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歸來——杜月笙女兒女婿遊蘇州

2021-02-22 有風來無聲

點擊上方,可聽歌曲《萬水千山總是情》

上海灘昔日聞人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和先生蒯松茂,從臺灣回大陸。年近九旬的老夫婦來到蘇州,遊覽了觀前街、拙政園、虎丘塔。

杜美如在蘇州觀前街

她說,她還是「解放前」少女時代來蘇州的,一眨眼近七十年了。

1949年,杜美如跟隨父親杜月笙從上海流亡到香港。1951年父親去世後,她隨家人輾轉來到臺灣。
在臺灣,她與空軍飛行員蒯松茂結婚,又跟隨蒯先生到約旦當武官夫人。夫君退役後,兩人又在約旦開中餐館,一生辛苦奔波,前幾年才回到臺灣定居。但大陸一直是他倆魂牽夢繞的故土。

杜美如的夫君蒯松茂在蘇州觀前街看「拉洋片」,笑得像孩子一樣開心

蒯松茂是國民政府軍隊中第一代噴射式戰鬥機的飛行員,一生歷經家愁國難。 

1955年蒯松茂在臺灣嘉義空軍基地 (杜美如提供照片)

蘇州得月樓飯店前。結婚六十餘年,相濡以沫

抗戰勝利後,杜月笙跟隨國民政府從重慶回到上海。杜美如(前排右一)與父親杜月笙(前排左一)、母親姚玉蘭(前排中) (杜美如提供照片)

陪同的主人向杜美如介紹蘇州名店得月樓 

杜美如夫婦在得月樓

 一生中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杜美如都樂觀、愛笑,軍人出身的蒯先生則沉穩內斂。 

六歲時的杜美如,攝於上海

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父親杜月笙帶著手下的兄弟在武漢保衛戰中搶救和運送傷員,後又跟隨國民政府一路輾轉到重慶,全家老小几十口卻被困在淪陷於日軍的上海。

杜美如記得:遠在重慶的杜月笙令妻子姚玉蘭拿出珠寶變賣,資助在上海搞地下活動的抗日人士。

她回憶:變賣的錢,父親還要家人親自送到地下抗日人士的手裡,如果被日本人發現,是要殺頭的。

而那段時間,家裡窮得只能吃白菜燉豆腐。為了哄杜美如這些小孩子,母親隔幾天就騙他們說有新菜吃,叫豆腐燉白菜(把白菜燉豆腐顛倒一下)。

抗戰時期,杜月笙(中)在重慶,右為戴笠

杜月笙是上海浦東人。6歲時,母親死於難產,家裡窮得連棺材都買不起,就用蓆子捲起來用爛泥土埋了。母親死後,杜月笙嗷嗷待哺的妹妹只能送人。

14歲那年,父親也病逝了。杜月笙就徹底成了孤兒,做了孩子王。他只讀過半年私塾,靠聽評書自學。後來到浦西開始流浪,做了水果店的夥計,削得一手好梨。

再後來,他在上海灘的傳奇,大家都知道。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曾送他一幅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蘇州玄妙觀前 

雖年近九十,依然不失大家閨秀氣質。

十八歲時的杜美如,攝於上海

當時她剛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通知書已到,還沒來得及去註冊,解放軍(杜美如說父親還是稱作」八路「)已兵臨城下。風雨飄搖中,父親令她帶著弟弟坐飛機先到香港,打前站。

杜美如說,她離開上海時就隨便帶了點衣服,以為自己很快就要回來的,還要註冊上學呢,「後來才知道,那一天,我拎著衣箱,出走了大半生。」

時隔52年,2001年,已子孫成群的杜美如(右一)和丈夫(左一)才再次回到上海

蘇州觀前街,杜美如和蒯松茂

蒯松茂是安徽合肥人,抗戰時家鄉淪陷於日軍。母親帶著他和另外兩個兄弟從家鄉逃難到四川。他入讀國民政府設在四川灌縣的空軍幼童學校。尚未畢業上戰場,抗戰就勝利了。

隨即內戰爆發,他隨國民政府退守臺灣,駐防在臺灣嘉義空軍基地。上世紀五十年代臺海危機爆發,他駕機參加過著名的「金門炮戰」。他說,那時「上頭」有指示:可以向大陸的軍隊開火,但不要真的打,不要直接衝突。

