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6月24日報導: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地方企業共同研究,開發形成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候選疫苗(ARCoV)已於6月19日正式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准。這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新冠mRNA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緊前部署應急科研攻關,同時推進多條技術路線的新冠疫苗研發。國產新冠mRNA疫苗是該院繼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後,研製成功獲批臨床試驗的又一高技術疫苗品種。研究表明,這一新冠mRNA疫苗不僅可在小鼠和食蟹猴體內誘導產生高水平中和抗體,還可誘導保護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食蟹猴攻毒實驗表明,疫苗免疫的動物可耐受高滴度新冠病毒攻擊,有效阻止病毒複製和肺病理進展,顯示出良好的保護效果。
mRNA疫苗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疫苗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特定的遞送系統將表達抗原靶標的mRNA導入體內,在體內表達出蛋白並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學反應,從而使機體獲得免疫保護。mRNA疫苗研發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目前僅有美國和德國研發的少數幾個mRNA疫苗品種進入臨床研究階段,我國此前從未批准過mRNA疫苗進入臨床。
項目負責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秦成峰表示,國產新冠mRNA疫苗具有三大優勢:一是疫苗抗原靶標選擇更為精確,誘導產生的中和抗體特異性高,疫苗安全性更好;二是核心原料和設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可實現產能迅速放大;三是採用單人份預充針劑型,可在室溫保存一周或4℃長期保存,冷鏈成本低,容易實現人群大規模接種。
據悉,該新冠mRNA疫苗已經按照臨床試驗要求完成了多批次生產,將在樹蘭(杭州)醫院正式啟動I期臨床試驗。
樹蘭(杭州)醫院招募168例健康志願者
以評價新冠mRNA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6月24日,樹蘭(杭州)醫院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公告,公開招募新冠mRNA疫苗健康志願者。
樹蘭(杭州)醫院 I 期臨床試驗研究室近期開展一項評價不同劑量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在18~59 歲、60歲及以上人群中接種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免疫原性的 I 期臨床試驗,該項目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現向社會公開招募健康志願者。
該項目從6月23日開始報名,計劃入組 168 例健康志願者,其中 18~59 歲 84例,60 歲及以上 84 例,以評價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mRNA 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經篩選合格後,志願者需接種 2 次疫苗,研究期間無需住院,經研究人員確認無異常即可離開研究中心。
想要成為志願者,需要符合以下5個條件:
1.能提供受試者法定身份證明的18~59歲、60歲及以上(包括邊界值)健康成年人,男女兼有;
2.受試者了解知情同意書內容及本次接種的疫苗情況,自願籤署知情同意書,具有使用體溫計、刻度尺和按要求填寫日記卡和聯繫卡的能力;
3. 能夠和研究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並且理解和遵守本項研究的各項要求;
4. 接種當天腋下體溫
5.沒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史或者發病史;沒有與新冠確診患者/疑似患者接觸史。至少滿足以上條件者可報名參加。
中國新冠疫苗開發走在世界前列
當前,全球新冠疫苗的研發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疫苗被視作終結新冠肺炎疫情的「撒手鐧」。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正在研製的候選疫苗超過120種,其中小部分開始以人體為對象的臨床試驗。
全球公認的五種新冠疫苗設計路線為: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DNA疫苗)、重組基因工程(蛋白重組)疫苗、滅活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
中國正走在疫苗研發的第一方陣中,目前已有5款疫苗進入了二期臨床試驗。5款裡面已經有3款完成二期臨床,其中一款進入3期。在這5款疫苗中,跑在前列的是腺病毒載體疫苗與滅活疫苗。
腺病毒載體疫苗是新興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腺病毒這一具有強感染能力的雙鏈DNA病毒,把編碼新冠抗原的DNA序列通過基因重組的方式整合進腺病毒基因組內,並去掉腺病毒負責繁殖的基因,使得疫苗可以安全有效地引起人體免疫反應。
滅活疫苗則屬於傳統技術路徑,其原理是研究團隊製備出大量活病毒後,通過技術手段將其滅活,把病毒通過注射的方式引入健康人體內,以激活免疫系統。由於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容易在人體內被降解,所以通常需要接種多次,對疫苗的需求量大。
