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杜月笙的女兒,跨越萬水千山歸來

2021-02-09 經濟學博士

見到我的人,都喜歡問我怎麼評價我的父親,是天賦異稟還是時勢造英雄?

不管外界怎麼評價他,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對子女要求嚴苛的父親。

父親出生在浦東高橋,他6歲時,我奶奶在生產時病逝了,當時家裡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就用蓆子捲起來用爛泥土埋了,後來這裡長出一棵樹,樹根把蓆子連人都包起來,大家都說這是風水好。

父親杜月笙(左一)

奶奶死後,嗷嗷待哺的姑姑只能送人。父親14歲那年,我爺爺也病逝了。父親徹底成了孤兒,孤兒父親很調皮,常常惹是生非,也不好好念書,成了孩子王。後來惹事逃到浦西開始流浪,做了水果店的夥計,削得一手好梨。

父親後來在上海灘的傳奇大家也都知道了,但對於我來說,父親只是嚴厲的家長。父親膝下共10個子女,他對家裡的傭人倒是和顏悅色,對子女卻很嚴厲,見他要預約批准,見面後主要是問讀書,然後給50塊老法幣做零花錢。

6歲的我

記得有一次我外語考試成績不好,父親要用鞭子責打我10下。阿姨心疼我,讓我多穿兩條褲子去挨打,結果父親下手更重,還不許叫,叫一聲就重打。

父親天資聰慧,是讀書的料,只因家裡太窮,只讀過半年私塾,後來一直聽評書自學。他對文化人極其尊重,言談舉止溫文儒雅,接人待物謙卑恭敬,一年四季著長衫,最上面的一顆紐扣也從不解開,他只喜歡一個稱呼:杜先生。

父親的處世之道:廣結善緣

抗戰初期,父親還在上海。聽人說,父親那時不知用了什麼手段,讓上海租界裡的英美菸草公司都要出錢抗日,不出錢就做不成生意。

後來父親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捐建醫院、學校,救助傷兵,輸送物資,建立抵抗部隊,帶著手下的兄弟跟隨國民政府一路輾轉到重慶,全家老小几十口卻都留在淪陷的上海。

有一次我聽母親說,父親在重慶令她拿出鑽石變賣,總共有400多克拉,資助在上海搞地下活動的抗日人士。

變賣的錢,父親還要上海的家人親自送到地下抗日人士的手裡,如果被日本人發現,這是要殺頭的。而那段時間,家裡常吃白菜燉豆腐,為了哄我們小孩子,過幾天就換個菜名,叫豆腐燉白菜。

那時期,父親與共產黨也打過交道,他向山西前線的八路軍捐獻了一千套防毒面具,上海被日本人佔領後,他又幫助新四軍維持在上海的秘密交通線,給共產黨的根據地運輸藥品和槍彈。

父親的處世之道就是廣結善緣,認識他的人幾乎都接受過他的幫助。

在國民黨的諸多高官中,父親和戴笠伯伯關係更為親密。他來見我父親,我們都得待在屋裡,不能出來的。有一天他主動問父親:「你的女兒怎麼樣?」

我這才看到戴伯伯的真容,我真是抖啊,他那眼睛,好像一看就看穿你,很叫人害怕。

父親(中)與戴笠(右)

如果他來時,正好趕上父親在抽鴉片煙,父親得趕緊讓傭人把菸具藏到床底下,躲進屋裡,讓大家幫他聞袖子,看有沒有煙味。如果有,趕緊噴香水,然後用溼毛巾擦臉,直到沒有一點菸味。

他怕戴伯伯怪他又抽菸。這事情很奇怪,我父親怕戴笠,戴笠也很怕我父親,可能是他們倆的個性都太強了吧。

1946年3月17日,戴伯伯坐飛機失事,父親聽聞消息一下子就崩潰了。當時我們住7層樓,我父親拉開窗子就要往下跳,看上去特別傷心,不斷說:完了,完了……

3個月後,父親才慢慢恢復。後來國民黨在內戰中兵敗如山倒,父親越來越失望,動了離開上海的念頭。上海解放前夕,父親害怕共產黨會找他「算帳」,決定離開上海。

父親在上海堅持到最後一天

1949年,風雨飄搖。我清楚地記得,2月6日那一天,父親令我帶著弟弟坐飛機從上海先到香港。

18歲的我

那年我19歲,剛剛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通知書已拿到,還沒來得及去註冊。離開時我就隨便帶了點衣服,想著等回來再去大學報名。

