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位女性為我們在國際上爭了光——
由她執導的新作《無依之地》榮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這可是歷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女導演。
之前能拿金獅的華人可都是張藝謀、李安、賈樟柯這樣的大師,足見獎項分量之重。
她就是趙婷。
說起這個名字,可能沒幾個人知道;
但她的繼母宋丹丹,在中國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麼多年,怎麼沒聽說宋丹丹還有個女兒?
因為趙婷15歲就獨自去國外上學;
宋丹丹除了給予經濟援助,並未干預過趙婷成長。
所以嚴格說來,趙婷並不是宋丹丹親手帶大的。
按理,女兒獲獎,母親與有榮焉,網友應該祝賀。
可這兩天關於宋丹丹的評論卻很刺耳,甚至有人說:
「幸虧趙婷不是宋丹丹教育出來的,否則慘了!」
人們為何如此刻薄?宋丹丹怎麼了?
01
既然聊趙婷,就不得不提她父親趙玉吉和繼母宋丹丹的離異重組家庭。
他們還真的像《家有兒女》裡那樣:
宋丹丹離婚後帶著巴圖,趙玉吉離婚後帶著趙婷,重新組成了一家四口。
有人猜測,是不是宋丹丹和趙婷關係不好,所以過去兩人都避而不談這層關係?
畢竟趙婷在國外嚴重缺錢、歷經煎熬的時候,宋丹丹都一無所知:
這似乎更加佐證了,宋丹丹沒管過趙婷,人家拿獎了反而出來沾光。
但事實卻是,趙婷不願向家裡要錢,是因為從14歲起,她開始變得叛逆。
那時,她無法接受周遭的一切,試圖逃離這個環境:
「我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脫身。
我年輕時收到的許多信息都不是正確的,而且我對家人和背景變得非常反叛。」
也許,她口中的「家人和背景」,指的正是父親離婚又再婚。
教育家約翰·貝曼說:
「叛逆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它告訴你有一些東西需要改變了。」
於是,性格果斷、凡事自己拿主意的趙婷,15歲便去了倫敦的寄宿學校上學;
後又轉至美國,再也沒有回國發展,這也為她之後的成就埋下了伏筆。
而趙婷離開中國那年,正是宋丹丹和趙玉吉組成家庭第一年。
當然,經濟和精神都獨立很早的趙婷,在國外也吃了不少苦頭:
「我那時候一個人在印第安人聚居區、荒山野嶺裡找演員,幾乎精疲力盡。
我覺得自己都30多歲了,還沒有拍出一部作品。
那段時間,美國大量的獨立電影公司開始倒閉,整個電影市場的環境讓你覺得非常艱難。」
直到第二部作品《騎士》在坎城拿獎,趙婷這才有了業內知名度,經濟上開始寬裕。
克服種種困難,至今趙婷拍出了三部作品,一部比一部炸裂。
成為「華人女性之光」、國內逐漸對趙婷有了解後;
好事者便開始拿宋丹丹親兒子巴圖和趙婷對比,說巴圖和姐姐差太遠:
不夠獨立、唯唯諾諾、沒有自我,兩人性格完全相反。
的確,宋丹丹無論上什麼綜藝幾乎都會帶著他,可以說是力捧了。
但巴圖的表演事業似乎始終不溫不火,沒什麼亮眼的成績。
姐弟出自同一家庭,何以差異如此巨大?
02
其實,關於巴圖的種種負面評價;
都來自宋丹丹作為一個對兒子有過高期待的母親的片面判斷。
她似乎總是覺得:
我兒子又胖又笨,更不出類拔萃,與其等別人嘲笑,不如我先開噴,用自嘲化解尷尬。
爭議就來自2017年兩人共同參加的綜藝《嚮往的生活》。
節目中,宋丹丹火力全開,展現了自己對兒子的360度無死角嘲諷貶損能力。
一上來,宋丹丹就嚷嚷:
巴圖搭雞窩,宋丹丹也陰陽怪氣:
問黃磊「是不是你女兒每次都讓你特別滿意」,其實也是為了給自己的吐槽開個頭;
因為她根本沒等黃磊回答就自顧自地說:
不顧巴圖已經是成年人,絲毫沒有保護孩子自尊心的概念;
說巴圖總是啃腳,還要讓他給大家表演一個:
看別人家孩子舉止得體聰明伶俐,宋丹丹直接毒舌道:
更過分的是,就因為巴圖沒搶著去做早餐,宋丹丹直接感嘆:
「我生了一個廢物!」
如果一句兩句,還勉強能說是母子間的「調侃、幽默」;
可如此高頻地在外人面前挖苦兒子,別懷疑,這就是中國式家長最喜歡、最擅長的——
「打擊式教育」。
但巴圖真如宋丹丹所說那麼一無是處嗎?
