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農民工兄弟排解 「三憂」
巴倫
一年一度返工潮。為了小家,為了國家,為了孩子的未來與希望,千千萬萬名農民工兄弟背起行囊、出門遠行,打工掙錢,鐵肩擔當責任,苦累撐個家。可是,能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們深藏在心底的「三個愁憂」?
一憂父母之孝。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父母年事已高,做兒女的本該在家盡孝;可是做兒女的,為了撐起這個家,不得不遠走他鄉,打工掙錢。他們心裡知道:父母老了,本該丟下勞作,頤養天年;可自己出外打工了,父母又不得不拖著疲憊、病弱的身體,幫著操持家務帶孩子。農民兄弟心裡的擔憂是:父母又操持家務又帶孩子,身體抗得了嗎?婆媳關係處得咋樣,心裡窩氣嗎?父母是否感到精神空虛,生活乏味呢?
二憂子女之教。孩子是家的太陽,父母人生的希望。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幼小的孩子本是父母關愛、教育的關鍵期,可父母為了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農民兄弟時刻掛念著:孩子離開父母、心裡孤苦嗎?孩子能自理自立的生活嗎?孩子是否不玩手機、不進網吧、學習上進呢?
三憂妻子心孤、身累。人生最幸福的是:家庭和睦,夫妻相守,日出同作,日落共眠。可是,丈夫打工了,最苦的是妻子。一是勞累之苦。丈夫走了,家裡、地裡、孝老、育子的重擔全壓在妻子的肩上,妻子扛得了勞累之苦嗎?二是婆媳關係能處理得咋樣,妻子受氣嗎?三是最苦的,月落星稀時的心孤之苦,思念之恨,妻子受得了嗎?
家是國的細胞,家之和睦、幸福,則國就繁榮昌盛。農民工兄弟是家的頂梁柱,是我國現代化和小康社會的建設者。他們告別親人、背井離鄉、在又髒又重的崗位上天天勞作,身之累、心之苦可想而知;夜深人靜思念家鄉,牽掛親人的憂愁可想而知。政府基層組織(社區、村委)應該想農民工所想,送農民工所需,盡其所能,多發並舉,為農民工兄弟排憂解難。
一、社區、村委應建立「老年人俱樂部」,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活動。一是舉辦健康講座。農村老人,常年風颳日曬,辛苦勞作,不知保健,小病扛著,發現大病卻晚了。社區、村委應定期舉辦老人健康講座,讓他們了解保健知識,平時科學養生,閒事活動鍛鍊,小病及時看,遠離大病突襲。二組織開展老年人文體活動。組織老年人跳跳舞,唱唱歌,哼哼戲,喊幾句老腔。讓老年人在快樂中生活,在生活中快樂。三是定期開展「我做好婆婆」交流活動。讓生活中的好婆婆現身說法,交流經驗,傳經送寶。家和萬事興,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事和睦快樂,讓婆婆們在生活中體感婆媳和諧的溫馨和幸福。四是給老年人過生日。社區、村委應將六十歲以上老人登記造冊,每年為每位六十歲以上老人送去生日的祝福,送去政府的溫暖,送去兒子的祝願。
二、社區、村委建立「留守女人合作社」。農忙時,幾個婦女聯手合作,一起幹農活,有急活大家一塊幹,有重活大家一起扛;農閒時,禁止聚眾打麻將;組織她們跳跳健身舞,唱唱流行歌曲等文化活動。讓留守婦女強身健體,精神快樂。定期舉辦留守婦女培訓班,講婦女的家庭責任,講有文化素養對孩子的影響,講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讓留守婦女為了家的美滿與幸福、為孩子的未來與希望,扛得住勞累、耐得住寂寞,操持好家務,孝順好父母,教育好孩子。
三、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定期舉行留守兒童「自理、自立、自強」教育報告會,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自強的生活習慣。定期開展「代理媽媽」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活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送所需,彌補「親子教育」的缺失;定期組織留守兒童開展「爸爸媽媽辛苦了」寫信活動,給父母匯報學習、生活情況,了解父母打工的艱辛,體感父母之愛,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重大節日,組織留守兒童開展遊樂觀賞、師生動手做飯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在快樂中成長,在活動中體感家的溫馨;定期舉辦「我的成長故事」演講和交流活動,講述自己戒除不良習慣、自立自理生活、勤奮學習、健康成長的過程,讓留守兒童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通過組織「留守兒童」開展一系列活動,使留守兒童在校園像生活在家一樣,感受的到父母的親情,感受到家的溫暖;使留守兒童在快樂中生活,在幸福中成長。
在農村,社區、村委應大有作為,為農民工辦實事,辦好事,送溫暖,排憂解難,為農民工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