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終於來了,文創雲的小生們已經等你很久了,這裡是大學生舒展身心,打發時間,閒來吐槽的好地方,請持續關注文創雲哦~
歡迎轉載,但需署名文創雲並註明來自文創雲微信,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家明抱著安生是閉眼的,抱著七月是睜眼的,敢於只是人生無法直視自己內心。在爵跡之後已經很久很久沒有敲過字了,被生活的瑣碎和敏感的心思折磨得無法多動一字,七月與安生,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我恨過你,可我也只有你。我想要變成你,你想要變成我。最終我們都是同一個人。
我們故事的開始都是一樣的,我們殊途同歸。生命是這樣虛無並且無奈。安生從未被眷顧過,她這輩子得到最好的禮物便是七月,而其實就算沒有七月,她也會不停向前跑,沒有盡頭也依舊往前衝。七月不能沒有安生。安生是改變七月的方向盤。就像我們所期盼的那樣,我們渴望通過小說裡轟轟烈烈的人生故事,用以彌補填滿自己空缺遺失的歲月。
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你我都甚感欣慰,並能有更好的能量走下去。故事的最終真相,只有寫作者自己知曉。安妮寶貝很少冠以美滿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她和郭敬明不同,郭敬明是一切消失仿佛不曾存在過,安妮寶貝則是一切歸於平凡生活,只留下一段記憶餘生來回味。無所謂悲劇結尾,這是我欣賞的結片方式,大風大浪之後一切歸為平靜。那種明明從小到大活成了對方的影子卻因為現實因素無法成為對方,影片通過這點寫出現實的殘酷。朋友這個詞彙之於很多人,僅僅是一瞬間的想法。偶爾的敏感思緒上頭來,自私佔據大腦時,友情這個詞顯得尤為可笑。究根結底,人都是這樣自私。即使安生讓出了自己的一切,即使七月給了安生自己的一切。而你我又都一樣,身體裡活著一個安生,一個七月,這就是影片的藝術性表達。
因了這樣,人生多出許多未知。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七月會變成安生,什麼時候安生會變成七月。影片的代入感太強了,即使還沒有看電影大概就知道結局是悲劇。安妮的小說故事風格一向如此,更何況這已經是早年的作品了,抱著看看的心態點開來看。
周冬雨飾演的安生深入人心,至少深入我心。我看過很多人表示對安生喜歡她活的自由無拘無束生如夏花,我愛的不是這一點又不知道怎麼用言語形容愛的她哪一點。高中,大學,畢業,像七月明信片裡寫的那樣,二十七歲結婚,二十八歲要孩子,三十歲買房。然後相夫教子,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有人評論說安生不甘於這種生活,輾轉了無數男人的身側,沒有人愛她,可是她在尋找愛。我從不認為安生缺愛,她不想幹擾七月正常生活不想一輩子寄人籬下,她一直都孤獨而倔強。我喜歡她笑起來的樣子。那樣痞痞的笑,仿佛向全世界宣告她的不在乎無所謂。那樣一種,令人心疼無比的笑。
在家明的出租屋裡,七月撕心裂肺,安生,沒有人愛你,只有我愛你,你的一切都是我給你的。至親至愛講出那樣的話時,淚水夾雜的遠不及百萬分之一的失望難過。「你的身體裡有兩個分裂的人,一個帶著野心和欲望,有力堅定,試圖填補你的內心傷口,一個是安靜的漫不經心,頹唐的你,你本該註定成功並且會一直成功下去,但你擺脫不了骨子裡的另一個力量,總是把正在上進的你往下拖拉,你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人,事實上,你一直覺得自己是受傷的孩子。」
「那些信在數十年後回來看,其實並非寫給彼此,那原本是寫給自己的信,在信裡描述所聞所見所想的一切瑣事,用文字件正緩慢的生長,青澀心酸的年少時光,所經受的煎熬掙扎,青春的偏執和劇烈,這些用來寫給自己的信箋,卻由對方觀看和保留,直到確定彼此消失。安妮的所有作品,都在闡述著大多數人性裡的這樣一種特點。
《七月與安生》亦是,又許是導演編劇加入不一樣的情感,才將這樣一種隱晦的小眾心思,變得大眾化,最終呈現在所有人面前的,成為另外一種情感。卻也是導演對於這部劇的理解,亦無對錯。七月的死亡帶來了一種高平衡的妥協,所有人都向生活妥協,向生命妥協,向死亡妥協。當你親手籤下至親至愛的死亡通知書。周冬雨哭得很醜,卻也動人無比。很多年後,當我不再四處奔波,當我不再執著於流浪,「三十歲之前是流浪,三十歲之後就是浪了」。
我是喜歡安生的,骨子裡的喜歡,一見鍾情。
問候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