我以為,自己很快就要回來的。後來才知道,那一天,我拎著衣箱,出走了大半生。

三個多月後,5月27日那一天,父親帶著家人和手下一百多口,從上海坐輪船到了香港。在香港,病中的父親與我聊起離開時的情景,感慨無比。

那一天,上海城「解放」,父親堅持到最後一天才離開。他說,輪船開近吳淞口,他在船上能清楚地看到大批八路(即解放軍,父親習慣了叫八路軍)開進上海。

可八路沒有海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坐著船,從黃浦江上一路順利逃離。

父親還在黃浦江上遠遠看到了岸上的申新紗廠。他對我說:「當年你奶奶就是在申新紗廠做工,一天只掙兩個銅鈿,後來我苦心經營,做到了申新紗廠的董事長,但現在,都只能丟掉了,我們都逃難到香港來了。」

在香港,父親幾乎閉門不出,他擔心自己被暗殺,過得戰戰兢兢。抗戰時四處奔走患下的哮喘病越來越嚴重。

儘管父親在上海跺跺腳地皮也要抖一下,其實是面上賺得多、裡子花得更多,入不敷出。到了香港,境況更差,我們住的房子,也是父親好友陸根基免費提供的。

一百多人在香港,每天的生活起居費用就要六七千港幣,基本是靠故舊和朋友接濟,捉襟見肘。當時我已二十歲出頭,父親讓我管全家的帳,我天天要精打細算,才能把一大家子的開支勉強應付過去。

當年在上海,父親最喜歡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送的那幅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那景象,在香港是沒有了的。

我們天天盼著回上海。問父親,父親說:很快的,一年回不去,兩年一定能回去的。抗戰我們都勝利了,從重慶回到上海,以後也會的。

我們都篤信不疑。

海那邊就是浦東老家啊

父親從不跟我談大事。但我猜想,他心裡對共產黨是有些害怕的。他不敢學師父黃金榮留在上海,把全家老小和手下的命運都押上。後來,83歲的黃金榮在上海「大世界」門口掃馬路。

何況,父親常說一句話:好馬不把雙鞍配、一人不把二主從。

那時大陸和臺灣都在爭奪身在香港的父親,父親也有著自己的盤算:兩邊都不得罪。

父親(前中)、母親姚玉蘭(前右)、父親五夫人孟小冬(前左)和我(後左二)

父親在上海時和法租界打交道多,他想帶全家從香港移民去法國。但父親很講義氣,不願丟開忠心耿耿的手下,還有一些在抗戰中犧牲人士的遺屬。

算下來,去法國的男女老少總共有140多人。護照等各種費用要15萬美元,而父親當時所有的積蓄,只有保存在宋子良先生那裡的10萬美元。

錢不夠,父親只好放棄了移居法國的打算,說:要死大家都死在香港吧。

有一天下午,外頭來了兩個人,求見父親。父親把他們迎進客廳,關上了門,不讓我們進去。

平時家裡來客,都是我這「大小姐」端茶送水,這次我好奇怪,我就扒在門縫裡偷看,兩個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兩個人走後,我聽到父親對母親說:「是那邊來的人,邀請我們回去。」

