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福州南臺的繁華地段——臺江汛地方(後為臺江路127號),開設有一家叫「四海樓」的小飯館,主要經營煮粉幹、切面、白棵及大眾化飯菜等,屬「猴店」性質的小店。到1939年初,「四海樓」由陳葆康、林恭安、陳金水等三人合資承接後,將小店拆建成三層磚木結構、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經營場所,並改名為「樂新樓」菜館。樂新樓菜館的一層仍經營飯包燈、煮粉、煮化、煮麵等大眾化品種,二、三層經營傳統閩菜,品種有400多種。其中具有特色的有10多種,有椒鹽瓜(魚)、椒鹽排(骨)、荔枝肉、醉排骨、生煎排(骨)、注油鰻(魚)、軟熔草(魚)、蔥燒草(魚)、素菜等。
樂新樓的椒鹽瓜魚,在榕城曾享有「打破頭,落地散,入口酥」的美譽,其特點是成品時色呈金黃,氣味芬香撲鼻,其外觀酥脆如石頭,故有打破頭之說;肉卻嫩潤,落地散、入口酥之名則出此,嘗之,其味道格外清鮮葷厚。注油鰻一菜是福州的傳統風味,但在抗日戰爭以前,樂新樓的名廚——人稱「炒鍋險」的,他烹製的此菜,比別人更勝籌。到1952年時,該店有職工49人,其中管理人員8人,工人21人,學徒20人。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樂新樓菜館由福州市飲食服務公司接管,成為市飲服公司系統所屬的一個企業。1980年12月,在一場大火災中,樂新樓被殃及而被夷為平地。後遷至臺江路35號有三層樓房的原新嘉賓菜館內繼續經營。他們將新場所的一層開闢為西點廳和閩菜快餐廳;二層成為經營傳統閩菜的閩菜廳;三層闢為供南來北往旅客住宿的客房部。1992年6月,市飲食公司組建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時,樂新樓菜館成為該集團公司一個緊密層的成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