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鳥鳥》: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比被排擠更可悲是 「偽合群」

2021-01-18 M呆呆君M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前言:

有人曾說過:「人生就像是俄羅斯方塊,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這句話痛擊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

因為,成年人的痛苦在於,精神滿足感與價值認同感都試圖從集體中得到,是否合群就成為至關重要的檢驗標準。

因而,多數人選擇用討好、妥協、委曲求全的方式進入不合適的圈子,漸漸被群體同化,猶如俄羅斯方塊,最後被消除,這樣的合群不可悲嗎?或許你能從《鳥鳥鳥》這部影片中更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鳥鳥鳥》是拉夫·埃格爾斯頓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合作製成的3D動畫短片,曾榮獲了第7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和第28屆動畫安妮獎。

影片講述了一隻大鳥停靠在電線上,卻受到小鳥們的一致排外。小鳥們不但對大鳥一頓冷嘲熱諷,還攻擊大鳥,試圖讓它離開電線。最終,大鳥被小鳥們啄下了電線。同時,失去大鳥重壓作用的電線將小鳥們一個個彈到天空,掉下來的小鳥們一個個全都沒有羽毛,十分滑稽。

一、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窺探出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鳥鳥鳥》時長只有3分鐘,全程無對白,可謂短小精悍。在單一的場景之下,展現了一根電線上,小鳥們從排斥彼此、從眾與同化到排擠「異類」的整個行為過程,而這一系列行為恰恰折射了現實社會最普遍的現象—一—種「偽合群」的從眾排擠心理。

①簡單的線性敘事結構,呈現了一種通過排擠獲得群體融入的社會交際方式

影片將3分鐘的劇情發展濃縮在單一的空間場景上,通過小鳥們三個行動過程的推進,展現了小鳥們「偽合群」排擠「異類」的經歷。

排斥彼此: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遠處飛來一隻小鳥停靠在電線上。小鳥挪了腳步給自己找了最舒適的位置,並開始梳理起自己的羽毛。這時,另一隻小鳥飛了過來停靠在第一隻小鳥旁邊,它愜意地舒展著懶腰,將第一隻小鳥擠到了一旁。於是,第一隻小鳥也不甘示弱,相互擠起了對方。越來越多的小鳥停靠在電線上,相互爭吵,彼此推搡,場面一度滑稽混亂。

從眾與同化:喧囂的鳥群突然安靜下來,大家齊刷刷的看向電線一頭,是一隻長相怪異的大鳥。大家安靜端詳著不敢發出聲音,直到一隻小鳥豎起了全身的羽毛來模仿大鳥,引起了一片哄堂大笑,其他小鳥開始爭相模仿起來。

排擠「異類」:大鳥試圖靠近這群小鳥,但本來水火不容的小鳥們在這一瞬間,齊心協力對付起大鳥,它們一邊加油助威,一邊用力啄大鳥的腳趾,將它啄下電線。

影片關於小鳥們三次行動過程的描繪,從「狗咬狗」到「落井下石」,非常形象描繪出「異類」進入固定群體之後的結果,藉此諷刺現實生活中「偽合群」的排擠現象。

不管是動物圈還是人類關係圈,都存在著一致對外的排擠,這是一種群體同化結果下的「偽合群」,也是一種狹隘的自我保護意識。小鳥們的整個心理過程變化導致的行為變化,恰恰是為了融入一個群體,寧願放棄自己個性、思考的部分人最真實寫照。

②小鳥們極富生活化的角色設定,是「偽合群」個體的真實寫照

羊是一種很散亂的動物群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羊動起來,其他羊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影片中小鳥的所有行為都是由第一隻小鳥開始引起,第一隻小鳥與新來的小鳥爭奪「地盤」;第一隻小鳥模仿大鳥;第一隻小鳥去啄大鳥的腳趾......第一隻小鳥引導著所有小鳥的行為。而在集體主義的群體中,盲目從眾與群體同化是羊群效應思想下表現最為明顯的特徵。

在現實的生活中,集體主義無處不在,往往不合群就會等於不好相處,輕易就會被歸類為「異類」。然而,這種簡單的劃分卻讓很多人陷入一種「偽合群」的泥沼中,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最終變成羊群效應裡的羊,只會盲目跟著群體行動。

明明下了班就想回家,但是為了合群答應同事們的聚餐,唯恐自己被排擠;

明明自己不喜歡八卦,但是身邊的朋友都在議論,因此你也得附和他們,唯恐自己和他們沒有話題;

明明想去圖書館複習,但是舍友卻在煲劇玩手機,只好放棄學習融入他們,唯恐自己成為異類......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不過是被平庸的同化,喪失自己的個性及判斷,淪為集體的奴隸。

