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長先生談名淨馬連昆(附唱片)

2021-03-05 京劇三鼎甲

【搖板】

我愛那陳公臺為人義好

【西皮流水】

可惜他一旦間反背吾曹

守城軍你快去把信通報

你就說曹孟德來會故交

【西皮導板】

耳邊廂忽聽得曹操來到

【西皮原板】

站城頭扶垛口往下觀瞧

白龍駒坐定了奸賊曹操

一派的假殷勤那袖裡藏刀

今日裡引人馬何事來到

說明了我和你再把兵交

曹孟德聽一言滿臉賠笑

尊一聲公臺兄細聽根苗

你若是擒呂布城池獻了

回朝去我保你身掛紫袍

【西皮二六】

曹孟德休得要花言語巧

我這裡似明月就照你的心梢

你若是念故交將兵退了

我和你常和好就永不犯你的邊壕

你若是執意的橫行霸道

頃刻間管叫你是片甲難逃

【搖板】

陳公臺說此話令人可惱

霎時間濮陽城化為海潮

馬連昆,原名家元,字佩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生人,系馬連良的本家兄弟。十二歲時經馬西園老人介紹入喜連成科班學花臉。他天資很好,接受能力強,學戲的速度很快,不僅學會了許多銅錘和架子花臉應工的戲,而且通曉文武場面,既能打鼓,又會操琴。本來是位很有前途的演員,但由於他性情高傲欠修養,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致使自己在事業上未能大顯身手,想起來實在是很可惜的。


馬連良馬連昆《打嚴嵩》劇照

連昆師兄早已作古了,作為他的師弟,我似乎不應當在他身後品頭論足。但是我卻覺得從他的失敗中可以引出一些值得記取的教訓,對我們每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不是沒有裨益的。所以,我才鬥膽把他的一些往事追述於後,以為前車之鑑。連昆師兄幼時學戲很用功,從不貪圖走捷徑,他會得多,記得牢,但同時卻滋長了驕傲情緒,加上本人的脾氣較古怪,所以出科後很難與同行們協調地合作,往往因為對別人的苛求而把彼此的關係弄僵,同時把事情搞亂。

他在與別人同臺演戲時,不容許別人出錯兒,倘若哪個演員因一時疏忽出了點漏兒,他不是想方設法補救過來,時候再耐心地幫助人家,相反地,卻認為人家不學無術,不能容忍,非要當場把人家的錯誤抖落出來不可。這樣一來,整臺戲必然亂套。我們戲班裡管這種行為叫做「開攪」。例如,有一次演《甘露寺》,連昆師兄扮演孫權,有場戲他先唱一句「悶簾兒導板」,接著四龍套手拿荷包槍引賈華上場站一字兒,然後孫權才上場。


馬連昆《打漁殺家》劇照

按照我們科班的演法,孫權上場時應當打「急急風」,可是那天打鼓的那位鼓佬打了個「陰鑼兒」(其實也有這樣打的),連昆師兄一聽,氣就來了,他心想:「你會不會呀?怎麼給我開了個虎形上場的點子呀?好咧,我今兒非寒磣寒磣你不可!」想到這兒,他一出場就趴下了,嘴裡學著老虎的聲音"噢兒噢兒"地叫喚著,四條腿兒爬著往臺口挪。觀眾先是一驚,怎麼孫權爬著上場呀?繼而明白了他的用意,便哈哈大笑起來,有的觀眾還叫起了邪好,臺底下亂成了一團。這場「相親」再也沒法唱下去了。

還有一次在天津演《群英會》,他演黃蓋,演周瑜的演員因一時思想不集中,把「太史慈聽令」錯念成「黃公覆聽令」,連昆師兄一聽,心想:嘿,這是哪個科班教出來的學生?不會的活兒你就敢應?我讓你下不來臺!當時,他一彈髯口,叫起了「嘣登倉」,用手一指太史慈,鼻子裡哼著「嗯--!」他這一來,舞臺上所以的演員都笑了,臺下就更亂了,這場戲讓他攪的也沒法演下去了。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本來問題並不是出在他身上,然而卻因他自負其能,心胸狹窄,缺乏整體觀念,不能寬以待人,往往把事情弄得更糟,而自己也變成了直接責任者了。


