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東西會讓人感到快樂?食物是這樣支配情緒的……

2020-12-23 鮮果健康

有人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頓美食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兩頓。

食物之所以能讓人感到快樂,是因為它對你的大腦「動了手腳」。

你有沒有想過,總是依靠食物來提升情緒,可能會適得其反:「吃太多」換來的快樂不僅持續不了多久,還會給健康帶來負擔。

與其攝入一些能讓人短暫快樂的食物,不如學會怎麼吃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副會長 周春凌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雲無心

本期編輯:王曉晴

為什麼吃東西讓人感到快樂?

生氣、鬱悶、難過……每一個難熬的時刻,「吃」這項活動,仿佛永遠都不會缺席。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吃東西能讓你感到快樂?

多巴胺帶來愉悅感

美味食物可激活調控情緒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神經系統,促進多巴胺釋放,令人產生欣快感。

血糖升高讓人滿足

人體血糖水平相對較高的時候,情緒更加穩定和愉悅;血糖水平低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煩躁、易怒、情緒低落。

澱粉、糖類等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後,能快速升高血糖,讓人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滿足感。

「感知糖類」讓人開心

對甜味的喜好和大量攝入糖分,對早期人類存活至關重要。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變得喜歡尋找甜的東西來吃,並且吃了甜的食物會覺得很開心。

長此以往,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更好地生存和延續下去,就會進化出一個與生俱來的大腦系統,使我們喜歡吃甜食。

甜食真的讓情緒更好嗎?

說到能「改善情緒」,甜食在眾多食物中脫穎而出,很多人在疲勞、睏倦時,會求助於含糖量高的食物。

如果你總是靠攝入大量甜食來「刺激」情緒,可能會適得其反。

甜食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發揮鎮靜情緒的作用,但因為含糖食物會快速被腸胃吸收,造成血糖急劇上升又下降,反而會讓精神更加不濟,也影響情緒的平穩。

英國沃裡克大學和德國洪堡大學的專家研究發現,糖攝入多反而會讓人覺得累。研究人員從31項研究結論中收集了近1300名成年人的健康數據,分析了糖對人們認知、思維、情緒、精力等各方面的影響。

在考慮了糖分攝入量、甜食類型及人們從事腦力/體力勞動強度高低等因素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吃糖後比沒吃前感覺更累,大腦反應更遲鈍。

此外,甜食還會「附贈」大量的熱量,給健康帶來負擔。

變胖

攝入過多的甜食後,身體消耗不了的熱量,最終會變成脂肪貯存起來。

長痘

食用甜食越多,皮脂腺分泌就越旺盛,從而導致皮脂腺中的厭氧痤瘡桿菌過度繁殖,並排洩出過多的脂肪酸。脂肪酸附著於毛孔內壁,從而長出痘痘。

此外,糖類在人體內代謝時需要B族維生素。糖類食物攝入多了,B族維生素大量消耗,成為痘痘加重的因素之一。

加速衰老

血液中的糖會附著在蛋白質上,破壞膠原蛋白、彈力蛋白等蛋白纖維,導致皮膚出現皺紋或鬆弛下垂。

誘發頭痛

吃糖過多時,人體需要快速反應來應對它,血糖水平會突然到達峰值,隨後又陷入低谷。這種變化就有可能引發頭痛。

讓人沒精神

糖分會刺激睡眠「調節器」血清素的產生,導致人昏昏欲睡。

增加慢性病風險

糖會導致人體內的尿酸、壞膽固醇升高,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從而導致心臟病、中風風險增加。

導致糖尿病

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天只要多攝入由糖分轉化而來的熱量150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高出1.1%。

吃對食物的7大法則

與其寄希望於吃甜食來改變情緒,不如吃一些真正能讓你更健康的食物。

美國知名營養專家安瑪莉·柯賓在《食物與療愈》一書中,總結了吃對食物的7大黃金法則。

營養專家根據我國國情,教你選擇健康食物。

1.「完整食物」更營養

保留食物中所有可吃部分,比如全穀類食物、未去皮的果蔬等,能提供更多營養素,並且營養比例更均衡,不建議過度加工,以免損失營養。

以主食為例,全谷雜糧保留了種子外層和谷胚部分,可提供相當於精米3倍以上的維生素B1、B2,以及鉀、鎂等礦物質。

2.少些食品添加劑

很多食品為了改善口感或便於保存,會加入食品添加劑,如蛋糕、餅乾等。.

