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天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不少人看見趙婷的第一眼,就被她吸引住了。
她是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最受矚目的一匹「黑馬」。
她是本屆最佳影片金獅獎《無依之地》的導演,是第一位斬獲此獎項的中國女導演。
實力一鳴驚人,銳不可擋。
但她的另一個身份,更令人驚訝。
她是趙玉吉和前妻所生的女兒,也是宋丹丹的繼女。
網友們不禁感嘆:
「有這樣一位在演藝界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媽媽,怪不得如此優秀。」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趙婷14歲就去倫敦的寄宿學校上學,大學畢業後也沒有回國發展。
直到201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騎士》在第70屆坎城電影節上的導演雙周單元放映,震撼全場,好萊塢的很多人都開始打聽:「who is Zhao?」
宋丹丹轉發微博感慨道:
「夢一樣的就是大人了……什麼時候回來導一部我跟巴圖都能參演的電影?」
幾個月後,趙婷獲得了美國電影獨立精神獎四項提名,並被授予表彰當年傑出女導演的邦妮獎。
宋丹丹激動地在微博公開為女兒吶喊助威:
「我們的寶貝女兒,一個中國女孩,在別人的領地上獨自闖蕩且獲得如此成就,我太激動、太高興了……」
而此時,趙婷是宋丹丹女兒的事實才被眾人知曉。
趙婷取得成就後,宋丹丹為女兒在社交平臺發文祝賀。
想想真是不可思議。
宋丹丹為了兒子巴圖在演藝圈能順利紮根,用盡了辦法也沒能如願;而女兒卻不聲不響地成了一顆閃耀全球的明星。
同一家庭裡的一兒一女,差別怎麼這麼大?
宋丹丹與趙玉吉的結合堪稱現實版的《家有兒女》。
雖然是重組家庭,卻其樂融融。
她與繼女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隨意自在。
記得她曾在楊瀾的採訪中說自己與繼女關係不錯的原因:
「DNA太重要了,我們是不會去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但當時我沒有安全感。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人娶了我,我害怕他不愛我,我只能趕緊下手去愛他的孩子。」
這份忐忑,讓宋丹丹對趙婷愛得很小心。
14歲時,趙婷想要離開家,遠去倫敦讀書。
一年30萬的學費,宋丹丹幾乎是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去支持她。
18歲時,趙婷想去洛杉磯讀書,父母又把她送去洛杉磯。
宋丹丹不敢過分地約束她,只好任由她去。
卻沒想到,這種帶有距離感的尊重反而成就了趙婷。
她自己為自己選學校,隨心所欲地去感受自己想要的各種體驗。
她在紐約當酒吧服務員,在洛杉磯踏著滑板去上學,在南達科他州的松嶺印第安人保留地拍電影,在荒山野嶺裡找演員。
她甚至在所有同學都忙著拍電影的時候,又跑去一個沒人去的地方,去思考、去挑戰。
她自由散漫,她特立獨行,她永遠都是一副我行我素、很有主見的樣子。
就像她自己說得那樣:
「我只是不想舒服,我不太確定是什麼激勵著我,讓我在早上起床。」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趙婷對自己內心的絕對追隨,使她可以不帶任何濾鏡或面紗地觀察和思考。
她的野性,她的獨立,使她拍出了強大、真實而震撼的電影。
很多人預測,她很有可能會成為第一位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亞裔女性。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過: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去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專業,發展哪部分愛好,放棄哪些愛好。
所有這些選擇都必須由孩子做出,只有做他真正選擇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他才能去忍耐、去努力。
成功的時候,他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選擇的喜悅。」
趙婷說:
「我的父母很有趣,他們從未停止讓我做真實的自己。」
也許,這就是趙婷跟巴圖最大的區別。
宋丹丹對趙婷的愛是尊重的,是放手與成全。
但她對巴圖的愛卻是截然不同的方式。
在第二段婚姻失敗後,宋丹丹把巴圖當作自己唯一的生活信念。
在《嚮往的生活中》,宋丹丹總是否定巴圖,打擊巴圖:
「小時候沒一次能讓我笑著開家長會。」
「什麼都不會幹,我生了個廢物兒子。」
當著嘉賓和觀眾的面,宋丹丹瘋狂地吐槽和挖苦,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27歲的巴圖,被媽媽調侃:「表演一個啃腳趾給大家看看。」
而巴圖的反應,也讓人不免心疼。
他自始至終都充滿了不自信,甚至有時會憤怒,但他不會抗爭,沒有自我。
宋丹丹不愛巴圖嗎?
她愛,她比任何人都愛得更深。
在巴圖14歲時,她為巴圖申請到了去英國讀書的機會。
但她放心不下,即使自己英文不好,也堅持要陪巴圖出國,這一陪就是5年。
巴圖畢業後,為了幫巴圖進入演藝圈,她通過關係讓巴圖到處客串角色,甚至帶著巴圖一起上綜藝節目。
因為擔心巴圖與演員們處理不好關係,宋丹丹經常去給演員們送小禮物,還將與巴圖年齡相仿的青年演員請到家中。
她非常努力地想要做好一個單親媽媽,她迫切地希望巴圖能夠堅強。
只是,當愛到過度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忘記,該怎樣正確地去愛。
「我就希望巴圖不要怕打擊,要習慣打擊,打擊多了就會堅強。」
宋丹丹對巴圖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滿,做得太多。
所以,巴圖在她眼裡始終是個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在網上看到的一個高中生的故事。
他的媽媽很愛他,即使他成績不好、動不動就請假。
但無論他怎麼折騰,他的媽媽都會選擇用關心他、包容他的方式化解一切。
為了知道他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他的媽媽加了半個班同學的微信。
為了讓老師多關注他的情緒變化,他的媽媽想方設法地跟老師套近乎。
為了讓他不為未來發愁,他的媽媽幫他設計了未來十年的發展方案。
他知道媽媽都是為他好,但他卻越來越不開心。
因為媽媽的面面俱到,讓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他覺得媽媽從未接納過他真實的樣子。
《讓男孩像男孩那樣長大》中寫道: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依賴別人的看法和觀點。」
孩子需要活出他們自己的價值感,而這個價值感需要他們自己去創造。
不管是宋丹丹還是那個高中生的媽媽,她們都為孩子做得太多了。
她們嘴上說著讓孩子獨擋一面,內心卻從未給予孩子真正的信任。
養廢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他包辦一切。
父母放不下的心,松不開的手,只會讓孩子失去獨闖和磨練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展翅翱翔的本能。
所以巴圖輸給姐姐,一點也不意外。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說: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美術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
教育方法不同,孩子的人生也不同。
宋丹丹對趙婷的尊重信任,成就了趙婷的獨立,也成就了趙婷的輝煌。
宋丹丹對巴圖的緊拽不放,造就了巴圖的自卑,也造就了巴圖的碌碌無為。
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如果我們一直不捨得撒手,我們的愛就會成為阻礙。
一個無法丟掉拐杖的孩子,永遠也奔跑不起來。
只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角,他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自強不息。
教育專家畫雲博士說:
「愛孩子和愛其他真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並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
確實是!
宋丹丹一兒一女的巨大差別,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只有學會放手,才能驚喜不斷。
點個「在看」,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