南鐵生馬連昆《春秋配》劇照

連昆師兄的缺點使他的事業受到很大的影響,雖然他也曾先後短期搭過郝壽臣、高慶奎和王少樓等先生的戲班,但都沒有幹長。一般的戲班不敢邀請他,怕他在臺上開攪,鬧出稀奇古怪的笑話來。有這樣一個例子,早年的戲班裡有這麼個慣例:如果上座不好,經勵科可根據收入情況打折發放演員的戲粉兒,我們管這叫「打釐」。有時經勵科的人們搗鬼,藉口打釐故意剋扣演員們的工資。連昆師兄性格剛烈,對經勵科的這類行為切齒痛恨。但是他從不正面與他們衝突,而是採取玩世不恭的辦法以示對經勵科的嘲弄與反抗。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他總是先問跟包:「今天開多少戲份兒?」如果跟包的回答他「打了七釐」,他一句話不說,坐下來抄起彩筆勾個小臉譜,面積為整個臉的十分之七。假如打五釐,那就勾面積一半的臉譜。臉譜的圖案不變,勾得也決不馬虎,只是比正常的面積小一號兒。他的理由是:給多大戲份兒就勾多大的臉。許你不開全份兒的錢,就許我不勾全份兒的臉。其實,他這種作法也是消極的,除了影響整臺戲的演出和破壞與同行們的合作關係外,並不能根除私人班社中傳統的弊病。

連昆師兄本身條件很好,唱念做舞無一不佳,但是就因為他愛開攪的毛病,誰也不願用他,就連連良師兄都不得不從自己的班裡辭掉他。他一生很不得志,老境更是悽涼,以致不得不靠票友們湊些生活費給他勉強度日。從這位師兄身上應當引出的教訓是:無論本身有多麼高超的技藝,也必須講究戲德,否則難免要碰壁的。(摘自葉盛長《梨園一葉》)

韓少華先生《李春恆先生和他的愛女》一文

陳富年先生談裘桂仙的演唱藝術

齊嘯雲老師之前的女花臉(附唱片)

金洪群先生《我的父親金少山》附金少山譚小培《七郎託兆》唱片

樊效臣先生談郝派《連環套》

劉永春與金秀山的比較(附唱片)

金少山:唱戲的不得倒好,賣菜的能得倒好嗎?

老舍敬悼郝壽臣:即使您扮倪榮,一出臺簾便有人喝彩。

侯喜瑞先生談《戰宛城.馬踏青苗》的表演

花臉泰鬥何桂山(附清末錄音)

【獨家專訪】侯廣有周萬江二位老師(附侯玉山先生九十歲演出《鍾馗嫁妹》錄像)