含有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更美味、便利,我們無需過度牴觸,但過度使用添加劑,不僅讓營養大打折扣,還可能存在安全問題。

3.食材要因時制宜

我國傳統養生觀念認為「不時不食」,應季食物才是首選。

從農業生產角度看,應季食物的品質優於反季。以番茄為例,冬天大棚裡的番茄,維生素C含量只有夏天露地種植的一半。

4.近的要比遠的好

隨著儲存時間的增長,食物中部分營養物質的含量會逐漸減少,例如白菜中的維生素C。

在同樣的情況下,要優先選擇本地的農產品,價格便宜味道好。

5.多借鑑傳統飲食

西方國家偏愛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食品較多,不符國人體質和需求,尤其是快餐更要慎選。

我國傳統飲食則以植物為主,如糧食、蔬菜、水果、豆類等。

6.讓餐桌多些花樣

每餐都要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簡稱《指南》)推薦,每天應吃3種以上谷薯類,4種以上蔬果,3種以上動物性食物,2種豆類和堅果類,以及適當烹調油和調味品。

7.聽從身體的「聲音」

舌頭易受味覺驅使,吃一些重口味、不利健康的食物,但身體永遠不會騙自己,吃完後身體舒服、更有活力的才是最適合的食物。

當然,這些食物應該是天然、新鮮的,而非高油、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

相關焦點

  • 《吃掉情緒》:我們為什麼會對食物慾罷不能?
    有的人喜歡一次吃很多,很怕下次就吃不到這樣的食物了,那麼就有可能是在嬰兒時期養育者的每一次餵食中不能被餵飽,讓他對飢餓和食物的匱乏有了潛意識的恐懼,所以在長大後面對喜歡吃的東西,就會一次吃很多。在養育者的家庭中,進食的方式不同,也會對進食者產生不同的影響。
  • 9種常見食物推薦,吃了竟然影響情緒!吃東西也能吃出好心情
    小暢曾經談到過緩解抑鬱情緒的調節法,如戶外運動、溝通交流、培養興趣、轉移注意力、良好睡眠等,其實,飲食也能調節情緒,有些食物還能讓人心情變好,今天,小暢就介紹幾種能「改變心情」的美食,如果覺得自己最近有點「喪」,就安排起來吧! 1、深海魚:科研人員發現,住在海邊的人都很快樂。這不但是因為大海讓人神清氣爽,還因為住在海邊的人經常吃魚。
  • 鱷魚吃東西為什麼會流淚,是為獵物感到傷心嗎?答案讓人意想不到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在觀看電影或者動物世界節目的時候,特別是在看一些和鱷魚相關的大片的時候,是不是都有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呢:一頭或者是幾頭鱷魚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或者是進食的時候,會一邊吃東西一邊流眼淚。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在看到這樣的場景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呢?
  • 為什麼食物能滿足心靈?帶你了解食物的療愈魔力!
    小美:「我今天要好好大吃一頓!」小明:「為什麼?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了嗎?」小美:「最近事情一堆,搞得我好煩躁,所以我要吃東西發洩壓力。」小明:「確實,有些食物總讓人感到很療愈,那你想吃什麼呢?」這代表有正面關係的人,在自己遇到危機壓力,或是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會較偏好從療愈食物中獲得安慰。不過,或許有人會覺得未必大家都認為洋芋片是療愈食物啊,每個人對食物的感覺又不一定相同!
  • 明明都被辣哭了,為什麼還有人說「吃辣會讓人感到幸福」?
    >尤其是吃辣這件事不少人信奉「無辣不歡」吃的人被辣到「淚流滿面」沒吃到的人被饞到「口水直流」辣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什麼會這樣?(央視頻號:探索發現)明白了「吃辣會讓人感到幸福」也就更加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對火鍋情有獨鍾尤其是九宮格鮮豔的辣椒在濃鬱滾燙的湯汁中翻滾
  • 情緒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嗎?
    問題是這樣的:情緒是不是一個不好的東西?我們要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不是儘量做到沒有情緒,不被外物所影響,儘量保持平和的心境?這個問題特別有趣,我想用一篇文章跟你好好聊聊。不過首先,我們要理解:情緒究竟是什麼?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是:情緒是一種基於生存機制的內在狀態。
  • 與食物和平相處|直覺進食法能減肥?憑「感覺」吃東西,靠譜嗎?
    它強調是,要相信自己的身體,以引導我們在給定的時間吃什麼。這種限制較少的方法可以減輕壓力——壓力是導致體重增加和飲食失調的一個重要因素。直覺進食法,是站在「節食法」的對立面」。從理論上講,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吃任何東西,只要我們注意身體的信號、並能夠在感到滿意時停下來即可。
  • 夜讀 | 不要做被壞情緒支配的人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一定包括不被壞情緒支配,能夠穩定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聽過這樣一個觀點: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十二秒。控制好這十二秒,就能緩解負面情緒。大家一定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猛地心頭火起,衝動和憤怒像海嘯一樣瞬間淹沒頭頂,如果那一瞬間沒控制住自己,也許真的會做出些難以挽回的事情。
  • 人們為什麼會感到無聊?隱性自戀更容易出現這種情緒
    眾所周知,太空旅行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旅行,1982年,前蘇聯太空人瓦倫汀·列別捷夫(Valentin Lebedev)在其職業生涯中第二次太空旅行中,感覺到火箭左右搖擺,似乎失去了平衡……最終,他感覺到自己離開了地面,當同行的太空人進入太空時,發出興奮的驚叫,但他們也不知為什麼會這樣。儘管列別捷克和同伴們太空之旅初期非常興奮,但很快這種感覺就消失了。