」我開飛機在沿海巡邏或者掩護補給艦時,常與大陸這邊的飛行員在空中相遇,大家都心照不宣,客客氣氣地打個招呼,「蒯先生對往事記得清清楚楚。  

憶及年少芳華時,曾是驚鴻照影來

杜美如年輕時的戲裝照,服裝的主人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 (杜美如提供)

蘇州絲綢是杜美如的大愛

上海杜公館養尊處優的這位大小姐,家國巨變之下,放下身段,做過棲身簡陋軍眷宿舍的家庭「煮」婦、當過採買記帳的中餐館老闆娘,睡過地板,也臨時做過約旦國王候賽因母親的法語翻譯,但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骨子裡對美的熱愛,她一生不變。 

1949年前後,杜月笙(前中)、杜美如母親姚玉蘭(前右)、五夫人孟小冬(前左)和杜美如(後左二)

1949年杜月笙帶著一家老小從上海逃亡到香港後,一直鬱鬱寡歡。

有一次,杜月笙帶著司機和杜美如到淺水灣的一家飯店吃飯,他一個人對著海坐著,足足坐了兩個多小時。杜美如和小司機吃得很開心,跑去問他:「您在想什麼呢?」

杜月笙說:「我在看海啊,海的那邊就是浦東老家啊。」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迴光返照時,對子女們留下最後一句話:「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去世後,杜家只能靠變賣首飾在香港度日。宋美齡伸出了援手,邀請杜家全家去臺灣。

杜家護送杜月笙靈柩,在臺灣安頓下來。1952年,杜月笙安葬在臺灣基隆。落葬後,杜家兄弟姐妹十人拍了一張合影。

杜家子女們唯一的全家福合影。前排黑衣者為杜美如母親姚玉蘭,前排左一為杜美如

隨後,杜家子女為了生活勞燕分飛,分居在全球各地,再也沒有重拍合影。

蒯松茂先生在蘇州」江南大院「前

在臺灣嘉義,蒯先生與杜美如在一次舞會上相識、相戀。

抗戰時,國民政府效仿蘇美空軍預校模式,在成都灌縣開辦了空軍幼童學校,招收少年,培養飛行員。蒯松茂13歲時自己去報名,被學校錄取。

他回憶說:不少同學的家鄉被日本人佔領,寒暑假只能在校園裡度過,學校也經常被日本人轟炸。

1949年,蒯松茂隨軍隊撤到臺灣,駐防在嘉義空軍基地。母親和兄弟姐妹留在大陸安徽,一度生死不知,音訊全無。老母親直到1973年在長江北岸的小縣城樅陽去世,至死再也未能見到臺灣的五兒子一面。

少年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現在,年邁的兒子坐著輪椅,跨越了那灣淺淺的海峽,回到了故土,回到了江南。

蒯先生與侄女蒯文琳在蘇州

親情如血濃,蒯文琳的父親,也就是蒯先生的四哥,帶著母親留在大陸,為母親送終,替蒯先生盡孝。  

拙政園裡念故園

蒯先生說:退守臺灣後,「蔣總統」念念不忘「反攻大陸」,臺灣大街小巷到處都張貼著標語「勿忘在莒」,「蔣總統」的辦公室裡也掛著這四個字,意思是不忘故國。

他們這些飛行員,不止一次被告知隨時做好'「反攻大陸」的準備。

有一次,蒯先生與其他飛行員半夜接到軍令,要求立即上飛機「反攻大陸」。他人已上了駕駛艙,但美軍顧問匆忙趕來,表示如果臺灣方面一意孤行要打,美國不會提供後續軍援。美國是擔心臺灣若輕舉妄動會引發蘇聯捲入,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若沒有持續不斷的後勤援助(如空中加油機),所有的戰機都會有去無回,「因為大陸太大了,縱深太長,「蒯先生說。

而現在,蒯先生終於回到了大陸,不是「反攻」回來的,而是「兩岸一家親」。 

1956年,杜美如和蒯松茂結婚

蔣介石夫婦得知杜美如結婚的消息,請他倆吃了一頓便飯,宋美齡還送了兩床繡著龍鳳圖案的大紅被面和一套西餐具。杜美如夫婦一直珍藏著。

杜美如和蒯松茂的婚禮

婚後杜美如搬到夫君的駐地嘉義,軍眷宿舍很簡陋,她放下大小姐的身段,學會了煮飯做家務。

想念遠在大陸的外婆等親人時,她就等夫君外出訓練時,偷偷把收音機頻道撥到大陸那邊的電臺,邊做家務,邊聽各種流派的京戲。

她說,「蔣總統」也愛看京戲,可他發過誓:反攻大陸不成功,不進戲院。蔣夫人為哄他開心,就想出折中辦法:請京戲演員到他們所住的士林官邸來唱,這樣「蔣總統」還是沒進戲院,不算違誓。