第二天,父親對我說:「美如,今天我帶你到淺水灣兜兜風,你誰都不要講。」父親帶著我去了淺水灣的一家飯店。

在飯店裡,巧遇到了電影明星胡蝶,父親和她寒暄了幾句,就讓我和司機自己吃,他到外頭透透氣,單獨找了個能看海的地方。

他一個人對著海坐著,足足坐了兩個多小時。司機吃得很開心,他悄悄問我:「大小姐,老爺不知在想什麼呢。」

我跑去問父親:「您在想什麼呢?」

父親說:「我在看海啊,海的那邊就是浦東老家啊。

「我不想你們一生都在討債」

淺水灣吃飯回來沒多久,父親的病又加重了。出於經濟原因,也考慮到安全,父親沒請護士,靠家裡人幾班倒照顧他。我是每天晚上六點到天亮輪班。

那天我正在客廳照料他,突然父親的朋友楊管北慌慌張張地跑來:「老杜老杜,出事了!出事了!」

原來大陸來人求見父親的那段時間,父親託好友錢新之同時給周恩來和蔣介石寫信,表達同一個意思:杜月笙先生願意回你們那邊。

可錢伯伯那天喝了一瓶半威士忌,稀裡胡塗地套錯了信封,把給大陸的信寄給了臺灣,把給臺灣的信寄到了大陸。

一切都已註定,一直在觀望局勢、不想站錯隊的父親竟落得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了。

一直在糾結到底回大陸還是去臺灣的父親,終於下定決心:哪裡也不去,留在香港苟且度日吧。

抗戰勝利後,我(前右一)與父親(前左一)、母親姚玉蘭(前右二)在上海

心灰意冷、身處絕境的父親哮喘病越來越嚴重。到了後來,每天我都在床頭舉著氧氣瓶讓他吸氧。

宋子良先生從報上得知父親快不行了,主動打電話給我母親,說父親還有10萬美元存在他那裡,並且很快就把錢匯給我們。

父親按照「先外後內」的原則,分給家人和手下,我未出嫁,分到了6千。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產。

父親對我說:「美如,阿爹對不起你,沒能看到你出閣,送你出嫁。」我含淚安慰父親,隨後就按他的吩咐,出門去滙豐銀行,從專用保險柜裡取出些「紙頭」。

從銀行跑回來,把「紙頭」交給父親。父親拖著病體,當著我們的面,一張張地把它們撕掉,那是別人寫給他的欠條,欠款的不是商界精英就是政界高官。我來不及全看,只偷偷瞥到有借美元的,有借金條的,其中有個借了500根大黃魚(金條)。

我們守在病床前,都很錯愕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

父親說:「我不想你們今後一生都在討債,不想你們在我死後費盡力氣打官司。現在兵荒馬亂,借錢的人,手頭哪裡有錢?今後他們有了錢,若是感恩,一定也會幫你們的。」

母親姚玉蘭(前)、孟小冬(後中)、我(後左)和弟弟

父親還再三叮囑我們,將來一定要把他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浦東高橋老家。

1951年8月16日,父親去世。迴光返照時,留下最後一句話:「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孤兒般遙望著海峽對岸

父親去世後,我們孤兒寡母一大家子,只能靠變賣首飾在香港度日。還好母親是蔣總統夫人的朋友,她向我們伸出了援手,邀請我們全家去臺灣。

後來錢新之伯伯和楊管北伯伯也到了臺灣。楊伯伯有個外甥,就是後來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

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姐妹,護送父親靈柩,在臺灣安頓下來。原以為很快就能回大陸,父親的棺木遲遲沒有下葬。後來回大陸越來越無望,1952年才把父親葬在了臺灣基隆。

落葬後沒幾天,我們兄弟姐妹十人,與母親拍下了一張合影,這是杜家子女們唯一的一張合影。

以後我們為了生活各奔東西,分居在全球各地。有嫁了阿拉伯小夥子的,有娶了白人姑娘的,如同一個小聯合國。

在臺灣,蔣夫人對我們一家老小關照有加。母親也經常與蔣總統夫婦見面、小聚。母親沒有固定收入,還須常常拿當年父親給她的首飾去變賣,維持家用。

來臺灣時,正值韓戰爆發,臺灣反而安全多了。大陸那邊一時難以顧及,打不過來,我們全家難得過了幾年兵不荒馬不亂的太平日子。

我們是原鄉人,雖然臺灣不是上海,可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只要太平,心安處,就是家。

我25歲時,為了躲避追求者,和朋友們跑到嘉義去玩,在那裡的一次露天舞會上,我認識了飛殲擊機的飛行員蒯松茂,和我同歲。

我的先生蒯松茂

蒯松茂祖籍安徽省肥東縣店埠鎮,家境小康,抗戰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們年幼的兄弟幾個,一路逃難到大後方的四川,投奔在國民革命軍當空軍的大女婿和大女兒。

