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前言:
有人曾說過:「人生就像是俄羅斯方塊,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這句話痛擊了很多人的內心深處。
因為,成年人的痛苦在於,精神滿足感與價值認同感都試圖從集體中得到,是否合群就成為至關重要的檢驗標準。
因而,多數人選擇用討好、妥協、委曲求全的方式進入不合適的圈子,漸漸被群體同化,猶如俄羅斯方塊,最後被消除,這樣的合群不可悲嗎?或許你能從《鳥鳥鳥》這部影片中更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鳥鳥鳥》是拉夫·埃格爾斯頓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合作製成的3D動畫短片,曾榮獲了第74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和第28屆動畫安妮獎。
影片講述了一隻大鳥停靠在電線上,卻受到小鳥們的一致排外。小鳥們不但對大鳥一頓冷嘲熱諷,還攻擊大鳥,試圖讓它離開電線。最終,大鳥被小鳥們啄下了電線。同時,失去大鳥重壓作用的電線將小鳥們一個個彈到天空,掉下來的小鳥們一個個全都沒有羽毛,十分滑稽。
一、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窺探出最普遍的社會現象
《鳥鳥鳥》時長只有3分鐘,全程無對白,可謂短小精悍。在單一的場景之下,展現了一根電線上,小鳥們從排斥彼此、從眾與同化到排擠「異類」的整個行為過程,而這一系列行為恰恰折射了現實社會最普遍的現象—一—種「偽合群」的從眾排擠心理。
①簡單的線性敘事結構,呈現了一種通過排擠獲得群體融入的社會交際方式
影片將3分鐘的劇情發展濃縮在單一的空間場景上,通過小鳥們三個行動過程的推進,展現了小鳥們「偽合群」排擠「異類」的經歷。
排斥彼此:蔚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遠處飛來一隻小鳥停靠在電線上。小鳥挪了腳步給自己找了最舒適的位置,並開始梳理起自己的羽毛。這時,另一隻小鳥飛了過來停靠在第一隻小鳥旁邊,它愜意地舒展著懶腰,將第一隻小鳥擠到了一旁。於是,第一隻小鳥也不甘示弱,相互擠起了對方。越來越多的小鳥停靠在電線上,相互爭吵,彼此推搡,場面一度滑稽混亂。
從眾與同化:喧囂的鳥群突然安靜下來,大家齊刷刷的看向電線一頭,是一隻長相怪異的大鳥。大家安靜端詳著不敢發出聲音,直到一隻小鳥豎起了全身的羽毛來模仿大鳥,引起了一片哄堂大笑,其他小鳥開始爭相模仿起來。
排擠「異類」:大鳥試圖靠近這群小鳥,但本來水火不容的小鳥們在這一瞬間,齊心協力對付起大鳥,它們一邊加油助威,一邊用力啄大鳥的腳趾,將它啄下電線。
影片關於小鳥們三次行動過程的描繪,從「狗咬狗」到「落井下石」,非常形象描繪出「異類」進入固定群體之後的結果,藉此諷刺現實生活中「偽合群」的排擠現象。
不管是動物圈還是人類關係圈,都存在著一致對外的排擠,這是一種群體同化結果下的「偽合群」,也是一種狹隘的自我保護意識。小鳥們的整個心理過程變化導致的行為變化,恰恰是為了融入一個群體,寧願放棄自己個性、思考的部分人最真實寫照。
②小鳥們極富生活化的角色設定,是「偽合群」個體的真實寫照
羊是一種很散亂的動物群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羊動起來,其他羊就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影片中小鳥的所有行為都是由第一隻小鳥開始引起,第一隻小鳥與新來的小鳥爭奪「地盤」;第一隻小鳥模仿大鳥;第一隻小鳥去啄大鳥的腳趾......第一隻小鳥引導著所有小鳥的行為。而在集體主義的群體中,盲目從眾與群體同化是羊群效應思想下表現最為明顯的特徵。
在現實的生活中,集體主義無處不在,往往不合群就會等於不好相處,輕易就會被歸類為「異類」。然而,這種簡單的劃分卻讓很多人陷入一種「偽合群」的泥沼中,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最終變成羊群效應裡的羊,只會盲目跟著群體行動。
明明下了班就想回家,但是為了合群答應同事們的聚餐,唯恐自己被排擠;
明明自己不喜歡八卦,但是身邊的朋友都在議論,因此你也得附和他們,唯恐自己和他們沒有話題;
明明想去圖書館複習,但是舍友卻在煲劇玩手機,只好放棄學習融入他們,唯恐自己成為異類......
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不過是被平庸的同化,喪失自己的個性及判斷,淪為集體的奴隸。
影片中的小鳥被同化後只會模仿別人,一個個都似沒有思想、沒有個性的複製品。最後所有小鳥合力想將大鳥啄下電線的時候,有一隻小鳥意識到一旦大鳥掉下去,它們自己就會被電線彈上半空。這隻小鳥拼命提醒大家,但於事無補。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隻掉下來的小鳥,非常尷尬地拿葉子遮住自己光禿禿的身體。這一幕頗有諷喻,生動滑稽地體現影片關於「偽合群」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在捧腹大笑之後不禁反思,所謂融入群體的「合群」,是否如光禿禿的小鳥一般可笑?