長按正下方二維碼可關注「京劇三鼎甲」微刊 訂閱消息

相關焦點

  • 葉盛長先生談高盛麟先生
    後來又經丁永利、楊小樓二位先生的親授,藝事大進,很快就成了紅遍大江南北的大武生,特別是去上海,簡直到了紅得發紫的程度。我曾聽趙桐珊(芙蓉草)和苗勝春師兄們說過,有一次李萬春到上海演出,貼演了一出《兩將軍》(《夜戰馬超》),因為扮演張飛的藍月春因故不能登臺,臨時請盛麟師兄代替他。上海觀眾很熟悉盛麟師兄,但卻從來沒有看過他的花臉戲。廣告一登出去,戲票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 陳志明老師《我的舅祖父時慧寶》一文(附唱片)
    時慧寶李多奎《雪杯圓》唱片莫懷古:【二黃導板】見墳臺不由人淚難忍【散板】黃土埋定小莫成這樣的義僕世間少薊州堂上一命頃莫懷古傅氏對唱:【散板】都道你在薊州命喪了 夫妻相會在今朝你也老來我也老 不覺兩鬢似銀條問聲雪豔她可好 烏鴉拆散了鳳凰巢
  • 「雨林唱片」年度最暢銷唱片TOP10盤點
    凡是喜愛華語發燒音樂的朋友,都一定會有一張雨林的唱片。以下是本年度在享樂商城最受歡迎的10張雨林出品的發燒唱片,女聲、男聲、器樂、民樂、華語、粵語……將燒友的最愛一次性囊括。發燒天后陳潔麗的成名作、著名錄音師陳健先生的代表作品。當中,她重新演繹歌后鄧麗君小姐16首經典名曲,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唱片界十張頂級發燒人聲作品之一,數十次榮登《CD聖經榜》。每套含收藏證書,附獨立編號。
  • Bean《憨豆先生》(附:朗讀版和電影賞析)
    朗讀版和電影賞析)視聽:Little Women《小婦人》(附:朗讀版和電影賞析)視聽: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蓋茨比》(附:朗讀版和電影賞析)視聽:Oliver Twist《霧都孤兒》(附:朗讀版和電影賞析)視聽: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附:朗讀版和電影賞析)
  • ...鼓王金萬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曲目黑膠唱片專輯」出版之際
    「曲藝界」微信公眾號曲兿中國曲藝界榮譽出品主編郝少寶寫在「《金聲玉振》紀念梅花鼓王金萬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經典曲目黑膠唱片專輯」出版之際文/常祥霖2021年1月2日在北京老舍茶館見到了來京主持全堂八角鼓演出的的天津電臺主持人佀童強,在謝巖陪同下特意到臺下看我送給我他們新近集結出版的由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題的
  • 四十年的藝術道路(奚嘯伯先生遺稿)附:奚先生唯一影像舞臺資料
    在這期間我找到了一個過去不常用的破舊留聲機,還有幾張老唱片,唱片有譚鑫培的《賣馬》、《戰太平》、《四郎探母》;劉鴻聲的《斬黃袍》、《完壁歸趙》;張毓庭的《洪羊洞》等。這對我來說,簡直如獲至寶。於是我每天跟著唱片學,沒過多久,我就把所有唱片上的段子全都學會了。
  • 成都· 復古日記|黑膠唱片,不只是音樂
    提起黑膠唱片你會想起什麼?懷舊?復古?文藝?還是你記憶裡某段聲音。請聽·黑膠唱片「當唱針在轉動的唱片上化下一個個圈紋,這樣的時光是幸福的。」不同於聽數位音樂的直接感,當你在聽黑膠時,光是看著唱針在轉動的唱片上下划動出一個個圈紋的時光,都是幸福的。
  • 手稿| 蘊史留聲老唱片
    特約撰稿人:中國民俗收藏家、全國紙品收藏聯盟副主席牛雙躍先生 美國於1888年出品的白色唱片,被收藏界公認為「世界上最老的唱片」,其拍賣價每張高達20萬美元。
  • 懷念菅野先生,兼立「古典音樂相對論」新年FLAG.
    這個附在本文最後,供大家欣賞。而昨天在發布了2018鳴放10大唱片後,古強的話,再次勾起了我對先生的懷念。這張照片來自於1976立體聲雜誌的春季刊,古強說長得像燒總,風度翩翩啊。 再後來,是Dragon同學,在2005年幫我從日本帶來一張唱片。就是這張。在當時,算比較貴的唱片,記得好像是300多。
  • 豐華唱片,要說再見?