那時候,國民政府效仿蘇美空軍預校模式,在成都灌縣開辦了空軍幼年學校,招收小學或上初中的孩子,培養飛行員。蒯松茂13歲時自己去報名,被學校錄取,做了少年學員。

跟我這個養尊處優的富家小姐比,蒯松茂的少年是悲慘的,國家動蕩不定,他們也跟著吃苦。他說很多同學的家鄉被日本人佔領,連寒暑假也只能在校園裡度過,學校經常被日本人轟炸,不比共產黨長徵時吃的苦頭少。

他永遠都記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晚上。空軍幼年學校放暑假,他回到成都北門外的家中,晚上與同學到電影院看電影,放映到一半,屏幕上突然打出一行字:日本無條件投降!

頓時,電影院裡所有人都跑出來,大家把帽子拋到半空上,一路跟著人流,跑到成都最熱鬧的春熙路上,那裡人山人海。人們笑呀笑呀,不認識的人彼此擁抱,不由分說把大街上的幾個美國士兵抬起來,拋到半空中,接他們,再拋到半空中…….

1949年,蒯松茂隨軍隊撤到臺灣,駐防在嘉義空軍基地。他的母親和兄弟都在大陸,生死不知,音訊全無,他如同孤兒般遙望著海峽對岸,就像當年我父親,隔海遙望著海那頭的故鄉上海浦東。

蔣總統夫婦送我們新婚賀禮

我們相戀時,蒯松茂還很窮,他坦率告訴我母親,自己所有的積蓄只有一千美元,還是被派到美國空軍受訓一年、省吃儉用才攢下來的。

更要命的是,他是殲擊機飛行員,大陸那邊「一定要解放臺灣」,臺灣這邊也一定要「反攻大陸」。解放臺灣也好,反攻大陸也好,都是隨時要打仗的,戰場上槍炮子彈不長眼睛,要是機毀人亡,一點不意外。

母親沒有阻攔我嫁給一個隨時可能會陣亡的軍人。她對蒯松茂說:婚禮你別管了,不用你出錢,一切我來籌辦。

1956年,我們結婚。蔣總統夫婦得知後,請我們吃了一頓便飯,還送了兩床繡著龍鳳圖案的大紅被面和一套西餐具,這套床品我一直珍藏著。

我們的婚禮

婚後我搬到先生的駐地嘉義,先蝸居在日本人留下來的一室一廳裡,後來才搬到空軍的眷村東門町。軍眷宿舍地點很偏僻,條件很簡陋,我放下大小姐的身段,學會了煮飯做家務。

我母親和外婆都是京戲名角,我自己也愛唱京戲、聽京戲。一個人在家時,我常常把收音機頻道撥到大陸那邊的電臺,聽各種流派的京戲。

有一天,我正在家聽得入迷,跟著收音機哼唱,先生回家撞到,大驚:我在嘉義空軍基地就是管偷聽敵臺的,太太怎麼還能聽敵臺?絕對不允許!趕快關了!再不能聽了!被人知道,第一個就要抓你!

我和先生

我嚇得趕緊關掉,不想給先生帶來麻煩,只好忍痛不再偷聽。可背地裡更加思念大陸的故鄉,想念遠在大陸的外婆筱蘭英。我小時候,慈愛的外婆總抱著我們姐弟哼京戲。

1949年,外婆沒有隨我們逃難,留在大陸,住在北京草廠六條的胡同,直到她高齡去世,我們一家再也沒有見過她老人家。

蔣總統也愛看京戲,可他發誓:反攻大陸不成功,不進戲院。蔣夫人為哄他開心,就想出折衷辦法:請京戲演員到總統官邸來唱,這樣蔣總統還是沒進戲院,不算違誓。

我穿著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宮服

當時臺灣大街小巷到處都張貼著標語「勿忘在莒」,意思是不忘故國,據說蔣總統的辦公室裡也掛著這四個字。

先生這些飛行員,不止一次被告知,隨時做好反攻大陸的準備。

有一次,他與其他飛行員半夜接到軍令,要求立即上飛機「反攻大陸」。他人已上了駕駛艙,美軍顧問匆忙趕到總統府阻止,說如果臺灣方面一意孤行要打,美國不會提供後續軍援。美國是擔心臺灣輕舉妄動會引起連鎖反應,蘇聯捲入,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先生也明白,反攻大陸根本不現實,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後勤援助,比如加油機的配合,所有的戰機都會有去無回,因為大陸太大、縱深太長了。

