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4087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最近,因為《演員請就位》的一段表演,阮玲玉之死重新成為熱議的話題。
![]()
演員鍾欣潼因將阮玲玉之死的片段演得細膩動人,收穫好評——眼睛裡寫滿了想活,手上卻不得不赴死,真正詮釋了什麼叫人心涼薄,人言可畏……
![]()
花絮時,她毫不避諱地說,這段戲進入得很快,因為與自己的經歷很像。為了做到共情,鍾欣潼做了一些功課,發現阮玲玉死後還出現過真假遺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阮玲玉憑藉紮實精湛的演技驚豔影壇,成為名副其實的默片女王、「中國的嘉寶」。然而,1935年3月8日——全國婦女解放日這一天,她突然自殺,驚動整個上海,各種輿論甚囂塵上,對阮玲玉的自殺展開了一場大討論。阮玲玉死後,先後流出四封遺書,真真假假,眾說紛紜。按常理,阮玲玉留遺書是有充分理由的。作為女兒和母親,她有必要留下遺書,對其母親和養女有所善後;作為員工,她也有必要給電影公司一個交代。
最早聲稱阮玲玉留有遺書,而且還是兩封的,是阮玲玉的「現任」丈夫唐季珊。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為我是畏罪,其是(實)我何罪可畏?因為我對於張達民沒有一樣有對他不住的地方,別的姑且勿論,就拿我和他臨別脫離同居的時候,還每月給他一百元。這不是空口說的話,是有憑據和收條的。可是他恩將仇報,以冤(怨)報德,更加以外界不明,還以為我對他不住。唉,那有什麼法子想呢?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罷。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罷了。季珊:我真做夢也想不到這樣快,就和你死別,但是不要悲哀,因為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請代千萬節哀為要。我很對你不住,令你為我受罪。現在他雖這樣百般的誣害你我,但終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我看他又怎樣活著呢。鳥之將死,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死而有靈,將永永遠遠保護你的。我死之後,請代拿我之餘資,來養活我母親和囡囡(阮玲玉養女),如果不夠的話,那就請你費力罷!而且刻刻提防,免她老人家步我後塵,那是我所指望你的。你如果真的愛我,那就請你千萬不要負我之所望才好。好了,有緣來生再會!另有公司欠我之人工,請向之收回,用來供養阿媽和囡囡,共二千零五元,至要至要。另有一封信,如果外界知我自殺,即登報發表,如不知請即不宣為要。阮玲玉在第一封遺書裡,語氣強硬地痛責前夫張達民「恩將仇報」,讓她陷入可怕的輿論漩渦之中,只得以死自證清白。「人言可畏」四個字,也成為轟動一時的絕語。在第二封遺書裡,表達對現任唐季珊的安慰和感激,言語間多是溫柔,遺書對張達民、唐季珊兩人的態度,阮玲玉一踩一捧,愛憎分明。遺書公布之後,輿論沸騰,乃至有人質疑其真實性。大家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阮玲玉原本讀書不多,極少寫作,加上生死關頭情緒激動,不大可能會留下這樣行文暢達的遺書。張達民也表示「筆跡不對」,矛頭直指唐季珊偽造遺書,故意抹黑別人,洗白自己。最關鍵的疑點還是阮玲玉對唐季珊的態度。眾所周知,唐季珊對阮玲玉始亂終棄,甚至在公開場合毆打過阮玲玉。阮玲玉死前的態度,十分反常,所以遺書是假。果然,就在唐季珊拿出阮玲玉兩封遺書的一個月後,香港小報《思明商學報》刊出了阮玲玉的又一版遺書,同樣是兩封,由梁賽珍和梁賽珊姐妹倆提供。達民:我已被你迫死的,哪個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離後,每月又貼你100元嗎?你真無良心,現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滿意足啊!人們一定以為我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我不過很悔誤(悟)不應該做你們兩人的爭奪品,但是,太遲了!不必哭啊!我不會活了,也不用悔改,因為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季珊:沒有你迷戀「XXX」(指唐季珊的新情人),沒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約不會這樣吧!我死之後,將來一定會有人說你是玩弄女性的惡魔,更加要說我是沒有靈魂的女性,但,那時,我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過去的織雲(即張織雲,唐季珊曾玩弄過的女影星),今日的我,明日是誰,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我死了,我並不敢恨你,希望你好好待媽媽和小囡囡(阮玲玉養女),還有聯華欠我的人工2050元,請作撫養她們的費用,還請你細心看顧她們,因為她們唯有你可以靠了!沒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了,我很快樂。這兩封遺書整體風格一致,阮玲玉都列舉了張達民和唐季珊的暴行並深受其苦,張達民的苦苦相逼,讓自己而走上絕路,唐季珊的毒打是「壓死駱駝最後一顆稻草」。不過梁家姐妹提供的這一版遺書,也有人認為動機不純。名義上為阮玲玉伸冤,實則是為了自保。因為當時唐季珊與梁賽珍有染,坊間早有傳聞,梁賽珍與阮玲玉還是鄰居,關係密切,「識姐近十載,相待如骨肉」。