蒯先生則對"蔣總統「的另外一件事印象很深——

蔣非常器重國軍飛行員,在臺灣接見他們,對著名單一個個念飛行員的名字,一個個對號,念到蒯松茂時,」蔣總統「停頓猶豫了幾秒鐘,但還是把蒯(讀kuai)念對了。

蘇州拙政園,曲徑通幽處

蒯先生說:他與杜美認識時,自己是空軍飛行員。臺灣這邊,要「反攻大陸」,大陸那邊,「一定要解放臺灣」,他隨時要上戰場,機毀人亡的可能性很大,但杜夫人姚玉蘭並沒有阻攔寶貝女兒嫁給一個隨時可能會陣亡的人。

蒯先生當時是個窮小子,坦率告訴姚夫人:自己所有的積蓄只有一千美元,還是被派到美國受訓一年才積攢下來的。

姚玉蘭說:婚禮你別管了,不用你出錢,一切我來籌辦。直到今天,蒯先生還記著嶽母的好。

潭水深千尺,不及思鄉情 

婚後沒幾年,蒯先生從一線飛行員轉到臺灣駐約旦大使館,做了空軍武官。退役後,夫婦倆就留在約旦開了飯店。1979年,約旦第一家中餐館「中華飯店」開張。

杜美如夫婦既當老闆又當雜工,白手起家,苦心經營,飯店紅火。上圖是中年杜美如夫婦在中華飯店。

蘇州拙政園小飛虹上

蒯先生說:自己的前半生的記憶是悲慘的:國家動蕩不定,他們也跟著吃苦。儘管他是空軍飛行員,是國民政府捧在手心的「天之驕子」,但照樣吃過鹽水泡飯,少年時幾乎每天都有日本人的轟炸,後來又是內戰。

他說:「我們吃的苦頭,不比共產黨長徵時爬雪山過草地吃的苦頭少啊!」  

停車坐愛楓林晚  

杜美如說:她年輕時總在逃難,但無論逃什麼難,若只能在照片和美金之間選其一,她必選帶照片。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江又一江,四海漂流,兩位老人終於可以在夕陽下靜靜享受故園的詳和靜美。

渡盡劫波,笑泯恩仇

 世上多少變遷,不改我故園的情深,人間多少霜雪,難移我的如初情竇。

晚風拂柳,山外夕陽 八千裡路雲和月 

拙政園八角亭前

萬水千山,渡盡劫波。所有的顛沛流離,都由海,走向江,所有的離合,都由動蕩,都歸於平靜。

虎丘塔前

時光蒼茫,一部家族史,亦是大時代變遷的家國史。

作者與杜美如在約旦「中華飯店」門前(陶勝 攝)

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操風琴攝

作者簡介:新聞人。出生於安徽,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伊拉克戰爭期間曾任駐中東記者。想看作者的更多原創文章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她的公眾號:有風來無聲——