我做起中餐館老闆娘

上世紀50年代臺海危機爆發,先生開著戰鬥機參加金門炮戰。炮戰打完後,上頭有指示,儘量避免直接衝突。先生開飛機在沿海巡邏或者掩護補給艦時,常與大陸那邊的飛行員在空中相遇,大家在空中心照不宣,客客氣氣地打個招呼。

婚後沒幾年,先生從一線飛行員轉到臺灣駐約旦大使館,做了空軍武官。1969年,我帶著孩子也來到約旦隨任,那時正趕上約旦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爆發戰爭。

當時覺得好奇怪,每天一到中午11點鐘,槍炮都沒聲音了,下午5點鐘也沒有。後來才知道兩方面的軍人都去喝咖啡去了。咖啡喝完了,砰砰砰又打起來了!

我與約旦王后

在約旦做外交官夫人,與皇親國戚交往不少。有一次,王太后的法語翻譯臨時有事,我就臨時充當了她的翻譯。那些外國外交官沒想到我一個中國人能把法語說得這麼地道,問我是不是從小生活在法國。

他們不知道,我是當年法租界公董局華董杜月笙的女兒。

這時我就無比思念父親,想起小時候他打我逼我學法語、學英語,想起他的話「既要識字,也要識人」。

約旦國土狹小,絕大部分都是沙漠,別的中東國家都是富得流「石油」,可它沒有。這個「上帝的棄兒」四周又被強敵環繞,全靠國王海珊長袖善舞,夾縫中求生存。這麼個小國,竟然在多年的中東亂局中闖出一片安寧。

海珊國王,很像上海灘時代的父親。

1976年,約旦與大陸建交,臺灣使館撤了,先生要奉調回臺灣。可我們已經喜歡上了約旦,喜歡上了國王一家,不想回臺灣。先生就辦了退役,留在約旦。

先生與約旦國王海珊

國王海珊家族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有一天,國王與先生閒聊時說,世界上很多國家首都都有中華菜館,中國菜真好吃。國王的弟弟哈桑王儲也對我們說,世界到處都有中餐館,約旦卻沒有,不如你們在約旦開個中餐館吧。

就這樣,我卸下了外交官夫人珠寶首飾,文君當壚,荊釵布裙,做起了中餐館老闆娘。為了籌足到開餐館的本錢,我們一次性提取了臺灣的全部養老金。

我和先生在親手創辦的約旦第一家中餐廳裡

1979年,約旦的第一家中餐館「中華飯店」開張。以前我對美食只會吃和批評,現在我硬著頭皮上陣,和先生既當老闆又當雜工,既當廚師又當跑堂,既做採買又做帳房,睡過地板,白手起家,苦心經營,甚至先教當地人用筷子。

在約旦開了近三十年的中餐館,皇親國戚是常客,大陸來訪的官方代表團,聽說杜月笙的女兒在這裡開了家餐館,也總是很好奇,要來光顧下,還要合影。

我與本文的採寫者、新華社前駐中東記者操風琴在中華餐館(攝影 陶勝)

大家的要求,我都是有求必應。看到他們,我覺得很親切,好像大陸就不遙遠,年少時在大陸的時光也不遙遠。

父親冥冥中為我們牽下紅線

憶及年少芳華時,曾是驚鴻照影來,可我們杜家人,怎麼敢回去?