影片中的小鳥被同化後只會模仿別人,一個個都似沒有思想、沒有個性的複製品。最後所有小鳥合力想將大鳥啄下電線的時候,有一隻小鳥意識到一旦大鳥掉下去,它們自己就會被電線彈上半空。這隻小鳥拼命提醒大家,但於事無補。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隻掉下來的小鳥,非常尷尬地拿葉子遮住自己光禿禿的身體。這一幕頗有諷喻,生動滑稽地體現影片關於「偽合群」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在捧腹大笑之後不禁反思,所謂融入群體的「合群」,是否如光禿禿的小鳥一般可笑?

二、比被排擠更可悲的是「偽合群」,「偽合群」不辜負任何人,卻辜負了自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摘抄自《烏合之眾》

影片通過小鳥團結一致對抗大鳥的故事,揭示了現實社會中「偽合群」的 生存現象,對這種人際關係法則以及「抱團」排外的人性陰暗進行強烈的諷刺和探討。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了合群,不少人選擇一次次對集體進行妥協,置若罔顧自己的思考、個性、判斷等,試圖用認同集體的方式換取集體對自己的認同感,以此謀求自己渴望的安全感。

看似對大家都好的妥協,卻在無形之中毀掉我們的判斷力、自主選擇等,最後讓自己成為被同化的平庸一員。

①你融入的群體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和諧,相反你卻在得不償失中失去自我

小鳥的圈子一直在變化,隨著不斷有新成員加入,新的小鳥與之前小鳥的矛盾就會導致趨於不變的平衡態被打破,重新組成新的圈子、新的平衡態。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每一個圈子的小鳥都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推諉、爭吵。這種群體的團結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緊密與和諧,甚至群體一旦面臨危險,可能直接造成團體覆滅。

回看那群嘲笑大鳥的小鳥們,在集體的同化作用下慢慢變得平庸,丟失自己。它們忽略了大部分人認同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事實。一件錯的事情不會因為100個人說它對,它就可以歪曲變成對的。

當你為了迎合集體,失去判斷與思考,甚至失去最本我的時候,這個群體就會失去一抹不一樣的色彩和一個不一樣的聲音。只有一種聲音和顏色的群體,單一又無聊,也就不值得自己捨棄最美好的去取悅,得不償失也毫無意義。

②「偽合群」深究起來,是集體認同感的需求導致對集體融入的迫切

在生活中,對於那些不合群的人,我們常常會給其貼上「難相處」的標籤。茶餘飯後,他們也會被我們拿出來當談資。這種對「異類」根深蒂固的偏見,讓參與「排擠」的我們深切了解被群體孤立的滋味是如何。

所以,我們絕不允許自己被孤立和排擠,更不允許自己不去融入集體,誰都不想被偷偷議論,被落單。為了合群,只能去合群。

我們不難發現,合群只是我們對集體認同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直接導致我們迫切想要融入集體之中,最終親手將自己推進「偽合群」的泥沼之中,做著一次又一次的掙扎與妥協,無法自拔。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大鳥站在電線的中間,兩邊的小鳥因為重力的原因,紛紛滑落向中間靠攏,此時的小鳥宛若大鳥的翅膀。這個鏡頭的點睛之筆在於將影片的喜劇色彩發揮極致,同時通過角色富有寓意的演繹,引起觀眾深思:如果小鳥群體接納大鳥,這個群體有大鳥的帶領,小鳥翅膀為助,是否格局就不一樣?小鳥們也就不會把目光局限在小小的電線上,而是更為廣闊的天空呢?

高質量的合群,應該是選擇合適自己的圈子,與優秀且努力的人強強連手,如若沒有,即便合群,消耗的也是自己的時間、精力,最終被辜負的也只有自己。

三、走出「偽合群」,取悅最真實的自己

擠不進去的世界不要硬擠,你拼命擠進去的樣子還不如孤獨。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了擠進去不合適的圈子裡,被群體同化,磨平自己的稜角,與其如此平庸,倒不如做不被理解的最真實的自己,合不合群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遠遠的村莊》裡,關於孤獨有這麼一句描述:「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不為了合群去參加不必要的聚餐,利用下班的時間去進修技能;

不為了合群去陪舍友玩遊戲,利用獨處的時間提高學業;

不為了合群去迎合朋友聊八卦,真心對待每一個人;

不合群的你顯得孤單,但是結果呢?

你收穫了升職加薪、學業進步、令人羨慕的人際關係......

結果是好的,那麼就算過程孤獨點了,又有什麼所謂呢?