出演《羋月傳》中的嬴蕩時,劇中角色要反覆舉鼎。
道具組建議用個輕一點的假鼎,但巴圖覺得,舉一個沒有重量的鼎,達不到劇情效果。
於是果斷拒絕了:
觀眾入戲太深,跑到他微博底下大罵嬴蕩,他還反過來安慰網友:
「大家再熬一熬,我60集就死了。」
《嚮往的生活》裡,巴圖也並不是「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
他時刻充當一個默默付出的後勤,從不邀功:
被人問:你坐三輪車上屁股不疼嗎?
他還會自黑逗大家開心:
參加《跨界歌王》,拉票環節卻不好意思地安慰現場觀眾:
「不用太有壓力,都是黃燈(淘汰燈)也沒關係。」
善良又努力的巴圖,何至於母親嘴裡那麼糟糕?
宋丹丹曾說,她希望兒子能承受打擊,並在打擊中成長。
是的,打擊能讓我們變得堅強,她和英達不幸的婚姻結局,可能的確讓宋丹丹更為堅強。
但刻意的打擊,只會是一種傷害,這不是她可以肆意踐踏孩子尊嚴的理由。
你甚至能夠嗅出,宋丹丹這些表述背後的無奈與不甘:
她太想讓被親生爸爸「拋棄」了的巴圖,活出個樣子給大家看。
為此,她不惜微博開噴前夫,言語中充滿了怒氣與不忿。
只因英達帶著小兒子上電視高調秀父子情,刺激了敏感的宋丹丹。
因為對英達還有怨氣,才那麼想讓巴圖為她們母子倆爭氣。
這段感情對宋丹丹打擊甚大,她於是將所有人生期望都寄托在了兒子巴圖身上。
不過,雖然親生父親對巴圖不管不顧,但好在繼父趙玉吉彌補了不少缺憾。
愛之深,責之切。
這句話簡直就是這對母子的真實寫照。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宋丹丹為什麼從心底裡,無法真正接納巴圖的平凡。
宋丹丹極具壓迫感的教育方法,讓巴圖變得不敢施展、畏手畏腳。
生活中,秉持這種教育理念的父母還少嗎?
多少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凡。
03
曾經有一篇很火的文章,以母親的口吻講述自己的兒子。
她和老公985畢業,一個碩士一個博士,積極備孕優生優育。
孩子出生,他們滿懷期待:肯定像我們一樣是個學霸!
結果幾年後,不管他們和孩子怎麼努力,學習成績就是兩個字——不好。
她不得不開始接受一個現實:我的孩子,確實資質一般。
但她兒子除了學習,在別的方面都很優秀:
體諒父母、樂於助人、尊敬師長、友愛同學、還愛做菜。
孩子勇敢競選宣傳委員,全班38人一致選他。
她開始反思,每次考試總是甩尾的「學渣」兒子,真的很差勁嗎?
最後她得出結論:
我們不應該鄙視平凡,相反應該欣然接納平凡。
回到宋丹丹身上,她不愛巴圖嗎?
恰恰相反,她正是愛得太滿,所以做得太多。
有人說,趙婷的成功是因為家庭的「放養」,巴圖的「失敗」來源於母親的控制。
其實,之於他們二人,都有失偏頗。
人和人之間性格不同、天賦各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期。
在巴圖身上,山叔看到了千千萬萬父母的不甘心。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而接受孩子平凡,就是這場修行必須要邁過的坎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路徑,只要開心快樂,就沒有好壞之分。
常伴父母左右的所謂「平凡的孩子」,都是來給父母報恩的。
願天下父母,都能學會接納自己的孩子;
同時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