    我也快七十歲了,心裡一直有個驚恐,如果我有什麼萬一,徒留個人未償債務以及巨額虧損的豐華唱片,我的母親可能因此失去她的居所,而同仁們也將被迫在沒有補償的狀況下失業。所以,我必須很清楚的現在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我相信這也是彭先生覺得我應該的,也希望我做的。我知道大家跟我依樣,對豐華有深深的感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得不接受讓自己放手,來使債務止血。
  • 孫菊仙唱片真偽辨析(五)
    馮子和(即小子和)哲嗣馮玉錚先生曾在多個場合說過,《杜十娘》、《三娘教子》唱片中的小子和,確實是他父親,操琴者為「內廷四大名琴師」之一的王雲亭。而孫菊仙對小子和有提攜之恩,幼年馮曾隨父親去見孫菊仙,每次都見父親畢恭畢敬,不可能與假孫菊仙合灌唱片。
  • 豫劇生行第一張唱片「復活」
    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我帶著一個音箱來到了父親的墓塋,祭拜過後,把兩張上海「百代」老唱片的錄音現場放給了九泉之下的老父聽。因為這兩張唱片不僅記錄了父親聲腔的歲月黃金,更開創了豫劇小生灌制唱片的先例。一切,還要從80多年前的開封說起。1934年,父親所在的三義堂戲班應樊粹庭先生之邀,到開封參加了豫聲劇院。
  • ...依然層次分明 市民捐贈老唱片刷新上海交響樂團現存最早唱片紀錄
    62歲的上海市民許慎,日前在父親遺物裡找到兩張特殊的黑膠唱片。父親生前喜歡音樂,家裡收藏了1000張唱片,唯獨這兩張被泛黃的舊報紙層層包裹,單獨存放。父親許步曾生前不止一次提及這兩張唱片。從唱片標籤看,這是德國高亭唱片公司錄製的唱片,演奏的是西班牙作曲家瑪努埃爾·德·法利亞所作芭蕾舞曲《魔法師之戀》。許慎追根溯源,最終確認唱片錄製於1929年,是文獻記載中上海交響樂團前身上海工部局樂隊最早的唱片;由義大利指揮家梅百器指揮,富華擔任小提琴獨奏。在此之前,1935年電影《都市風光》配樂被普遍認為是梅百器指揮上海工部局樂隊留下的唯一錄音,目前藏於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 福茂唱片的音樂往事(上)
    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時期(1961年)福茂唱片的兩位元老級人物張人鳳和張耕宇先生聯合創立了福茂唱片公司,起初福茂只是代理(DECCA)迪卡唱片的發行業務,直到1986年,福茂唱片眼見華語流行音樂市場逐漸向好發展,因而成立了國語製作部,並以「福茂唱片出版社」的商標名稱發行實體唱片,同時也在這年籤下了第一位實力派唱作歌手——(哈林)庾澄慶。
  • 常兆新收藏老唱片開展
    來源:天津日報天津日報訊(記者 劉茵)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活動之一,由中新友好圖書館主辦、津沽記憶博物館承辦的「聆聽嘹亮軍歌,傳承革命精神」──常兆新先生收藏革命歌曲老唱片展覽及賞聽會前天在中新友好圖書館開展。
  • 「影音堂」閉店之後,武漢還有唱片實體店嗎?
    距離宋先生的第一家唱片店開設已經過去了十七載。隨著90年代至下一個千禧年的變遷,宋先生從廣東來到武漢。氣候及生活習慣還不算適應的時候,他在武大門口擺了一家地攤。玩樂隊的小夥子們成天排著隊,在生意最火熱的時候,成交率能夠有九成。
  • 豐華唱片,少了你怎麼辦?
    首張創業作即是歐陽菲菲的《紅色革命》(在其唱片的封底上甚至出現了豐華和飛碟logo並存的局面)而這股紅色效應在張惠妹的身上開始無窮放大,從《姐妹》《牽手》《BADBOY》《我可以抱你嗎》等接連推出的幾張專輯順利坐擁歌后的地位,我們在感嘆張雨生的獨具慧眼之外,A-MEI也為豐華唱片帶來質的飛躍。
  • 唱片銷售舉步維艱 HMV香港中環店關門
    關店只因租金太貴HMV是香港規模最大的唱片實體店,擁有銅鑼灣、中環等多家分店。無論是香港本地人還是內地訪港遊客,都將這裡作為朝聖音樂的絕佳地點。然而隨著近年來實體唱片市場份額的急劇下滑,包括HMV在內的香港實體唱片店經營均出現困難,不少紛紛走上了倒閉結業的道路。
  • 城市唱片地圖丨滋養大批音樂人的成都(上)
    如今的唱片店慢慢不如從前,甚至很多擁有幾十年歷史的大牌唱片行都宣布結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快進唱片店的兩位老闆憑藉著對黑膠唱片的熱愛和對音樂的態度,仍然堅持經營著這家小店。如果說得行音樂行是一家多功能音樂概念店,那麼不快進唱片店就是一家純粹的黑膠唱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