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是無法寫好《人間失格》的書評,但之所以還要寫,是因為實在是喜歡。太宰治說「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我不願做膽小鬼,所以就暫且順著自己的心意來吧,寫不好又何妨。
葉藏從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但是他為了討好這個世界,於是故意飾演生活中的「丑角」,只為博得眾人笑。長大後的葉藏,在內心的自我和世間的認可中徘徊,失意,只能藉助酒精、性來麻痺自我,於是墮落、自殺,慢慢的,他的人生「充斥著恥辱」。
這本書整體的基調是頹廢的喪,所以,不建議未形成完成的世界觀的未成年人閱讀。
這部小說是太宰治自殺前的遺作,書中到處都是太宰治的影子,可以說是半自傳體小說,太宰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在告訴我們,自己用盡全力去討好這個世界,卻依然無法擺脫孤獨。
真正「合群」的方式不是無下限的討好,而是先愛己,而後愛人。因為每一個我愛你裡面,都藏著一個「我」。
一、最孤獨的不是一個人的夜路,而是千千萬萬的人潮裡,沒有一個人懂我
葉藏害怕孤獨,為了「合群」,他從小就開始扮演丑角,戴上「小丑」的面具,刻意的賣醜、耍寶來博得家人與朋友的歡心。
他以為將自己的敏感和憂鬱隱藏起來,大家就會認為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他以為自己演技很好,沒有人會發現自己從小就會的把戲。直到他的同學竹一大聲說「他是故意的」,才讓葉藏恐慌,生怕別人發現自己的秘密。
跳出小說,回到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偽裝著一個完美人設,扭曲的扮演著陌生的角色呢?就拿自己來說,我是一個內向的女孩子,不喜歡熱鬧,但是工作要求我性格外向,多與人接觸。
於是,我開始按照外向的性格活著,於是我學會了喝酒,學會了跟大家一起唱歌,但這些能讓大家腎上素激增的活動並不是我喜歡的,所以,常常是,在喧鬧的派對上,我獨坐在角落了,一句話也不想說。
成年人懼怕孤獨,所以,當你想在一個角落裡安靜一會兒時,那個好人便會做到你身邊,關切的問你怎麼了,怎麼不和大家一起玩。於是只能作罷,回到那個熱鬧的會場,開起無聊的玩笑。
而你知道的,這樣只會越來越孤獨。
二、集體價值觀與自我價值觀的衝突:表面的迎合加深了內心的抗拒
有多少人不敢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多少人面對自己和眾人的不同意見選擇了沉默?有多少人為了避免矛盾,選擇了附和?
此刻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敢說自己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嗎?
當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發生衝突時,人們為了所謂的安全感,便會迎合集體的意識。而一味迎合的結果只有兩種:
徹底放棄自己的意識,最終成為那個沒有思想的人;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例子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她便是一個被舊社會同化的悲劇,沒有思想,沒有自己的意識。
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不斷的發生衝突,不斷摩擦,而你知道,勢均力敵的較量,最終會以兩敗俱傷而結束。東方國家是集體主義思想,太宰治生活的日本,更是一個舊道德秩序和集體主義盤根錯節的社會,道德標準的約束和葉藏的價值觀同時出現在葉藏的內心,他們碰撞、衝突,儘管葉藏一直在努力的迎合集體的標準,但仍無法擺脫內在的不同,最終葉藏「才將滿27歲,卻頭髮花白」,太宰治在完成人間失格之後最終選擇結束生命。
三、「我只是不一樣,我又沒錯」:允許自己不同,才能真正解脫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中說「人有權選擇安穩又平淡的生活,那我也有權不選吧?」沒錯,人生並不只有一種活法,你無需按照世間正確的標準來說,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又有什麼錯呢?
世間說,三十而立,三十歲,應該有車、有房、有存款,否則就是失敗的人生;世間說,女孩子應該求安穩,三十歲了還在外地打工,就是生活中的失敗者;世間說,三十歲了,應該結婚生孩子,應該成立自己的家庭,照顧子女,孝順父母。
但「所謂世間,不就是個人嗎?」
三十歲了,我像剛畢業的學生一樣,從頭開始,重新奮鬥,不行嗎?三十歲了,我還是想等那個Mr. Right,不行嗎?為什麼就一樣要按照那些所謂的過來人或自詡前輩的想法來生活呢?如果周圍都喜歡酒吧舞蹈,而我偏偏喜歡安靜的坐在咖啡廳看書,這有錯嗎?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色,你需要活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別人最欣賞的樣子。
今年3月,我選擇辭職來到杭州工作,當時包括父母在內的朋友親人都開始勸我,不要那麼衝動,三十歲了,年齡不允許自己再試錯了,留在家鄉是最好的選擇。
說實話,選擇離開家庭確實需要勇氣,尤其是面對著父母無休止的嘮叨,朋友苦口婆心的勸阻時。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曾經我也懷疑過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應該選擇來到杭州,尤其是面對工作中的委屈的時候。
後來,逐漸明白,他們的想法是他們的,人生是你自己的,未來是自己的,何懼別人的眼光?「我只是不一樣,我又沒錯」,允許自己不同,才能解脫。
《人間失格》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意思就是生而為人,但是沒有按照「世間」的標準去活,所以會感到「不配為人」。現實生活中,越來越提倡個性化和定製化,如果沒錯,那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