涎濁沫,病退,痰濃氣降乃已。
此飲邪皆濁飲久聚,兩年漸漸腹中痞悶妨食,肛門尻骨,坐則無恙,行動站立,刻刻氣墜,若大便欲下之象。腎虛不收攝顯然。
或於在前見痰嗽以肺治,苟非辛解,即以寒降,以致釀成痛疾。
腎氣丸加胡桃肉、角沉香。
徐靈胎批云:「腎虛氣不歸原,即不能溫養脾陽以化食,以致飲邪濁陰久聚,此腎虛而脾亦虛也,再經腎氣不攝逆上,飲泛病苦,胸脘脹悶,必得腎氣收攝,則諸症皆安。」
按:此種腎氣不足之證,腎氣逆上而咳;腎陽不運,腎氣丸。
六味丸加附、桂,扶陽育陰,加沉香降氣,核桃肉納氣,使腎陽安於其宅。
他批評前醫見識只知治肺,辛解寒降,藥不對病,釀成痼疾,此庸醫誤人者多矣。
此病揆諸現代醫學,與老年性肺氣腫極相類。肺、脾、腎三髒交虛,主要是攝納腎氣,藥須久服,可以收功。
2
疝氣虛痛
吳,六十三歲。
寒入厥陰之絡,結為氣疝,痛則脹升,氣消寂無蹤跡。
老年下元已乏,不可破氣攻疝,溫養下元,尿管脹或阻溺,佐宣通。仿香茸丸。
鹿茸、大茴、韭子、蛇床、當歸、麝香、青鹽、覆盆子
徐批:「溫經不用剛燥,總以老人下元先虧,腎虛惡燥,故主以柔陽藥。」
按:葉氏對這病首先一語道破寒邪入於厥陰經。尿道作脹,小便不暢病象,絕不用破氣攻逐,必須溫養。
鹿茸、蛇床、韭子、覆盆溫腎;大茴、麝香通透;當歸補血和絡;青鹽鹹降引導,方藥簡練精當。
而徐氏又提示,腎虛病人,不得純用剛燥,剛柔相濟,乃為上醫,啟發後學之功匪淺。
3
肝氣嘔逆
姜,五十七歲。
脅膈左右,懊憹不舒,有嘔逆帶血。
凡人臟腑之外,必有脈絡拘絆,絡中聚血。中年操持,皆令耗血,氣攻入絡,必有難以自明其病狀之苦。
宜宣通血分以和絡,俾不致瘀著,可免噎膈反胃。
新絳、青蔥、橘葉、桃仁、鉤藤、土蔞皮
徐批:「肝氣本居下焦,寧靜即是生陽,則逆攻入絡,以致血液瘀聚,久生變幻。通絡宣瘀熄風,理厥陰之血氣,有如此清靈松銳。」
按:氣有餘即是火,操持經營,諸多未遂所欲,氣憤填胸,擾動胃絡而溢血,主要是氣滯血瘀。
青蔥、橘葉通氣疏達,新絳活血通絡。氣動擾陽,內風掀動,故以鉤藤熄風潛陽,蔞皮清熱和陰,藥只六味,面面顧到。
4
怒氣血溢
蔣,十九歲。
衝年陰火未寧,情志易動,加怒氣火迸逆,絡血上溢,問納食不旺,氣衝血上,必撫摩氣降,血不出口,但絡中離位之血,恐致凝遏,越日必氣升湧逆矣。
杜蘇子、降香末、炒桃仁、粉丹皮(炒)、炒南楂、苡米仁、加老韭白汁。
徐批:「此證血氣平靜之後,補陰似不可少。以通為主,識力俱老。」
按:此有餘之氣,方中絕用破瘀通降,老韭白汁辛溫行氣,苡米淡滲導下,極合病機。陽升必陰以收之,徐語所見極是。否則陰陽失調,反覆多變矣。
5
氣痺內阻
李,廿八歲。暑溼氣痺,咳逆微嘔,有發瘧之象。
杏仁、白蔻仁、厚樸、絲瓜葉、連翹、象貝、射幹
按:此病者必是內蓄有積溼,外邪暑溼則從而客之,病在上焦,肺氣不利,故用開肺通結,宣溼輕清之品。
外邪往往易與內病結合,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醫者不可不知此理。
6
火氣內燔
羅,六十三歲。
情懷內起之熱,燔燎身中脂液,嘈雜如飢,厭惡食物無味。
胃是陽土,以陰為用,津液既窮,五火皆燃,非六氣外客之邪,膏、連苦辛寒不可用。必神靜安坐,五志自寧,日餌湯藥無用。
