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07:0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馬賽潔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才爭相湧入杭州,成為用「奮鬥」書寫城市歷史的杭州人,為這座風景秀麗的創新之城注入新活力。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推出《奮鬥者說》欄目,記錄杭州人在這座城市創業、奮鬥的故事;也通過他們的青春與夢想,記錄下這個城市的變遷,時代的印記。
【人物名片】
餘雲建,1977年出生於杭州市淳安縣百畝畈鄉中宅村。1999年,他自考上了大專,畢業於杭州廣播電視大學旅遊管理專業。他從事導遊已17年,2009年入選杭州市首批金牌導遊,目前是杭州市終身金牌導遊、國家級金牌導遊、第二屆杭州工匠。2013年開始,他還成為了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一位老師。可以說,餘雲建完美地實現了人生逆襲。
「只要發自內心地喜歡,你就會孜孜不倦地去學習,並樂在其中。」 ——餘雲建
「提到導遊,很多人會有一種刻板印象,是讀書讀不來的人才會去幹這個職業。導遊的現狀也很尷尬,人們覺得導遊就是想盡辦法打開遊客的錢袋,遊客則千方百計地捂住自己的錢包。」這是餘雲建對導遊行業的感慨。
在17年的職業生涯裡,他一直在奔波,幾乎沒怎麼停歇過。不僅自己努力做一名更優秀的導遊,也想為這份職業爭取應得的社會地位。
大難不死
卻幹起了導遊這門「苦差事」
1990年,14歲的餘雲建正在念初一,卻只有1米4的個頭,怎麼都長不高,平時體弱多病,駝背嚴重。有一天,他在學校晨跑時暈倒了,緊急送到醫院,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醫生告訴他的父母,手術成功率只有50%。
「那個年代,一個病房裡得這個病的,我是為數不多活下來的一個。」
為了這條命,家裡花光了積蓄,還欠了好幾萬塊錢的債,母親每天都哭,父母蒼老了許多。餘雲建一度陷入消沉,再加上身邊人的過度保護和同情,他既自卑又內向。
為什麼會選擇導遊這門「苦差事」?
之前,餘雲建學過畫畫和民歌,還自考過主持,但都沒有成功。後來班主任建議他,既然會說會唱,那就去做導遊吧。「我知道很辛苦,但我就是不服輸。父母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要做出成績,讓他們放心。」
2002年6月,餘雲建正式成為一名導遊,一幹就是17年。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服務了600多個團,25000餘名遊客。
導遊有多辛苦?餘雲建回憶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他每天4點半起床,做準備工作,接上遊客,只為了讓客人都能在早上第一時間入場,多逛幾個館。晚上,他再把客人送回家,等自己再回到家,已經凌晨1點多了,每天睡覺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
除了辛苦,做導遊還要經歷數不清的驚險。
在西藏,遊客們高原反應,餘雲建四處奔走照顧他們;在江西,旅遊大巴自燃,他和司機疏散客人、搶救行李;在張家界,橡皮艇側翻,他不顧一切去救客人;在寧波,他帶的客人突發急性腦溢血去世,之後半年,他都沒有再帶一個團。經歷了這麼多,「平安」就是餘雲建每一次帶團最大的期盼。
一開始,餘雲建並不喜歡山山水水,「可能是走過一次鬼門關,讓我更知道珍惜和感恩世界上的美好和真實。」自從做了導遊,餘雲建收起了內向和自卑,變得開朗又堅強,從此愛上了這個職業。
做金牌導遊
不止是一點點用心
2003年,餘雲建帶一個戰友團來杭參觀,團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紅軍爺爺,腿腳不便,想去看雷峰塔。餘雲建特意租了輪椅推著爺爺去參觀,晚上回酒店,因為老爺爺彎不下腰,還幫他洗了腳。「我當時看到他眼裡的淚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談到和客人相處的秘訣,餘雲建說他喜歡和大家交朋友,真誠和信任會帶來互相理解。「做導遊不是演宮心計,導遊和遊客不應該處在對立面。這樣賺錢可能不快,但是踏實。」
餘雲建雖然已經是金牌導遊,但業績並不是業內最好的,他更注重的是口碑。除了和客人友好相處,高質量的解說是衡量一個導遊的最基本標準。
