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俗語
先輩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傳下了很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俗語,歷經千年而不衰。
俗語包含了: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業氣象、生活竅門、婚喪習俗等等。
「一喪三年緊,一婚窮十年」,很明顯說的就是:婚喪習俗上那些事。
一喪三年緊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所以說喪葬如果辦不好,是很容易招人敝垢的。
故,一般是打腫臉充胖子。
一喪三年緊,古代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01
需要置辦壽衣、壽鞋、棺材、冥錢紙幣、麻衣、孝服等等,這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02
古人比較迷信,需要請風水先生來找一個風水墓地,這個開銷就更大了,一般都要找好多天,還得好吃好喝的供著。
03
古代喪葬制度是說:棺槨要在家停留三個月(實際上基本沒有),但是就算十天半個月,棺槨在家,親朋好友的吃飯住宿肯定要你出的。這是一批大開銷。
04
古人還崇尚陪葬品,都是把逝者最喜歡的東西、最貴的東西、去定製一些黃金玉石用來陪葬。一大筆固定資產埋了黃土。
05
守孝三年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從這句話看出,守孝三年的原因是:你是三年才從父母的懷中離開的,那父母離去,讓你守孝三年。
守孝這三年長子啥也不能幹,只能在破茅草房裡給父母守孝。在農耕社會,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男人去守孝了。那麼這三年能過的好嗎?
至於現代攀比之風日益盛行,那費用就更不好說了,簡單的羅列下:
去世前在醫院費用+棺材+墓地+置辦酒席+入殮+煙花爆竹+道士超度等等
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流水席,沒有個10多萬是絕對搞不定的。而農村裡一下子肯定拿不出這麼多,要去借貸。
所以說:「一喪三年緊」,是有道理的。
「一婚窮十年」。
這句話,個人覺得主要是盛行於現代。古代主要是經過: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後,婚姻就正式成立。費用也主要是:彩禮、媒婆、酒席,總結起來還好的。
現代社會,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一些女孩子嫁人的時候,提的要求越來越離譜。而男方沒辦法只能砸鍋賣鐵的去湊錢。
大致算了下要哪些錢:
1、
很多女方都要求,南方需要在城市買房、買車。房子付個首付50萬,買個車子20萬,這個費用還不算是一二線城市的買房的費用;
2、
聘禮我們這邊18.8萬算是少的。
3、
酒席的費用,一般男方2-3天,女方2-3天,這個費用算起來10來萬也要的。
4、
去接新娘,請的婚車6-8輛算少的,平均一輛1000元/天,加上菸酒紅包,沒個2W搞不下來。
5、
婚禮司儀了,煙花爆竹、錄像攝影、婚紗照、婚戒等等
加起來100多萬!還有房子的貸款要還。
這個沒個十年很難緩過來,運氣差點存款少的20年都未必緩的過來。畢竟結婚後生養孩子也是一筆大開支。
所以說:「一婚窮十年」,也是有道理的。
總結
雖然現在國家提倡「移風易俗」但是觀念一但形成,哪有那麼快可以消除的。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您認為呢?
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