如果傳聞是真,那麼遭受愛人與閨蜜雙重背叛的阮玲玉,該是多麼失望無助而走上絕路。歷史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被敘述,不斷被建構的過程。四封遺書,真真假假,其實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不過阮玲玉的死,她的人生悲劇卻是真的。對阮玲玉來說,愛情是她的一種內在「生命氣質」。浪漫而又情感豐富的阮玲玉,總是「貪一點兒依賴,貪一點兒愛」。只可惜深情總是錯付,最終落得遍體鱗傷,香消玉殞的結局。阮玲玉16歲那年,張達民對她一見鍾情,好女怕纏男,架不住張達民的窮追猛打,不久兩人便開始同居。然而,張達民自幼嬌生慣養,不學無術又揮霍無度,讓兩人的生活越發拮据。直到阮玲玉進入明星公司拍攝電影,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隨著阮玲玉事業上的成功,她與張達民之間的愛情也走到了盡頭。阮玲玉一方面努力拍戲,掙錢維持這個家;另一方面卻又愛得卑微,對自己的處境優於張達民而心懷不安。就連分手之後,仍三番兩次求人給張達民安排美差事,說明她念舊情,對張達民仁至義盡;也說明了她對「女強男弱」的兩性差距是有心理負擔的。
阮玲玉的矛盾心理,給了張達民可趁之機。敏感的阮玲玉擔心自己名譽受損,不希望感情隱私見報,使得張達民以此為要挾,不斷敲詐勒索,最終對簿公堂。就在阮玲玉急於擺脫張達民時,唐季珊趁虛而入,給了阮玲玉短暫的慰藉。然而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出了虎穴,又進了狼窩。茶葉富商唐季珊當時四十歲,給時人的印象就是玩世不恭、揮金如土,他是情場老狐狸,尤其與電影女明星走動頻繁。1932年,唐季珊拋棄影星張織雲,猛烈追求阮玲玉,處處殷勤體貼。彼時張織雲曾致信阮玲玉:「我的現在,就是你的將來。」然而甜蜜攻勢難以抵擋,正如阮玲玉自己所言:「我太軟弱了,我這個人經不起別人對我好。要是有人對我好,我也真會像瘋了似的愛他!」阮玲玉最終還是接受唐季珊,與張達民籤訂脫離約據,於1933年8月開始與唐季珊同居。同居後,唐季珊的真面目才慢慢顯露出來。他不僅在外拈花惹草,生性放蕩,對阮玲玉的控制也十分嚴重,阮玲玉出席活動不能自己做主,要先獲得唐的批准。他還甚至在公共場合打罵阮玲玉。唐季珊扭曲而又狂暴的愛,讓阮玲玉痛苦不堪。唐季珊與其他女性的曖昧糾纏,也讓阮玲玉傷透了心,對愛情失望至極。「張達民只是把我當作搖錢樹,唐季珊也只是把我當作專利品,他們誰也不懂的什麼是愛情。」當張達民控訴阮玲玉,所有的負面新聞接踵而至,面對人言可畏的僵局、虛情假意的愛戀、一再失敗的婚姻,阮玲玉心已死,決定一死了之。無可否認,導致阮玲玉自殺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新聞記者的誇張報導卻難逃干係。各色小報雜誌不斷「爆料」阮玲玉生活隱私,並對她和張達民、唐季珊三人之間的關係進行過度渲染,做了很多不負責任的報導。甚至一些報紙對她主演的《血淚碑》《白雲塔》《故都春夢》等影片進行臆想捏造,將阮玲玉的生活,與她在屏幕上扮演的風塵女角色混為一談。
![]()
乃至於《申報》也用「通姦」等字眼描寫阮玲玉,一時間,阮玲玉成為吃瓜群眾口中的「放蕩女」。敏感且愛惜名譽的阮玲玉,就這樣被逼上絕路。
可見阮玲玉遺書可能是假,但那句「人言可畏」卻是千真萬確的。即便是阮玲玉死後,一些新聞記者仍然沒有消停,指責阮玲玉的愛慕虛榮,禁不住金錢誘惑,才會被男人玩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阮玲玉自殺後不久,魯迅寫下《論「人言可畏」》一文,痛斥當時新聞界的醜惡現象和惡劣風氣。最終,阮玲玉的死上升為嚴肅的社會問題。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社會發展進程的一面鏡子。
![]()
魯迅《論人言可畏》手稿
1947年10月7日,中國第二起「阮玲玉式」的悲劇發生。上海越劇名伶筱丹桂自殺,留下遺言:「做人難,人難做,死了。」
與阮玲玉自殺後,社會輿論更多的是側重於娛樂八卦、明星隱私,流於表面化相比,筱丹桂自殺後,輿論走向更富正面色彩,較為理性和深入。人們更多的是透過其自殺現象,探究社會本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筱丹桂更是被塑造成反對夫權的典型。只可惜,阮玲玉沒能等到這樣的好時代。在《演員請就位》節目中,阿嬌所念的遺書是由梁家姐妹提供的版本。也就是說,是張達民和唐季珊兩個男人,合力害死阮玲玉。這種推論,在當時雖有爭議,卻也有其合理的社會根基在。民國時期,人們積極擁抱新思想,崇尚自由平等的愛情觀,但是在情感上,統御幾千年的傳統倫理道德依然是支配他們的行為準則。對於阮玲玉來說,愛情是她一生的跋涉。阮玲玉自認是新女性,卻也始終受制於「舊傳統」,無法逾越男女兩性的「道德鴻溝」。在阮玲玉悲劇中,可以發現社會輿論對於男女兩性的關係,存在著雙重的道德標準,一方面,人們對男性的道德要求寬鬆,嫖娼、納妾、重婚等不道德行為,可以得到包容,最多只是加以無關痛癢的譴責;而另一方面,人們對女性的道德要求卻嚴厲至極,女性群體在舊社會處處遭受著壓迫和歧視。這種「雙標」註定了阮玲玉的悲劇。戴彥:《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阮玲玉》東方出版社 2005-05黃維鈞《阮玲玉畫傳》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09關熙潮《你是無聲的離歌》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5-04劉長林、馬磊磊《論阮玲玉自殺的社會賦予意義》,《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