與其費盡心思進入別人的圈子,倒不如多給自己獨處的時間與自己對話,取悅最真實的自己。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與其說是不合群,倒不如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群。你看到不合群的人,其實只是你的圈子不適合他。同樣,他的圈子也沒有你,你也是他那個圈子裡「不合群」的人。

寫在最後的話

《鳥鳥鳥》通過兩個角色生活化的演繹,諷刺現實生活中最普遍的排擠現象,實則是深層次探討「偽合群」的主題。集體主義的現實人際交往中,假裝合群讓我們疲憊不堪,又違背自己的意願,吃力不討好,最後辜負的只有自己,何必呢?

你本應該是一隻有理想的獅子,就不要去做非要成群結隊的狗狗!

相關焦點

  • 合群是一種病,得治
    捫心自問,我不喜歡合群麼?不,我不喜歡勉強罷了。不合群的你,真的很酷我自然羨慕那些在如魚得水的合群之人,但我更佩服那些頂著不合群的帽子瀟灑過活的獨行俠。他們擁有的那份自由人生,讓我覺得其實不合群也很酷。
  • 醜得整整齊齊的中國式「合群」,讓我越想越後怕
    前段時間,西安的街頭店面招牌,也醜得很「合群」。 明明是美食餐館,卻被要求統一換成黑底白字,路人都說像極了靈堂。 用一刀切的方式,強行要求招牌「合群」,傷害的是一座城市的個性和包容度。 究竟是誰規定的,合群統一才是美,個性洋溢就要被規範? 領導們的審美匱乏可以理解,商戶們的創新力也被限制才是最可怕的。
  • 《奇葩說》盲目的合群真的對嗎?奶茶的觀點你認同嗎?
    ,而反方的辯點則是盲目的合群,像提線木偶,一個人也能是個群,首先反方一辯的奶茶,他用幾個例子來講述了這個觀點,大家認為盲目的合群真的對嗎?對於那些你融入不進去的群體,你還會想到合群嗎?他首先舉了第一個例子,他說如果有一天他去顏如晶家吃飯,而他的媽媽在和一堆馬來西亞的朋友聊天,可是他插不進去他就在一邊玩兒,可是當時的顏如晶正在洗澡,但是當她出來的時候,她說奶茶你怎麼不去跟他們聊天呢?
  • 豆瓣8.9《普通人》,少年的你,選擇合群還是獨行
    你的學生時代有沒有那種不合群的人,有沒有受到同學排擠的人?他(她)往往用著厚厚的鎧甲包裹著自己與他人隔離。你有沒有害怕被排擠而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加入團體,去迎合別人的看法與眼光?在學生中總會有合群的人與不合群的人,那種細膩的情感,很少在青春片中看到。
  • 一個女人,最高級的活法:「不合群」
    小時候的我們,總是認為,「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而不合群的人,會被看作是另類。  而等我們長大,經歷的事情多了, 逐漸成熟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最好的活出是「不合群」。  其實,「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合群的人,才是害怕孤獨,畏懼孤獨,害怕一個人的人。
  • 《松花江上》|群友合誦
    微信訂閱號「鄭老師的話」之群友之聲點擊音頻條收聽該條朗讀,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 魯迅:個人的自大與合群的自大
    魯迅對「合群的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這便是文化競爭失敗之後,不能再見振拔改進的原因。 「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照 Nordau(諾爾道,匈牙利政治家、作家) 等說,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
  • 「不合群」的女人,多半是這幾種性格,準!
    而有的女人,平時話不多,不太合群,但其實她們身上,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優秀特質。-1-心如明鏡,不浮不躁有句話叫,心靜者不浮躁,沉穩者不輕浮。很多不太合群的女人,便是如此,心如明鏡般透亮,面如湖水般平靜。
  • 鬼谷子:人到中年,才終於明白:「不合群」才是最高級的人生
    那個時候的你,不管身邊的好友是否是真心待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不孤獨就好。到了中年,你就會發現,你再也不害怕身邊沒有朋友,再也不害怕孤獨,也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喜歡徘徊在人群當中。人生苦短,對於那些融不進的圈子,就沒有必要拼了命的擠進去。因為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是享受孤獨,享受「不合群」。閨蜜小麥在一家事務所已經工作快十年了,一開始和同事們都相處得很好的,也很合得來。
  • 70歲老人的真心話:晚年學會「不合群」,才是最好的養生
    提到「不合群」這三個字,我們大部分人的心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孤僻的人,不跟人說話,也從不參與集體活動,總是獨來獨往,性格也有一定的問題。 但這是大眾的固有印象,我們總會下意識的把「不合群」和「怪人」劃上等號。