二、比被排擠更可悲的是「偽合群」,「偽合群」不辜負任何人,卻辜負了自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感,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摘抄自《烏合之眾》
影片通過小鳥團結一致對抗大鳥的故事,揭示了現實社會中「偽合群」的 生存現象,對這種人際關係法則以及「抱團」排外的人性陰暗進行強烈的諷刺和探討。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了合群,不少人選擇一次次對集體進行妥協,置若罔顧自己的思考、個性、判斷等,試圖用認同集體的方式換取集體對自己的認同感,以此謀求自己渴望的安全感。
看似對大家都好的妥協,卻在無形之中毀掉我們的判斷力、自主選擇等,最後讓自己成為被同化的平庸一員。
①你融入的群體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和諧,相反你卻在得不償失中失去自我
小鳥的圈子一直在變化,隨著不斷有新成員加入,新的小鳥與之前小鳥的矛盾就會導致趨於不變的平衡態被打破,重新組成新的圈子、新的平衡態。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每一個圈子的小鳥都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推諉、爭吵。這種群體的團結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緊密與和諧,甚至群體一旦面臨危險,可能直接造成團體覆滅。
回看那群嘲笑大鳥的小鳥們,在集體的同化作用下慢慢變得平庸,丟失自己。它們忽略了大部分人認同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事實。一件錯的事情不會因為100個人說它對,它就可以歪曲變成對的。
當你為了迎合集體,失去判斷與思考,甚至失去最本我的時候,這個群體就會失去一抹不一樣的色彩和一個不一樣的聲音。只有一種聲音和顏色的群體,單一又無聊,也就不值得自己捨棄最美好的去取悅,得不償失也毫無意義。
②「偽合群」深究起來,是集體認同感的需求導致對集體融入的迫切
在生活中,對於那些不合群的人,我們常常會給其貼上「難相處」的標籤。茶餘飯後,他們也會被我們拿出來當談資。這種對「異類」根深蒂固的偏見,讓參與「排擠」的我們深切了解被群體孤立的滋味是如何。
所以,我們絕不允許自己被孤立和排擠,更不允許自己不去融入集體,誰都不想被偷偷議論,被落單。為了合群,只能去合群。
我們不難發現,合群只是我們對集體認同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直接導致我們迫切想要融入集體之中,最終親手將自己推進「偽合群」的泥沼之中,做著一次又一次的掙扎與妥協,無法自拔。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大鳥站在電線的中間,兩邊的小鳥因為重力的原因,紛紛滑落向中間靠攏,此時的小鳥宛若大鳥的翅膀。這個鏡頭的點睛之筆在於將影片的喜劇色彩發揮極致,同時通過角色富有寓意的演繹,引起觀眾深思:如果小鳥群體接納大鳥,這個群體有大鳥的帶領,小鳥翅膀為助,是否格局就不一樣?小鳥們也就不會把目光局限在小小的電線上,而是更為廣闊的天空呢?
高質量的合群,應該是選擇合適自己的圈子,與優秀且努力的人強強連手,如若沒有,即便合群,消耗的也是自己的時間、精力,最終被辜負的也只有自己。
三、走出「偽合群」,取悅最真實的自己
擠不進去的世界不要硬擠,你拼命擠進去的樣子還不如孤獨。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了擠進去不合適的圈子裡,被群體同化,磨平自己的稜角,與其如此平庸,倒不如做不被理解的最真實的自己,合不合群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遠遠的村莊》裡,關於孤獨有這麼一句描述:「孤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孤獨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不為了合群去參加不必要的聚餐,利用下班的時間去進修技能;
不為了合群去陪舍友玩遊戲,利用獨處的時間提高學業;
不為了合群去迎合朋友聊八卦,真心對待每一個人;
不合群的你顯得孤單,但是結果呢?
你收穫了升職加薪、學業進步、令人羨慕的人際關係......
結果是好的,那麼就算過程孤獨點了,又有什麼所謂呢?
與其費盡心思進入別人的圈子,倒不如多給自己獨處的時間與自己對話,取悅最真實的自己。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你若盛開,清風自來。與其說是不合群,倒不如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群。你看到不合群的人,其實只是你的圈子不適合他。同樣,他的圈子也沒有你,你也是他那個圈子裡「不合群」的人。
寫在最後的話
《鳥鳥鳥》通過兩個角色生活化的演繹,諷刺現實生活中最普遍的排擠現象,實則是深層次探討「偽合群」的主題。集體主義的現實人際交往中,假裝合群讓我們疲憊不堪,又違背自己的意願,吃力不討好,最後辜負的只有自己,何必呢?
你本應該是一隻有理想的獅子,就不要去做非要成群結隊的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