兩岸解禁後,兩邊的交流越來越多,但我們卻一直忙於餐館營生,遲遲未能回家。直到2001年,我才首次回到上海,這次我還辦了臺胞證。

時隔52年後,我再回上海,我們與女兒一家

2005年,先生又帶著我,回到他的故鄉安徽,給親人掃墓。

先生遠赴臺灣時,婆婆跟著先生的四哥流落到長江北邊的小城安徽樅陽。直到1973年去世,老人家一直飽受思念和驚嚇,至死再也沒有見過海峽那一頭的兒子,更別說見過我這兒媳。

先生離家時,還是英俊少年,回鄉時,已是古稀之年,慈母已成一坯黃土!母子已天人永隔。在樅陽城郊的荒山上,他跪在母親草萋萋的墳頭,燒紙,痛哭,我也在這從未謀面的婆婆的墳前下跪,磕頭。

2017年我先生和侄女蒯文琳在蘇州

萬水千山,渡盡劫波,笑泯恩仇。所有的顛沛流離,都由江,走向海,所有的離合,都由動蕩,歸於平靜。

杜家的後代散枝落葉在全球,我和先生已四世同堂,三個孩子文鵬、文琦和文瑞,無論在世界上走得有多遠,但每年過年,他們依然回來,按中國的老禮,向我們磕頭。

而年近九旬的我們,回到了臺灣定居,但常回大陸,我們去浦東看過杜家祠堂,去過北京逛琉璃廠,去過前門老舍茶館聽京戲,還去成都看闊別七十多年的空軍幼年學校……

而2017年年底那一次我們去上海,在復原到嘉定的杜公館舊居西雲樓前,我和先生驚訝地發現,杜公館大門上方,赫然雕刻著四個字:竹苞松茂。

我和先生在復原的杜公館舊居,門頭上方四個字:竹苞松茂

這房子是父親在上海灘剛發達時親自設計建造的,當時我和先生都還沒有出生,我想起父親過世前,為沒能看到我出嫁而難過,原來他冥冥之中早已為我們牽下了紅線。

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江又一江,四海漂流,我們終於可以在夕陽下享受故園的祥和靜美。只是父親要葬在故鄉上海浦東高橋的遺願,至今沒有實現。

作者簡介:操風琴,出生於安徽安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供職於新華社,曾任駐中東記者。軍人後代。

