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第n次抓起一把葡萄乾塞到嘴裡的時候,我感覺到了自己身心的放鬆,然而此時的肚子已經滾圓。我已經無數次地告訴自己,你看看你現在的身材,腰圓腿粗的,應該放下手裡的食物了。但是,手就好像聽不見大腦在說些什麼一樣,仍然讓我第n+1次抓起了手邊的葡萄乾放進了嘴裡……
我是一個美食愛好者,很喜歡吃各種食物,南方的,北方的,甜的,酸的,辣的。但凡有機會品嘗美食,我一定第一個衝到前面。但是,我從未想過,讓我如此依賴的美食竟然是我解決自身問題的一種方式。
直到我讀了《吃掉情緒》,才發現我這樣的暴飲暴食是進食障礙的一種。它並不如我想像一般是我的朋友,我只是在用食物來自我撫慰而已,而我的內心也一直在和食物作鬥爭。
《吃掉情緒》這本書是英國註冊心理治療師茱莉亞·巴克羅伊的代表作之一。她在依戀理論、神經科學、身體治療方法的發展,以及創傷心理輔導和認知療法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把這些理論和案例應用於進食障礙的研究中。
在這本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幫助讀者分析自己是否有進食障礙,以及產生進食障礙的原因。用一種非常舒服的方式去探索「你是誰」和「什麼影響了你的進食習慣」這兩個問題。給受到飲食困擾的人們帶來新的理解和啟發。
那麼,到底是什麼會導致我們對食物的欲罷不能呢?
1 早期記憶
當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養育者也就是父母給予我們的飲食習慣,會成為了我們日後對食物態度的首要原因。
「嬰兒早期進食經驗,意味著被愛,被抱持,被著涼,被保護的經歷。經歷缺失也意味著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養育者也就是父母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對我們的飲食有著過多不健康的要求,雖然很多事情我們可能不記得,但是在潛意識中會對於我們飲食的態度形成影響,操控著我們的飲食習慣。
比如說,有人特別喜歡甜食,那麼有可能是對嬰兒時期媽媽給予的乳汁的懷念。有的人喜歡一次吃很多,很怕下次就吃不到這樣的食物了,那麼就有可能是在嬰兒時期養育者的每一次餵食中不能被餵飽,讓他對飢餓和食物的匱乏有了潛意識的恐懼,所以在長大後面對喜歡吃的東西,就會一次吃很多。
在養育者的家庭中,進食的方式不同,也會對進食者產生不同的影響。
比如,有的家庭喜歡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邊聊天邊吃飯,讓孩子在愉悅的狀態下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感。
也有的家庭習慣「食不語」,在吃飯時候沒有任何溝通和交流,每個人都在吃自己的東西,偶爾的講話也會遭到父母的訓斥,孩子在潛意識中對食物就不會產生好感。
更有的家庭一到就餐時間或者就餐期間就爭吵,孩子對於吃飯這件事就會形成恐懼。要麼會非常厭惡食物,要麼就大口地吞噬食物,儘快就餐完畢遠離餐桌。
還有一些家庭把食物賦予超越就餐的意義,父母們利用食物來操控自己的孩子。食物對孩子來說也許就意味著是獎勵、懲罰、安撫或者賄賂。考試考得不好就不給吃飯,或者你這件事做好了我就帶你去吃大餐等等。
這些不好的養育方式,讓孩子們對食物有了潛意識的情緒依賴,從而也形成了他們長大以後對待食物的態度以及不合理的進食方式。讓他們通過食物來獲得小時候沒有獲得的愛,依賴和安全感。
2 情緒化進食
「不管遇到什麼事,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吃兩頓。」我想這是很多人面對食物的態度吧。這就是情緒化進食的典型表現。
在長大以後的每一個時期的變化,讓我們發現只要獲得食物就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得到片刻的安寧。於是情緒化進食成了我們應對環境變化,生理變化,創傷以及並不和諧的親密關係的最簡單的發洩途徑。
比如,我們一個人來到異地打拼,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總會先去大吃一頓填飽肚子,然後再去想下一步的路。又或者一個人離開家庭,到異地上學,在無法融入當地環境的時候,我們會用食物來排解內心的孤獨感和寂寞。
再比如,當我們進入青春期後,面對身材的變化,激素與荷爾蒙的變化,我們也總是會用食物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忐忑不安。也有的人遇到應激性創傷的時候,比如意外傷害,車禍等等,受到驚嚇後也會用食物來安撫自己的情緒,直到自己恢復正常。
對我們影響最深的應當屬於親密關係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每當在親密關係中進行的不順利的時候,爭吵,失戀,離婚……很多人就會出現情緒性進食的兩個極端,一種是暴飲暴食,一種就是茶飯不思。
以為沒有什麼事情是用食物解決不了的,但是食物只能緩解你當下的情緒,並不能真正地疏導和排解情緒。
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情緒化進食的時候,應該對這背後的深度原因有所覺察。到底是什麼讓你陷入了情緒化進食中?才能夠讓你走出無限進食或者厭食的死循環。
3 社會化因素
在《聽見她說》中,有一個單元講述了關於女性容貌身材焦慮。現代社會中用膚白貌美,A4腰,紙片人,懷孕不能胖等標籤,把對女性的身材要求節節推高,這讓很多普通的女性產生了自我懷疑和焦慮。
一些女性用十分不健康的方法,比如催吐,清腸或者飢餓等方法來減肥。但是,她們內心對這些社會化的因素會有不服氣,會產生憤怒。於是她們也將這些憤怒融入到食物當中去了。
一方面不願因臣服於這些社會化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出於憤怒,讓她們對食物有報複式的態度。在減肥期間什麼也不吃,當減肥過後就會暴飲暴食。
這樣不僅讓她們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差,過度減肥後的暴飲暴食更是將她們的體重推向新高。在這樣的往復循環中心態一崩在崩,最後徹底放飛自我沉浸在食物中。
面對這樣的狀態,首先應該停止的是自己不健康的生活狀態,催吐,清腸或者飢餓這些都是不好的生活方式。要轉換成正確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身體,通過鍛鍊和健康的方式達到讓自己滿意的身材,恢復自己的自信。
追朔自己身材焦慮的原因,並不僅僅因為外界的聲音,還有內心想要逃避的情緒和感受。對於社會化因素的態度,可以選擇一個讓自己舒服的平衡點,以取悅自己為標準,讓自己有健康、有力量、有自信。
結尾:
我們都說:「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在情緒化進食障礙中,食物不再美好,它只是變成了發洩情緒的一種工具,一個途徑。在這種情況下的進食,也感覺不到任何食物的可口和美味。
所以,讓食物回歸於食物本身。通過自己的情緒尋找到自己內心隱藏的那個根本原因,再通過專業的指導和正確途徑的自我調節,來釋放那個情緒。帶著愛和愉悅體驗食物,讓它成為自己真正的朋友,帶來充足的能量滋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