相關焦點

  • 我是杜月笙的女兒,跨越萬水千山歸來
    有一天他主動問父親:「你的女兒怎麼樣?」我這才看到戴伯伯的真容,我真是抖啊,他那眼睛,好像一看就看穿你,很叫人害怕。原來大陸來人求見父親的那段時間,父親託好友錢新之同時給周恩來和蔣介石寫信,表達同一個意思:杜月笙先生願意回你們那邊。可錢伯伯那天喝了一瓶半威士忌,稀裡胡塗地套錯了信封,把給大陸的信寄給了臺灣,把給臺灣的信寄到了大陸。一切都已註定,一直在觀望局勢、不想站錯隊的父親竟落得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了。
  • 我是杜月笙女兒,做過外交官夫人,跨越萬水千山歸來!
    父親杜月笙(左一)奶奶死後,嗷嗷待哺的姑姑只能送人。父親14歲那年,我爺爺也病逝了。父親徹底成了孤兒,孤兒父親很調皮,常常惹是生非,也不好好念書,成了孩子王。後來惹事逃到浦西開始流浪,做了水果店的夥計,削得一手好梨。
  • 有家國俠情,有甄嬛紛爭----杜月笙女兒杜美如笑談家事(上)
    作者與杜美如在一起 「人家都以為,杜月笙的女兒肯定會腰纏萬貫,實際上我繼承的也就只是個『杜』 字,我們夫婦倆跟做窩的鳥一樣
  • 老上海的曠世奇戀,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愛情!
    「小世界」有一個股東,叫做杜月笙。至於「大世界」、「共舞臺」等處,也少不了喜歡聽戲遊樂的杜月笙。當孟小冬十歲作童星的時候,杜月笙還是法租界探長黃金榮拿皮包的跟班。當孟小冬十八歲的時候,杜月笙已是與黃金榮齊名的法租界三大亨了。 1926年,在北平的一次堂會戲上,小天后孟小冬,遇上了大天王梅蘭芳。一個女扮男飾正德皇,一個男扮女飾李鳳姐,「遊龍戲鳳」,堪稱千古奇觀。
  • 杜月笙在香港去世後,他的五位太太結局如何?
    叫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位叱吒風雲的青幫大佬身後只留下11萬美元的資產,杜月笙的妻妾每人分到了一萬美元,大兒子也分到了同樣數額的遺產,沒出嫁的女兒分到了6000美元,出嫁的女兒只分到4000。杜月笙在臨終前還不忘展現他的慷慨和氣度不凡,他叫來僕人銷毀了別人開具給他的全部欠條,告訴自己的家人:我死後所有別人借我的錢一筆勾銷,不能打著我的旗號到處要錢,壞了我的名聲。
  • 一代梟雄杜月笙的五位夫人,四個結局悲慘,只有她最圓滿!
    大太太名叫沈月英,是蘇州一名商人的女兒,1915成婚。杜月笙第一次婚姻是黃金榮夫人林桂生主持操辦的,那時杜月笙只是黃金榮家僕人,很受黃家當家人林桂生喜愛和倚重。沈月英一生沒有生育,最後領養一個孩子,叫杜維藩。沈於1942年病逝於上海。二太太15歲嫁給杜月笙,蘇州農家女,讀書時在上海舞廳兼職陪舞賺錢。
  • 上海灘「流氓大亨」杜月笙為何對孟小冬卻
    杜月笙就是其鐵桿兒粉絲。這個杜月笙就是上海那個鼎鼎有名的青幫大佬,他跺跺腳,上海就會抖一抖。有杜月笙這樣的流氓粉絲,孟小冬的人生註定不會平靜。杜月笙和梅蘭芳、孟小冬有著什麼樣的糾葛呢?1.遊龍戲鳳孟小冬,1908年12月9日,出生在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天,取名小冬。孟家老徽班出身,梨園世家,孟家人幾乎全是登臺唱戲的。
  • 「黑道老大」杜月笙與文人章太炎
    除此以外,杜月笙還利用各種機會結交文化名人,動之以情,還之以禮,努力漂白自己的黑老大背景,力爭成為一個有頭有臉有文化的正派人。他的種種行為傳出去後,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來自蘇州的信。拆開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寫信給他的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文化大師章太炎。章太炎是名滿天下的反清革命家、滿腹經綸的國學大師。
  • 杜月笙的字畫
    杜月笙 楷書「龍飛鳳舞」 鏡片 紙本款識:允徵先生雅屬,杜鏞。鈐印:杜月笙印(朱)杜月笙小時候因為家裡太窮,繳不起學費,只上了五個月的學。杜月笙親筆信札說起他對文人的重視就不得不提他與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發生的那些事兒了!章太炎,晚年居蘇州講學期間,本來對杜月笙也持有偏見。
  • 杜月笙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誰,最終又是怎樣的人生結局?
    ,八個兒子,但卻只有兩個女兒:杜美如和杜美霞,而且都是四姨太楊玉蘭所生。這兩個人作為青幫頭子、「上海皇帝」的女兒,是什麼樣的男人膽大將她們娶了呢?  1927年姚氏姐妹一起被自己的京劇「粉絲」杜月笙強佔,姚玉英不久即病故,姚玉蘭則在第二年被杜月笙收為四姨太,後來她還幫助杜月笙,將自己的閨蜜孟小冬收為五姨太。  1930年,姚玉蘭生下杜美如,這是杜月笙的第一個女兒,自然寵愛倍加,平時僅皮鞋,就有世界各國所制的一百多雙,當時其衣著之講究,享用之奢華在上海都是頂尖的。