  • ​為什麼「剁手」會讓人快樂?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的熱衷於消費呢?買東西對我們而言究竟又意味著什麼呢?事實上,除去商品本身之外,購物這一行為本身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實際上是一種「獎賞」效應。很多人在逛街時,不經意間就會產生購買的欲望,而這並不是所謂的「購物狂」,而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2。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初只是想出門散散步,但最終卻莫名其妙地在收銀臺排起了長隊。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在看到商品圖片時,大腦中帶有多巴胺受體的區域就會被激活3。
  • 《二十不惑》梁爽48公斤上熱搜,你為什麼總想晚上吃東西?
    人馬妞翻了翻這些評論,發現很多在晚上還在吃東西這些螺螄粉、燒烤、甚至炸雞……東西的人,不在少數啊!太瘋狂了,但是話說回來,現在很多人習慣了一到晚上就想吃東西,這是為何呢?半夜三更,比失眠更可怕的是……暴飲暴食!每一個夜晚,都是一場食慾和自制力的「殊死搏鬥」,而大多數人輸的片甲不留!
  • 為什麼我這樣的「好人」還會感到痛苦,而「壞人」卻活得好好的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我們做不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也自覺是個遵紀守法的「好人」,因此常感到困惑:「為什麼像我這樣的『好人』還會經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好好的呢?」因為我們不是純粹的「好人」,我們的心中還有與「苦」相應的「惡」。心中的惡佛教認為,我們所遭遇的一切苦痛或快樂,都來源於我們的心念,當我們生起了某一個心念後,便會隨之作出相應的言行。
  • 美版知乎提問: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吃不好的東西?
    在很多西方人眼裡中國人什麼都吃,一些西方人更是認為中國人吃自己的寵物,養貓養狗就是為了食用,還偷鄰居家的狗等等。顯然這是一些西方人的偏見,他們忽視了世界各地各個人種吃的所有「怪異食物」。在美版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吃不好的東西?可能想攻擊某人,選擇他們的食物邊緣化他們非常有效。在猶太人的痛苦記憶中就有這樣的案例:幾千年來,歐洲人提倡並長期維持著反猶太思想,他們這樣做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散布有關猶太人據說吃了「令人作嘔的東西」的謠言。
  • 借酒消愁只會讓人愁更愁 這東西吃一口壞情緒加倍!
    酒,對於失意的人來說,可能是良藥,畢竟有句話叫「一醉解千愁」。所以古今中外,不少人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都會選擇酒來麻痺自己,認為大醉一場就能獲得重生。但醒來發現依舊愁,焦慮的心情也並未緩解。事實上,借酒消愁只會讓人愁更愁。酒精是糖或澱粉的變種,它不是食品,反而會變成一種毒品。
  • 狗不能吃人的食物,為什麼?
    很多鏟屎官反映,自家狗狗不喜歡吃犬糧,反而更喜歡吃人的食物,這樣真的好嗎?
  • 《頭腦特工隊》:希望孩子永遠快樂是偽命題,別做消除情緒的家長
    他們是支配萊利的五種情緒:樂樂,卓越、疲憊、恐懼和憤怒。樂樂的能力是給小主人帶來快樂,並為小主人創造美好的回憶,然而他的小夥伴的擔心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因為他不小心碰了萊利,這讓萊利難過。所以樂樂讓憂慮遠離,所以小主人就會快樂。後來,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樂樂發現負面情緒也會帶來小主人正能量。正如影片所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支配著我們,孩子們也一樣。
  • 為什麼明明不餓,卻總想吃東西?學會這6點,不再變胖!
    明明吃了晚飯但一到深夜就想吃東西這是為什麼呢?最可怕的是,這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首選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長期這樣,晚上想吃東西的習慣就很難戒掉了。02不良的睡眠習慣如果長時間有不良的睡眠習慣,如熬夜、睡眠質量差等,很容易增加食慾,成為人體超重的危險因素。
  • 為什麼看到噁心的東西會想吐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嘔吐的頻率倒沒有那麼頻繁了,但隨時有可能被各種血腥的電影、未咀嚼完的食物以及任何敢在我旁邊嘔吐的人觸發。我知道我絕不是個例,那當我們噁心的東西時為什麼會嘔吐呢?這可能與我們大腦的構造方式有關。科學家們在我們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多虧了這些神經元,我們才能與他人以及他們的活動產生共鳴。
  • 明明不餓卻還想吃東西,減肥不應忽視壓力與情緒性進食!
    >科學家也通過實驗證明曾經,科學家做過一些研究,研究發現人類在面對不同強度的壓力時,身體對進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當你收到中等以下的壓力時,往往會讓你吃的更多,當你收到高強度的壓力時根本也就沒有吃東西的心情了,反而讓你吃的更少,這種壓力強度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抗壓能力
  • 這樣吃,低GI食物也會升高血糖!
    在飲食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建議糖友選擇低GI食物,但有些糖友可能會發現,自己明明吃的是低GI食物,為什麼血糖還是升高很快呢?也許是你沒有吃對。 什麼是GI? GI是指血糖生成指數,即我們常說的升糖指數,它反映的是某一食物能夠引起人體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被用來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對血糖濃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