人參、知母、茯神、甘草、生地、天冬、鮮蓮子
按:此病是虛勞之熱,五火皆燃,重點在心、肺與胃,灼爍津液,人參補氣生津,生地涼血清熱,蓮子清心,知母、天冬清肺腸,甘草和中,符合《內經》「勞者溫之"之旨。
耐心久服,兼以安養神志,自能奏效。
我認為此病一由五臟積勞,二由七情受傷,誠如費伯雄所言:「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限之氣血,消磨殆盡矣。」
又說:「自上而下者,過於胃則不可治。自下而上者,過於脾則不可治。」
葉氏言日餌湯藥無用,須在神志寧靜安養,不爾其勞損難治,亦是醫人之老實處。
7
勞累傷氣
周,五十九歲。
瘦人液枯,煩勞動陽,氣逆衝上,漸如噎膈,衰老之象,安閒可久。
枇杷葉、杜蘇子、柏子仁、火麻仁、炒桃仁
徐批:「液枯之人,即勞動傷陽,亦須清養津液,是盞中添油法。」
按:瘦人多火,勞動傷陽,陽虛即氣虛也,液枯精虧,故用潤燥藥。
8
鬱氣脘痛
胡,十四歲。
性情執拗,鬱勃氣逆,粒米入脘即痛,父訓即若痴呆,由肝膽木橫,來劫胃土。上年入冬自愈,秋金肅降,木火不主威,非狗肉溫濁之功能,乃適逢其時耳。
夏枯草、生香附、川貝、土瓜蔞、黑梔皮、化州橘紅
徐批:「開結化痰,利氣清火,面面周到。」
按:鬱氣是實氣,氣實生火,方中夏枯草、黑梔皮、瓜蔞皮苦降清火,木強侮土,胃呆必生痰濁,故用川貝、橘紅化痰,香附行氣,氣通則脫可不痛。
葉氏又明言上次自愈,秋金肅降,天人相應之理,以闢病家非吃狗肉可愈之說。
9
穢氣不飢
李,四十歲。
臭穢不正之氣,入自口鼻,著於募原,不飢嘔逆,中焦病也,宣通濁痺為正,發散清寒為忌。
草果、檳榔、藿梗、厚樸、杏仁、白蔻、半夏、薑汁
徐批:「臭穢雖屬無形濁氣,但粘著募原,必與濁滯有形凝結,不飢嘔逆,惡寒發熱,濁邪並結堅聚,非達原飲不除。」
按:我認為此人上中焦原有溼濁內蘊,外來之穢濁,易於侵入。《周易》:同氣相求,水流溼,溼者,陰也。故用辛溫燥溼逐去之。
10
衝氣失治
吳,三十五歲。
據述咽中氣衝,即起咳嗽,經年調治,漸致食減力乏,此皆不分外因,徒受治痰治嗽之累。凡久恙當問寢食,參視形色脈象,越人謂下損及胃是已。
建中法。
徐批:「氣衝即咳,內損顯然,尚徒治痰治嗽,無怪先生鄙夷。」
按:此病是土不生金。
據我平日臨床經驗,建中湯治消化道潰瘍最合,飴易生薑,溫養胃土,桂枝通陽,白芍斂陰,甘草和中,培土生金,肺氣可以安寧。方中可加炙黃芪,餘用之屢驗。
案中評擊前醫處方失當,不學無術之輩,庸醫誤人,實可憤慨。
《葉天士晚年醫案真本》關於氣病治法較多,茲舉出數例,以為舉一反三之助而已。其中氣虛治法,氣實治法,辨證分明,立方精簡。徐氏評語,擇焉而精。
我們認為葉氏到了晚年,證治雜症,已到了爐火純青之候,方中對證下藥,清溫兼用,升降並用,補瀉並用,活潑潑地如珠走盤,對於氣之認識,有深刻見解,亦是從精熟《內經》中得來。
註: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鄒雲翔——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鄒燕勤、王鋼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