想看作者的更多原創文章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她的公眾號:有風來無聲——

止戈傳媒以筆為戈,為和平而歌,用人性的光輝,融化生命的苦難。敬請關注止戈傳媒公眾號:龍哥的戰場

相關焦點

  • 萬水千山歸來——杜月笙女兒女婿遊蘇州
    點擊上方,可聽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昔日聞人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和先生蒯松茂,從臺灣回大陸。
  • 我是杜月笙女兒,做過外交官夫人,跨越萬水千山歸來!
    父親杜月笙(左一)奶奶死後,嗷嗷待哺的姑姑只能送人。父親14歲那年,我爺爺也病逝了。父親徹底成了孤兒,孤兒父親很調皮,常常惹是生非,也不好好念書,成了孩子王。後來惹事逃到浦西開始流浪,做了水果店的夥計,削得一手好梨。
  • VR助力"萬水千山總是情"啟動 黃曉明變投資人
    據悉,《萬水千山總是情》男主意屬井柏然、楊洋等新生代優質小鮮肉,女主方面投資人黃曉明笑言「Baby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女主角」。據悉,《萬水千山總是情》作為VR技術與影視劇結合的先導部隊,在播出時將同步推出十集各三分鐘的VR短片,方便電視劇觀眾與劇中角色零距離親密接觸,重溫舊夢感受時代的韻味與魅力。
  • 《萬水千山總是情》首曝海報 嚴屹寬秦嵐主演
    網易娛樂1月9日報導 由楊文軍監製,賴水清總導演,冠亞文化傳媒創始人李密和易星傳媒創始人黃曉明繼《新上海灘》後再度攜手,聯合出品的年代情感經典IP大戲《萬水千山總是情》今日首曝「錦衣霓裳」主題海報,領銜主演嚴屹寬、秦嵐,聯合主演王冠逸、張柏嘉、謝賢、劉松仁等身著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定製的華服驚豔亮相,由攝影大師張羅平掌鏡,馥鬱的上海復古風情就散發於香衣魅影之間
  • 《萬水千山總是情》首曝「錦衣霓裳」版海報
    由楊文軍監製,賴水清總導演,冠亞文化傳媒創始人李密和易星傳媒創始人黃曉明繼《新上海灘》後再度攜手,聯合出品的年代情感經典IP大戲《萬水千山總是情》今日首曝「錦衣霓裳」主題海報,領銜主演嚴屹寬、秦嵐,聯合主演王冠逸、張柏嘉
  • 杜文卿生有一子一女,兒子是杜月笙,女兒命很苦
    杜月笙光緒十四年(1888)七月十五,正好中元節那天,出生在上海浦東一戶平民家庭。他所家所在的高橋鎮,兩三千人裡,竟然只有謝周兩戶還算富裕。據章君榖《杜月笙傳》記載,所謂的富裕,其實也就是靠著做泥水木匠,衣食無憂而已。杜月笙的父親杜文卿,跟人在上海楊樹浦開了一間米店。
  • 杜月笙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誰,最終又是怎樣的人生結局?
    ,八個兒子,但卻只有兩個女兒:杜美如和杜美霞,而且都是四姨太楊玉蘭所生。這兩個人作為青幫頭子、「上海皇帝」的女兒,是什麼樣的男人膽大將她們娶了呢?  1927年姚氏姐妹一起被自己的京劇「粉絲」杜月笙強佔,姚玉英不久即病故,姚玉蘭則在第二年被杜月笙收為四姨太,後來她還幫助杜月笙,將自己的閨蜜孟小冬收為五姨太。  1930年,姚玉蘭生下杜美如,這是杜月笙的第一個女兒,自然寵愛倍加,平時僅皮鞋,就有世界各國所制的一百多雙,當時其衣著之講究,享用之奢華在上海都是頂尖的。
  • 嚴屹寬秦嵐主演 《萬水千山總是情》 曝「錦衣霓裳」海報
    由楊文軍監製,賴水清總導演,冠亞文化傳媒創始人李密和易星傳媒創始人黃曉明繼《新上海灘》後再度攜手,聯合出品的年代情感經典IP大戲《萬水千山總是情》今日首曝「錦衣霓裳」主題海報,領銜主演嚴屹寬、秦嵐,聯合主演王冠逸、張柏嘉、謝賢、劉松仁等身著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定製的華服驚豔亮相,由攝影大師張羅平掌鏡,馥鬱的上海復古風情就散發於香衣魅影之間。
  • 有家國俠情,有甄嬛紛爭----杜月笙女兒杜美如笑談家事(上)
    作者與杜美如在一起 「人家都以為,杜月笙的女兒肯定會腰纏萬貫,實際上我繼承的也就只是個『杜』 字,我們夫婦倆跟做窩的鳥一樣
  • 杜月笙女兒杜美霞在臺灣病逝,將與義母孟小冬葬在一處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媒報導,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之女杜美霞日前在臺灣病逝,將與其義母孟小冬葬在一處。
  • 上海灘「流氓大亨」杜月笙為何對孟小冬卻
    孟小冬不在登臺唱戲,安心做起了梅夫人,梅蘭芳演出歸來,總是悉心陪伴,日子幸福而美好。只是孟小冬長期不唱戲,粉絲們不樂意了,在得知是梅蘭芳金屋藏嬌,就持槍去了馮公館,誤殺了梅蘭芳的朋友張漢舉。梅蘭芳雖然沒事,不過對此事心有忌憚,就疏遠了孟小冬,也許是怕再有瘋狂的粉絲鬧事吧。孟小冬不禁心生怨恨。