「我遇到過一些遊客,他們來到西湖,看了幾眼,覺得也不過如此,不就是一個湖,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也缺少一個人認真給他們解說。」
在餘雲建眼裡,西湖不僅僅只是皮相美這麼簡單,這裡有文人墨客的故事、杭州河道的歷史淵源,還有他每一次遊西湖的不同感受,包括人生感悟和心靈雞湯。「這些我都會說給遊客聽,知道這些,才會有一個足夠豐滿的感受。」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餘雲建心裡,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對西湖的最好解讀,不論你是誰,西湖都只會給你一個姿態,看到的是什麼,取決於你自己。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很珍貴,有溫度和呼吸。有的導遊可能只會說西湖拍照很好看,但這是不夠的。感懷和思考,是好的導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雖然已經解說了千萬次,餘雲建仍舊要求自己,帶著第一次的心情去解說。「因為對於遊客來說,這是他們的第一次。」
10多年來,餘雲建見證了杭州成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過程,西湖邊從汽車道變成步行街,還有了美輪美奐的燈光秀……每次過馬路的時候,車子都會停下來禮讓行人,讓每一位客人都印象深刻。
「這體現了城市底蘊和行業規範,導遊對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解說的時候才能更有底氣。」
如今,人們可以用手機導航、看美食推薦、查景點攻略……導遊的存在感越來越低。「但網上的詞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的導遊會為了更好的解說去學習,去鑽研。」
餘雲建一直覺得,導遊這個職業是不會被替代的。「當然我說的是優秀的導遊,但如果導遊說的和網上的解說詞沒什麼差別,那還不如用手機。其實每年新入行的導遊都很多,但流動性也很大,真正缺的,是優秀的導遊。」
從冠軍到老師
傳承工匠精神
「在人們印象裡,覺得幹導遊沒有前途,幹一輩子,還是一個導遊。」剛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餘雲建也曾感到猶疑,收入不高、狀態不穩定、買不起房……
直到2009年,杭州舉辦了第一屆市金牌導遊大賽,讓整個導遊界都沸騰了,這個職業在社會上一下子有了存在感。
當年,餘雲建得了第二名,之後的第二屆、第三屆,他都拿了冠軍。同行們很為他高興,「但我們更為這個職業高興,能夠得到政府層面的認可,看到以後前進的方向了。」
2013年,通過人才柔性引進,餘雲建進入了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了大學老師。頂著兩屆杭州市金牌導遊冠軍、杭州市終身金牌導遊的光環,他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早在2009年,他自考拿到了本科文憑。2016年,他又報考了研究生,今年就要畢業了。
「有一位前輩的話,讓我記憶深刻。那時候我感覺自己的事業觸到了天花板,他開解我說,成就不在於個人,一個人優秀不可能永久,讓這份優秀傳承,才更重要。」正是這句話,點醒了餘雲建。總有一天,學生們都會超過自己,這是他想要看到的。
目前,餘雲建已經帶出了10位杭州市金牌導遊。
「相比以前,現在學校裡的實踐課程更多,心理、民宿、導遊才藝表演課等等,很與時俱進。我會帶學生去場館和景點講解,提前感受真實的工作狀態,書本和現實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通過自己的努力,餘雲建想要改變大家對導遊的認識。「現在大家都知道,杭州有一支金牌導遊隊伍,不僅規範,而且有質有量。」
年輕人是這門行業最需要的新鮮血液,如果他們看得到這門職業的希望,父母們才可以放心驕傲地讓孩子們去學習。「有一天,班裡的『小明』能夠很驕傲地說,我以後的夢想,是做一名金牌導遊。這就是我所希望的。」
閱讀更多:
奮鬥者說①丨放棄美國高薪來杭 他要為祖國再幹50年
奮鬥者說②丨八年杭漂 農村小夥從保安變成公司經理
奮鬥者說③丨他放棄百萬年薪 扎進杭州大山裡「尋夢」
奮鬥者說④丨瑞士小夥來杭11年 他說創業是兩情相悅
奮鬥者說⑤丨「老杭州」丁雲川:一甲子心系歷史文化保護
奮鬥者說⑥|憑藉一手「幻術」 北漂女青年在杭落地生根
15269439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