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電 「我的工資一拖再拖,硬是要了好幾年沒要到,今天終於有個結果了,法院和工會幫我解決了這件揪心事,讓我安心過年,太感謝你們了!」當事人王某寧在拿到北海市鐵山港區人民法院出具的訴前調解協議書後感慨不已。
12月18日下午,北海「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開展兩級法院聯動調解,成功化解32起涉及歷史債務共計182萬餘元的勞動爭議系列糾紛,王某寧就是其中案件當事人之一。
原告王某寧等人系北海市某單位職工,曾多次向被告北海市某單位及上級部門反映,要求發放拖欠的工資、獎金及住房公積金。因單位改制形成的歷史債務問題,被告一直以資金短缺為由未予發放。得知2019年鐵山港區人民法院通過「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模式調解過一批退休職工工資的案件,王某寧等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到鐵山港區法院提起訴訟。考慮到這是一起涉案人數眾多、涉案金額較大群體性糾紛,該院向北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報告,並啟動了「兩級法院+工會」上下聯動聯調機制。
當日下午,北海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梁壯,北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主任林曉霞、副主任葉雪玉一行專程到鐵山港區法院與法官一起對該系列案進行調解。經過法官、工會調解員多次與雙方當事人溝通,本著調解優先的宗旨,該院訴訟服務中心主任譚有發動之以情明之以理地勸解、疏導雙方當事人,避免矛盾升級。在該院主持下,原告方職工代表和被告北海某單位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當場籤訂了調解協議書,由被告北海市某單位支付王某寧等人的拖欠工資等款項,並作出如期給付承諾。該系列案件在兩級法院和工會、調解員的共同努力下,32起拖欠職工工資的勞動爭議糾紛案終於得以圓滿調解,使群眾的「三事」得到快速化解。
「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平臺,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化解勞動爭議糾紛,積極聯合北海市總工會搭建的平臺,並正式掛牌成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室。一方面通過工會積極調解維護勞動者權益,減輕法院訴訟壓力,化解勞動爭議;另一方面通過法院製作調解書,賦予文書強制執行力,讓雙方當事人調解沒有後顧之憂,把法院審判執行的強制性、權威性和工會調解的柔和性、便捷性有機結合,形成了1+1﹥2的增益效果,有效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精準服務「六穩」「六保」,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全力護航。(工人日報記者龐慧敏 通訊員廖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