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與杜美如在一起
「人家都以為,杜月笙的女兒肯定會腰纏萬貫,實際上我繼承的也就只是個『杜』 字,我們夫婦倆跟做窩的鳥一樣,在約旦辛辛苦苦開這家餐館已經快30年了。」近八十歲的杜美如女士爽朗極了,用略帶上海味的普通話向我回憶著無數的往事。
「從抗戰時就這樣,我逃難時只帶照片,不帶美金。」杜美如翻開厚厚的一摞相 片,一一指點著。正午的陽光溫暖地照耀著這幢裝飾得中國味十足的兩層樓餐館,恍然感覺自己並非身處21世紀的沙漠之國,時光倒轉,我們回到了解放前的上海灘。
這張照片由杜美如向作者提供,抗戰勝利後杜美如(前排右一)與父親杜月笙(前排左一)、母親姚 玉蘭(前排右二)在上海。
我們最感興趣的話題還是杜美如的父親杜月笙。上海解放時,杜月笙坐輪船從發跡地上海逃到了香港,1951年在那裡抑鬱而終。
「為什麼杜月笙最終沒能回到大陸?」我問。
「我父親當時的情況是:不願去臺灣,不敢回大陸。」杜女士打開了話匣子。 1927年,杜月笙的青洪幫幫助蔣介石參與了「四·一二」政變,上海解放後,他很害怕共產黨會找他算帳,甚至槍斃他,因此一直與全家滯留香港。
儘管杜月笙在上海曾是個跺跺腳地皮都要抖三抖的人物,但是在香港卻沒有資產,連所謂的「杜公館」都是別人送的。當時是杜美如管全家的帳,杜家捉襟見肘的情景 ,她至今記憶猶新。
何去何從?去臺灣嗎?杜月笙對退居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已經失去信心。抗戰時他 曾傾囊資助蔣介石打日本,杜美如還記得父親有一次讓她母親姚玉蘭拿出400多克拉的鑽石變賣成現金,資助那些在上海搞地下活動的抗日人士。但後來國民黨在內戰中兵敗如山倒,讓杜月笙很失望,對國民黨恨鐵不成鋼。
杜月笙曾經準備帶全家去法國。他很講江湖義氣,不願丟開忠心耿耿的手下,還 有一些在抗戰中犧牲人士的遺屬。結果算下來,去法國的男女老少總共有140多人。可這時又遇到了麻煩,尚代表中國政府的國民黨政權向杜月笙要15萬美元的「護照費」 ,而杜月笙當時在香港的所有積蓄只有保存在宋子良那裡的10萬美元,一氣之下,杜月笙放棄了移居法國的念頭。
從此,杜月笙更加心灰意冷,意氣消沉。「我父親那時很傷心,想他抗戰時隻身 到重慶,把全家都拋在淪陷區上海,全力以赴幫蔣介石打日本,最困難時把家眷的首飾都變賣了,結果弄到後來,連護照還要被索要一大筆錢!」杜美如回憶說。
杜月笙在矛盾中掙扎,身體也越來越差。到了後來,每天氣喘不止,總要杜美如 在床頭舉著氧氣瓶讓他吸氧。
就在杜月笙病情漸重時,周恩來總理託人捎話,請他回大陸。杜美如記得有一天 家中來了「共產黨方面的兩個人」,有意歸鄉的杜月笙就託香港《新聞報》一位姓錢的總編給大陸那邊回了信。 杜美如清楚地記得,那天她正在家裡的客廳,父親的好朋友楊管北慌慌張張地跑 到杜公館說:「老杜老杜,出事了!出事了!」原來那位錢先生那天喝了一瓶半威士忌,同時給大陸和蔣介石兩邊寫信,偏偏最後醉醺醺地套錯了信封。結果可想而知,蔣介石看後很生氣。
「兩頭不是人了。」杜美如說。
就這樣,身處人生絕境的杜月笙很快就撒手西歸。「父親迴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去世後,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到了臺灣。原以為很快就能安葬大陸,所以一直沒有下葬,但後來回故鄉越來越無望,就葬在了臺灣基隆。轉眼已是幾十來年。
「前些年聽說蔣先生的靈柩要從臺灣運回大陸安葬,當時我就想:不知蔣先生要不要陪客?我父親也可以沾沾光,跟著一塊回家啊!」杜美如總是那麼風趣,沉重的家國話題到她這裡總是變得輕鬆。
讓父母安葬於故鄉浦東,是杜女士的一大心願。「將來我們都要回故鄉的,把他們(父母)擱在臺灣做客,沒意思。」杜美如的語氣低了下去。(未完待續)
杜美如(右二)與老伴蒯松茂(後排中)、女兒(後排左二)女婿(後排左一)及兩個外孫女 (照片由杜美如提供給作者)
「有風來無聲」公眾號,努力發原創。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加關注。你們的支持,會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