  • 英語中這樣形容一個「不合群」的人
    真這樣兒的話,大概沒有「合群」的人。這裡面antisocial是指「不愛交際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合群兒」。其他類似的表達方法還有——1.I am an outcast. No one likes me.   我覺著自己是個被遺棄的人。沒人喜歡我。
  • 陳凱歌:合群的自大與平庸的邪惡
    「合群的自大」與平庸的邪惡
  • 合群並不表示會更優秀,有這幾個特徵不合群的人反而更好!
    那些合群的人身邊總是聚集了一大圈朋友,仿佛他們到了哪裡都會有人來幫忙。但是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合群的人,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找不到人來幫忙!而越是看上去孤單的人,他們的朋友少但是質量高,有什麼問題找朋友總是能得到幫助。一個人身上要是有這三個特徵,不合群反而會更好!
  • 「不合群」的女人,更值得男人去愛,遇見就別錯過
    女人也沒有必要為了合群而合群,如果你不喜歡做這件事情,那就不去做就是了。不刻意去湊一些熱鬧,自己單獨在一邊做自己的事情的女人,反而會引起男人的注意。面對這樣的女人,他們就會感到特別的好奇,覺得你為什麼會對這些不感興趣。
  • 這些星座骨子裡並不愛合群,卻依舊有著很強的社交能力
    一直以來,合群都被認為是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生活態度。 甚至在不少人看來,合群代表著一種社交能力。與之相對的,不合群則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合群之所以被提倡,很大程度上源自人脈資源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合群確實能給個人帶來不少好處,但終究只是一種行為或性格體現,並非能力。 某些看似不合群的人,並非因為社交能力差。 相反,他們社交能力有可能很強,智商情商也很高,只是主觀上不喜歡應酬。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不合群」的女人,越厲害
    本文是《女性課堂:自我發展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解決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讓你更懂女性心理,尋找到屬於你的人生真諦和感悟。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很多人存在一種思維,就是對"不合群"過份的排斥和貶低,人是群居動物,也正因為很多人習慣了合群的生活,對於那些不合群的人就視作特殊。
  • 孩子 集體生活最重要是「合群」
    胡適題籤《暑期學術演講集》 (1929年出版)    ◎肖伊緋    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別人做事    你要愛護自己,但不可妨害別人    能幫助別人,須要盡力幫助人這本集子就是要將這一年前的演講紀錄整理彙編,合為一集,對外出版發行,以期「一以不沒演講者之用心,使已聽演講者,得以溫習一過,不致如飄風之過耳;一以饜未聽演講者之需求,使此種有關係之學術演講,不至為時地所限止」。    誠如序言之後的「弁言」所言,「講題分文、哲、理、化、法律、政治、經濟、教育、古文、詞章、經學、考據、小說、美學等十餘門。講師二十餘人,莫非當代專家、著作等身之輩。
  • 聰明人都不合群,那些強迫自己合群的人,大部分都毀了自己
    特意在百科查了一下,合群的意思是:跟大家合得來;與群眾關係融洽。合群這詞語最早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意思是和合群眾,團結群眾。現在很多人卻認為,合群就是和誰都合得來,和誰關係都處得很好。反之,不合群就會被貼上內向、孤僻、不善交際,或情商低的標籤。小時候,沉默寡言,長大後也是一樣 ,不說廢話。於是給人的印象是,不會說話,口才差!
  • 不要為了合群丟了自己!
    你不得不認清一個很奇怪的現實:有的時候,你並沒有錯,僅僅是因為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優秀,更受人喜歡,就會遭到孤立,被謾罵。而有越來越多的人,也為了能夠合群,開始「放棄」自己,他們「不敢」優秀了。你只是想和別人分享一件事,一種看法,認認真真的說了半天,可對方卻在最後跟你尷尬無言的笑,在心裡或者背後評論你「裝逼」。想要和他們打成一片,想要合群,就得按照他們的邏輯來思考說話做事,哪怕你很不認同。身邊有位女生朋友,在事業上比多數男生都要出彩,可是因為她已經32歲了。
  • 《不能結婚的男人》孤僻與合群,金田與桑野
    孤僻的桑野一直關注著金田的博客,而合群的金田也與桑野合照,稱其是自己的友達。最後一集中金田一人吃烤肉的畫面也耐人尋味…… 每個孤僻的人,內心或多或少會希望與他人交往,而善於社交的人有時候也想自己獨處。 另類的桑野說自己無法結婚,而太過善於社交的金田也說自己無法結婚。 作者應該是覺得,性格過於偏向兩端的人是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