  • 孟小冬:一身傲骨的她,為何舍梅蘭芳嫁給了杜月笙?
    孟小冬1907年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淨,她的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為養家,她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共舞臺先後與張少泉(電影明星李麗華之母)、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同臺演出,居然大角風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在藝術上取得更高的成就,1925年,孟小冬離開上海,北上深造。
  • 杜月笙為什麼能雄霸上海灘?做人當如此!!
    在抗日救亡高潮中,杜月笙響應蔣介石「航空救國」的號召,以一己之力奉獻兩架飛機,「月華號」給了上海飛行社,「月輝號」給了從法國學航空歸來的孫桐崗,開國民獻機的先河。杜月笙語錄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國學大師章太炎晚年在蘇州講學,原本沒打算結識杜月笙,但他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侄子與人發生糾紛,他名聲雖大,但無權無勢,無能為力,只好拉下臉求杜月笙幫忙。
  • 還原一個真實的杜月笙!
    1951年,杜月笙病危,清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叫來大女兒杜美如,從香港滙豐銀行拿回一包東西,裡面全是向杜爺子借錢的借據,跟最少的也有5000美元。杜月笙怎麼做的?不是要後人去要張,而是全部焚毀,而且是當著很多人的面。
  • 杜月笙在香港去世後,他的四位太太結局如何?全部離開了傷心之地
    1951年夏,黑道教父,一代梟雄杜月笙病故在香港,終年63歲。叫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位叱吒風雲的青幫大佬身後只留下11萬美元的資產,杜月笙的妻妾每人分到了一萬美元,大兒子也分到了同樣數額的遺產,沒出嫁的女兒分到了6000美元,出嫁的女兒只分到4000。
  • 杜月笙對孟小冬柔情似水,對姚玉蘭卻是先奸後娶,顯出流氓本色
    1928年,筱蘭英帶著兩個女兒姚玉蘭與姚玉英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杜月笙看到母女三人時,眼睛都直了。母女三人對上海青幫大佬杜月笙捧場感恩戴德,不敢有半點怠慢。杜月笙熱心地為她們安排了最好的住所,並先後強暴了姚玉蘭、姚玉英姐妹。還有一說連筱蘭英也沒逃出杜的魔抓。姚玉蘭被奸至孕,剛烈的姚玉英患上重病不久而亡。
  • 杜文卿生有一子一女,兒子是杜月笙,女兒命很苦
    杜月笙光緒十四年(1888)七月十五,正好中元節那天,出生在上海浦東一戶平民家庭。他所家所在的高橋鎮,兩三千人裡,竟然只有謝周兩戶還算富裕。據章君榖《杜月笙傳》記載,所謂的富裕,其實也就是靠著做泥水木匠,衣食無憂而已。杜月笙的父親杜文卿,跟人在上海楊樹浦開了一間米店。
  • 舊上海傳奇黑幫老大——杜月笙後代今何在?
    1951年夏,杜月笙病入膏肓。處置遺產時,身邊僅有11萬美元。遺產分配大致如下:每個太太拿1萬美元,兒子拿1萬美元,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在此前,杜月笙銷毀了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 上海青幫「流氓大亨」杜月笙死後,他的五位太太,後來怎麼樣了?
    一代梟雄杜月笙最後於1951年8月16日在香港家中因哮喘病逝,時年63歲。那麼杜月笙的五位太太最終都各自去了哪裡呢?結局又是如何呢?杜月笙大太太沈月英,是原配夫人,和三太太一樣都是蘇州人,沈月英年輕時美麗動人,特有的江南美人氣質令年輕時的杜月笙神魂顛倒。最後,在師傅黃金榮的撮合幫襯下,終於娶到了沈月英。
  • 「上海皇帝」杜月笙: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1890年夏天,上海流行霍亂,朱氏卻在這情況危急的歲月裡又生下了一個女兒。產後,她由於極度的衰弱而死亡。杜文卿悲痛萬分,無奈之下,他把杜月笙和女兒一同抱回楊樹浦,三人相依為命,最終無法支撐,把女兒送給了別人。多年以後,杜月笙歷盡滄桑,成為名聞全國的上海大亨之後,曾高價懸賞、千方百計尋找這位早年送人的妹妹,結果杳無音信。
  • 杜月笙:做人,有三碗面最難吃!
    回去後,杜月笙便改頭換面,從此一年四季,無論多熱,都身著長衫,一顆扣子都不解下,袖子也不會挽起,不輕易露出他手上的刺青。而且他還要求家中出入的傭人都必須衣著得體,不準穿短打,不可赤身露體。這一盤整治下來,杜家門府給人感覺耳目一新,而杜月笙的氣質也悄然改變,如一介書生,卻又不怒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