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是誰?
為什麼宋丹丹發微博:什麼時候回來導一部我跟巴圖都能參演的電影?
深入了解才知道她是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最受矚目的一匹「黑馬」。
也是本屆最佳影片金獅獎《無依之地》的導演,是第一位斬獲此獎項的中國女導演,是繼侯孝賢、張藝謀、蔡明亮、李安、賈樟柯之後,第六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導演。
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另外一個家庭身份:
她是趙玉吉和前妻所生的女兒,她是宋丹丹的繼女。
很多網友們感嘆到:「有這樣一位在演藝界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媽媽,怪不得如此優秀。」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趙婷14歲就去倫敦的寄宿學校上學,大學畢業後也沒有回國發展。
直到201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騎士》在第70屆坎城電影節上的導演雙周單元放映,震撼全場,好萊塢的很多人都開始打聽「who is Zhao?」
有人說:宋丹丹為了兒子巴圖在演藝圈能順利紮根,用盡了辦法也沒能如願。
而女兒卻不聲不響地成了一顆閃耀全球的星。
同一家庭裡的一兒一女,差別怎麼這麼大?
愛不是打擊
&34;成為這幾年家庭教育的&34;,許多家長就是害怕孩子處於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之中,容易不思進取,將來無法抗住社會的&34;。所以許多家長奉行挫折教育的方式,給孩子的生活加點&34;,意圖磨鍊孩子的更強大的意志,讓孩子成長為有用的人才。
可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好像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在《嚮往的生活中》,宋丹丹總是否定巴圖,打擊巴圖。
「小時候沒一次能讓我笑著開家長會。」
「什麼都不會幹,我生了個廢物兒子。」
當著嘉賓和觀眾的面,宋丹丹瘋狂地吐槽和挖苦,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宋丹丹不愛巴圖嗎?
她愛,她比任何人都愛的更深。
在巴圖14歲時,她為巴圖申請到了去英國讀書的機會。
但她放心不下,即使自己英文不好,也堅持要陪巴圖出國,這一陪就是5年。
巴圖畢業後,為了幫巴圖進入演藝圈,她通過關係讓巴圖到處客串角色,甚至帶著巴圖一起上綜藝節目。
因為擔心巴圖與演員們處理不好關係,宋丹丹經常去給演員們送小禮物,還將與巴圖年齡相仿的青年演員請到家中。
她非常努力地想要做好一個單親媽媽,她迫切地希望巴圖能夠堅強。
只是,當愛到過度的時候,父母往往會忘記,該怎樣正確地去愛。
「我就希望巴圖不要怕打擊,要習慣打擊,打擊多了就會堅強。」
宋丹丹心很好,嘴很壞。
她對巴圖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滿,做的太多。
所以,巴圖在她眼裡始終是個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的孩子。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生活過於安逸,生活中沒有挫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換位思考,孩子的世界裡同樣存在著很多煩惱和困難,擔憂著成績,難以和同學和諧相處。但是家長往往選擇了忽視,用過度的挫折教育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強大,這種&34;卻早已變了味,這樣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只會是傷害。
愛孩子要尊重孩子
周國平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懂得尊重孩子,是教養,需要慢慢修煉。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沒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所以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
14歲時,趙婷想要離開家,遠去倫敦讀書。
一年30萬的學費,宋丹丹幾乎是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去支持她。
18歲時,趙婷想去洛杉磯讀書,父母又把她送去洛杉磯。
她成績差的時候,就像一個野孩子,整天只會畫一些奇怪的日本漫畫,看美國電影,寫同人小說。
宋丹丹不敢過分地約束她,只好任由她去。
卻沒想到,這種帶有距離感的尊重反而成就了趙婷。
她自己為自己選學校,隨心所欲地去感受自己想要的各種體驗。
她在紐約當酒吧服務員,在洛杉磯踏著滑板去上學,在南達科他州的松嶺印第安人保留地拍電影,在荒山野嶺裡找演員。
她甚至在所有同學都忙著拍電影的時候,又跑去一個沒人去的地方,去思考,去挑戰。
她自由散漫,她特立獨行,她永遠都是一副我行我素,很有主見的樣子。
就像她自己說得那樣:
「我只是不想舒服,我不太確定是什麼激勵著我,或者是讓我在早上起床。」
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過: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去選擇,選擇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專業,發展哪部分愛好,放棄哪些愛好。
所有這些選擇都必須由孩子做出,只有做他真正選擇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他才能去忍耐、去努力。
成功的時候,他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選擇的喜悅。
趙婷說:「我的父母很有趣,他們從未停止讓我做真實的自己。」
也許,這就是趙婷跟巴圖最大的區別。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說:
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變,或者使他們成為醫生、律師、美術家、或者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
教育方法不同,孩子的人生也不同。
宋丹丹對趙婷的尊重信任,成就了趙婷的獨立,也成就了趙婷的輝煌。
宋丹丹對巴圖的緊張不放,造就了巴圖的自卑,也造就了巴圖的碌碌無為。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過這樣三句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孩子脫離我們的懷抱,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錦繡天地。
如果我們一直不捨得撒手,我們的愛就會成為阻礙。
一個無法丟掉拐杖的孩子,永遠也奔跑不起來。
只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角,他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自強不息。
教育專家畫雲博士說:
愛孩子和愛其他真愛物件或寵物不同,珍愛的物件或寵物要保留在身邊,欣賞愛惜。
可是愛孩子,卻是為了有一天讓他們離開我們,並時刻為他們的離開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