5月22日,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與軍事科學院陳薇團隊合作研發的腺病毒載體Ad5-nCoV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這也是全球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試驗結果顯示,2020年3月16日至3月27日,通過對108名18至60歲的健康成年人注射疫苗後發現,Ad5-nCoV疫苗接種後28天可耐受,並具有免疫原性。中和抗體的滴度在接種後第28天達到峰值,接種後第14天產生快速的特異性T細胞反應。
而另外四款滅活疫苗主要走的是一二期試驗結合交叉進行的方式,即完成對一期志願者的接種和安全性觀察後,即可開啟二期試驗,這將使臨床試驗提速。
6月23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啟動儀式在中國北京、武漢、阿聯阿布達比三地,以視頻會議方式同步舉行,阿聯衛生部長向中國生物頒發了臨床試驗批准文件。儀式上,中阿雙方現場籤署了相關臨床合作協議,標誌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試驗(Ⅲ期)正式啟動。
距離疫苗真正上市還需要一定時間
在此之前做好個人防護是關鍵
不管是用哪種方法生產的疫苗,都需要一路「過關斬將」——
首先,需要經過動物實驗,把疫苗注射進動物體內,如果動物能產生免疫反應,且健康存活,則疫苗有效;如果動物未產生免疫反應,或有不良反應,則疫苗無效。
其次,需要通過臨床試驗來確定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按照常規,疫苗的人體試驗共有三期,一期人數較少,重點考察疫苗的安全性,並確定安全劑量;二期人數稍多,重點考察疫苗能否順利誘導出抗體;三期人數最多,重點考察疫苗是否管用。通過三期臨床試驗後,疫苗可以申請上市及批量生產。
此外,還需要通過國家審批後,才能批量生產。同時,為保證各批次疫苗都符合質量標準,疫苗要通過企業自檢和官方實驗室檢驗,上市後藥監局還會抽檢。
正常來說,一種疫苗從研發到投入使用,可能需要經過8—20年。而這次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科學家們動作非常快。為了確保儘早研發成功,科學家們並行安排了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mRNA 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但是,距離疫苗真正上市,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大家還是需要戴口罩、勤洗手、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做好日常防護。
全球疫苗研發進入快車道
美國方面,據《紐約時報》援引白宮高級官員消息稱,川普政府已經選定了五家「最有可能開發出新冠疫苗」的公司,將給予聯邦資金等一系列資源扶持。入選的五家公司分別是Moderna、阿斯利康、強生、默沙東和輝瑞。當地時間5月29日,Moderna公司宣布,該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mRNA-1273第二階段臨床試驗已正式開啟。此前,Moderna公司曾宣布上述疫苗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取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所有志願者都出現了抗體。但多名醫學專家指出,這一說法缺乏數據支持,無從讓專業人士去判斷其所謂的「積極成果」到底如何。
6月3日,荷蘭衛生部宣布,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荷蘭已結成「疫苗聯盟」,加速在歐洲本土研發疫苗,以對抗新冠病毒。荷蘭衛生部在一份聲明中說,歐洲四大經濟體正聯手探索多種有望成功的方案,並且與多家製藥企業商討。由四國結成的「疫苗聯盟」旨在實現「歐洲本土」出品新冠疫苗,確保歐洲和其他國家疫苗供應充足,尤其是非洲低收入國家。荷蘭衛生部稱,四國結成聯盟加上重要製藥企業參與疫苗研發,有助於儘快取得成果。
據日本《讀賣新聞》6月4日消息,日本厚生勞動省已經明確,在原定於2021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前夕,建立能夠接種疫苗的相應體制。為此,日本政府已經在2020年度第2次補充預算案中,加進了支持疫苗開發生產的相關費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日本最快將在今年7月啟動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韓國首爾一家國際疫苗研究機構近日表示,將在韓國開展該國首例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據稱,這些試驗將與首爾國立大學醫院合作,並使用美國製藥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開發的候選藥物。國際疫苗研究所總幹事傑羅姆·金表示,韓國是世界上最早測試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之一,僅次於美國、中國、英國和德國。
據英國媒體6月23日報導,牛津大學研發的新冠疫苗針劑對豬的測試效果良好,「初始針」和「加強針」兩副測試針劑使得豬產生大量抗體。目前該針劑正在對人體進行安全和有效性測試,有科學家表示這款疫苗最快將於今年9月運用於臨床治療。
據報導,英國藥業巨頭AstraZeneca研發的這款疫苗名為AZD1222,目前正由匹爾布萊特研究院主持測試。該公司的執行長表示,疫苗將對1萬人進行測試,他相信可以確保接種者在1年之中對新冠病毒免疫。匹爾布萊特研究院選擇豬作為測試對象,是因為豬對流感疫苗的反應跟人類似。測試結果表明,接受兩副針劑疫苗注射的豬能產生更多的中和抗體,該抗體可以防止病毒感染正常細胞。同時,疫苗還使得T細胞更為活躍,這是免疫系統抵禦病毒入侵的關鍵成分。負責項目研究的西蒙·格雷漢姆表示,測試結果「非常令人鼓舞」。
雖然多國均在推動疫苗研究,但有專家指出,這只是增加了將試驗推進的機率,因為疫苗開發失敗率非常高,失敗可能發生在開發疫苗的任何階段。領導牛津大學疫苗研究的安德魯·波拉德博士表示,研究團體多多益善,「我們不是在和彼此競爭,而是在和全球流行的病毒競賽,越多人參與這場競賽越好。」
多名專家表示,加強國際合作對於加快新冠疫苗攻關至關重要。以色列哈依姆·謝巴醫療中心感染預防與控制科主任吉利·雷格夫·約夏伊認為,當前的疫情形勢充滿挑戰,就新冠疫苗研發而言,「唯有相互合作,才能儘快達到最佳效果」。(首席記者 俞茜茜)
來源丨綜合解放軍報、新華社、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