  • 人民網評:萬水千山總是情
    是什麼讓無數中國人跨越萬水千山?是什麼促成了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是什麼匯聚了積蓄一歲的情感?數千年來,燕歸來、鳳還巢,春節回家就像一塊磁石,無論相隔多遠,都有魔一般的引力,牽動每個人的心。搶一張車票、預訂年夜飯、準備各式年貨……這些年關前後的「規定動作」看似平淡無奇,卻在無形中孕育著一股力量:誰都無法擋住團圓的腳步。 「一年不趕,就趕三十晚」。
  • 杜月笙為何至死都不願意去臺灣?杜月笙長孫:爺爺丟了一關鍵物品
    除了將大陸的黃金運往臺灣外,蔣介石還「邀請」他認為重要人士去臺灣,這裡面就包括杜月笙。 眾所周知,杜月笙沒有去臺灣,而是在上海解放前去了香港並最終死在了香港。1949年,蔣介石在上海崇明島單獨召見了杜月笙,再三「邀請」他去臺灣。杜月笙深知蔣介石的用意,他委婉地說道,「總裁美意,月笙心領了。可臺灣氣候潮溼,我哮喘病犯了。我想現代香港治療一下,然後再去臺灣。」
  • 此人與杜月笙素不相識,卻因一件事,自願替杜月笙掃墓三年
    黃金榮因為露伶春的事弄得身敗名裂後,杜月笙更是一躍成為上海灘第一號人物。他賣過鴉片,開過賭場,培養過青幫門徒,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又能挺身而出,做一個愛國的幫會領袖。在抗日戰爭時期,杜月笙為抗日捐錢捐物,甚至親自帶領門徒進行鋤奸活動。對於杜月笙,很多人都認為他功大於過。而在杜月笙死後,有個與他素不相識的人,卻因為一件事替他掃墓三年。到底是什麼事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靈魂擺渡北京一夜,等待良人歸,萬水千山尋你回
    那是跨越身份等級之間的相愛,也是長久多年的等候,哪怕到死也依然在守候。他們在生前放不下彼此,死後仍然掛念著,有些執念可以超越時間,而唯有愛能超越一切。當然,在北京一夜中故事的男主角叫阿金,也是靈魂擺渡的男主角夏冬青的前世。而他的身份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剪髮人。但是很神奇的是他的剪刀仿佛有著無窮的力量,能帶給人以歡笑。並且阿金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而且很有思想。而女主角則是一個叫彩琴的富家小姐。
  • 杜月笙知道生女兒要富養,可道理他要教,路還得杜美如自己走
    杜月笙當時有四個太太,孟小冬是杜月笙晚年的時候,才進的杜家的大門,可是前面的幾個太太,一口氣給他生了6個兒子,杜月笙現在最急切的心情是:想要一個乖巧伶俐的女兒。杜月笙為此,召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他給自己的四位太太一個承諾,誰能給他生一個女兒,位於東湖路上的宅子,就送給誰。最後,還是姚玉蘭肚子爭氣,真的給杜月笙生了一個女兒。(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杜月笙為什麼能雄霸上海灘?做人當如此!!
    在抗日救亡高潮中,杜月笙響應蔣介石「航空救國」的號召,以一己之力奉獻兩架飛機,「月華號」給了上海飛行社,「月輝號」給了從法國學航空歸來的孫桐崗,開國民獻機的先河。杜月笙把那張四千元的莊票遞給朱如山,說:「當律師,用心血,搖筆桿,逞口舌,能有幾個錢好賺?我實在不想贏他的錢,請你替我退還給他。」收到錢後的秦聯奎十分感激,從此成為杜月笙的頭號法律顧問。
  • 還原一個真實的杜月笙!
    1951年,杜月笙病危,清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來大女兒杜美如,從香港滙豐銀行拿回一包東西,裡面全是向杜爺子借錢的借據,跟最少的也有5000美元。杜月笙怎麼做的?不是要後人去要張,而是全部焚毀,而且是當著很多人的面。
  • 杜月笙遭勒索,綁匪開口便要40萬贖金,杜月笙:我給你90萬!
    上海青幫的杜月笙便是當時有名的大人物,他被稱為「上海灘教父」,在亂世之中能夠有杜月笙這般名氣的人都不會是等閒之輩,沒有金剛鑽,也不敢去攬這個瓷器活,杜月笙能夠如此有名,離不開他的為人和膽識。普通人如果遭遇綁架,肯定是驚慌失措,而杜月笙則底氣十足,鎮定自若與綁匪談條件,氣勢凌人,想必能夠做到他這樣的人應該沒有多少。
  • 「上海皇帝」杜月笙的正面和反面
    杜月笙曾對一文化人朋友說:「你原來是一條鯉魚,修行了500年跳了龍門變成龍了,我原來是條泥鰍,先修煉了1000年變成了鯉魚,然後再修煉500年才跳了龍門。倘若我們倆一起失敗。你還是一條鯉魚,而我可就變成泥鰍。你說我做事情怎麼能不謹慎呢?」今天想和大家聊的,還是杜月笙發家之後的一些故事。比如,先說說他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