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條「三個月嬰兒趴睡身亡」的故事刷了屏,群裡的媽媽們也都在感嘆:世界上怎麼又這樣的媽媽。最讓人覺得心痛的是,在小寶寶痛苦掙扎的這段時間裡,媽媽還在微信群裡向「育兒專家」諮詢,到底要不要去管孩子?
看著網上孩子在監控中的掙扎的畫面,不禁陷入了沉思,想起了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母嬰自媒體人。新生命的降臨伴隨著喜悅,但也伴隨著恐慌。至今我都能想起來,自己在面對那團軟軟小寶寶時內心的誠惶誠恐。想必這也是很多新手爸媽的感受。
我們看了很多新老育兒觀念的衝突,信心滿滿的要從網際網路海量的育兒知識中,學習該如何帶娃。甚至花錢去上所謂的「育兒培訓班」。但是真的看過很多以後,就會覺得頭暈眼花,很多觀念看起來都不那麼「靠譜」,甚至有些觀點還都很矛盾。於是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問我,到底什麼樣的「育兒知識」才能相信。
其實這不僅僅是在育兒領域才會出現的問題,之前相信生吃茄子能夠保健,不也是來自朋友圈的傳播嗎?因此在海量的信息中,練就一副火眼金睛,帶著慎重的態度去學習網絡上的海量知識,才是學習育兒知識,保護孩子的最好辦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裡聊聊,作為新手爸媽,在學習海量的網絡育兒知識時,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原則一:經典育兒理論打底
照顧新生寶寶,無關三觀,無關家庭氛圍,而是實打實的「硬科學」。建議大家在看碎片化的知識時,先買兩本經典的育兒書籍來壓箱,比如《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等,遇到相關問題可以先去查閱,了解最權威的資訊。在上網去學習別的媽媽的經驗,這些經驗未必適合所有的孩子,只是帶過孩子的父母分享出來的經驗之談,可以一試,但是未必全對。
原則二:多看多對比
針對孩子情緒管理的問題,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就需要爸爸媽媽去發現他的情緒,然後予以引導。家有這樣孩子的育兒博主,可能就會寫:「我們應該認同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去表達。」而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暴躁,爸爸媽媽如果一味縱容孩子摔東西、耍賴這種「發洩」行為,則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因此,在學習育兒知識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也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去看自媒體的內容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同時多看多聽,綜合多種信息,尋找出自己的育兒方式。
原則三:不要一味否認長輩的育兒經驗
當代父母最反感長輩說:「我們之前都是這樣帶娃的。」這甚至成為了很多婆媳矛盾的導火索。雖然說老一輩人帶娃又很多不靠譜的傳統,比如不能用紙尿褲、給孩子把尿等等。但是也並不意味長輩的經驗都是錯的,在學習網絡上的育兒知識時,不妨也同時聽聽長輩們的育兒經。
原則四:嚴重問題謹遵醫囑
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關於寶寶皮膚護理的文章,在私信中有位家長詢問我說:自己家孩子溼疹很嚴重,應該給孩子抹點什麼藥。我回復她:建議帶孩子去正規醫院,謹遵醫囑,讓大夫開處方藥。
當孩子的健康出現問題,一些父母就會進入到比較焦慮的狀態。病急亂投醫,在網上去查所謂醫治方式。但這樣其實是非常不理智的,信息魚龍混雜。而關於健康的試錯成本太過高昂,因此還是應該去正規醫院檢查治療。
原則五:保持穩定的育兒風格
有個朋友跟講過一件事兒,自己家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不專心,東張西望不好好吃飯,甚至經常吃到一半,就鬧著要去玩。爸爸每次總是會厲聲斥責孩子,讓他好好吃飯。然而有一天,孩子說不吃了,爸爸卻任由他去,說到一篇文章上寫,孩子不吃發,就餓他幾頓。
其實,爸爸媽媽在學習育兒知識時,應該更加關注的是孩子在某一特定階段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特點,而不是具體的育兒方式。因為這些育兒方式都是建立在對孩子的理解和家庭自己的特點上。如果一看到某種方法就馬上就運用到孩子身上,則可能造成教育方式的前後不一致,這樣孩子不但學不到規則,還會因為爸媽的行為不可預測充滿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