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板】
我愛那陳公臺為人義好
【西皮流水】
可惜他一旦間反背吾曹
守城軍你快去把信通報
你就說曹孟德來會故交
【西皮導板】
耳邊廂忽聽得曹操來到
【西皮原板】
站城頭扶垛口往下觀瞧
白龍駒坐定了奸賊曹操
一派的假殷勤那袖裡藏刀
今日裡引人馬何事來到
說明了我和你再把兵交
曹孟德聽一言滿臉賠笑
尊一聲公臺兄細聽根苗
你若是擒呂布城池獻了
回朝去我保你身掛紫袍
【西皮二六】
曹孟德休得要花言語巧
我這裡似明月就照你的心梢
你若是念故交將兵退了
我和你常和好就永不犯你的邊壕
你若是執意的橫行霸道
頃刻間管叫你是片甲難逃
【搖板】
陳公臺說此話令人可惱
霎時間濮陽城化為海潮
馬連昆,原名家元,字佩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生人,系馬連良的本家兄弟。十二歲時經馬西園老人介紹入喜連成科班學花臉。他天資很好,接受能力強,學戲的速度很快,不僅學會了許多銅錘和架子花臉應工的戲,而且通曉文武場面,既能打鼓,又會操琴。本來是位很有前途的演員,但由於他性情高傲欠修養,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致使自己在事業上未能大顯身手,想起來實在是很可惜的。
馬連良馬連昆《打嚴嵩》劇照
連昆師兄早已作古了,作為他的師弟,我似乎不應當在他身後品頭論足。但是我卻覺得從他的失敗中可以引出一些值得記取的教訓,對我們每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不是沒有裨益的。所以,我才鬥膽把他的一些往事追述於後,以為前車之鑑。連昆師兄幼時學戲很用功,從不貪圖走捷徑,他會得多,記得牢,但同時卻滋長了驕傲情緒,加上本人的脾氣較古怪,所以出科後很難與同行們協調地合作,往往因為對別人的苛求而把彼此的關係弄僵,同時把事情搞亂。
他在與別人同臺演戲時,不容許別人出錯兒,倘若哪個演員因一時疏忽出了點漏兒,他不是想方設法補救過來,時候再耐心地幫助人家,相反地,卻認為人家不學無術,不能容忍,非要當場把人家的錯誤抖落出來不可。這樣一來,整臺戲必然亂套。我們戲班裡管這種行為叫做「開攪」。例如,有一次演《甘露寺》,連昆師兄扮演孫權,有場戲他先唱一句「悶簾兒導板」,接著四龍套手拿荷包槍引賈華上場站一字兒,然後孫權才上場。
馬連昆《打漁殺家》劇照
按照我們科班的演法,孫權上場時應當打「急急風」,可是那天打鼓的那位鼓佬打了個「陰鑼兒」(其實也有這樣打的),連昆師兄一聽,氣就來了,他心想:「你會不會呀?怎麼給我開了個虎形上場的點子呀?好咧,我今兒非寒磣寒磣你不可!」想到這兒,他一出場就趴下了,嘴裡學著老虎的聲音"噢兒噢兒"地叫喚著,四條腿兒爬著往臺口挪。觀眾先是一驚,怎麼孫權爬著上場呀?繼而明白了他的用意,便哈哈大笑起來,有的觀眾還叫起了邪好,臺底下亂成了一團。這場「相親」再也沒法唱下去了。
還有一次在天津演《群英會》,他演黃蓋,演周瑜的演員因一時思想不集中,把「太史慈聽令」錯念成「黃公覆聽令」,連昆師兄一聽,心想:嘿,這是哪個科班教出來的學生?不會的活兒你就敢應?我讓你下不來臺!當時,他一彈髯口,叫起了「嘣登倉」,用手一指太史慈,鼻子裡哼著「嗯--!」他這一來,舞臺上所以的演員都笑了,臺下就更亂了,這場戲讓他攪的也沒法演下去了。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本來問題並不是出在他身上,然而卻因他自負其能,心胸狹窄,缺乏整體觀念,不能寬以待人,往往把事情弄得更糟,而自己也變成了直接責任者了。
南鐵生馬連昆《春秋配》劇照
連昆師兄的缺點使他的事業受到很大的影響,雖然他也曾先後短期搭過郝壽臣、高慶奎和王少樓等先生的戲班,但都沒有幹長。一般的戲班不敢邀請他,怕他在臺上開攪,鬧出稀奇古怪的笑話來。有這樣一個例子,早年的戲班裡有這麼個慣例:如果上座不好,經勵科可根據收入情況打折發放演員的戲粉兒,我們管這叫「打釐」。有時經勵科的人們搗鬼,藉口打釐故意剋扣演員們的工資。連昆師兄性格剛烈,對經勵科的這類行為切齒痛恨。但是他從不正面與他們衝突,而是採取玩世不恭的辦法以示對經勵科的嘲弄與反抗。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他總是先問跟包:「今天開多少戲份兒?」如果跟包的回答他「打了七釐」,他一句話不說,坐下來抄起彩筆勾個小臉譜,面積為整個臉的十分之七。假如打五釐,那就勾面積一半的臉譜。臉譜的圖案不變,勾得也決不馬虎,只是比正常的面積小一號兒。他的理由是:給多大戲份兒就勾多大的臉。許你不開全份兒的錢,就許我不勾全份兒的臉。其實,他這種作法也是消極的,除了影響整臺戲的演出和破壞與同行們的合作關係外,並不能根除私人班社中傳統的弊病。
連昆師兄本身條件很好,唱念做舞無一不佳,但是就因為他愛開攪的毛病,誰也不願用他,就連連良師兄都不得不從自己的班裡辭掉他。他一生很不得志,老境更是悽涼,以致不得不靠票友們湊些生活費給他勉強度日。從這位師兄身上應當引出的教訓是:無論本身有多麼高超的技藝,也必須講究戲德,否則難免要碰壁的。(摘自葉盛長《梨園一葉》)
韓少華先生《李春恆先生和他的愛女》一文
陳富年先生談裘桂仙的演唱藝術
齊嘯雲老師之前的女花臉(附唱片)
金洪群先生《我的父親金少山》附金少山譚小培《七郎託兆》唱片
樊效臣先生談郝派《連環套》
劉永春與金秀山的比較(附唱片)
金少山:唱戲的不得倒好,賣菜的能得倒好嗎?
老舍敬悼郝壽臣:即使您扮倪榮,一出臺簾便有人喝彩。
侯喜瑞先生談《戰宛城.馬踏青苗》的表演
花臉泰鬥何桂山(附清末錄音)
【獨家專訪】侯廣有周萬江二位老師(附侯玉山先生九十歲演出《鍾馗嫁妹》錄像)
長按正下方二維碼可關注「京劇三鼎甲」微刊 訂閱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